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时间:2023-03-02 22:49:02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金山中学语文组  戴文开
我犹记得2009年7月26日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参加的那次“聚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有幸聆听了王荣生博士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这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者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可能有很多教师认为“怎么教”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的接受程度。比如同样一个知识,分别请两位老师来教,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接受的那位达到的效果必然更好——这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科的差异性。在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中(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王荣生博士在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任何听过由不同的语文教师教授的同一篇‘课文’的语文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对于这番话语,我的心中是有些“诚惶诚恐”的,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很努力地备课,尽力去设计好教案,或是通过不断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求教,却必定还是在一些时候不自知地掉进了这个“无形的漩涡”……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以《语文学习》为平台,集结教育第一线的众多优秀语文教师共同汇编而成的教育研究著作并不是艰涩理论的重重堆砌,而是一个个生动翔实且充满智慧思考的教学案例,目标只有一个——让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得到启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通过静心阅读,我已经找到了属于当下的一些答案(说“属于当下”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自身教学经验尚不充足,致使对一些教学理念还不能很好地参悟;二是因为教学论著本身就是“常读常新”的,可能自己随着年龄与教龄的逐步增长对一些先前即已理解的教学理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那既是对自己曾经那些正确的教学内容的肯定,亦是对欠缺之处进行改变的信心。

就拿写作教学来说,比照本书中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这一章专题研究,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实践是有得有失的。我本人热爱文学创作,所以我是将自身写作的感性体验与掌握的一些写作方面的理性知识与技能糅合起来教学生写作的。我在2009学年度的校级课题《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中谈到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写作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由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感悟、体会——表达、抒发四个环节所构成的紧密、连贯的过程;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弱化了前三个环节,使学生无法‘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情’,造成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现象普遍产生。” 而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又特别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因为它是后面环节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中也说到:“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8页)我认为,无论是“观察、体验”,还是“生活充实”,目的都是希望学生们能真正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建构的可感知的知性世界),对生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是写作的根本和源泉。这个观点在本书的《把生活意识导入学生写作》和《写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信〉教学案例》这两个案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印证。两位作者分别通过设计写作情境和引导学生点评同学文章的方式,着重阐释了教师应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作为学生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真情实感,因为“只有这种真正来源于生活的、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凝注着写作者真实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虽然大家可能在关于“教什么”的主体认识上是吻合的,但在此基础上,在落实到教学内容具体细节上该“教什么”时,我也看清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些捉襟见肘了。回顾两年半的写作教学经历,虽然自己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在写作方面(竞赛作文和文学写作培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但这毕竟只是“零敲碎打”,而且这些学生本身的文学功底比较好——我一直认为,她们好比火箭,本身就有升空的实力,我只是扮演了“火箭推进器”的角色。而现实是,在一个班级中,不可能人人都是“火箭”,因此“推进”的具体内容也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了。并且,我现在反思下来,自己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可能更倾向于“怎么教”:比如2009年4月9日我在本班组织的“我们的随笔生活”随笔交流会中给听课老师印发的简介上提到:“从08学年开始,我在本班开设了每周固定一节的随笔交流课,以此取代原来的‘老师写评语,学生无交流’的单一模式。学生的随笔交流的过程即是情感、心灵交流的过程,如今把‘课’改为‘会’,旨在更大程度上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在互动中彼此敞开心扉,围绕着随笔写作内容各抒己见,以此激发学生们进行随笔写作的热情,走上‘主动写作’这一通向写作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我想,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同时通过实践也印证了设计这种交流的形式所达到的“怎么教”才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反响都不错;只是现在想来,可能还缺少了一些实质性的写作教学内容,虽然结果并未显现失败的迹象,但心中总有些背本趋末之感了。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应该落到实处,在内容“紧实有用”的基础上再辅之以丰富且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那就可谓“锦上添花”了——这样说当然是容易的,但我首先必须从严谨地选择教学内容开始,一步步扎实地向这个理想的目标迈进。

每每看完了一本教育论著,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我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愉悦舒畅——从这些书中所收获的知识大抵都能比较容易地直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能够预见其将产生的积极效用;而当我合上了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时,却不敢轻易将它放下——从树立“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观念到为之进行探索实践,以至于最终的实现,这无论对于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何其之难的啊!我只想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尽快自主地尝试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不能眷恋这森林中原有的“安逸生活”,也不能寄希望于那“迷雾”自行散去而为此付出长时间的等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自主地尝试走出”的背后肯定是充满着困惑与艰辛的。

我相信:任重道远,谨始虑终,躬行实践,必有所成!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相关文章:

重构教学内容之我“践”08-16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重构内容 言意兼得05-20

《小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研究》课题工作计划07-25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08-22

语文课教学随感08-23

读《高氏故事》随感08-17

重构自主学习的理念08-17

模式重构与基本评价08-05

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初构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