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时间:2007-7-29栏目:

成了屏幕内外的“大众偶像”。开始是其各种照片和相关的报道刊登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不久《小燕子——女生赵薇》一书出版;接着《小燕子——赵薇》首张个人专辑推出;后来“小燕子”又成了几家商品的形象代言人……应该说,对一部受到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喜爱的电视剧中的演员进行报道是件正常的事,也是媒体所担负的责任;同时,采用一些商业运作的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无可非议。但是从后来“小燕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是是非非的“新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媒体是在某些利益的驱动下,随心所欲地炒作,使有些“娱乐报道”的方式和内容超出了规范,并带来了不良的社会效果。

其一,误导。说《还珠格格》老少咸宜,但最喜爱它的还是学生们。因为主人公“小燕子”善良、美丽、开朗、乐观,充满个性魅力,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敢于反叛的特点正契合了当下中学生们课业紧张、精神压抑、个性得不到释放的心理。所以孩子们爱屋及乌,由对“小燕子”的喜爱到对扮演者赵薇的痴迷,他们收集“小燕子”的照片,收看有关“小燕子”的报道,听“小燕子”的专辑。应该说这些对孩子们还是一种较为正常、健康的满足。然而这种痴迷心态应适可而止,对剧中“小燕子”的行为的认识也应该有所引导,因为孩子们心理上不够成熟,看问题比较单纯,往往容易把虚构的世界带入生活现实。可是我们看到,有些媒体在报道上明显为这种痴迷和疯狂推波逐澜,如某报纸不负责任地将一个离家出走的学生报道为去找“小燕子”,以制造“新闻”。还有的媒体光报道赵薇违约、记者见面会迟到、演唱会“假唱”等事件,而没有报道对事件的分析,这往往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产生迷惑和茫然。
其二,污染。在对“小燕子”的媒体炒作中,应该说最令人反感的是关于绯闻的“报道”。它不仅伤害了赵薇本人,同时也给“小燕子迷”们带来了精神和心理上的污染。就在观众收看《还珠格格》第二部时,媒体传出赵薇与男友同居的绯闻,不久,绯闻炒作又将力度加大——某电视娱乐杂志将赵薇与原来男同学的形象用电脑拼接成合影照片刊登于封面,引起爆炸性新闻,并在文内讲述了赵薇的“初恋故事”;之后,媒体又爆出二者互相攻击,将走向法庭的消息……实话说,如果说违约风波,演唱会“假唱”这类事件还具有一些新闻价值的话,那么“制造绯闻”的确无价值可言,而且“小燕子”形象极具特殊性,那就是她的影响范围基本在中小学生这个特殊天地,因此,对孩子们的“偶像”频频爆出“私生活隐秘”,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使青少年观众心理受到“污染”,造成某种角色的迷乱。
其三,伤害。也许很多人会羡慕“小燕子”赵薇因《还珠格格》一举成名,风光无限,但实际上,赵薇在照人的光彩后面所受到的伤害也是最深的。作为一名刚出道的年轻演员,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赵薇初上屏幕取得成功是值得肯定、赞赏和大力宣传的,但更需要的是热情的鼓励和冷静的指点。而我们的某些媒体出于自己的目的,随心所欲地先把演员“捧”上天,溢美之词名不符实,然后又把演员“摔落”在地,进行贬损和“揭私”,这样或许媒体有了“新视点”,可以更好盈利,但对一个成长中的年轻演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想到前不久刚刚露出头角的年轻电影演员章子怡也遭遇绯闻,不觉为媒体的道德素质水准而担忧。实际上中国的好演员并不多,培养一个好演员也不易,正如台湾一位资深导演所说:“你们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赵薇,为什么大家不多去保护她,指导她,而总是指责她,伤害她呢?”
在市场经济渗入各个领域的今天,媒体的追踪热点,商家追求经济利益已不可厚非,但在社会主义体制下,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同样需要强调“两个效益”,如果只追求发行量而放弃了对人的尊重,放弃了对社会良知的尊重,那将是危险的。
何满子《为旧文化续命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光明日报》1999年8月12日
尹鸿《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电视研究》 2000年第1期

   
“电视娱乐热”留给我们的思考

     [4]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