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

时间:2007-7-29栏目:

影响到受众请求信息的获得。
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表明,信息循环结构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性因素:
受众的目的与需求:网络的信息循环,是在受众特定目的主导下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但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共同需求,即在某一个阶段,多数人的信息关注点较为一致。例如,在很多搜索引擎中都出现MP3这样的热门关键词。在不同的阶段,受众的需求会有不同的特点。
相关技术:在信息的循环结构中,技术的高低决定信息能否进入循环,与哪些信息一起被提出。系统提供的信息与受众请求的相关程度,也是由技术决定的。
受众信息请求技巧:关键词设置不合理或过于粗略,都难以带来理想的查询结果,如果能充分利用“布尔运算”和系统提供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查询式的优化,就有可能得到更为理想的信息获得效果。
网络中信息传播的三个环节,并非总是清晰可分的,它们之间可能相互缠绕,但是只有将各个单一环节认识清楚,才可能去把握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意见传播结构
网络中意见的自由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或增减过程,它比信息的传播要复杂得多,参与作用的要素也要多。因此,需要从不同层面来进行结构的解释。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三个层面:
意见形成结构(个体、微观层面)
意见冲突结构(社群、中观层面)
意见流动结构(网络、宏观层面)
这几个结构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分层关系。从微观到中观,是一个汇聚的关系。个体的意见到达社群后汇聚,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见斗争。从中观到宏观,则体现了意见流的影响从点到面,从短期向长期累积的过程。
(一)意见形成结构
这里所指的意见形成,并非指网络中的总体意见的形成过程,而是特指信息在个体身上作用后,个体对此信息的意见形成及表达过程。个体意见的形成是网络意见流形成的起点。
意见形成结构,包括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
在内因方面,显然,人们之所以会对同样的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见,是与他们的世界观及价值评判方式与标准分不开的。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的环境、个体的经历等,无疑都会对人们的态度的生成起到作用。

   
 
具体来说,在对某个信息形成态度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受众本身在某一类问题上的既有倾向。尽管个体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当前这个信息,但是,在此前,他所接触到的与此相似或相关的其他信息,可能会令他在这方面形成一种既有的倾向。例如,在观看2002年世界杯比赛时,对于韩国足球队,足迷形成了“倒韩派”与“保韩派”两大派别。尽管观看比赛本身所获得的信息是人们形成自己意见的主要原因,但是,此前的一些其他信息已使一些人形成了既有倾向。从发布于新浪网的网民的贴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倒韩派”的既有倾向主要来源于:中国队“逢韩不胜”的以往战绩,对败于韩国队的意大利、西班牙等球队的喜欢,对假球与黑哨的痛恨,对韩国体育作假传统的认定,对韩国这个国家及民族本身的不喜欢,对“哈韩族”的反感等。同样,那些“保韩派”也有不少人是具有既有倾向的。例如,对韩国队的偏爱,对中国队的失望,希望世界足球格局发生变化,希望亚洲足球强大等。
在内因方面,另一个起作用的变量是个体当下的心境。人们上网表达意见时的心理动因,并不一定是要针对具体的事件,在有些时候,往往是出于发泄个人情绪、改变个人心情的需要。不同心境下,对同一事件的态度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

外因揭示的是外部的环境因素对个体态度的形成与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意见的发布结构。
人们在网络中发布自己的意见,需要经过一定的渠道。从意见发布的渠道看,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直接式间接式
直接式指意见发布渠道是由信息发布者所提供的,例如,很多网站的新闻后都设有“发表评论”这样的功能,可以让受众直接进入论坛或留言板。而间接式指受众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发表意见的场所,可以在当前网站,也可以在别的网站或BBS。
一种最简单的直接式意见发布方式,是受众调查。特别是“投票式”的受众调查。这种调查通常是由网站预设若干答案,由受众进行选择。通常这样的调查是单选式。
在这样的方式中,由于可供选择的意见是由网站预置的,因此,当受众的意见与选项不能吻合时,往往采取“就近”的原则来进行选择,即寻找那些最接近自己态度的选项。另外一种处理原则是逃避,即选择“说不清”这个选项。总体来看,由网站主导的意见表达,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受众的意见。
投票式意见表达重视的是普遍的意见,而不是个别的意见。它更多地是反映一个

       [6]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