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读《广雅疏证》札记

时间:2007-1-31栏目:

广雅疏证自序》),打破字形的束缚,从语音上来探求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说同步引申和同步孳乳是词义演变的规律,是指有相当一部分同义词的词义在引申或孳生的过程中是同步的,而不是说所有的同义词的词义在引申或孳生的过程中是都同步的。这是符合词汇系统的特点的。和语音系统相比,词汇系统要庞大得多,复杂得多;而它的系统性远不如语音系统严密。比如,具有“锐”义的一组词两个“凡”和“皆”都说过头了。
  (三)甲概念可以用A、B两个词表示(A和B有某种音转关系),乙概念也可用A'、B'两个词(A'和B'有同样的音转关系)表示。但甲乙两个概念意义无关。例如:
  29.@(51)哀一声之转,哀之转为@(51),犹ài@(52)之转为隐矣。(卷一上《释诂》“哀也”条)
  [按:“@(51)”训“哀”见《广雅》本条。]
  30.xī@(53)亦hàn@(54)也。语之转也。hàn@(54)与罕同声。xī@(53)之转为hàn@(54),犹希之转为罕矣。(卷二上《释诂》“乾也”条)
  31.苛@(55)一声之转。苛痒之苛转为疥,犹苛怒之苛转为@(55)矣。(卷二上《释诂》“怒也”条)
  [按:《礼记·内则》:“疾痛苛痒。”郑玄注:“苛,疥也。”《方言》二:
  [按:《玉篇》:“@(56),肥美也。”《方言》二:“梁益之间凡人言盛及其所爱,伟其肥@(57),谓之@(56)。”]
  33.空kuǎn@(58)一声之转。空之转为款,犹kōng@(59)之转为款。(卷三下《释诂》“空也”条)
  [按:王念孙《疏证》以为“款款”即“kōng@(59)kōng@(59)”。]
  34.玲与珑一声之转。说文:笼,líng@(60)也。líng@(60)之转为笼,犹玲之转为珑。(卷四上《释诂》“声也”条)
  35.榜辅一声之转。榜之转为辅,犹方之转为甫,旁之转为溥矣。(卷四下《释诂》“辅也”条)
  [按:《说文》:“榜,所以辅弓弩也。”]
  36.掸与提一声之转。释器篇云:@(61)谓之弹。@(61)之转为弹,犹提之转为掸矣。(卷四下《释诂》“提也”条)
  [按:《玉篇》:“青州谓弹曰@(61)。”]
  37.莫曼无一声之转,犹覆谓之幔,亦谓之幕,亦谓之hū@①。(卷五上《释言》“无也”条)
  38.叩叩……转为款款,犹叩门之转为款门矣。(卷六下《释训》“爱也”条)
  [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悬肘后。”]
  39.长谓之xiū@(62),亦谓之稍,亦谓之擢,臭汁谓之xiǔ@(63),亦谓之潲,亦谓之濯。事虽不同,而声之相转则同也。(卷八上《释器》“xiǔ@(63)”条)
  [按:《说文》:“稍,出物有渐也。”又:“擢,引也。”均无“长”训,只能说与“长”义有关。]
  40.宰与cài@(64)声相近,故冢谓之cài@(64),亦谓之宰;官谓之cǎi@(65),亦谓之宰;事谓之采,亦谓之@(66)。(卷九下上《释邱》“冢也”条)
  [按:《方言》十三:“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cài@(64)。”《公羊传》僖三十三年:“宰上之木拱矣。”何休注:“宰,冢也。”《尔雅·释诂》:“cǎi@(65),官也。”“@(66)”训“事”见《广雅·释诂三》。《尔雅·释诂》:“采,事也。”《尚书·尧典》:“畴咨若予采?”伪孔传:“采,事也。”《汉书·扬雄传》:“上天之@(66)。”颜师古注:“@(66),事也。”]
  这类条目和前两类都不同:几个概念(如30条的“晒干”和“稀少”,40条的“冢”、“官”和“事”)之间毫不相干。那么为什么表示几个不相关的概念的词A和A'会同音,B和B'也同音(如30条“xī@(53)”和“希”同音,“hàn@(54)”和“罕”也同音;40条“cài@(64)”“cǎi@(65)”“采”同音,“宰”“@(66)”也同音)呢?王念孙用“一声之转”来解释,即A-B之间和A'-B'之间存在着相同的音转关系。但我认为应该区分为两种情况。
  (一)A-B、A'-B'是变音词,或是相对应的方言词。比如,“cài@(64)”“cǎi@(65)”“采”同音,均为清母之部,“宰”“@(66)”同音,均为精母之部。在甲方言中表示“冢”这一概念用“cài@(64)”,在乙方言中可以音变为“宰”,那么,根据对应规律,甲方言中表示“官”这一概念的“cǎi@(65)”在乙方言中也音变为“宰”,甲方言中表示“事”这一概念的清母之部字“采”在乙方言中也会音变为精母之部字,写作“@(66)”。
  第40条可以图示如下:
  附图
  (二)A-B、A'-B'在语音上虽然有某种关系,但实际上不是变音词,而是同义词。如第30条,表示“晒干”有两个同义词“xī@(53)”和“hàn@(54)”,表示“稀少”有两个同义词“希”和“罕”。“xī@(53)”和“希”都是晓母微部字,“hàn@(54)”和“罕”都是晓母元部字,虽同属晓母,但微元通转的例子罕见, 所以“xī@(53)”和“hàn@(54)”,“希”和“罕”不是变音词,而是同义词。表“晒干”的两个同义词和表“

稀少”的两个同义词恰好都是一个晓母微部字和一个晓母元部字,这是一种偶合。
  从王念孙《疏证》所举的例子来看,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不多(上面的例句只有29、31、35、37、3940有音转关系)。所以,他所说的“事虽不同,而声之相转则同也”不能说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振铎 1979 《读〈广雅疏证〉》,《中国语文》第4期,291-301页。
  2 周祖谟 1979 《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兰州大学学报》第1期,102-105页。
  3 殷孟伦 1980 《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东岳论丛》第2期,108-117页。
  4 方一新 1986 《试论〈广雅疏证〉关于联绵词的解说部分的成就》,《杭州大学学报》第3期,87-97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巾加(无的繁体)
    @②原字辶加筮
    @③原字秋下加手
    @④原字凶下加(菱去艹去土)
    @⑤原字艹下加凶下加(菱去艹去土)
    @⑥原字六下加兄
    @⑦原字涂下加土
    @⑧原字土加冥
    @⑨原字巾加冥
    @(10)原字(双下加双)加出
    @(11)原字木加(双下加双)
    @(12)原字虫加(双下加双)
    @(13)原字木加薄
    @(14)原字木加(卢繁体)
    @(15)原字庸加阝
    @(16)原字谷的繁体
    @(17)原字土加俞
    @(18)原字俞加瓦
    @(19)原字阝加俞
    @(20)原字(门繁体)内加必
    @(21)原字庞的繁体
    @(22)原字月加(龙繁体)
    @(23)原字言加于
    @(24)原字扌加于
    @(25)原字衤加石
    @(26)原字弓加黄
    @(27)原字须的繁体
    @(28)原字虫加胃
    @(29)原字系的繁体
    @(30)原字扌加孚
    @(31)原字忄加匿
    @(32)原字跑去包加戚
    @(33)原字戚下加口
    @(34)原字规下加女
    @(35)原字(钅的繁体)加咸
    @(36)原字此下加(刺去掉刂)
    @(37)原字纤的繁体
    @(38)原

    [3]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