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秘诀

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秘诀

时间:2022-08-18 16:08: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秘诀

  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秘诀

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秘诀

  薛法根

  上好课的前提在于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在于设计好教学活动。纵观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大多有流程而无过程。比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活动,一位教师设计成这样四个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抓住关键语句(罗列课文中的三个重点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分角色朗读,组织学生评价。这样的教学活动看不到教与学的着力点,也看不到教与学的交互推进过程。对学生来说,只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须掌握三个秘诀。

  秘诀一:指向明确。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设计中教的指向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用语必须简明扼要,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如果教师的教学指令目标不明、方向不清,学生就会"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最后造成教的和学的不一致,成了两条互不相关的轨道。一位老师在教学《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串学习活动:(1)默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词语。(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梳理景物顺序:天→地→小丘→天。(3)引读:描写景物的相应语句。(4)这段话,除了刚才读过的句子,剩余部分写的是什么?(5)老舍先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这段文字里,其实还有很多作者在抒情的语句。只是作者把这份情都"藏"在了语言文字的背后,需要你去慢慢读、慢慢品,才能发现。接下来,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落,画出你所认为藏着作者情感的句子,简单地写下批注。

  显然,学生被这一连串的活动一会牵到东一会牵到西,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要他干什么,跟着老师转了六个圈,最后终于转晕了。实际上,老师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区分"直白抒情与委婉抒情"的方式,却因指向不明,带着学生绕了一个大圈子。如果重构一下,可以这样设计:(1)默读课文,圈出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初入草原的情感。这样设计,学生自然会关注那些情感直露的词语:满心的愉快、惊叹、舒服等,从这些词语中就会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2)轻声朗读课文,品味这种愉快的心情通过哪些词句传达出来的?用了哪些方法表达?这样设计,学生的眼光自然聚焦在那些直接抒情的议论句上,聚焦在那些含有情感色彩的虚词、比喻句上,聚焦在重复的语言形式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来总结如何抒情,点明"直白抒情与委婉抒情"的区别,就水到渠成了。(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这么优美典范的文字,不设计诵读积累岂不可惜?

  秘诀二:操作简便。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动得起来、活得起来,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化".这个"行为化"的过程,一定要有一连串可视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既要让学生容易把握,容易做得到,也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身体力行,而不是当观众、当看客。比如"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如何"体会"?有的老师设计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么只看得到朗读,而看不到体会。即使想了解学生通过朗读的体会效果,也只能请几个学生朗读,绝大多数的学生成了听众,参与面就窄了。如果改成:默读课文,圈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并在边上用恰当的词句作批注。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学生圈画出来的词语和批注的词句,看到学生的体会过程。这样的体会活动,比单纯的朗读体会要扎实得多,因为"体会"可以凭借出声朗读,更宜沉思默想。

  当然,不管什么样的活动操作,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自己做的就一定要让学生来做,教师不要总是指手画脚,更不要替代学生操作。一位老师在教学《穷人》这篇小说时,设计了一个"把握小说情节"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围绕桑娜梳理出主要事件,并按照时间先后在横轴上排序;再让学生根据每个事件中桑娜的情感变化,在纵轴上定点事件的起落位置,并说出情感定位的依据;最后让学生根据事件的情感起落连成一条起伏的情节链,揭示事件因果构成情节起落的基本规律。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活动极有创意,且为学习活动搭设了纵横轴这个支架,可操作可评价。然而要警惕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活动的有序高效,牺牲学生上台移动事件上下起落位置的探索过程,改由教师直接定位移动,学生只需负责解释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实质上就人为地掩盖了学生犯错的可能性,省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判断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成了"压缩饼干",没有了自由和充分的过程展开,"简便"就失去了教学意义。

  秘诀三:点拨预设。教学活动的展开是设计的一大难点,因为活动要充分展开过程,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呈现出来。这种状况下,教师必须对活动的关键节点要有预设,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有一个思考要点的预设框架。教师对要点的思考越深刻,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越有预估,那么活动过程中的点拨、评价和调控就越有针对性,越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新的生长点。

  比如教学《穷人》一课中,一位老师设计了"领会人物对话"的学习活动:(1)默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说说他们谈的是件什么事?(2)既然收养孤儿是件善事,桑娜在和自己的丈夫对话时,哪些地方"不合常理"?小组讨论一下,这些"不合常理之处"桑娜的心理活动,用简要的语句写下来。这个教学活动指向小说对话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概括事件、圈画非常之处、体会人物心理活动,三个学习行为彼此关联,具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而教学活动是否具有思维的张力,关键在于学生交流桑娜心理活动时的要点把握,要合情合理,更要准确妥当,教师不作深刻的解读和归纳,就很难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上作提升。我们建议这位教师列出一个要点框架:(1)家里穷得几乎养不活五个孩子;(2)丈夫为养活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3)两个孤儿可能会压垮这个穷人家;(4)渔夫是一个粗暴的丈夫,桑娜受到过伤害。……教学中如能有这样的精准点拨,桑娜对话中的"不合理处"才会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学生的阅读才会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得深入而透彻,他们的精神生命才会得到充分的生长。

  教学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可操作性以及生长性,是活动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活动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而是折射出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把握,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力,更需要语文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的三个秘诀】相关文章:

设计活动方案教学反思08-25

成功的秘诀08-24

心理健康活动教学设计12-14

三个太阳教学反思08-25

《三个伙伴》教学反思08-22

快乐的秘诀作文03-18

成功的秘诀作文07-07

关于秘诀作文06-06

做秘书的秘诀10-28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