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数学论文>让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

让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

时间:2022-08-05 15:38:20 数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

  让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
  
  内容概要: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数学 生活经验 情境 兴趣 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重数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关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之所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地浅显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如一年级上册有钟面的认识内容,要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还要会认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对农村一年级的同学来说难度有些大。在开学初我就有意识地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看看钟面认认时间。在授课前又让学生同父母一起做个漂亮的钟面,与家长亲切互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知识。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之魅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因此,教学中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某同学全家逛超市的情境,然后再出示一些学生喜欢的商品,标上单价(用小数表示),该同学选购其中两件商品,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请同学们自己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学生对元与元相加,角与角相加,分与分相加已经理解,在此体验中再得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此情景中的多种要素都是学生曾经体验、经历过的,学生看到此题,会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感,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产生积极的认知心理。   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如:教学“找规律”一课,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创造生活中的规律,如淘气堡中的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红一蓝的规律,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出现一个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规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数学之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鲜活的课堂资源常常是转瞬即逝,课堂上我们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就应该善于捕捉,及时抓住并作为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把意外生成信息有效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挖掘出内在的教学价值并适当的放大和扩展,促使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进入一个深度和谐的美好境界。例如:在“探讨植树问题”教学中,我用“每边都摆5盆——每边都摆16盆”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一次次感受摆的规律和计算一周至少所需花盆数的方法,然后用“如果摆A 盆花,那么沿正方形边长摆一周至少需要多少盆花”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概括计算正方形一周所需花盆数的规律,学生有前面几次练习的启发,顺利地得出了一周所需花盆数为:(A -1)×4.但就在课堂教学准备按预设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正方形每边只摆一盆,那么(A -1)×4等于0,这个算法不对。我一愣之后,及时抓住这一极具价值的发现,让他说出具体的想法。学生边说边画的讲解了每边摆一盆,有两种摆法,一种只要2盆,一种要4盆,但都不能用(A -1)×4算出一周所需花盆数。我把这一生成信息交给全班学生,应该怎么算才会不出现这样的矛盾呢?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每边盆数×4-角上的盆数。这一教学过程抓住了与众不同的价值生成,并扩展到全班,让全体同学在讨论中感受和体验到新方法的完整性。既呵护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所想的问题,又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数学练习生活化,尝试数学之应用
  
  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在进行“乘法生活问题”的探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通过练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 在教学中,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又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家中常见的长、正方体物品的长、宽、高,算算体积或容积,进一步熟悉生活中的物品;学习了《比例尺》后,在班上展开设计校园,设计自己的卧室、书房等比赛,并评选“小小设计师”,展出优秀设计图,教师除了要从现实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让他们亲自感受数学外,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去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学以致用,发挥数学知识应有的价值。
  
  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这样数学才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学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更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

【让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相关文章:

学数学不能离开现实生活08-08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与“知”的融合08-17

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08-17

课堂教学改革是“少教多学”的完美体现08-20

现实生活作文04-21

现实生活语录11-06

现实生活句子01-15

快乐的数学课堂08-17

融合的作文03-25

完美:你不必完美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