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综合教育论文>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再认识

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再认识

时间:2022-08-17 13:57:32 综合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再认识

 

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再认识

 

 

 

[引子]:新课程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课堂,实实在在地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尽管我们还不大适应,但是,必须认认真真地落实。为了了解教师落实新课程的有关情况,寒假期间,我们教导处、教科室的五位同仁对全校70多位教师、1600多位的学生的有关练习本评价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期间,我们有不少感悟,下面就学生的习作评价方面谈点看法。

 

为什么要进行习作评价?  大家知道: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为这些孩子服务呢?我们认为,教师应习作教学目标,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引导功能,对学生的习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望,为学生持续发展作不懈的努力。

调研之中,我们得知,我们大多教师不辞劳苦地批阅学生的习作,常常挑灯夜战,一本又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并“工工整整”地写了评语。当习作本发到学生手中,却出现了一种令我们教师难堪的景况:大多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对我们教师的辛勤汗水无动于衷,就把习作本丢在一边;即使是少数所谓的“好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汗水结晶(评语)也不大领情,只是象征地一瞥(多数是看评分),便也毫不客气地将习作本收到抽屉里去了。

调研中发现,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尴尬情形的“罪魁祸首”,恐怕就是我们的有些教师“目中无人”——忘却了学习的主人,未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这一教学活动的,是那机械单一的评价形式和“标签式”的无情无味的评价语言把这一种沟通师生情感的大好时机“粗心”地白费了。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发挥习作评价这一教学环节的积极效应,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应首先得到学生的认可与赞同——学生乐意积极参与其中。

一、评价方式有“情趣”——学生认可 

谁是习作评价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好之,才会乐之。”评价方式的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意接受。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这项艰苦劳动的乐趣,使其在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中去感受、去领悟这一劳动的滋味,去品尝这一劳动成果的乐趣?

调研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已经积极实践新课程,能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的落实,能积极激发和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价之中;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少部分教师(几位中老年教师)处于“观望”阶段——重复着“往日的经验”;有极个别的教师似乎也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价,然而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评价并不多感兴趣,甚至反感——“让学生代教师劳作之嫌”(可能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以主人公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杨再隋《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138)应“经常给学生以理性的启迪,培养其内驱力,同时还要在习作技巧问题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才能持久、稳定。”①

写作的评价,是对写作的结果的再思考、再认识。我们的教师应十分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语文课程标准》P21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展活动化的习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习作。这是还学习者主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让主人乐意去做主人自己的事情!

组内互评  习作“写好后,要指导学生自己读读,要一边读一边改”(张庆语)。习作讲评,不要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要发动全班同学都来参加讲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一种最有效有力的刺激,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

学生间相互评价习作,这本是一件脑力劳动,对别人习作评价,需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件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把这次习作的目的和要求变成有趣的东西让学生去对照,把习作评价的原则、要求、重点和具体做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向学生交待明白。这样,既为学生进行运用语言创设了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是促其发挥本身智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提供了可创性的舞台。比如开展“小小诊所”活动把习作中出现与习作要求不符合之处当作病例,把我们本次修改活动当作一次诊治,对出现的问题开出相应的处方,能动“手术”的地方就立即动手术。

在评价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习作,也是教做人。“千教万教教人说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可以这样写评语,如我认为此处可以改成※※,或建议此处换成※※,也可以说如果这样写是不是更能表达呀……也可以用“四人小组”讨论或修改。一人读文,其他三人听后对照习作要求谈谈看法,说说习作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发现典型的佳作,可鼓励其班级交流,因为“在班里当众读作文,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于永正《教海漫记》p38页)

类似这样活动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积极发表意见,形成切磋争论的良性氛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提高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习作评价的效率,也可以从评价同学习作中促进自身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这些独生子女)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合群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可谓是“一石三鸟”。

    学生自评  我们的教师要精心地准备,细心地指导,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在具体操作上,我们的教师可以采用“典型文章引路”——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文章印发给学生,教师仅提供一些共性问题简明提示,让其从中悟出某些东西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文章修改完,先让其把修改后的文章自己读两遍,“自我感觉良好”后在学习小组(通常是前后两座四人)中交流:读读修改后的文章,说说修改后的感受,锻炼其分析比较的能力。也可以讲评引路,教师浏览全班习作后,就具有共性的、突出的问题,设计出醒目的“课件”,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热情,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案例”作重点抽样评点,最后,在全班开展评讲活动。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坚持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安排紧张而适度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人以儿童开始,都有好奇心探究环境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兴趣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和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使它逐步深化并稳固下来。”②开展丰富多彩的习作评价活动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让其在活动中去获取成功,养成热爱这一富有创意的、富有情感的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评价语言的“情真”——学生赞同

    奥苏伯尔曾经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影响学习动机。他指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力量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获得学习的成功。

翻开学生的习作,发现有些教师所写的评语情况实在叫人难以接受,那种“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工整”等标签式(笔者暂且这样称呼)的评语,似乎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不管哪篇文章都可以套上一两条,硬棒棒的,怎能呼唤学生,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圣谕——这是至关重要,是激发还是扼杀,全在我们评价者(尤其是教师)的一念之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笔者认为,评价者应该“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于永正《教海漫记》p75页),评价笔中含情,笔下传情,以殷殷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到使儿童愿意学习……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他在学习上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鉴此,习作的评语的内容首先要做到“情真”,对学生习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习作目标和要求,把学生习作中取得的成绩归纳出来,予以热情地肯定,让他(她)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她)自己感到我真行,我也能做得好。诸如此类,对写作这一艰苦的劳动产生兴趣;对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正确的引导,以商谈的口吻提出修改的意见,并指出这样修改的理由,让学生感到把这地方改过来就会“好上加好”——就会更成功了,那就不会因这些失误产生忧伤——产生“惧作”心理了。

在评语的撰写时,我们的评价者如果都能为学生的明天着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就会正确对待学生这一特殊的学习主人,就会平等地为其发展当好组织者帮助者这一角色!教师应站在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角度上,民主地与其就这篇习作进行亲切地交谈。评语要写具体、简略、准确、实事求是。在语言色彩上应富有人情味,要具有感染力、紧扣住学生心扉。

“世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我们的教师不应该有概念性的学生。“时代的发展向课程评价的功能提出了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对迈克尔·乔丹和比尔·盖茨同样是成功的论证,再一次是评价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朱慕菊《与课程实施者对话》P142)因此,我们的评语必须是因人而异,写得有滋有味,体现出个性特点。眉批,一点一评,着重解决个别和局部的问题,教师的评点应有启发性;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成“※※”,要是把这句话写成“※※是不是更加准确一些,对习作中某些写得好的地方予以热情鼓励,如,“哈哈,写得真棒”,“这里写得真妙呀”……。总批,要结合本次写作的训练要求,热情肯定本次习作的优点,提出习作中哪些地方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里应继续发扬;哪里没有按习作要求来写,哪里地方需要修改,哪里是今后要注意的……总之,不仅总结优缺点,更重要的给学生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事一议,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如此这样的循循善诱,我们的学生对写作这一特殊的劳动就会“好之”、“乐之”。(《论语·雍也》)

调研中,我们感到:“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过程,就必须掌握学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材料。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写作档案:档案中保留着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作文,保存着“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语文课程标准》P21页),记载着学生参与习作评价的综合情况…… “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⑤这不仅为了构建好畅通下次习作的桥梁,更重点的是抓实这一教学环节,就是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热爱写作的兴趣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的具体落实。

于永正老师说:孩子们的童年应当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情趣的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品评起来都是有味道的诗……这首美丽的诗是由老师构思,师生一起创作而成的。

积极落实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以情为先来评价习作,讲情趣,讲情真,积极为学生服务,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评价——“经历”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了诗的滋味——再也不会感到学习(作文)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提升素养。那种对习作的厌恶,对评价的冷漠,也就会烟消云散了。也许就会出现令人欣喜的师生融融,教学融融的美好情形了。

   

注:①引自《语文教育学导论》p193页;②引自《课堂教学论》P70页;

[1] [2] 下一页


③引自《走进新课程》P143页;④、⑤引自《走进新课程》P144页。

 

 

作者简介:杨根林,男,62年12月出生,82年7月任教,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多年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任金坛市薛埠中心小学(省级实小)教导主任。

     

上一页  [1] [2] 


【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再认识】相关文章:

多元评价,激发习作兴趣08-24

盲校学生习作08-18

对学生习作评语11-24

借助日记习作,打牢学生习作基础08-23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还原习作教学本色08-22

小学生假期习作08-21

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08-24

怎样修改学生习作08-24

小学生习作范文精选08-23

再留几分钟给学生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