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的成功案例

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的成功案例

时间:2022-08-19 02:00:01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的成功案例

  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的成功案例

民办高校学生培养的成功案例

  王健

  导言:

  民办高校不是一个架空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于互相联系的区域结构中。古代军事家孙子曾提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了解大环境大背景,讲究审时度势,因时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不违反事物规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民办高校,说到底还是教育事业,其核心的任务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有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上去了,民办高校才能打破被社会歧视的状况,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办学上要把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品牌专业,培养特色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既满足现代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求、又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下面是成功践行这一理念的三所民办高校的案例。

  一、广西外国语学院

  1. 学校介绍

  广西外国语学院(原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创办于2004 年,是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学院,素以开设外语语种特别是东盟小语种、涉外专业和学习外语专业学生人数多而享誉广西及东盟各国。2011年4月,经教育部下文批准同意将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升格为民办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广西外国语学院。

  2. 案例借鉴

  学院位于广西南宁市,毗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随着中国和东盟关系不断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逐渐成为外商投资和国际经贸合作的热点地区。学院从地理位置因素出发,根据市场需求融入国家战略行动,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了面向东南亚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上面。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既通晓当地语言,又通晓法律经贸等商贸知识的人才。具体如下:

  (1) 专业设置

  基于发挥区域优势,设置应用外国语言专业(越南语、泰国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等小语种)。拓宽专业口径,发展涉外特色专业,如酒店管理(涉外酒店管理方向)、汉语(对外汉语方向)、涉外旅游专业等,形成经管类专业与外语专业的高度融合、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

  (2) 人才培养

  经过人才市场调研,发现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国外就业时必须同时掌握一定的经贸、管理、旅游和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国外就业岗位的需求。同样,涉外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也需要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才能适用在外企成功就业。为此形成了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①对于外国语言类专业,实行"外语+专业+中文底蕴+综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目标是培养的学生通晓2门外语(英语+东南亚语种)、掌握1个经管类专业的知识模块。

  ②对于涉外经管类专业,实行"专业+外语+中文底蕴+综合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精通1门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2门外语(英语+东南亚语种)。

  ③为这两类专业同时开设"小汽车驾驶、计算机应用、中文写作"三项公共技能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开设中文写作课,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中文底蕴,避免出现培育出来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凭没水平的尴尬局面。

  (3)学制设置

  打破了教育受国界限制的常规。在"双体制、双校园、双教材、双教师、双基地、双证书、双文凭、双就业"的框架原则指导下,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先后与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国23所大学进行合作教育与交流,学生前2年在国内学习,第三年到语种对象国留学学习一年,完成2+1模式学习。

  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划,可选择回国就业或在国外就业,也可选择留在国外继续攻读本科学士和硕士学位,再增加读一年就可以获本科学士学位,之后如果再继续读两年就可以获硕士学位,这就是"2+X"新模式,形成了留学、就业、升本、攻硕"立交桥"式的"双轨"育人的创新机制。

  二、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1. 学校介绍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学校创办于1995年;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民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007年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点高校";2013年成为教育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主席单位,是吉林省培养应用型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重要基地。

  2. 案例借鉴

  (1)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外语与非外语专业进行了不同的设置。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成原则为:语言技能+必要的文学文化知识+服务面向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成原则为:服务面向行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语。基于此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2)"地球村"——特色的实践教学:地球村是综合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现已建成日本村、韩国村、俄罗斯村、美国村、德国村、法国村、西班牙村等12个国家村落。每一个村都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里面的每个元素都渗透着相关语种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学习与训练融入到文化氛围中,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地球村中的课程有四类:一是语言实践类课程,如外语口语类课程;二是语言文化类课程,例如跨文化交际、语言国概况类课程;三是语言口译实践课程;四是涉外经管类课程,如经济地理、中外民俗等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同时学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多大型国际论坛和各语种的专业竞赛活动也常在地球村举办,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成为了策划者、组织者、宣传者、和受益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2013年,地球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正式授牌。地球村成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一大特色和品牌。

  三、西京学院

  1. 学校简介

  西京学院是一所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民办学校,坐落于古城西安西部大学城内。2005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西京学院",2009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资格。

  2. 案例借鉴

  (1)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西京学院首先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设置符合需求的且应用型较强的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总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制定西京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例如,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培养目标为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对于确定的人才定位和岗位群,探讨学科宽、厚度,专业知识鲜活度,职业技能要求,计算机、外语等常用工具的应用能力等,探讨多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2)在实践教学方面,大胆创新改革,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具体说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小发明小创造。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单片机课程学习中结合综合设计,动手改造洗衣机、电冰箱等实用电器的温控系统和控制程序;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制作方便高效的生活设施控制系统;土木工程的学生集思广益,综合设计现代化环保科学的教学用房等。

  (3)与人才需求方的沟通与链接,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为全程参与者,从对人才培养无约定的接受者成为"零距离"人才培养的塑造者。具体说来,学院多个专业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到招生、面试,再到教学过程,企业全程参与。企业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参与教学和实践实习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条龙".

  四、总结

  总体来看,三所成功办学的民办学校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培养上面,而且在现实的学生培养体系建设上努力做到了既符合学校自身的基础条件,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律。切实做到了顺"势"而为,这其中的势既是学校举办方的能力与偏好、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更是人才发展的规律。总结下来,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的经验。

  1. 结合自身与区域的良好定位

  广西外国语学院毗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www.fwsir.com)结合这样的社会经济与地理区域特点,学院将学生的培养重点定放在了面向东南亚国家培养输送了解商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外语类人才。

  西京学院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根据地方经济需要和该院特点,确立了以土木工程专业等工科专业为主的发展框架,和培养精通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

  2. 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二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三是体现在与人才需求终端的链接。

  广西外国语学院,重点学科设置为外语、酒店管理、旅游等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生前2年在国内学习,第三年到语种对象国留学学习一年的2+1模式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亲身感受自己所学语言与专业应用到对应国家,使未来知识的应用不偏离实际。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地球村"——特色的实践教学: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地球村、同声传译实验室等先进场所。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地球村,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了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的一大特色和品牌。

  西京学院改革实践教学法。放手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让能力与创新力在实际的动手中得到提高。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使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为全程参与者,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学校闭门教学。进而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符合当今世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根本要求。

  3. 复合型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需求

  所谓符合型人才,就是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又掌握必要的相关的文化的、服务的、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广西外国语学院将小语种专业一定的经贸、管理、旅游和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培养小语种人才,这样使学生能够更适应国外就业岗位的需求。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重将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成原则为:语言技能+必要的文学文化知识+服务面向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成原则为:服务面向行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语。基于此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西京学院在培养工程专业学生上,将目标设定为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根据职业技能要求,进行一定的计算机、外语等常用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

  (作者:王健  致远教育投资和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