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另一种记忆:对独立纪录片的反思

时间:2007-7-29栏目:

的作品无疑给现有的作品注入一股清新之风。
但是,独立纪录片同样需要思考自己的生存问题。在《危机中的文明》一书中,作者提到:“小说能否生存,关键在于能否把社会、道德关怀也不断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同样也是独立纪录片生存的条件。这是一个“我自由我选择”,崇尚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民间影像个性化的创作正好迎合了这个时代的要求。在这面旗帜下,找回了自我,但也很容易放飞道德、伦理和责任。在这次影像展中,朱传明的新作《群众演员》就被提升到纪录片的道德和伦理的层面加以讨论。
在这一的作品中,良莠不齐。有的作品过分追求观念上的突破,图解概念;有的过分张扬创作者的个性,而忽略了受众的感受;有的实验性过分膨胀,甚至完全取消来自现实生活的内容,成为某种“纯形式”的东西,这种心态有“走火入魔”之嫌。很多片子播出后,大大超出了观众的领悟力,观众的反映是:这片子“实在看不下去”“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表达什么”。观众的收视心理一方面需要培养,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作者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更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由于技术、资金、经验和知识的匮乏,独立纪录片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即:影像叙事技巧的粗糙和稚嫩。由于缺少专业的学院式背景的学习,和专业的作品相比,一些粗糙和稚嫩就更加明显和不能容忍,只能在观众的哄笑中收场。

   
另一种记忆:对独立纪录片的反思  
另外,即使在现在,独立纪录片远不是一个热门的行当。在纪录片发达的美国,独立纪录片人的生活依然很穷苦,他们是自由职业者,大多数人生活不行,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新闻记者,而是艺术家。但事实上,为了维持生活,筹集资金来拍片,他们有时不得不违心地摄制一些广告或低级庸俗的商业片,地位岌岌可危。就我国来说,独立纪录片很少公众传播领域,大多在海外参加电影节或发行。独立纪录片作者获得拍片机会是途径基本有三种。要么创作者自己掏腰包、要么找赞助、要么和电视媒体合作。但三种方法都不尽如人意。2002年6月13日的《南方周末》用一整版的篇幅探讨了独立纪录片作者的新生活。也许,随着境外媒体的悄然进入,独立纪录片的市场的早春会慢慢走来。
不管我们是排斥还是接受,不管我们是挑剔还是宽容,独立纪录片逐渐浮出水面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是它的处境依然很艰难。但民间纪录片留存的大量作品,必将积淀成一种特殊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记忆方式。对它的未来我们期待,我们祝福。
参考书目:
1、《中国应用电视学》
2、《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引自《纪录电影文献》)
3、《南方周末》(2001。9。27)(2002。6。13)
4、网易网站
5、新青年网站
(作者 程素琴 北京广播学院2000级电视学院研究生)

   
另一种记忆:对独立纪录片的反思

    [3]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