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

时间:2007-3-28栏目:

们发现,卡夫卡的小说的叙述角度、意象选择、结构类型等,无一不是有“出处”的。在《万里长城建造时》的文本语境上,浮现出西方七个世纪间形成的中国形象传统。
  我们将《万里长城建造时》当作细读文本,分析它与西方的中国形象传统的指涉关系。19世纪西方人赋予长城的象征意义,恰恰集合了西方关于中国文明的专制特征的主要观点。这是一个意义寻找其代表形象的过程。孟德斯鸠为中国的专制主义形象定位时,还觉得有些牵强,但到黑格尔,中国政体已成为东方专制政体中最邪恶的!这个“十足的、奇特的东方式国家”依靠“大家长的原则把整个民族统治在未成年的状态中”。[21](P126-131)关于中国的家长式专制的观点,不约而同地发现长城以及修建长城在这方面典型的象征意义,它提醒人们想象与认识中华帝国的封闭无知、停滞衰落,中华帝国像埃及、印度那些东方专制帝国那样,像驱使奴隶那样驱使在精神上还处于孩童般蒙昧状态的臣民……斯当东曾提到长城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如何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动员如此之多的人力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80年后,法国旅行家波伏瓦侯爵路德维克·赫伯尔在《环球旅行记》中议论:“多么壮观的景象啊!且想想那翻山越岭连绵不断的长城,只有天上的银河才能与之媲美。那是一道竖在高山之脊上的墙,是一条躺在墙上的宽阔大道。这竟是人的工程,恍如出现在梦境中……如果有人在惊叹其壮观之余停下来想想,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项由长不大的孩子在专制君主的驱使下完成的工程。”[22](P105-109)
  长城“是一项由长不大的孩子在专制君主的驱使下完成的工程”,不知道卡夫卡是否读到过这句话,至少卡夫卡在相同意义上理解西方的长城神话。把握一种异域文化,莫过于找到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象征。如金字塔与埃及文明,万里长城与中国。卡夫卡这篇看上去荒诞不经的小说,却有某种深刻的“汉学”意义。西方的中国形象如同赛义德所说的“东方学”或“东方主义”,是西方文化构筑的有关“文化他者”的一整套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或话语。它规定了特定空间(极远的东方)与时间(古代或非时间性的)中特定的对象(异己的、难以理喻的、野蛮怪诞的中国文明)的特定的本质与特征(专制主义、封闭停滞、愚昧无知等)。它不仅是由各类文本构成的知识谱系,作为规训制约着人们相关的知识与写作策略,还关涉到文化与政治体制中的权力机制。《万里长城建造时》是一篇带有明显的荒诞意味的神话,在其飘忽不定甚至矛盾混乱的能指系统或形式中,潜藏着向历史开放的纵深意义。
  收稿日期:2002-09-02
【参考文献】
  [1] 卡夫卡.万里长城建造时[A].卡夫卡短篇小说选[Z].叶廷芳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2] [美]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 [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Z].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M].王锁英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 [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M].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
  [6] [荷兰]约翰·尼霍夫.荷使初访中国记[Z].包乐史,庄国土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7] MARTINO  MARTINI.Novus  Atlas  Sinensis[M].Amsterdam:Blaeu,1665.
  [8] VERBIEST.Voyages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  dans  la  Tartarie[M].Paris:Estienne  Michallet,1685.
  [9] J.-B.DU  HALDE.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Containing  

;aGeographical,
Historical,Chron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Chinese-Tartary,Corea  andThibet[M].Trans.By  JOHN  WATTS,London,1736.
  [10] [法]伏尔泰.风俗论[M].梁守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 JAMES  BOSWELL.Life  of  Dr.Johnson[M].London:Hill-Powell,1933,Vol:ii.
  [12] [英]丹尼尔·笛福.鲁滨孙历险记[Z].黄杲xīn@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 [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Z].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4] ROLF  J.GOEBEL.Constructing  China:Kafka's  OrientalistDiscourse[M].Camden  House,1997.
  [15] FRANZ  KAFKA.The  Complete  Stories,ed.by  NAHUM  N.GLATZER,New  York,1983.
  [16]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7] [美]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M].廖世奇,彭小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8] [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何兆武,何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9] [德]赫尔德.中国[M].陈爱政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0] [德]谢林.中国——神话哲学[M].卞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1]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2] LUDOVIC,COMTE  DE  BEAUVOIR.Voyage  Autour  du  Monde[M].Paris,1872,Vol:iii.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火加斤


     [4]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