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媒介文本的多维读解:从《流星花园》事件谈起

媒介文本的多维读解:从《流星花园》事件谈起

时间:2023-02-23 21:19:53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媒介文本的多维读解:从《流星花园》事件谈起

 前些时候,一部台湾生产的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在内地不少电视台陆续播放,一时造成了一股声势不小的收视热潮,作为片中主角的4个年轻英俊的大男孩(也就是片中所谓的F4)迅速成为大陆人气最旺的新偶像。但此后不久,有关主管部门就发布了命令,让各地立即停播《流星花园》。这一事件自然导致舆论哗然,并成为人们在网上争论的焦点。有人表示理解与支持,也有人表示强烈的不满,两派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一时好不热闹。然而,细观两派争论,情绪流溢多于理智分析,多未触及到这一事件的本质。有鉴于此,笔者以传播学经典理论为框架,对这一事件重新梳理,来解析事件表象下的真实内涵。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把电视连续剧《流星花园》看作一个媒介文本,或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电视文本,那么,这一文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视野来进行读解。
首先,从媒介文本的生产者角度来看,《流星花园》的本质不过是大众传播时代商业性文本的又一次表演。一般而言,媒介机构生产各种媒介文本其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把媒介文本当作艺术作品来进行创作,也有的把媒介文本当作一种社会舆论及价值观的载体来生产,但无庸讳言的是,在现代大众社会中,绝大多数媒介文本其生产动机都是商业性牟利,这也决定了它们关注的是如何让生产出来的文本能够卖座,吸引大量的受众,从而通过随之而来的销售或广告获利。不过,这种商业动机,肯定会损害真正的艺术追求,于是生产出来的媒介文本不过是各种流行因素的“拼盘”。

拿《流星花园》来说,它的两大卖点或者说两大流行因子无非是青春偶像及浪漫爱情。片中的男主角个个英俊潇洒,走的是偶像派之路。女主角虽不是什么绝代美女,但这种代表着平凡女性的邻家少女与具有“贵族”血统的男主角之间现代版的灰姑娘的故事,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更具有杀伤力。当然,这些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也是浪漫爱情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然而,透过这些华丽的包装,该剧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新,根本谈不上是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它的成功无非再一次验证了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很久以前对文化工业所进行的批判:大众社会的媒介机构所生产的商业性文本以商业原则取代了艺术原则,市场追求取代了精神追求,通过给受众提供平庸的感官享受来实现自身的牟利目的。不过,如果从电视的类型理论(genre theory)来看,那么《流星花园》在机械复制中对各种流行因素的组装还算成功,至少是一部好看的类型片,因而受到欢迎亦在情理之中,但这些技术性的外衣终究隐藏不了其作为商业性文本的真正诉求。
其次,从媒介文本的消费者或者说读解者来看,《流星花园》不过是众多娱乐性文本中的一例。《流》剧的观众主体是青少年,他们为什么选择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呢?其动机既不是为了接受什么教育,也不是为了满足生产机构的牟利动机,他们观看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娱乐需求,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部电视连续剧,从这种电视文本的消费过程或读解过程中得到了享受,虽然这种享受可能仅仅是表面的及感官的。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在实践层面的体现,那就是作为受众的青少年通过这种媒介内容的选择与使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当然,受众的需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本例中青少年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可以想见,如果《流》剧不好看,那么青少年可以拒绝它或选择其他电视剧来代替,事实上也正因为这部电视机在某些方面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才受到他们的追捧。这种视野比起前一种视野,它关注的不再是媒介文本的生产者,而是作为媒介文本消费者的受众。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通过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来进行分析,那么显然这部电视剧在从生产者到受众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重要的环节——编码与解码。电视剧的生产机构通过一定的规则来制造或生产这部电视剧,并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一过程就是编码。我们在前文中说过,生产方把这部电视剧定位于青春偶像剧,因而其生产制作完全是按照这种类型剧的规则来编写与拍摄的,并且他们把各种流行因素组合得很好;而受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他们同样会依据一定的规则,从作为媒介文本的电视剧中读解意义,这一过程便是解码。从这部电视剧大受欢迎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作为青春偶像剧它是成功了,这也就是说编码意图与解码实践的一致性是《流》剧流行的关键。当然,这与其商业牟利动机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受欢迎,这部电视剧才能给生产者带来利润。但正如著名学者霍尔所揭示,人们在读解电视文本时存在三种不同的读解方式,那就是完全接受文本意义的优先式阅读(preferred reading)、部分接受文本意义的协商式阅读(negotiated reading)以及明知文本想表达什么却按自身的想法另行一套的反抗式阅读(oppositional reading),那么对《流》剧的读解只怕也存在着多种情形,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我们想指出的是,正如在剧中学校教育似乎全然不可见,看到的只是打架与恋爱,那么我们的青少年喜欢这样的电视剧,我们一方面对他们的分辨能力深感担忧,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我们的学校生活也过于单调压抑,让学生们望而生畏但又无法逃脱,于是逆反心理使他们从这种文本阅读中通过一种反抗式读解来获得一种快感。倘若如此,那么要反思的只怕不仅仅是我们的大众媒介。

   
媒介文本的多维读解:从《流星花园》事件谈起  
再次,从媒介文本的社会监督者来看,《流星花园》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型文本是不可取的。对于媒介内容实施一定的社会控制,这在所有的国家都一样,虽然控制的程度及控制的方式并不相同。控制媒介内容的基本准则是价值导向,当然这种导向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来。一般说来,有两种价值导向经常受到关注。一种是政治价值导向,这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因素,而《流》剧作为一部抽掉了历史语境的青春偶像剧在这方面并未触犯什么禁忌。另一种则是社会文化价值导向,这也是《流》剧被停播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之所以停播该剧,是因为它错误地描述了学校生活与受教育的目的,在剧中人们看不到任何真正的学习场景,代之的是纨绔子弟的恶作剧以及男女学生之间的打情骂俏,受教育的动机也被简化为嫁一个有钱人,它对青少年的误导作用是显然的。此外,剧中一些由阶级差异所带来的冲突也被一种简单的、廉价的好人自有好报的公式所消解,它不能给我们的青少年提供任何健康向上的东西。正是因为这种价值导向上的严重偏差,对有关主管部门来说,对这部电视剧实施停播理由是充足的。笔者在此想指出的是,主管部门的这种做法也是建立在传播学中一种理论前提下,那就是媒介强影响理论(strong media effects theory),它认为媒介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如果媒介不能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那么我们的主管部门就根本不必去采取什么措施了。然而,这种理论的弱点是它把受众当作完全被动的接受媒介信息的对象,忽视了受众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这正如许多反对停播《流》剧的人所指出,我们的青少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误导的,他们决不是那么弱智,而且不应该忽视他们从该剧中所获得的快感。不过,只要我们不能肯定所有的青少年都是那么理性,都是那么具有分辨力,那么,哪怕是为了挽救其中一部分,停播该剧也都是合理的,因为至少我们还找不到理由来说明它究竟能提供给我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关于《流星花园》停播事件的争论主要来源于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场,而这些立场所产生的话语都隐含了一定的传播学理论前提。如果说争论的双方其基本思路源于上述的第二种及第三种视野,那么,事实上把它视为文化工业产物的第一种视野才是事物的本源。对笔者来说,在充分理解受众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快感的同时,同样认为,从总体社会效益来看,主管部门的做法无可厚非,双方所需要的无非是更多的相互沟通。

   
媒介文本的多维读解:从《流星花园》事件谈起

【媒介文本的多维读解:从《流星花园》事件谈起】相关文章:

“毒姜”事件等时鲜素材多维解读08-18

从“法”谈起08-17

从“家长签字”谈起08-08

从“家长签字”谈起08-17

从口水娃谈起08-23

读解眼睛的信息08-17

新闻策划:多维的视野08-11

谈法治的多维视角08-12

名人素材多维解读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