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时间:2022-08-05 07:45:08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

  沈爱平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这是近年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和加强的重要体现。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阐述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若干可行意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我国特色的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发展成熟,辅导员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的诸多方面。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那么,什么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有学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应包括崇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把辅导员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投入热情和精力。[1]我国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近年来,学界对辅导员职业化的探究和讨论很多,教育部和各院校也都做过大量探索性的实践,使辅导员职业化逐步向前推进。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要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精英和优秀人才,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从现状来看,加快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工作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1.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不清晰,地位尴尬。辅导员是教师,却整天忙于应付各类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对上处于学院和学生处、教务、团委、招就处、后勤部门等涉及学生的众多机关单位管理中,对下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纪律、安全、心理健康、思想动态、党团、就业工作等,还要负责学院、学校重大活动的学生组织工作等,是涉及学生各方面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和责任人。因此,辅导员工作繁杂、任务重、责任大,忙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难以顾及自身职业发展。

  2.辅导员岗位流失率高,人员构成不合理。辅导员岗位被很多人作为一个跳板和过渡岗位,做几年之后就转到行政岗或教学岗,流失率极高,已是普遍现象。经验对辅导员工作十分重要,而往往工作几年有了工作经验,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就会离开这支队伍,使在岗的大部分人是刚毕业的或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即大部分为初级从业人员,缺乏中级别尤其是高级别的人员。

  3.学生工作的成效还不够。辅导员是高校工作中最繁重、工作压力和工作责任最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辛苦忙碌,但辛勤付出与工作成效却很难说是成正比的。辅导员的地位和认可度仍不如专业教师,学生自杀、心理疾病发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没有明显提高,当然,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很难说跟当前的制度和辅导员工作成效没有半点关系。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瓶颈”

  1.认识存在偏差。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一切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学生工作被看作从属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重视教学与科研无可厚非,然而教学质量不代表教育质量,就业、创业、深造、国际化工作做得好不代表教育工作做得好,因为教育是要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情感、心理、社交、艺术等方面,使之成为心智成熟、会为人处世、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对社会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我国目前学生工作“管”的意识太强,被束缚于“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只要不出事就算合格”的观念,服务意识不够,教育职能发挥不够,为学生全面发展所搭建的平台不够。

  2.制度不合理。当前制度下,辅导员存在双重管理、多头任务,承担角色过多、工作内容过于庞杂等问题。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工作职责和工作边界不明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辅导员忙于应付各类事务性工作,成为“打杂工”,将辅导员自喻为“消防队员”和“保姆”。能吃苦、能战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被认为是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精神和优良传统,但也反映出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并不合理,制度建设并不完善,主要依靠“人治”。

  3.辅导员业务培训和专业化困境。由于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辅导员队伍学科背景复杂,包括文、理、工、医、经、管等各类学科,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大。虽然各级单位都有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但培训时间短,内容浅泛,缺乏系统性,对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求相差甚远。

  4.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如果没有专门的学科知识体系,辅导员职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辅导员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实际来看,辅导员工作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等学科知识,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单纯依靠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远不能适应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对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的思考

  辅导员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视线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寻求辅导员职业化的有效途径,除了要解决辅导员职业培训之类的现实问题,还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瓶颈”,思考更深层次的、制度性的问题,做长远的规划。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工作的育人作用。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辅导员工作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提高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要把品格、艺术、社交、情感的教育和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把辅导员视为与专业教师同样重要。

  2.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边界,实现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四川大学实施的学生工作“多位一体”育人机制,是对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有效的创新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尽管辅导员需要较为全面的能力,但辅导员队伍要专业化、职业化,不能再是“打杂人员”,繁杂的学生事务必须进行合理分工、专业化。建议在学院分年级设置专职带班辅导员外,增设专项辅导员,各自负责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专业含量的业务,如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带班辅导员只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党团建设、安全管理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技能。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合理配比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队伍。中级辅导员应占主要比重,是工作的中坚力量;高级辅导员在指导初、中级辅导员工作中起重要作用,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3.规范辅导员选聘和职业培训工作,稳定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辅导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条件,我国目前没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对应的学科,但可以要求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学科背景,逐步严格落实。即使有了相关学科背景,仍然与辅导员工作需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做好职业培训。但我国目前的辅导员职业培训不成体系,基本上是请这个领域的人来讲一节课,请那个领域的人来讲一节课,时间短,机会少。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组建一批由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精神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学生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充分借鉴国外学生事务工作经验,结合国情实际,研发规范、系统、有实效的辅导员职业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完善辅导员职称晋升机制,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科研,为辅导员职称晋升创造条件,稳定辅导员队伍,逐步形成合理的初级、中级、高级的人才梯度。

  4.加快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1984年教育部推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工作专业,2008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但成效都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自身学科背景复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差异很大,没有专业基础。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吸引力,认可度低。事实证明,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内容和培养目标上与学生工作的实际要求不一致。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单独设立融合各种相关知识的学生工作学科,合理设置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高校输送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人才,提高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

  参考文献:

  [1]秦蔚蔚。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探究[J].科技视野,2013,(26)。

【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相关文章:

我国事实婚姻存废的思考08-17

对我国进行能源税制改革的思考08-15

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思考08-09

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思考08-12

探讨我国高校足球训练问题08-24

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08-15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08-08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08-17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8-17

关于改革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制度的思考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