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时间:2007-1-31栏目:

划为单位是区域史研究的困难)。应当看到地域差异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客观影响,但不能完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认识问题,尤其思想史,许多风格迥异的思想可能同出一地,同一地区的思想家乃至同一家庭的兄弟可能政治经济学术观点截然不同,这也是研究地域史中应当注意的。我以为政治性制度建构与秩序性意识形态与地域的关系较为间接;而语言、习俗、民风等等则与地域有直接关系。
    就区域文化类型来看,中国南北文化自古即有差异,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民情、士人心态、文化特征。传说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即是相对于"北风"而言的。自太史公记地域文化差异以来,历代文人学士不乏高论。(6)南方士人聪慧、精细;北方士人憨直、阔博; 南方文化明丽、纤巧、缜密、委婉、飘逸,内省、求精、温怨、柔曼、灵秀等等;北方文化豪迈、奔放、雄浑、质朴、拙括、外向、刚直、慷慨、俊肃等等,可以在习俗、性情、学风、观念、思维等若干方面,找到南北相对的许多语辞来形容或概括文化的差异,但也存在许多共性,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到宋代特别是南宋,南方尤其东南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逐步取代有着厚重的历史传承的中原文化,而渐趋居于中国区域文化类型的高峰,具有改变区域文化结构中主导性文化类型的意义。据《余干县学记》载:"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容斋随笔·四笔》卷5 《饶州风俗》)全祖望说:"吾乡自宋元以来,号为邹鲁。"(《鲒琦亭集·外篇》卷16《槎湖书院记》)许多学者对中国南北文化及人才分布发展进行了研究,大抵认为:南宋前重心在黄河流域,此后趋于长江流域。(7) 无论从物质文化的发达、制度文化的变迁,还是精神文化的领先来看,宋代的文化类型转化,奠定了自此以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基本格局。不少宋人具体论述了区域文化的差异及其演变,如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17)分析"东南进士得多"的原因是"四方风俗异宜","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苏轼也说以文辞取士,"多是吴、楚、闽、蜀之人。"(《苏东坡全集·奏议集》卷2)北? 擞潞吩蛭浣嘤墒浅觥?nbsp;朝廷用人方略对区域性文化的影 响颇为明显,这也是区域文化发展使然。陆游在《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中指出:"天圣以前,选用人材多取北人",仁宗以后"公听并观,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此后南人取士更多,有"重南轻北"之说(《渭南文集》卷3)。宋初重臣几尽北人,而至神宗朝南人为相居于主导, 司马光曾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到南宋,吴潜说:"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 "(《许国 公奏议》卷1)就学风而言,陈造说:"昔人论南北学异,古今几不可易。……南北巧拙甚霄壤也。 " (《江湖长翁集》卷23)朱熹批评"江西士风,好为奇论,耻与人同,每立异以求胜。"(《朱子语类》卷124)晁说之作《南北之学》提出南北学风不同古人,屡屡讲到大抵自魏晋以来如此"师先儒者, 北方之学也;主新说者,南方之学也。"(《景迂生集》卷13)宋代南方文化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均有大的发展,代表着有生命力的发展趋向。经济发达提供了文化兴盛的物质条件,科举入仕为南方士人实现政治抱负、改变旧俗与文化革新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结构的转换和制度变迁,奠定了此后社会发展的格局。
    宋代东南六路经济发达,不仅有杭州、苏州、扬州等大城市,而且诸多市镇、集市发展,加上水陆交通与海外贸易之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城乡区域市场网络。(8)"京师漕粟多出东南, 江浙居于大半。"(卫泾:《后乐集》卷13《论围田札子》)《宋史·食货志》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东南沿海宋钱大量外流,日本、高丽及南洋各国都有;两浙市舶司先后管辖杭州、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县、青龙镇五处市舶务,说明这里海贸兴盛。不过,也应注意如程民生提出的"东南经济只能与北方经济平分秋色,而不能独占鳌头。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历史过程中……。"(9)
    两浙是宋代先进地区,商贸繁荣、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两浙之富,国之所恃"(《苏东坡全集·奏议集》卷9)。两浙路上供在中央财政中十分重要,以宣和元年(1119年)为例,达4,435,788余贯匹两,居全国第一位。(见《文献通考》卷23《国用一》)两浙也是丝织业发达区,杭、婺、越、湖、抚等州是生产基地,产品质地"密而轻,如蝉翼",生产规模"千室夜鸣机",出现"机户"、富工、富贾等,带来经济观念较大的变化,尤其在职业观、消费观、义利观等基本方面。这里"俗奢靡而无积聚,厚于滋味。"(《宋史·地理志四》)欧阳修《送慧勤归余杭》说"越俗僭宫室,顷赀事雕墙。佛屋尤其侈,眈眈拟侯王……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2 )陶谷的《清异录》卷一记载当时天下"九福"其中有"吴越口福"之说。这里的人对商业不鄙视,"渤海之民罕传圣人之学,习俗浮泊,趋利而逐末,故虽有良子弟,或沦于工商释老之业,曾不知师儒之道尊而仁义之术胜也?"(陈襄:《古灵先生文集》卷19《杭州劝学文》)苏舜钦说:"越俗浮薄,节行不坚"(《苏舜钦集》卷13《? 乓晷⒆哟罚!睹瘟宦肌芳呛级际⒕埃啻驳秸饫锓缢咨莩蓿旧菀荩?quot;至于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此邦风俗,从古而然,至今亦不改也。"(卷1《八日祠山圣诞》)
    区分两浙的东、西是区域史研究中似应注意的。浙东包括温、处、婺、衢、明、台、越七州;浙西包括杭、苏、湖、秀、常、严六州及江阴军、镇江府八地。浙东多山地,浙西多泽国。王柏说:"东浙之贫,不可与西浙并称也。"(《鲁斋集》卷7《赈济利害书》)浙东山地贫瘠

, 负山近海不宜耕种,如越州"地无三尺土"(庄绰:《鸡肋编》卷上);台州"负山濒海,沃土少而瘠地多。民生其间,转侧以谋衣食。"(《嘉定赤城志》卷13)温州平阳县"浙东之穷处也,邑于山谷间"(许景衡:《横塘集》卷18)。浙东粮食不能自给"全借浙右客艘之米济焉。"(周去非:《岭外代答》卷4 )温州"其 货纤靡,其人多贾"(程俱:《北山集》卷22《席益差知温州制》)。"永嘉不宜蚕,民岁输绢,以贸易旁郡为苦。"(陈傅良:《止斋文集》卷51)到明万历时修《温州府志》还讲温州"土薄难艺"、"民以力胜"、"能握微资以自营殖。"乾隆《温州府志》说这里的人多兼营副业或外出经商打工。平阳一带"文风逊浙西远甚。士子得一青衿便为止境,养习商贾事","诵读者率皆志气卑小,甫游痒辄束书高阁,营什一之利"(民国《平阳县志·风土志》)。这里风俗却好奢,杨简作《劝农文》说这里"其一风俗好奢,故虽耕而终贫;其二风俗好争,以好争故虽耕而终于贫……皆以奢侈为美为荣,父子兄弟意向,州闾邻里意向,无不趋于奢,无不羞于俭。"(《慈湖遗书》卷5 )《宋史·地理志》说这里的人"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总之,这里与中原内陆农耕区域的安土重迁、贵本贱末、黜奢崇俭、重义轻利等等不同。
    就当地经济结构来看,这里酿酒、产盐、造纸、采矿、漆器、制瓷、造船等是重要行业。韩彦直《桔录》记载"桔出温郡最多种","岁当重阳,(桔)色未黄,有采之者,名曰'摘青',舟载江浙间"。当时有"永嘉之桔,为天下冠"(张世南:《游宦纪闻》卷5)的说法。另外,"二浙产盐尤盛他路,自温州界东南止闽、广,盐升五钱,比浙贱数倍。"(方勺:《泊宅编》卷3)据研究, 南宋盐利占国家财政的百分之48.4至54.2。(10)时人说:"今日财赋之源,煮海之利实居其半。"(《宋会要辑稿·食货》27之3

   [2]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