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时间:2020-12-25 11:57:53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在德国美因兹市的中心广场,矗立着约翰内斯.谷登堡(约1390年—1468年2月3日)的高大铜铸雕像,以纪念他在15世纪中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距广场不远的国家印刷博物馆里,陈列着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在完全恢复当时状况的作坊里,身着中世纪服装,围着皮制围裙的工匠为参观者实际操作由榨油机改装的印刷机,并用熔化的金属和手动冲压字模当即浇铸出铅字来。当我——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兹进修——离开美国兹时,一位德国朋友送给我一页当年谷登堡印制的《42行圣经》的复制品,用一个精美的纸筒装起来,作为纪念品。谷登堡的印刷术,是德国美因兹市的象征和骄傲。
谷登堡的印刷术被公认为是15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这一技术一直沿用到20世纪,没有重大改变,在500年间,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作为一个传播学的研究者,我却不能不想到,一刷术和造纸、火药、指南针并列,是中国人素以自豪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在美因兹看来,是谷登堡发明了印刷术?即使退一步说,是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中国的毕升在1041年—早在谷登堡之前400年——就发明了胶泥制成的活字,第一个用木活字印书的也就是中国的王桢(约1313年)。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了印刷,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术发生在美国兹?从技术上看,中国的印刷术和谷登堡的印刷术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印刷术在中国没有带来如同谷登堡印刷术在欧洲带来的社会变革?印刷算是一种技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形成需要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不仅从时间顺序上研究这一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且从更广阔的视角——印刷术之成为第一个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形成的强大杠杆——来探讨这一技术发明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不是很有价值的吗?

中国的印刷术
我们先看看的印刷术。
中国印刷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出现的印章和公元2世纪东汉时出现的碑拓。印章和碑拓是雕版印刷术的前身。顺着这条思路,印刷术的影子甚至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四五千年前制造的印纹陶器,那时人们就采用压印的方法,在陶器上印制水波纹、几何纹、席纹和绳纹。最初的印章是在捆扎手写简牍的绳结上抹一块泥,在泥上印章,作为封口的标记。印章上刻反写的凹字,印泥上则呈现凸出的字迹,称为阴文印章。公元1世纪,随着纸的发明和使用,出现了阳文印章,在印章上把字以外的部分刻掉,在纸上印出深色的字迹。最初的印章比较小,往往只有几个字,到东晋时,出现了有120个字的大印章。
和印章一样,石刻的拓印是中国印刷术诞生的另一个基因。我国公元前几百年就有了石刻,到公元2世纪,汉灵帝开始大规模的在石碑上刻经书,随着出现了用纸从石碑上拓印的技术。人们把浸过水的纸铺在石碑上,轻轻捶打,让纸紧贴石刻,有字迹的地方凹进去,在纸上刷墨,凹进去的字迹不能着墨,就形成了黑底白字的拓片。
大约是公元6世纪,印章和拓印的方法被结合起来。印章太大,压印不易均匀,把它反过来,用拓印的方法。在印章上涂墨,然后铺纸,在纸上加压,印出的字迹就清楚了。这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雕刻印刷术诞生了。现在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公元868年的《金刚经》。这部《金刚经》为卷子本,字迹清晰,图案精美,表明我国早期的雕版印刷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是1900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骗购去的。
雕版印刷术在中国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古老的东方文明,不是一下子,而是在千百年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为雕版印刷术的形成准备好各种条件,以至很难说清,雕版印刷术是何时发明的。公元587年,隋文帝开始设科取士,一改世袭的士族世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通过科举就可以作官,这种开明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读书的热情。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为增加,雕版印刷术被广泛应用。而与此同时的欧洲,直到13世纪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流入之前,还步步知道印刷为何物,人们用鹅毛在山羊或绵羊皮上——后来用中国发明的纸——手抄书籍,直到15世纪中叶,一直没有改变。
在美因兹市的印刷博物馆里,陈列着公元868年《金刚经》的复制品和其它中国古老精美的雕版印刷品,他们承认,雕版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但是,西方印刷术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活字印刷,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是谷登堡1453年印制的《圣经》。在19世纪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反流进中国之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雕版印刷,中国的活字印刷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北宋的毕升在1041—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毕生的方法是:用胶泥制成铜钱厚的单字,在火中烧硬,把字逐个排在一块铁板上,字下放一层松脂和纸灰,在火上烘烤,蜡稍融时,再用一块铁板在上面压,使字面平整,铁板冷却后,在板上刷墨铺纸印刷。遗憾的是,用这种方法印刷的书一本也没有保存下来,印过什么也没有记载。13世纪末,1298年,元朝的桢用木活字印出6万字的安徽旌德县县志,王桢不仅制作了6万个木活字,而且把造字的方法和印刷过程详细记载下来,写了《造活字印刷法》一书。在木活字之后,中国出现了金属活字。大约13世纪,有人用锡活字印刷,但锡较软,又不受墨,不易印刷。15世纪初,1403年,朝鲜出现了铜活字。15世纪末,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之后50年,明代的华燧也开始用铜活字印刷。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载,中国的铜活字是铸的还是雕刻的很难肯定。著名的清朝内府铜字据中外学者考证是雕刻的。从现在的存的铜活字印本看,字体不规则,同一个字字体也不一样,很有可能是雕刻的,即使是铸造的,也很粗糙,需经手工修整才能使用。由于制作的困难和价格的昂贵,明代以后,用铜活字印刷就很稀少了。大约16世纪初,江苏一带还出现过铅活字,但没有流行开来,所印书籍文献也没有记载。从保存下来的活字印本看,中国的活字印刷以木活字印刷为主。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出现不是偶然的。宋初的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不仅书籍的需求量增大,书籍的品种也不断增加,每次印书必需另行雕版,费时费力,这使人开始寻找一种更便利更经济的方法。
北宋后期,公元1064—1067年,中国出现了民间经营出售的印刷小报。据黄卓明先生考证,这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早的印刷报纸。这种小报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史料没有记载,但从这种小报的内容和发行周期看,有可能是活字印刷的。据《宋会要辑稿》载,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闰十一月,监察御使张戬奏言:“窃闻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迄下开封府严行根捉意、雕、卖之人行遣。”这里所说“意、雕、卖之人”指撰写、雕刻和出售小报的人,所说的雕,是雕板还是雕活字,并不清楚。当时的雕版,是用梨木或枣木制版,在版上刻反字。雕版刻成后,可以保存起来,以备今后辅音。这种小报登载的内容,主要是由进奏院泄露出来的邸报没有登载的事,如皇帝的谕旨诏令和朝廷大臣的奏议、章蔬等,以及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之类的消息。这样的内容,是否有制版保存的必要?何况这种小报的出版周期也较短。稍后的北宋末年,据《靖康要录》卷十五载:“凌晨有卖朝报者,并所在各有大榜揭于通衢,云金人许推择赵氏贤者。”如果说这里所说的“凌晨有卖朝报者”还没有说清是否每天凌晨都出售报纸,到宋绍熙四年(公元1177年),就有明确记载的每天发行的小报了。据《宋会要稿.刑法二下》记载,绍熙四年十月四日臣僚言:“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廷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气未曾实行之事。……访问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按:衙门杂役)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之于省院之泄露,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选,日书一纸。”这类小报有的是手抄的,有的是印刷的。这样短的出版周期,刻制雕版比较困难,采用活字印刷是较为合适的。有明确记载的使用活字印刷报纸的时间为明末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三《与公肃甥书》中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自此以前,并是写本。”请袁恬《书隐丛说》卷十三载:“印板之盛,莫盛于今矣。……今用木刻字,设一格于桌,取活字配定,印出而搅合之,复配他页。大略生字少刻,而熟字多刻,以便配用。……近日邸报,往往用活版配印,以便屡印屡换乃出于不得已。”在明末,只在封建官邸内部传阅的邸报也开始用木活字印刷了。
论文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来自

到清朝末年,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印本种类很多,尽管如此,中国的印刷始终是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刷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汉字是表意象形文字,制作一套汉文活字大约要有4万个汉字,加上常用字多刻,数量就相当可观。雕刻这样多的木活字,成本已很高,雕刻坚硬的金属活字,成本就更高了,清内府铜字,每刻一字工钱是二分五厘,比刻木活字贵几十倍。中国人没有找到一种适宜浇铸活字的金属合金,像谷登堡所使用的那样,即便使用这样的合金,活字字模的制造也使人望而却步。活字印刷只有当书的印数达到相当数量,才能显示出优越性,中国的封建文化虽然很发达,但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读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往往是一次性的要求大量的复本,而是在长时间里经常的少量的需求。一次印多了,就会积压,印得少,造字排板的成本就太高,不如雕版可以保存,随时按需要印刷方便。
一直到19世纪初——谷登堡印刷术发明了400年之后,现代活字印刷术才由欧洲传入我国。1590年,曾经有外国传教士把拉丁文铅字带入我国,印刷了《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一书,这是我国境内用谷登堡印刷术印刷的最早的书。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出版著作,不仅汉文,就是拉丁文也制雕版印刷。1819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制作了第一套汉文铅字,用汉文印刷了《圣经》。马礼逊的这一套汉字是在马六甲铸造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允许他在中国境内制造汉字金属活字。到19世纪50年代,用谷登堡印刷术印刷的第一批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报纸诞生了。1867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内设译书处和印书处,开始翻译和出版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民间经营的印刷厂和印书馆也相继出现。谷登堡印刷术在欧洲带来的那种效应400年后在中国也发生了。
纵观历史,印刷术,包括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早发明的。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在历史上曾居于世界文化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出现以后,虽然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但作为一种方法,在世界发明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从15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的印刷文明时代,那么这个文明的曙光,最早是闪现在中国的。
谷登堡的印刷术
谷登堡的金属活字是浇铸的,铸造活字的合金由千、锑、铝和锡组成。合金以铅为主,取其熔点低、凝点高,锡可以增加合金熔液的流动性,便于浇铸,锑则可以增加合金的硬度,使字迹清晰。把合金熔液浇入字模盒,放在手动冲压器内冲压,就形成了性能良好的金属活字。谷登堡金属活字的合金,反映了当时欧洲金属冶炼技术的成就。谷登堡还发明了印刷机。德国的美因兹盛产葡萄,制酒业也在全世界名闻遐迩。谷登堡把一台压葡萄的扎制及改装成印刷机,用长柄转动木螺杆,朝下向平放在木制板台上的活字版上的纸张加压。印刷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中国的印刷,不管是雕板还是活字,在谷登堡印刷术进入中国之前都是手工操作的。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谷登堡印刷术需要的纸,在当时的欧洲已经普及了。大约11世纪纸从中国流入欧洲,在此之前,欧洲使用山羊皮或绵羊皮制成的羊皮纸。欧洲的第一个造纸厂建于意大利,时间是1276年,德国则在1391年建立了造纸厂。
谷登堡活字印刷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使用的音节字母文字,只要几十个印刷好就可以排印书籍,和中国汉字相比,它省去了数量巨大的字模的制造,在拣字排版上也容易得多,这为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谷登堡印刷的第一本书是《圣经》,使用拉丁文,每页42行,所以也被称为《42行圣经》或《谷登堡圣经》、第一次印了200套,哄动一时。这部《圣经》是西方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书籍,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中国虽然在11世纪就发明了活字印刷,在此之前,却没有一本活字印刷的书籍保存下来。
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无疑也受到我国印刷术的影响。13世纪,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已从波斯传入欧洲,当时在欧洲出现了雕版印刷的纸牌和纸币,后来还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圣象。虽然没有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但有关的技术通过文字或口传有可能传到欧洲。谷登堡是否受过此类技术的启发,无从考证,但从技术上的相似点看,应当说谷登堡最终完成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其中某些重要的部分,如用机械方法制造活字,活字所使用的合金和印刷机,则属于谷登堡的独立发明。

谷登堡的印刷作坊并没有经营多久,由于合伙人拆伙,谷登堡败诉,他的印刷机不久就被拉走抵债了。1463年2月3日,谷登堡病死于美因兹。谷登堡的印刷所虽然倒闭了,他的发明却迅速流行开来,1465年,谷登堡印刷术传到意大利,1470年,传到法国,1476年,传到英国、到15世纪末,欧洲有200多个都市开设了印刷所,几乎所有的大都市都成立了印刷工人的行会,欧洲各地都有印刷机在工作了。
大众传播的诞生
谷登堡的印刷术从技术上看是质朴的、简单的,但是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使机器进入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过程。人类复制和分享信息的能力极大地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极大地扩大了。谷登堡印刷术作为这种扩大了的传播的物质媒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进行大众传播的物质技术手段。大众传播一般被定义为:由职业传播者通过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信息,以影响人数众多、成分多样的受众。谷登堡的印刷术发明之后,首先是书籍,然后是报纸、杂志,在从那时到现在的500年间,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大众传播方式。
和中国的印刷术不同,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讯数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在谷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前,欧洲的大部分书籍是用拉丁文写的,1人1天只能抄写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中国由于较早地发明了雕版印刷,书籍的使用要比那时的欧洲多得多,这也是历史上中国长期居于世界文化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雕版印刷的技术也限制了书籍的发行,印一页书,雕一块版,一部书往往要若干刻工刻几年,雕版的保存也需要很大的空间。书的印数不多,价格洋鬼,多为皇宫和达官贵人所珍藏,一般人是难以问津的。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许多原来由拉丁文书写的书籍,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通过书籍接触到科学、哲学,宗教和文学。欧洲的拼音文字,是根据音节拼写的,在说和写上较为接近,和中国繁难的象形文字比起来,阅读能力的形成要容易得多。随着书籍的增多,教育的普及,阅读迅速地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书籍成为人人可以分享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书籍的出版周围比较长,这是它的弱点。但是书籍可以系统而透彻地展示复杂的知识和问题,在发展文化和保存文化遗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从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到现在,书籍始终是最受人们尊重的大众传播媒介。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周期短,批量大的印刷成为可能,先是出现了周期较短的期刊,很快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著名的新闻史学加埃德温、埃默里给现代意义的报纸下的定义是:1.至少是每周出版;2.机器印刷;3.价格便宜,为各界层的人都买得起;4.刊登普遍感兴趣的新闻而不是宗教或商业之类的专题消息;5.普通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懂;6.内容的纪实性;7.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这条定义的第一、二、三条都直接取决于印刷媒介的技术水平,其它几条也或多或少间接地依赖于这一技术与物质的前提。
1609年,每周出版的印刷的《报道与新闻报》在德国奥格斯堡定期发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周报。德国是当时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继《报道与新闻报》之后,德国各大城市先后出现了印刷的周报,科隆1610年,法兰克福1615年,柏林1617年,汉堡1618年。英国1622年,法国1631年,美国1690年,也相继出现了周报。1660年,世界上第一个日报,德国的.《战时与国际贸易动态报》在莱比锡创刊,英国的第一个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创刊,法国的第一个日报《巴黎新闻》也于1777年问世。报纸的发行量大大增长,德国的《法兰克福日报》1680年发行量已达到每天1500份。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1811年,德国的F.柯尼希发明了第一台间歇滚筒式印刷机,以蒸气为动力,使印刷效率大为提高。手动式印刷机1小时最多印单面报纸250份,新式印刷机每小时印数达1100份。1827年问世的四滚筒印刷机,可同时两面印,每小时达5000份,1865年,美国的W,布洛克制造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000张报纸。印刷技术的进步,对印刷媒介的直接影响就是廉价报纸的出现。廉价报纸最早出现在法国。在早期的几家廉价报纸中,本杰明1833年创办的《太阳报》最为成功,本杰明自己开设印刷所,他办报的最初动机是为自己的印刷厂增添印刷业务。报纸价格降到一分钱一份,到第四年时,《太阳报》每天发行达3万份。纽约和布鲁克林两城,人口30万,廉价报纸的日发行量为7万份,大街小巷、旅馆、酒店、银行、商店都可以看到报纸,几乎没个看门人和马车夫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英国1855年创刊的《每日电讯信使报》一便士一份,创刊4个月,发行量达到每天2.7万份。德国的廉价报纸是1871年创办的,时间虽然较晚,但势很猛,到1913年,《柏林晨邮报》日发行量已达40万份。尽管报价低廉,报纸还是有利可图,法国的《新闻报》1844年利润为18.3万法郎,除了刊登广告的原因外,印刷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印刷速度的大大提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印刷机的飞速运转,印刷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成熟了,由书籍到期刊,由周报到日报,由高价报纸到廉价报纸,大众传播的序幕历史地拉开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它机构发表的统计数字估算:当今全世界共发行近6万种报纸,总发行量约5亿份,其中日报达8000种左右,读者人数大约为发行量的3—4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国作为最早发明印刷术和最早出现印刷报纸的国家,在大众传播的诞生中没有担任主要的角色。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微乎其微,社会的信息交流缺乏内在动力,在封建专职统治下,人民没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虽然在唐朝就出现了邸报,但只限于封建政府内部传阅,后来有了印刷的民办报纸,但从根本性质上说,还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封建经济的需要,信息传播的规模,始终限制在封建制度狭小和封闭的空间内。谷登堡印刷术发明时的欧洲,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始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新的传播媒介一经出现,立即就成为社会新生力量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传播范围迅速扩大,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成为现代社会形成的强大推动力。
传播媒介与社会
哲学家培根在1620年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况;第一项之于文献,第二项之于战争,第三项之于航海,随着而来的是无以数计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类活动中,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都不如这些机械的发现更具有力量,更具有影响。”
恩格斯在1840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咏印刷术的发明》
你是启蒙这,
你是崇高的天神,现在应该得到赞扬和荣誉,
不朽的神,
你为赞扬和光荣而高兴吧!
大自然仿佛是通过你表明,
它还蕴藏着多么神气的力量。
马克思在1861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则把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说:“火药把骑士阶级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为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的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条件的最强大的杠杆。”
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谷登堡的印刷术首先推动了德国的宗教改革。《圣经》的印刷,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亲自研究《圣经》,这就打破了天主教士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在此之前,官方天主教认为,信徒无权阅读和解释《圣经》,也无权决定自己的信仰,只有教皇可以解释《圣经》,教皇和宗教大会决定人们的信仰。信徒可以读《圣经》,教士就不再是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了,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公开宣布,信徒可以而且必须根据理性理解《圣经》,并用《圣经》上的话来反驳罗马教廷的教义。宗教改革的锋芒所向,在于中世纪神权的黑暗,那时的罗马天主教会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对西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实行绝对的一元统治,征收名目繁多的教会捐税,并大量出售赎罪卷,横征暴敛。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诉诸人的理性,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贵族的宗教变成了平民的宗教。他的理性的批判的精神,成为近代德国哲学——莱布尼茨、康德、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的直接渊源,也成为欧洲整个文艺复兴时代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渊源。在宗教改革中,路德非常重视传播的作用,为了使更多的人能研读《圣经》,他把《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德文,使用阅读能力的人都能亲自阅读和理解《圣经》。路德的德译本《圣经》语言规范优美,使当时还有四分五裂的德国有了一种语言上的统一。他还倡导把圣经》译成各种方言,如高地德语和低地德语,使更多的人能够阅读。从1522年到1546年,《圣经》和《圣经摘录》被印刷和翻印了400多次。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独立宣言的路德的宗教论著《致德意志基督公开信》发表于1520年8月10日,到8月18日,4000本印刷的小册子就传遍全德各地。可以想见,活字印刷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成为最现实的推动力,如果没有《圣经》的普及,没有新教思想的传播,就没有宗教改革。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15、16世纪是欧洲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德国人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意大利人称之为五百年代。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和麦哲伦在地理上的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这些科学上的新发现在人们眼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繁荣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任何一个孤陋寡闻的人都不会单独地完成任何一种科学发现,他只能在分享别人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前进。而这一十七大幅度增长的信息传播——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普及——则是谷登堡印刷术这个物质媒介带来的。1474年,距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媒介使千百万人分享了他们的成就。而这些基础科学理论是各种科学研究的基础。教科书的印刷,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教育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推动印刷业的发展。任何社会变革首先是人本身的改变,思想的该六和文化的普及,创造了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目标的新人,他们必然要求并创造出新的时代。
印刷媒介的出现对于现代社会形成的推动作用从社会对它的反作用中看得更清楚。信息越是大量、自由地流动,文化和政治的垄断就越困难。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而更为彻底的办法是,禁止或控制印刷机的使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国王享利八世(1509—1547)在1529年——距谷登堡印刷术发明不到80年——就公布了第一个禁书法案。到1586年,英国颁布了星法院管制出版的条例,这一条例成为以后上百年间出版管制的范本。条例的内容为:1.全体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
2.伦敦市外,除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外,禁止印刷。
3.除非教会同意,不再允许新的出版商登记。
4.特许制的各项规定。
5.非法印刷书籍的惩罚。
6.7.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权搜查和没收非法的印刷品与秘密印刷机。
9.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
9.牛津大学和较桥大学的印刷商各限有1名学徒。
不仅仅是对传播的内容,而且是对传播方式本身的限禁,显示出封建统治者的历史反动行,也显示出传播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传播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相应的社会环境的改变。在印刷媒介的发展中,也可以说在和封建统治者倒行逆施的斗争中,闪烁着一长关光辉的名字:弥尔顿、李尔本、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萨弥尔.亚当斯、托马斯.潘恩、伏尔泰、孟德思鸠、卢梭、狄德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指出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传播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列宁说:“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和压制出版自由的斗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专职的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斗争,用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传播与反传播的斗争。一定的传播方式,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结构相联系,传播方式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人类基本活动方式之一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会停止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它总是在不断地发展,而且是以一种不断加快的速度在发展。回顾人类的信息传播: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如果把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到现在的发展凝缩为一天,那么大众传播媒介是在这一天的最后一秒钟才诞生的,但就在这一秒钟里,不仅印刷品已到达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新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媒介——电子传播媒介——又出现了。
载于《新文学论集》第16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相关文章:

大众传播中异化现象的原因与防范07-29

流行神话的光影:试论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07-29

青岛生物谷运行与发展的整体研究01-27

传统音乐社团大众传播路径02-10

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07-29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12-12

对现今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探讨11-24

对现今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探讨11-24

《19、台湾的蝴蝶谷》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