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

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

时间:2023-02-22 15:51:45 计算机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


摘 要: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并参考地方文献,可以看出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已经俗化,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了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 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_4225(2004)02_0084_006

天后是粤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之一。随着天后信仰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天后文化"[1]。比如凡天后宫所在地或是码头港口或是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商贸的交易场所。天后信仰不但在粤东沿海的潮汕平原颇有影响,而且在内陆山区的韩江上游主要码头、墟市也相继建庙奉祀。因此,研究粤东梅州山区的天后信仰,进一步挖掘历史上沿海与内陆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古代民俗学、宗教学等的宝贵资料为现代化服务是极有意义的。

本研究以梅州市为考察重点。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韩江上游之梅江流域。境内多山,有梅江、石窟河、松源河、宁江、琴江、潭江等,水路纵横交错。历史上的梅州在清嘉庆年间从潮州府分治升为嘉应州,下辖程乡县(即今梅县、梅江区)、兴宁县、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平远县、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梅州的民间信仰相当复杂[6],其中地方的水神、商业神祗信仰圈与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圈互动,形成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天后信仰。关于天后信仰在粤东梅州的形成与传播,请参考拙作《天后文化在梅州的形成和传播》,此不赘述。本文是作者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田野考察实证,就天后文化在粤东内陆山区俗化,及地方士绅在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互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一描述性的分析。一孔之见,请方家教正。

一 梅州地区的水神崇拜考察

在传统梅州,俗民保留着极具初民图腾信仰遗俗的地方水神崇拜。崇拜的地方水神主要有:"仙人叔婆"、梅溪公王、龙王、水扛伯公等,庙宇或神坛遍布山区的村村寨寨,并以村社或宗族聚落群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与祭祀圈。[2]关于梅溪公王崇信,学界已有专著介绍[3][4],此不赘述。下面介绍"仙人叔婆"等地方水神。

笔者1996年七八月间对梅州地区民俗考察时发现,在梅江两岸如蕉岭县的新铺镇、梅县的松口镇等社区,村落有"仙人叔婆"的信众。先是在新铺镇考察,当时得林清水先生帮助,考察其林氏宗祠(位于该镇上南村),但见该祠大门口左侧的墙上供奉有"仙人叔婆之神位",旋即访问林氏宗族老大。尔后在梅县松口镇考察时,亦在官坪村黄家大围屋炽昌堂发现同样的民俗现象。后来回到学校与学生谈起此事时,听兴宁县、平远县、五华县等地的学生反映,他们家乡也有类似的民间信仰。换言之,"仙人叔婆"信仰在梅州山区比较普遍。梅州旧时称从事航运行业的人为"船家"。船家敬奉的行业神是"仙人叔婆"。"仙人叔婆"的神坛多建在沿江河口或岸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凡行驶在同一条河流的船家,都要集体祭神"仙人叔婆"。此外,船家还往往把"仙人叔婆"请上船奉祀,其神位设在船仓的篷壁上,俗谓"船头伯公",每逢开航和到达之日以及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烧香敬拜。

新埔镇地处石窟河中游,聚居着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本地商民,也有来自潮汕各县的商户与船家。旧时镇上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各业虽未见有统一的组织,但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崇拜"仙人叔婆"。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宫的建筑规模虽小,正堂内神龛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上书"法妙仙人之神位"。在该宫门外竖有两根石柱,两柱间竖起一根长长的旗杆。传说"郭仙宫"是新铺镇的风水文化中心,因为新铺墟市傍山沿河筑占,长长的像条木筏,传说就是靠这旗杆拴住,才不致被洪水冲散,而稳住旗杆者正是"仙人叔婆"。换言之,在俗民的心目中,是"仙人叔婆"保护了新铺墟的安全和兴旺。

商户船家初一、十五必进郭仙宫上香。而一般信民则主要参加每年正月半后"起福",十二月"完福",俗称到宫里"做好事"。凡做好事时,四乡群众亦前往凑热闹,并请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
据笔者综合考察资料分析,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神灵的原型是蛇。"仙人叔婆"信仰是南方原始图腾龙、青龙信仰的遗俗。传说郭仙宫附近居住着一户曾姓人家,其祖宗为两兄弟,以撑船为业。一次船行至潮州一带,做弟弟的忽然神智不正常,不想吃饭,口里"哥哥叔婆太""哥哥叔婆太"念个没完。当时船上出现一条蛇,做哥哥的见了着慌,对蛇说:"你是神,便到我船舱里,是蛇,我就一棍子打死"。刚说完,蛇钻进舱中。当船撑回新铺镇码头时,蛇旋从舱里沿跳板上岸向山上爬去,爬至后来做郭仙宫的地方停下,盘在一块岩石下。做哥哥的每天拿蛋饲蛇,蛇每天到该地享受佳肴。兄弟俩因此确信该蛇是神,便在旁边立一小神牌,点上香烛。
地方水神"仙人叔婆"的信众初为渔民船家,功能主要是庇护渔民与航运的安全;后来信众逐渐扩大到附近村民,并增加了财神的功能。传说新铺镇塘福岭村有陈某在墟镇上经商,生意清淡,遂前往该处烧香并许愿:"如果保佑赚钱,我给你做个神坛。"陈某果然生意日渐转机赚了小钱,还愿给修个神坛。尔后陈某又许愿"如果保佑我打个大仓(指煤矿),我给你盖个宫。"后来陈某挖到大煤层,发了财,准备盖座神宫。陈某的祖婆郭氏是一位神童。郭氏为陈指定做宫的地点、方向。这事被地方官知道了,骑马前去阻止,不料途中马失前蹄,折断马腿,己身也被摔个半死,他认为冥冥中确有神灵,阻挡不得,同意建宫,并题"镇守东江灵须法妙仙人",以后神牌就写"法妙仙人之神位"。尔后,"仙人叔婆"的信仰圈进一步扩大变为社区神,到郭仙宫进香的信众不仅有船家、商家及新铺市镇人,就是在一些乡村甚至一些宗族的祖堂也到郭仙宫分香火安奉神位,如该镇南山村林姓宗族祖堂大门左边墙上,就装有一个木质神龛,龛内神牌"法妙仙人之神位"。传说旧时新铺镇商人侯某曾多次"火烧店",每次店家老板侯某都跑到郭仙宫请"仙人叔婆"的神牌,捧到八字码头祈祷灭火救灾。此外,俗民小孩有病痛,家长往往前去祈求消灾除病。各船户在船上也安有其神位,船家启航先上香,途中遇大风大雨时更是虔诚地点香祈祷平安。

"仙人叔婆"有特别的纪念日即农历七月十三神诞日,是日俗民除举行祭拜仪式外,主要活动有两个:

一是抬"仙人"出巡,队伍中高灯(两人擎两只大灯笼)、扛彩(两人前后擎一长条红布)、大锣鼓、八音、神轿,主持人等紧跟其后。出巡队伍出宫沿河唇街,然后转鸡子行、柴行街、米行街、潮商会馆,然后经警察局门口、新菜市、镇郊返宫。出巡路线已经组织化。是日参与这一活动者,也有外地在新铺镇的商家,如潮州商人在该镇建有"潮州会馆",会馆每年都积极参与祭祀"仙人叔婆"的活动,每当神轿巡行到会馆门前时,必停下供潮州商人敬祀一段时间。一些来不及上岸而停在石窟河中的船家则在船头遥祭。

二是娱神演大戏(汉剧),连演10天以上。传说大埔县某戏班七月十三不敢到别处演出,因为有一次在别地演出时,戏箱里出现一条大蛇,戏班认为是"仙人叔婆显灵",立即赶到新铺演出。

梅州地方水神除上举"仙人叔婆"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神神祗。以梅州城为例,旧时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25个,其中有祀地方水神并且信仰圈跨街区跨宗族的大宫庙3个:梅溪宫、龙王庙、水打伯公坛。

梅溪宫即安济侯庙,奉梅溪圣王或曰梅溪公王,在梅县之梅城镇、丙村镇、松口镇等主要墟市码头都有其宫庙。如松口安济侯庙(又叫梅溪宫)在下店村,祀梅溪公王,清康熙初由里人李椅鼎建。而梅城的梅溪宫就在梅江北岸即今梅江桥桥头故址,祀梅水之神,并祀五谷大帝、花公花母、天地君亲师、风云雷雨诸神,始建于何时不详,但康熙三十年(1691)《程乡县志》载:程乡县城"梅溪宫,在东桥河畔",估计建于明代以前。传统梅州山区,梅溪宫祀梅溪圣王偶像。公王宫或坛遍布各个村社,信众或单一宗族或多个宗族共奉,信仰则各地不一,或一村或多村结成公王信仰联盟,等等。公王是谁?各地不一,既有祖宗神说[3],也有瘟神说[5]。相对于"仙人叔婆"来说,安济侯王、梅溪公王的角色却会根据俗民的需要而变:或水神或山神。笔者认为,就传统梅州来说,公王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水神或曰山神。详见拙作《客家源流探奥》及《围不住的围龙屋》等,此不赘。

龙王庙:在梅江河南岸梅江桥头故址,与北岸的梅溪宫隔江相望,始建于明代,旧时逢二、八月上辰日,地方官方要派员致祭。

水打伯公坛:在梅州山区水圳、水塘、溪河边,水打伯公坛随水有之。梅州城的水打伯公坛在梅江河北岸,祀水神,尤以船民及出洋之人在此下船时,必拜祭此神。

二 梅州地区的天后信仰考察

天后信仰在梅州山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属外来的水神。从田野考察看,外来水神天后信仰已在粤东山区地方化或曰俗化,俗民已把其当作地方俗神奉祀,每年为其举行特定的纪念活动,其仪规已相当组织化。以下介绍三个个案:

(一)梅州古城的天后宫庙会

旧时,梅州城农历三月廿三的天后圣母诞庙会和五月节的端阳天后宫庙会规模都相当大。

三月圣母诞又曰娘娘庙会。天后宫在树湖坪,靠程江河边,主要有油罗码头,旧时货运船只多于此避风和停泊。此处因河上商贸活跃,水上街市异常繁华,有"梅江酒舫,笙歌达旦,俨小秦淮"之称。因此,每逢船只(货船)安全抵梅停泊于此处时,舟人必到天后宫拜祭水神娘娘,答谢神灵的"保护",这种祭神活动,逐渐变成为娘娘庙会,举行迎神赛会。农历三月廿三为天后生日。神诞前,人们便用木辇抬着天后宫的圣母神像,伴着笙歌鼓乐八音,逐队幢幢,沿街游行,接受人间香火,谓之"圣母出巡散福";各街各甲则张灯结彩,迎接娘娘的驾临,非常热闹;神诞日,在天后宫内则举行祭神活动,人们都到宫进香,庆诞求佑。时人梁伯聪有诗云:"大平乐岁庆遭逢,逐甲分街彩扮恭。仿取潮安灯景例,游行圣母比青龙。"并注"昔遇丰年乐岁时候,三月圣母诞日,辄仿潮州府迎青龙之例,分街分甲彩扮灯景,非常热闹,其时潮商店多景物多,由潮商迎神后转买而来,装饰整齐生动"。

五月端阳节庙会。端阳节当地人称五月节,其时瘴雾毒恶,俗谓"恶月"节,故俗民挂葛莆辟恶,祭水神求佑。
端阳节庙会以天后宫为中心,在宫前举行龙舟下水仪式、举行赛龙舟游神船活动。初五日上午,在天后宫举行祭神和龙舟下水、迎圣母神位到神船安座典礼。其时,神船用红纸写上天后圣母之神位,插在香炉上。神船通常有十五六艘,船为六篷的民船,把篷撑起,用纸扎成三层楼阁,遍插五色长方绸旗,配上鼓乐八音;龙舟竞赛时,神船收费载客作为观船;另还有一些大商号自己彩扮的花船,戈游于河中,观看龙舟竞赛。龙舟竞赛由商会、地方官及士绅组成理事会,并于赛前制定比赛和奖励办法,做好写着"江中第一"、"水上英雄"、"尚武精神"为字样奖旗。竞赛时,在旗端系上奖金,并将其插在天后宫对面的坝尾咀上。龙舟竞赛时间为初五、六下午;竞赛地点在梅江河之梅江桥至乖子渡口即今嘉应大桥至范屋门口这一段;参赛除按市区分的上市、下市两队外,另有行业性的粮食业、纺织业、航运业等也组织参赛队。参赛龙舟每年最少2条,最多时达6条,分红龙(红色)、黄龙(黄色)、青龙(青色)等;各条龙舟竞赛之前,均先划向天后宫"参神",尔后才划去参赛。每条参赛龙舟均有1人主持指挥并跳龙船头。跳龙船头是一项高难度的民间特技,他应在龙船快速前进中跳起并落回原立脚位。道具用一鼓(固定在船头)一锣(手持),开赛号令一响,龙舟在跳龙船头人指挥下,击鼓鸣锣"咚咚!青!咚青!咚咚青!"有节奏地指挥着龙舟前进。庙会期间,梅州古城"扬州夜市",牵动赣南、闽西毗邻地区人士,前来赶庙会,赴会景,商贸活跃,交通、旅馆、饮食、京果、百货、布疋行业等,尤为兴旺,商贾生意兴隆。

(二)兴宁县的天后圣母宫庙会

天后圣母娘娘宫座落在兴城镇后街。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为圣母娘娘出行日,城内城郊热闹非常,时人有顺口溜曰:"三月二十三,神明来出行,大家出来看,怎歌隆咚参"!

出行组织中选"理事"至关重要,由兴城西河背甘葛岭陈氏宗族派出代表,在出行前1个月推选出"总理"(首事),以抽签方式产生理事60至80名,共同承担出行事宜。

圣母娘娘出行要梳妆打扮,沐浴洁身,更换新衣。据兴城镇百岁老人七娘回忆,她曾亲历其事。她于娘娘出行的前一天到宫里上香念经催醒娘娘后,端盆清水,用白色毛巾为娘娘洗脸抹身。换下的旧衣服,很快就被人争抢去做衣服给小孩穿,俗谓小孩穿上它能快长大。

出行队伍顺序前列为2名跑马者开路,紧接着是15至16块"肃静"、"回避"牌匾;稻和社、潮州大锣鼓、八音(乐队);木雕镀金圣母娘娘坐像;"古事"少则5至6架,多则12至15架,每架8人抬,内容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片断故事情节。

出行在上午8时从天后街神坛起程,经城镇大新街、东街、北街、石光街、金带街、万盛街、河唇街、上下盐铺街、华兴街、西门街、河背街至永泰街后回宫。

俗民为使娘娘吃好吃饱后出行,事隔几天就到城镇定购豆沙大麒麟饼,敬奉娘娘出行吉祥如意,保庶民平安业兴。出行之日,当事人务必素食,而信众则斋荤自便。

(三)长乐县华城镇"三月三"天妃庙会

华城镇天妃庙设于城南天后街,全庙为上下两堂的平房建筑,上堂正厅设天妃神像并立神位牌。庙前筑有固定戏台,为庙会专门演戏之用,称为"天妃戏棚"。天妃庙会是华城镇有代表性的特大盛会。由于这一庙会于农历三月廿三为"出巡"日,俗称"三月三""天妃娘娘生日"。下面介绍一位地方文化人记述而且亲历的"天妃娘娘生日"庙会,时间为1949年前,整个庙会历时3天3夜。

从三月廿二开始,凡主持本届庙会的总理、首事集中于天妃庙开始正式执事主持庙会,俗叫起会。起会除总理首事到位执事外,其余凡受雇的道士、吹鼓手、戏班、厨师等等都必须按时到场,各就各位,各司其事。此外,一切发动工作,亦必须同时全部落实、兑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动商民"彩花街"和发动善男信女组织锣鼓队伍、文艺队伍于廿三跟随"娘娘出巡"。

"彩花街"就是用布幕把街道上空遮蔽,然后在布幕下挂上各种纸花、彩灯,把街道装饰得如花似锦;天妃庙前红灯(笼)高挂,红联张贴,庙内烛光辉照,香烟缭绕;庙门外空地上搭起的"笛棚"吹鼓手如期吹打;"天妃戏棚"的戏班按期开锣演戏;二十二下午2时到5时左右"做日戏";夜晚8至12时左右"做上夜戏"。这种"日戏"和"上夜戏"皆演传统的《三戏周瑜》、《水淹金山》》、《唐僧取经》等戏本,称为"正本戏"。午夜至天亮之前,则演调笑一类的小品,称为"下夜耍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日戏和上夜的"正本戏",男女老幼皆看;"下夜耍戏"则为妇女、小孩所不宜,只许成年男人观看。因此,午夜之后,便是男人世界。

庙会期间要组织善男信女在天妃神坛前抽签产生下届庙会的主持者:首事,俗称之为"拈首事"。上表的程序是:凡上表者,先到总理处领取"表文"并交纳"上表费"①,然后把"表文"交与道士,并在道士引导下开始"上表"。开坛时,上表者必须亲自点烛燃香,跪于神前,道士则"敲当"朗声念诵表文,当念至信士某某某(上表者姓名)时,上表人必须叩头表示虔诚,而整篇表文念完时,上表者则应"三叩头"表示祈求之诚心。最后道士将表文连同"纸宝"一并焚于神前,并得一"称告",表示天妃已允诺上表人祈求。紧接着上表人起身走近神前"斗"中抽签,如果抽出的"红签"纸上写有"首事"字样,那么这位上表人即"当选"为下届庙会的"首事"。

上表从起会至庙会结束前均可进行,不论街道商民或附城乡民都可参与。上表仪式结束后,上表人可随时在庙会即席就餐一次,叫做"坐流水席"。

庙会最重要最庄严的仪式是抬着天妃神象和神位牌往各条街道巡行,因此十分隆重。神童是天妃神的化身,所以庙会时,他应在"落童"状态下坐着"刀床轿"、"钉床轿"紧跟在神位牌后参加"出巡"游行。首先,执事们把天妃神像、神牌从庙中"请"出,置于无篷的"天轿"上,再摆好"阵容",按序出发。由于簇拥队伍来自四面八方,且人数众多,因此,行进速度非常缓慢,往往从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左右才能结束。天妃出巡时各街道、各行业组织的大小锣鼓班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足见天妃出巡声势之大。

三 梅州地区天后信仰俗化的思考

外来的水神天后信仰已在梅州完全地方化或曰俗化。换言之,天后在梅州山区落地生根以后,俗民已把其当作地方俗神奉祀,每年为其举行特定的纪念活动,其仪规已相当组织化,与当地的俗神祭祀活动相比并无不同:主要理事人要沐浴更衣;祭祀时要杀猪、鸡或鸭等荤腥。如兴宁的天妃出巡那天,理事人要素食,群众自便斋荤结合。天后信仰地方俗化的另一表征是,当天后出巡时,作为天后神童的人要坐刀轿陪巡。但与天后原乡福建湄洲或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地方俗化的痕迹是相当明显的。如在湄州,每年的农历五月廿六俗民要用神轿抬妈祖"回娘家";在天津东门外的天后宫,因无法"回娘家",就象征性地送到天津的"闽粤会馆"小住[1],而梅州山区的天后纪念活动中,不但无送天后偶像归宁之俗,且鲜见农历五月廿六有其他的纪念活动。

(一)从历史变迁看,天后是从沿海地区向粤东内陆山区扩散的水神与商业神

粤东梅州地区的天后信仰形式一如上举,与福建湄州相比已相当地方化或曰俗化。

从妈祖到天妃到天后的演变轨迹以及地方文献记载分析,天后传入梅州地区当在妈祖封天妃之后封天后之前,即元明之间。自宋元明以来,随着国家有关经济政策的调整,集水神与财神于一体的天后信仰亦通过贸易与航运从沿海传入梅州山区后落地生根,形成有别于传统地方水神、财神的完全地方化的水神。在传统梅州,俗民崇祀与水有关的俗神从仙人叔婆、梅溪公王等继而大规模兴建天后宫庙及举办天后庙会的文化变迁等等说明,民间信仰不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变化,而且还随着山区地方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在传统梅州,仙人叔婆、梅溪公王与天后虽是不同神祗,各有其信仰圈,但又相互交融甚至重叠,形成客家地区与沿海地区同中有异的水神崇信特色:首先是表现在活动内容,如"回娘家"就未见突出,而是当作行业神来巡境;其次是庙会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三是天后的功能产生变异。比如,沿海渔民视天后为护航之神,农耕者视其为水源之神。如据林美容研究,台湾地区的天后信仰有向山区传播的趋势,凡遇天旱,水源受到影响时,俗民就祈求天后降雨。而在梅州地区的天后信仰中,却未见有赋予其降水功能。实际上,这种变迁不独天后信仰,而是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地方化的痕迹。比如在清代,梅州城有五显华光宫庙3座。华光本是南方火神[8],梅州人忌水患,故祀奉华光火神以消灾,但梅城商界却把它当财神①崇奉,其庙会都是地方商会在参与主导。

(二)从功能变迁上看,天后不仅是水神,而且是"四海江湖著大功"的江海河湖之神

从功能变迁上看,一是天后不仅是水神,而且是"四海江湖著大功"的江海河湖之神,故天后信仰传入客家地区之后,其主"航海安全"的功能首先被改造成主"航运安全"。二是天后宫不仅是安奉天后神像的殿堂,而且是社区族群的议事中心,比如蕉岭县新铺镇的天后宫内的墙上就嵌有几块关于保护河堤、保护山森竹木的禁示碑即是证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梅江流域因受生态环境之影响,河道严重淤塞,其航运功能已逐渐被日益现代化的公路、铁路陆路交通所取代,沿江墟市贸易经济重心亦随之旁移。但俗民对天后的崇信依旧,并且追加了保胎护婴、保境安民、扶助功业、减灾救灾、防旱防涝等多种功能,天后仍然是拥有广大信众的地方俗神。

(三)从文化互动看,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常常在圈内与圈际间互动

所谓圈内互动,就是指各俗神信仰活动在信仰圈内的独立活动。一如上举,无论是传统的地方水神、财神,还是外来的兼水神、财神于一体的天后,在梅州山区都有其特定的信仰圈与祭祀圈,每年定时举行圈内的祭拜活动。如长乐县华城镇每年的三月廿三为天妃娘娘生日,是日社区领袖要组织信众举行抬天妃"出巡"外,四年一次的天后醮会也要举行集体的祭拜活动。而在梅州城,民间每年有两次天后纪念活动,一次是在三月廿三的天后生日;另一次是五月初五的龙舟竞赛活动,由天后圣母宫为主办单位,各行各业参与。
所谓圈际的互动,就是指各俗神信仰活动在作跨信仰圈的文化互动。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进入新的社区后,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才有其生命力。融入的办法,一是加强沟通,二是加强自身文化的传扬。天后信仰作为外来文化传入梅州山区后,频繁而且组织化的圈际互动,加速了自身文化的传播,因而吸引了广大的信众。如在梅县的松口镇,天后为地方五大神祗之一,足见天后在传统俗神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社区士绅商民等每年要举办俗神跨信仰圈互动的"做福首"活动。[9]其中已组织化的活动有: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等,其时社区要邀请天后娘娘、五显宫公王老爷、王显宫公王老爷、王镇宫公王老爷及关帝老爷5尊神灵参与。这5尊神灵中,五显公王老爷(即五显华光大帝)、关帝老爷属全国性的神灵,王镇公王老爷与王显公王老爷是松口镇的地方神灵,而天后娘娘则是从沿海传入的水神。被邀神灵先巡境,然后集中在公亭街王镇宫广场团聚,俗民叫"做福首"。活动时间长达三四十天,上举组织化的三大节日中,元宵节"做福首"的活动时间最长,从正月半至三月半,前后两个月。

"做福首"促进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梅州山区天后信仰的俗化活动虽因各地社会结构不同而异,但通过"做福首"促进社区族群间的互动,有利于平稳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从官绅这一层面看,每年举行春秋两祭已组织化,不但经费有保证,而且还制定有范文"祝文";官绅通过组织化的活动加强了与社会不同层面的沟通。其次从民间俗民这一层面看,俗民是根据民俗节令不定期组织活动。松口镇"做福首"的场所并不固定,但多选择在墟市广场进行。期间,正值农闲季节,不但四乡民众前往看热闹,而且还吸引相邻社区如该县隆文、松源、桃尧、白渡、雁洋、丙村等乡镇,大埔县的英雅、潭江、三河等乡镇及福建省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等地商贾亦纷纷前往赶集做生意。俗民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又促进了社区经贸的互动。庙会客观上能给俗民以心理以及文化艺术享受方面得到一定满足。因此无论是商是农都较乐于接受。尤其是在绅商这一层面,通过"做福首",有利于外地绅商与地方人士的接触,比如上举潮州会馆积极参与地方民俗活动,既调适了外地商贾与地方商民的沟通,又扩大了新的商业网络。这正是传统梅州民间民俗文化中各俗神信仰活动的圈际互动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从严格的宗教信仰来说,"天后"信仰本身就是世俗人们按世俗需要所"创设"出来的"神明"信仰,它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本文所称"俗化",当特指这种民间创设的"神明"信仰尽管本身出于世俗需要,而在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氛围中,世俗人们更加倍地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无尽欲望加诸原来的"神明"身上,使之更加世俗化,也必然更加世俗化。这种必然的世俗化趋向表明世俗人们更多地丢弃了原先仅有的"虔敬"之意,这种世俗化似乎是人们商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周濯街.妈祖[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2]房学嘉.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国际客家学会印,1996.房学嘉.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国际客家学会印,1997.
[3]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谢剑,房学嘉.围不住的围龙屋[M].台湾:南华大学,1999.
[5]刘枝万.台湾之瘟神[J].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2).刘枝万.台湾民间信仰论集[M].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
[6]罗康.粤东兴宁市庙会琐谈[A].房学嘉.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国际客家学会出版,1996.
[7]张泉清.粤东五华县华城镇庙会大观[A].房学嘉.梅州河源地区的村落文化[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法国远东学院、国际客家学会出版,1996.
[8]刘志文.广东民俗大观[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
[9]房学嘉.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第20卷 第2期



【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相关文章:

关于梅州的作文06-02

我爱梅州征文07-29

我爱我的家乡——梅州07-25

坐井观天后续作文06-12

女娲补天后传05-04

1800天后,我哭了08-15

天后宫作文(通用7篇)07-21

梅州客家博物馆导游词03-07

梅州风景小学生作文(通用4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