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硝烟中的迷失(上)——抗战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话语

时间:2007-1-31栏目:

欢捎谒纳矸荼暇共煌谡诺婪裙竦彻僭保湎饔檬歉飨缘摹?/P>

    民族形式的讨论涉及的不仅仅是形式问题。文学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决不仅仅是形式问题的解决所能够达到的。要实现大众喜闻乐见的目标,就必然要迎合大众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必然导致文学现代性的丧失。在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的要求与现代性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原因很简单,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动的,作为一种被动的现代化,其动因不是本土新的文化因素的生长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最先接受外来文化的是知识分子而不是民间大众。所以,现代性主要由知识分子话语承载而不是存在于民间文化之中。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现代性没有在民间大众中扎根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话语与民间大众话语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外来的,后者是本土的;前者是现代的,后者是传统的。五四新文化之所以新,就新在它以西方思想武器反传统,新在它的非本土的现代性质。因此,要求民族化,就不能不意味着对知识分子话语的否定,就不能不意味着对现代性的否定和对传统性的弘扬,也就不能不意味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精神的背离。民族化和大众化是相互联系的,民族化必然导致大众化,大众化也必然带来民族化,两者都可以导致传统的复归,也必然导致五四知识分子话语精神核心的颠覆。


    [3]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