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理工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正文

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

时间:2007-1-30栏目:计算机论文

被低估,原因在于链接的易用使之看起来像是捷径、转移的迅捷使其自身来不及被反映,一切看起来仿佛自然而然。其实,链接很值得研究,理由如次:其一,并非一切链接都浑然无别。超文本的作者设置链接有一定的考虑,读者选择与追随这些链接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出于他们所特有的方式,有时由常规所预示,有时出于对作者设定这些链接的意图的猜想。其二,在读者遭遇超文本之前,链接就已存在。在多数情况下,读者并不了解超文本的作者,对他们的理智、偏见、动机和信用都一无所知。运用与定位超文本中的链接,是使作者的默许假设及价值观豁显的主要方式。其三,链接不仅连接既定的两个文本,而且改变材料被阅读与理解的方式。两个相连的文本的单纯并置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不用说对链接本身加上说明或标题。作者当然可以用链接来表达一定的意图,虽然这种意图并不一定能为读者所把握。
       Burbules对链接修辞非常感兴趣,他说自己从修辞的角度来描述不同种类的链接,为的是强调它们的多样性、强调它们非中性的意义,希望人们将链接当成一种有待评价和探询的修辞运动。修辞有意无意地暗示着选择,昭示着假设,带来了效果。因此,超阅读不仅仅是单纯追随摆在我们面前的链接,而且意味着对它们的意义加以阐释、对它们的合适与否进行判断。在网络上,超文本固然为一个个的作者所拥有,但是,这些页面并非孤立存在,因此,作者必须对自己所创造的网页负责任。读者也必须摆脱自己对网络所持的简单消费者的倾向,学会区分简单的信息与链接的信息,抵制页面上那些花花俏俏的东西的诱惑,培养批判性的超阅读能力。有三条值得注意:其一,读者必须掌握与网络设计、制作有关的技巧,迨所谓"能作方能评"。其二,必须认识到不论网络是个多么富于弹性的结构,仍然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不可能对于各种文化群体和个人都一视同仁。网络不仅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外化,而且以其反馈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人们创造工具,工具在为人们服务的同时反转过来改造人。网络与人的关系同样是如此。其三,必须认识到不管网络如何庞大、仍然有些重要的东西未被收入。任何链接都在包容某些联接点的同时排除了另一些联接点,任何路径都在开拓某一通道的同时甩开了其它通道,任何修辞都既是揭示又是隐瞒。因此,我们必须在阅读"存在"的信息的同时阅读"不在"的信息。如果读者拥有批判能力的话,网络可以提供巨大的发现、集成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网络可能是一个操纵人、歪曲人的可怕的媒体。(Burbules,  1997)这些见解是相当精辟的。
       如果说一定的理论模式总是和一定的阅读规范相联系、因而大致相当于我国古典文论所说的"规矩"或者"法"的话,那么,阅读策略则与"巧"相通(作为范畴的"规矩"与"巧"最初见于《孟子·离娄》等文献),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即使在纵览线性文本时,读者也采用了某些策略。循规蹈矩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的

情况固然存在,但这种阅读通常只是相对于非常重要、难度又很大的文本而言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境,读者往往试图根据文本提供的标题、强调性字段(在中文出版物中通常以黑体字排印)等提示进行跳跃式阅读。换言之,阅读并不一定是连贯的。一项研究表明:除将文本从头读到尾之外,读者还可能先将一段读完、然后再重读该段各个句子,或者有目的地回到文本中先前读过的任何有关的句子。在阅读时,读者不止利用一种策略,显出种种弹性。(Goldman  &  Saul,  1990)可见,阅读并非总是按单一顺序进行的静态过程。策略的运用取决于读者在相应领域的知识、目标、技能及文本特性等。策略亦为超阅读所必需。米歇尔·德索托《日常生活实践》一书说:"简而言之,空间是被实践了的地点。由都市规划所定义的几何性街道在行走者(的脚步下)转化为空间。同样,阅读行为也是经由对某一特定地点的实践所生成的空间;一部被书写的文本,亦即一个由符号系统所组成的地点。"(转引自《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下》695页)超文本的路径好比是德索托所说的街道,阅读则像行走一样、由行人的脚步将这些街道转化为空间(即阅读空间)。没有行人,街道便失却了存在的意义或价值,由一条条街道所组成的都市也就成了庞贝式的死城。都市中的街道,除沿用历史自然形成的墟集外,通常是根据一定的规划加以建造的,支配它们是体现一定价值观的程序与规则。要想在街道上行走,就难以抹杀这些程序与规则的影响,行人通常也并不直接向这些规则和程序加以挑战。尽管如此,行人有时仍拒绝墨守成规,在行走时运用一定的策略(如抄近路、翻墙等)。人们在从事阅读活动时,也有自己的策略。这些策略并无一定之规,也难以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所支配。超阅读的境界,因此可以区分为三种,即"无法"、"有法"、"无法之法"。作为最高境界的"无法之法",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对理论模式的心领神会、对阅读技巧的得心应手。在超阅读策略研究方面,虽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P.  W.  Foltz,1993),但数量较少,有待深化。


三  超阅读评价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万维网的流行,超阅读正在逐渐走俏,其长处与短处都日益清楚地显示出来。如何使之扬长避短,已经成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写作此文时,笔者曾就超阅读的优点征求了MarleneM、Hologram、Erhnamm、Idi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下页更精彩: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