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理工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08-09 07:12:15 计算机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聚居在西南边陲,单只是云南省就分布有24个少数民族,占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40%。由于西南地区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历史不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献资料,发掘整理这些民族文献是我们西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民族院校是高校体系中的一个分枝,这就意味着它要担负起双重的职责:一般高校的教育树人的教育职责和为民族地区培养所需人才,开发民族宝藏,为民族地区服务,加强民族建设的职责。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和科研的后盾,应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即在藏书体系中突出民族特色,对民族文献进行广泛的收集,在加工整理后提供给读者使用。如果没有民族文献,那民族院校的民族教育、民族研究工作从何谈起?为此,我们的图书馆都应该成为一座座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料资源宝库,并要重视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利用,把这一工作作为我们各馆的首要任务。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图书馆学给文献下的定义是“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反映和描述某一民族或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民俗、哲学、宗教、法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天文等诸多内容)和自然生态的文献(包括书面文献和口碑文献),都可称之为民族文献。民族文献自身的特殊性使我们不能用理解汉文献的方式来理解,把文献看作都是用文字记载,以纸张为载体而存放。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21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其它34个民族则只有语言。由此,民族文献的表现形式较多,大体上可列为五种,下面对这五种形式分别加以说明并对它们的收集及价值作一点论述。

1、用汉文记录的直接或间接涉及民族问题的文献。这种文献在整个民族文献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从古到今都有。在二十四史中或多或少都记叙有古代少数民族情况的资料。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就有介绍西南少数民族的《西南夷列传》专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志、史志等,其中内容多有当地民族情况的记录。如现代学者对嘉靖《普安州志》进行考证研究,得知它大量保存了明代中叶关于贵州西部(彝族聚居地)开发史的原始资料。这对于现代考察明代的军屯问题、贵州民族关系史(如所谓的“米鲁之乱”问题)、明初的贵州文学(如杨彝的诗歌)以及贵州的地方志学史等等,都有巨大的史料价值。而今,对这些史料中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广泛展开,它将给民族院校图书馆开展民族文献工作提供一块新天地。对于现代用汉文书写成的民族学文献(现代人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使用汉语文字),我们可以进行二、三次文献的深加工工作,给当代民族学研究,民族地区的现代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2、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这部分文献是民族文献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都比外民族更为了解,所以民族文字记录的资料对于现今民族史的探讨和研究就更显出其特有的价值。21个民族文字书写的文献中,按时间可以分为古籍和新书两部分。前者主要是迄至清代为止的各历史时期用民族文字书写或刻印的典籍,如现存的东巴文(纳西族象形文字)、彝文、傣文等书写成的原始宗教和佛教经卷、唱本及神话史诗。这些是我由古代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和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如彝族的“哎哺啥额”或“恩布散额”(即《西南彝志》)就是一部全面记载彝族历史的古彝文书,傣族的贝叶经等。这部分文献虽有一些文化馆、图书馆及民族研究所己开始搜集(如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对以上四种民族古文字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己初具规模),但大部分仍散藏在民族地区。而且由于范围广,种类多(如彝族散居在滇、黔、川、桂等省,由此而产生了六个不相同的语系分支。),通晓该文字者已多不在世,不易挖掘,加工整理工作更是困难重重,所以它们可以说是一批急待抢救的文化遗产。新书是指辛亥革命至今各民族学者研究者用自己本民族文字写成的有关民族学方面的文献资料。这类文献较多的可算是藏族。它们阐述本民族在新时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对未来的遐想,除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记载本民族,也有用本民族文字记载反映他民族的文献,如藏族作者吉格美·那木卡的藏文著作《蒙古喇嘛教史》。喇嘛教的中心在西藏,但从此书中可得知这一宗教的发展影响。这些文献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民族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经图书馆的深加工,将造福于读者和各族人民。

3、少数民族用汉文写成的文献。较为突出的是白族、满族、回族。这三个民族都用汉字来记叙自己本民族发展情况,而满、回则语言都己全部通用汉语了。白族,其语言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由于历史上与汉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因而多数人通用汉语言文字。他们曾用汉字来标记白语,称为“汉字白读”,也就是“(棘 入上下结构)文”(白文)。用白文书写的古文献散见于民间,现已不再使用这种文字而通用汉文,没有多少人识读白文了。我们若能将这些古文献搜集整理出来,那么对于白族辉煌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的研究将有重大的史料价值。还有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学者、作家,大都借用汉文来描述和反映自己的民族,如近年来涌现出的大批民族作家,都用汉文来描绘自己民族,反映生活。这部分文献收集困难较少,那么就应做得更好更全面,为建设民族地区尽点力。

4、有些无文字民族用简易图符记录和用语言世代相袭的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这类文献有神话、传说、寓言、诗歌、歌谣、舞蹈等。对这些进行挖掘整理,对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用简易图符记录的文献,现存的有独龙族的刻木结绳记事,景颇族的树叶信等。我国古代曾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而上述民族保留下来的原始表意形式和符号,可以认为是人类开创文字历史的先河。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生活状况。口碑文献中流传最广的是民歌民谣。它们尽管质朴之极,却闪耀着智慧之光,艺术之星。今天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文艺形式,可以说大部分是从纯朴浑厚的口头文学中孕育出来的。有些民歌诉诸于文字,但更多的是流传在民族地区人民中间。这些口碑文献,内容都是人民最熟知,最关切的事物。反映的是人民的思想、道德、习俗、宗教、哲学、情感和心理,是人民生活忠实的记录,也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到民族地区作田野调查,作采风录,把这些口碑文献整理出来,也是我们各馆的一项任务。最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代民谣注析》,人的思想感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古代民谣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社会的民情风俗。

5、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但其内容是汉文化的文献。这部分文献是否仍属于民族文献现有争议,在此不多谈。

从以上所举的五种民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但在其内容实质上都是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地理沿革、历史演变、政治军事、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生产技术等方面。它们陈述着一个个民族的起源、发展、衍变过程。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社会风情和自然风情画卷。其史料具有历史学价值,民俗学价值,人类文化学价值,美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借鉴扬弃的价值等。然而由于民族问题事实上的不平等,特别是解放前对民族文化的轻视,中国文化实质是汉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及时的整理。大量散藏于民间的民族典籍随着大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逝世而消失。因而,抢救、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大部分工作应由我们民族院校图书馆来完成。这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当然,开发民族文献的方法和途径各馆可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联合开发,各自分工,注重于本地区民族文献。然后各馆间相互利用其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便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取精华,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以适合推动整个民族改革的步伐,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达到我们开发和利用民族文献的目的。

〔出处〕 云南图书馆季刊 1991(1)



【重视和加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相关文章: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08-17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08-17

开题报告:《民族地区高中生物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08-23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理教案08-22

地理教案-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二)08-17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近区”08-17

重视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排扰解难08-12

重视教给方法,加强段的初步训练08-17

第十四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建议08-17

第五节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