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时间:2023-02-23 21:24:22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三、观众对《北京特快》的接触与兴趣偏好
1、收视时段:尽管《北京特快》的播出是按早、中、晚的顺序依次排列的,但人们的收视率大小却正好反过来,是按晚、中、早依次排列的。并且,由于播出时间与目前观众的生活起居安排不尽吻合,所以,多数观众是以“并不专门想看《北京特快》,有时换台碰上了,觉得有意思就看”的游离方式接触《北京特快》的。
电视传播虽然有诸多优势,但这种优胜是以一定的接收手段、接收环境和闲暇时间的保障为前提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适合特定观众的播出时段常常就显得特别重要。《北京特快》每期节目共播出3次:首播是每周二、四、六的早上6: 30,第二、第三次播出是当日中午12:10和晚上22:30。从理论上讲,应该是首播的观众最多,第二、第三次播出的效果次之。但本次调查显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收视观众最多的竟是最后一次的晚上22:30,有34.7%的观众在这个时段收看《北京特快》,其次是中午这个时段,有17.3%的观众在中午12:10收看《北京特快》,而作为早上首播的6:30这个时段,却只有10.5%的观众。此外,作为《北京特快》观众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收视方式,还有37.5%的观众以“不一定”的方式接触《北京特快》。

那么,这些观众是不是到时候就准时在相关的时段上收看《北京特快》呢?调查结果表明,不是这样的。数据显示,只有35.2%的人“每天到《北京特快》播出的实际便准时收看”,而“并不专门想看《北京特快》,有时换台碰上了,觉得有意思就看”的游离方式接触《北京特快》的观众却高达64.8%。也就是说,即使是上述时段的观众比例分配,也是一种概率性的随机行为使然,并不是观众的一种固定的、自觉的收视选择。这种播出时段上的“不对位”,应该通过某种技术性的调整而加以必要的改善。
2、收视状态:“几乎每次都专心致志地从头看到尾”的观众最多,它说明《北京特快》节目本身对观众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同样是看电视,人们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接触质量是不同的──有的电视节目人们仅仅是处在一种似看非看、似听非听的状态中,如果碰上性子急一点的,便不停地转换频道;而有的电视节目人们却会从头至尾专心致志地收看,仔细地加以品味。显然,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内在质量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状态通常是人们衡量一个电视节目内在质量(包括其报道内容、报道角度及报道风格对于观众的价值度、可读性、接近性等)的最直观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表明,《北京特快》在内容选择、风格把握等方面的努力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积极认同。作为这种认同的一个明显表征,就是《北京特快》拥有比较高的专心致志型观众的比例。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通常是如何收看《北京特快》的”这一问题时,多数观众回答说:“几乎每次都专心致志地从头看到尾”(占42.6%),当然,也有不少观众对于《北京特快》持一种选择型的态度:“先看内容提要,再决定看不看”(占25.5%)或是持一种“边走边瞧“的态度:“觉得有意思就看下去,负责就换频道”(占31.9%)。从总体上说,《北京特快》的播出内容是有吸引力的,它能在相当程度上使人们手中的遥控器暂时“停止动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看电视的状态也在发生着某种改变。有时,人们虽然开着电视机,但未必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而仅仅是用耳朵在“听”。对于《北京特快》这样一种以评论见长的、声音的“强势”先天很足的节目,画面的作用究竟如何,本次调查通过考察观众平常看《北京特快》是以“看”为主,还是以“听”为主的收视状态的分布,试图得到某种解答。调查表明,迄今为止,虽然大多数观众对《北京特快》还是“以‘看’为主,偶尔干点别的事”(占73.0%),但对于其余1/4略强的观众来说,情形就可能不是这样。其中明确表示自己是“以‘听’为主,偶尔看一眼”的观众目前占8.0%,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表示介于“听”与“看”的之间:“不一定”(占19.0%)。
那么,在那部分对《北京特快?是以“听”为主的观众那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是又看又听,而是“以‘听’为主,偶尔看一眼”的呢?本次调查显示,43.3%的人是“因为手头总有不少事情要做,所以平常就有‘听’电视的习惯”,但也有40.1%的人是“因为〈北京特快〉是以‘说’的内容吸引人的,画面本身常常没什么重要的。”此外,还有16.5%的人是出于上述原因以为的“其他”原因。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其实,电视评论不同于报纸或广播评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声画并立、互为补充。如果一个节目的声音文字本身表现出很强的独立逻辑性,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广播评论、报纸评论,但它决不是一个好的电视评论,因为电视评论的画面是要“说话”的,它不应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在这方面,《北京特快》虽然总体上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在部分观众看来,它的画面的分量还是“轻”了点,以至使人(当然是一小部分人)对其画面的看与不看并未感到是一种必须。
3、收视偏好:什么是《北京特快》使观众感到满意和喜欢的
①在构成节目的诸要素方面,观众对《北京特快》的主持人、报道角度、节目的语言和节奏以及题材选择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相对而言,他们对节目的分析深度及拍摄画面的满意度略低。
构成一个电视节目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喜欢或不喜欢一个节目,往往并不是对这个节目的所有东西都喜欢或都不喜欢。为了更深入地调查了解观众对《北京特快》节目的收视偏好,找到其相对的长处与不足,本次调查首先列举了构成一个评论性电视节目品质的六个基本要素:题材选择、报道角度、主持人、节目的语言和节奏、分析深度、拍摄画面。事实上,这些也正是《北京特快》最招人议论的几个方面。调查表明,从总体上讲,观众对《北京特快》诸方面的情况是比较满意的:所有这六个被评测的要素均有3/4以上的观众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其中,观众对《北京特快》的主持人、报道角度、节目的语言和节奏以及题材选择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相对而言,他们对节目的分析深度及拍摄画面的满意度略低。(参见表8)
论文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来自

表8 观众对《北京特快》各方面情况的满意度评价
评价类别 很不满意 不满意 无所谓 满 意 非常满意 满意度指数

主持人 0.3% 1.3% 16.0% 61.8% 20.6% 4.01

节目的语言和节奏 0.9% 5.2% 15.1% 59.2% 19.5% 3.91

报道角度 0.7% 2.5% 11.8% 74.9% 10.1% 3.91

题材选择 0.9% 1.8% 11.9% 76.9% 8.4% 3.90

分析深度 0.9% 9.0% 11.1% 67.6% 11.3% 3.79

拍摄画面 0.3% 5.8% 19.3% 65.0% 9.4% 3.77

②在节目的栏目和题材方面,最受观众青睐的是《北京特快》中的一个最小的栏目“特快专线”,其次是“特别报道”以及“时讯快递”;“商海风云”已不再具有“冷眼观潮”推出之初的风光,“观察与体验”则是观众反应最为漠然的栏目。
一个节目最受人们的关注的还是它的题材和内容。栏目便是作为题材和内容的集中表现。为了使我们对观众收视《北京特快》的动机的有较为真切的把握,本次调查没有象以往同类调查那样一般地询问被访者的收看节目的目的或兴趣所在,而是以具体的节目栏目为依托考察了观众对各题材和内容的兴趣率,以期使我们对观众的收视兴趣指向有一个具体、全面的认识。为了使观众对各栏目的兴趣选择尽可能接近观众的实际比例,本次调查采用不限选的方式请观众选择所有他们感兴趣的版面打“√”。调查结果显示,《北京特快》所设的全部栏目均有一定数量的观众表示感兴趣,但各栏目所赢得的观众的数量分布却是很不平衡的。
本次调查的一个意外发现是,看似是《北京特快》的一个最小的栏目“特快专线”却反倒超过了主办者精心策划、采制的大栏目而成为最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的对象。调查数据表明,占观众总数83.4%的人表示,他们最青睐的栏目是“特快专线”(即原“百姓热线”),其次是“特别报道”(61.9%),再次是“时讯快递”(58.2%)。令人遗憾的是,《北京特快》推出之初最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冷眼观潮”已经风光不再,今天的“商海风云”已跌至栏目排名的倒数第二,只有40.3%的观众表示对它还有兴趣。至于“观察与体验”则被人们排在了“关注榜”的最后,当然,即使如此,也有23.3%的观众对它表示了兴趣。
四、观众对《北京特快》基本形象的感知与价值度评价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传播的竞争是质量与特色的竞争。与其他同类电视节目相比,《北京特快》究竟办得怎么样?这不仅是办电视的人经常思量的问题,也是广大观众在收视选择电视节目时自然要忖度的问题。而不论办电视人的思量还是广大观众的忖度,其实质都是对电视节目质量与特色的评价与鉴别,其区别仅仅在于,广大观众的印象和结论更具有客观、全面的品格,只不过,这些印象和结论平时是以分散和混沌的形式存在着的。而现代观众调查则可以将这些印象和结论以一种科学可靠的方式收集起来,并加以集中分析。本次调查为获得广大观众对《北京特快》的客观评价,特在调查问卷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对《北京特快》进行全面考评的场合──分别请观众就其对该节目的总体印象、收视过程中的价值性感受等做出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1、形象素描:《北京特快》在观众总体的眼中比较一致的印象是,它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通俗易懂的”、“客观公正的”、“时效性强的”和“个性鲜明的”节目,相对而言,人们对它是“偏重经济问题还是偏重社会问题”的看法分歧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北京特快》“专注于小事”,失之于比较“琐碎”,不够“大气”等等。
电视节目给人的总体形象体现着这个节目在细分的电视收视市场上的实际“占位”和运作现实。本次调查从13个方面对观众眼中《北京特快》的总体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查问卷在“提到《北京特快》,它给您留下的基本印象是什么?”的问题之下,分别以七级量表测试观众对《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经济问题”还是“偏重于社会问题”;是“大气的”还是“琐碎的”;是“个性鲜明的”还是“风格平庸的”;是“信息量大的”还是“信息量小的”;是“时效性强的”还是“时效性差的”;是“有思想深度的”还是“思想肤浅的”;是“关注大问题的”还是“专注于小事的”;是“制作精良的”还是“粗制滥造的”;是“客观公正的”还是“主观偏激的”;是“通俗易懂的”还是“艰涩难懂的”;是“实事求是的”还是“哗众取宠的”;是“口气平和的”还是“口气刻薄的”;是“看后常有思想收益的”还是“看后很少思想收益的”等13个方面问题的印象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①印象之一:“个性鲜明”,“制作精良”。
《北京特快》不是个平庸的节目,这一点早就为“圈内人士”所公认,这次调查又提供了来自观众群的认可:首先,这种不平庸表现在节目的个性与风格上,有高达81.1%的观众肯定了《北京特快》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节目;其次,这种不平庸还表现在节目制作的水平上,77.0%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的制作是“精良的”。
②印象之二:名副其实的“大众经济快餐”
所谓“大众经济快餐”至少应该包含3层含义:一是“快”;二是“大众能够接受”;三是它的内容是指向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在“快”这一点上,84.4%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的时效性是强的,只有4.5%的人认为其时效性差。这对于一个隔日播出的节目来说,能够给人留下这种印象是难能可贵的。在“大众能够接受”这一点上,《北京特快》的播出内容被85.3%的观众公认为是“通俗易懂”的,只有3.2%的观众对这个特点持有异议。至于说到《北京特快》这个节目的内容是否指向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人们的看法便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除去19.4%的人表示“中立”外,有高达59.9%的人认为《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社会问题”的,只有20.7%的人认为《北京特快》是“偏重于经济问题”。这里,人们在认识上似乎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只有那种按照传统的方式就经济现象报道经济现象,就经济问题讨论经济问题,将视野严格局限在经济领域的报道才是经济报道。而象《北京特快》这样“用社会人文的观点分析观察经济现象”或者反过来“用经济观点分析和观察社会人文现象”的新的尝试和探索,往往会被人误以为是“社会问题”的报道。因此,总的说来,《北京特快》作为“大众经济快餐”是名副其实的,为人们所首肯的。
③印象之三:报道是“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但口气有点“刻薄”。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对于一个以视角、观点、创意取胜的电视节目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曾经有一度,社会上在这方面对《北京特快》有所议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本次调查表明,分别有91.0%和85.2%的观众肯定《北京特快》是“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大体上不存在“主观偏激”和“哗众取宠”的问题。问题既然不在报道内容上,那么,显然是与报道的形式有关──调查证实,尽管有64.6%的人认为《北京特快》的报道是“平和的”,但也有13.3%的观众明确指出《北京特快》的报道口气存在着“刻薄”的问题。这个人数比例的绝对数看上去不算太高,但联系到整个负面评价的比例相对都比较低的情况,这个比例的相对意义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④印象之四:多数观众认为节目的“信息量是大的”,并且也能使人“看后常有思想收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不满于《北京特快》“专注于小事”,认为这显得“琐碎”,有失“大气”。
作为一个“大众经济快餐”类的节目,《北京特快》给许多观众留下了“信息量大”(占69.4%)和“有思想深度”(占79.1%)的印象,不少观众表示“看后常有思想收益”(占77.4%)。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观众不满于《北京特快》“专注于小事”(占16.0%),认为这显得“琐碎”,有失“大气”(20.5%)。看来,《北京特快》为观众提供的“快餐”在品种方面大体上是够丰富了,“营养”也基本上没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应当为观众们营造一种再高级一点的“店堂文化”──引导人们从世俗的氛围中走出来,进入一个大气一点的、除了关注自身、眼前和局部之外,还有一点更深刻的东西去值得关怀的境地。

2、观众对《北京特快》各项电视台职能发挥情况的价值感受
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目的总是多种多样的,而通过收视某一个电视节目而使观众的这些目的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一般表现为观众在某方面是否有收获),则是全面客观地考评一个节目的社会功能、价值发挥、角色地位、传播特色的最好方法。为此,本次调查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评价量表,量表从8个方面设问,内容涉及《北京特快》为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发挥的价值传导作用的方方面面。调查结果显示:(详见表8)
①平均有高达82.1%的观众对《北京特快》在各项节目预设功能的发挥及价值作用方面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性评价,其中,认为《北京特快》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收获很大”的观众平均为18.0%;认为《北京特快》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些收获”的观众平均为64.1%;但同时也有平均17.9%的观众认为《北京特快》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没有收获”。
②事实上,观众对《北京特快》各方面价值作用的评价并不是平均和同一的。为了准确明晰地把握观众对每一评价方面的“肯定--否定”的倾向及程度,我们将观众所给予的不同等级的评价词分别赋值:“收获很大”=3;“有些收获=2;“没有收获”=1。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每一个评价方面均得到不同的评价指数。按照本项测算的规定,评价指数的相应意义为:凡评价指数在1--1.66之间者,表示观众总体上认为节目在这方面对自己“没有收获”;凡评价指数在1.67--2.33之间者,表示观众总体上认为节目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些收获”;凡评价指数在2.34--3之间者,表示观众总体上认为节目在这方面对自己“收获很大”。据此评测的结果为:全部8个方面所获的价值评价支书均落在的1.67--2.33之间。这表示,在《北京特快》所有预设的价值功能方面,观众都程度不同地“有所收获”。其中:
①相比较而言,认为“收获很大”的观众比例较高的有三个方面,它们依次是:在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方面有37.1%的观众认为“收获很大”;在提供实用的生活信息和知识方面有23.3%的观众认为“收获很大”;在增进政府和百姓的理解方面有21.4%的观众认为“收获很大”。
②相比较而言,认为“没有收获”的观众比例较高的也有三个方面,它们依次是:在认识商界人士成功与失败的事例方面有31.5%的观众认为“没有收获”;在把握观察经济现象的角度和方法方面有23.4%的观众认为“没有收获”;在看待市场竞争成功与失败的事例方面有20.2%的观众认为“没有收获”。
③如果更进一步分析上述调查结果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在《北京特快》的全部节目运作中,凡涉及老百姓层面的事、凡涉及到实际生活层面的事,《北京特快》的操作就比较到位;而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走势分析,涉及到经营管理层面的问题,涉及具体经济案例方面的问题,《北京特快》的操作就相对地弱一些,让人多少有一点“隔靴搔痒”之感。
表9 观众收看《北京特快》的收获度感受
  收获很大 有些收获 没有收获 评价指数 指数意义

在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方面 37.1% 54.4% 8.4% 2.29 “有些收获”

在提供实用的生活信息和知识方面 23.3% 66.5% 10.2% 2.13 “有些收获”

在增进政府和百姓的理解方面 21.4% 60.6% 18.0% 2.03 “有些收获”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  

在增进商家和消费者的理解方面 18.2% 64.6% 17.2% 2.01 “有些收获”

在了解经济领域的形势和动向方面 9.5% 76.1% 14.5% 1.95 “有些收获”

在看待市场竞争成功与失败的事例方面 14.7% 65.1% 20.2% 1.94 “有些收获”

在把握观察经济现象的角度和方法方面 7.9% 68.7% 23.4% 1.84 “有些收获”

在认识商界人士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方面 11.5% 57.0% 31.5% 1.80 “有些收获”

评价指数赋值:收获很大=3; 有些收获=2; 没有收获=1
五、观众对《北京特快》主持人主持风格的评价、意见和期望

对于一个立足于今天的电视节目来说,主持人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如果说主持人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灵魂这个判断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有点言过其实的话,但至少他(或她)是构成这个节目要素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标志性的“要素符号”。毫无疑问,这样一个标志性的“要素符号”的内涵定位与风格形象,将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品质和观众的接受程度。有鉴于此,本次调查专门就主持人的形象与风格问题征询了观众的感受、评价与改进的意见。
1、总体感受:观众对目前《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从总体上说是接受的,也是比较满意的。
①在对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部分新闻类节目的对比性评价中,《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在北京居民中的评价是比较好的。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在所评价的9个新闻类节目中被排在第4位,次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和“生活”,强于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新闻调查”、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点点工作室”以及“每日观察”。
②在观众对构成《北京特快》节目诸要素的满意度评价中,主持人所获的满意度评价是最高的。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构成节目要素的6个革命的评价中,《北京特快》主持人所获的满意度评价是最高的: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观众总数的77.8%,而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占1.6%。
③在观众对构成《北京特快》节目诸要素是否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意见征询中,观众对主持人调整的意见强度是最低的。
在征询观众对构成《北京特快》节目的哪些要素必须进行重大调整的意见时,观众对调整主持人的意见强度是最低:有48.9%的观众认为没有调整的必要。这表明,虽然《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并不是无可挑剔,做些适当的调整也有必要,但观众从总体上对其主持人和主持风格是接受的,也是大体满意的。
2、主持人评价:观众对目前《北京特快》主持人所代表的主持风格的喜爱度排列是:胡紫微、范红军、张丽、王业。
如果说,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节目的一种“标志性符号”的话,那么,主持人便是某种主持风格的“标志性符号”。为了把目前《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更具象化,以便较为深入地理解观众对主持人风格人的喜爱或厌弃,本次调查还就谁是观众最喜爱的主持人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代表着《北京特快》创办之初所定位的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比较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而播音色彩较为浓厚的传统风格不太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数据显示:胡紫微、范红军获观众喜爱票率较高,分别为36.3%和10.3%;而张丽、王业获观众喜爱票率则相对较低,分别为5.8%和4.7%。
2、明天的主持人应该什么样:观众对进一步改进目前《北京特快》主持人主持风格的的意见与期望。
①期望之一:在继续保持目前主持风格的前提下做适当改变。

   
 
在问及“您是否希望改变目前《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时,55.1%的观众认为应当“继续保持目前的主持风格”,43.9%的观众认为可以“适当改变目前的主持风格”,只有1.1%的观众希望“彻底改变目前的主持风格”。显然,在观众看来,《北京特快》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他们所接受和喜爱的主持风格之一。因此,彻底否定,推倒重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观众所期望的是,在继续保持目前主持风格的前提下做适当改变。
②期望之二:由中青年人来担纲主持人。
主持人由什么样年龄段的人士来担纲,也是遴选主持人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年龄主要是表征阅历和气质的一种指标。考虑主持人的年龄因素,主要取决于节目的内在性质、风格定位与特定观众的接受程度。《北京特快》是一个具有现代都市风格和节奏的新闻类节目。一般说,新闻类的题材要求主持人要有相当的阅历和学识,但现代型的节目风格又需要一种轻松、活泼、富有朝气的色彩。因此,就《北京特快》的具体情况而言,本次调查证实,从观众接受的角度看,人们期望其主持人应该是中青年人,而不是老年人。数据显示:希望“由青年人来主持的”占53.0%,希望“由中年人来主持的”占45.2%,希望“由老年人来主持的”仅占1.7%。显然,观众希望的是有相当厚度和生活阅历的,但又不失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的人来担任《北京特快》的主持人。

③期望之三:主持人应更多地具有“学识渊博”、“风趣幽默”和“朝气蓬勃”的特点。
与人们对《北京特快》主持人的年龄期望的“隐含台词”相对应,在主持人应该更多地表现出哪些风格特点的问题上,观众希望最多的是:“学识渊博,常有独到的见解”(占79.0%),“风趣幽默,反应机敏”(占65.4%)以及“朝气蓬勃,开朗大方”(占50.0%)。第一条是对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第二、第三条是对都市型节目、现代型风格节目的要求。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观众要求《北京特快》主持人“和蔼可亲,稳重老练”(占37.8%)以及“伶牙利齿,尖锐泼辣”(占36.1%)。这是有一点对立的要求。从《北京特快》的现实风格看,目前的情况似乎是“伶牙利齿,尖锐泼辣”有余,而“和蔼可亲,稳重老练”有所不足。
④期望之四:主持人应该“直接深入到事件当中实地采访,现场主持”,应该更多地“与经济生活中的焦点、热点人物进行直接的对话、访问”,更多地“象《实话实说》那样,在演播室就某个主题与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交谈”。
在我国,主持人一般有“播音型”和“记者型”之分。如果我们把一个电视节目的内容比做是菜肴的“主料”的话,那么,“播音型”的主持人便是将这些“主料”融为一体、形成风味的“调味品”;而“记者型”的主持人则是将这些“主料”的采购、调和、烹饪比较个人化的“厨师”。前者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相对低一些;后者的要求相对高一些。从当前电视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上看,后者应是绝大多数主持人努力的方向。本次调查表明,北京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播音型”主持人的字正腔圆、娇好的屏幕形象和缺乏底蕴的作态。数据显示: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寄希望于主持人的是:应该“直接深入到事件当中实地采访,现场主持”(占81.3%),更多地“与经济生活中的焦点、热点人物进行直接的对话、访问”(占60.6%),更多地“象《实话实说》那样,在演播室就某个主题与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交谈”(占40.8%)。相反,对于“在演播室就报道内容与现场采访的记者对话、访问”以及“学习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大气、规范”等,观众反应寥寥。(参见表9)
表10 观众对《北京特快》主持人主持特色的期望(不限选)
意见类别 占观众总体的比例

直接深入到事件当中实地采访,现场主持 81.3%

与经济生活中的焦点、热点人物进行直接的对话、访问 60.6%

象《实话实说》那样,在演播室就某个主题与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交谈 40.8%

学习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大气、规范 25.5%

在演播室就报道内容与现场采访的记者对话、访问 25.5%

其他 2.3%
六、“上帝”之谕:观众对《北京特快》明天的设计与构想
显然,《北京特快》目前正处在自1995年推出以来非常重要的关节点上。尽管《北京特快》业已取得了足可骄人的成绩,但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同业的挑战,如何保持自己的一贯追求和进取态势,一扫近一段时间以来趑趄不前的窘态,已严峻地摆在了《北京特快》所有主创人员的面前。很明显,仅仅靠着已有的惯性向前发展,虽然还可能赢得一时的发展,但决不会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一种自觉的追求以致宏大的作为。毫无疑问,明天的路该如何走,将有赖于基于现实分析的又一次观念“革命”的质量。但作为其操作的“参照系”,则无疑应该从我们节目的服务对象──观众──那里获取重要的启示。有道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经误者在诸子,知政失者在草野。”为此,本次调查针对《北京特快》现实发展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矛盾和难点,提请观众为规划《北京特快》的明天献计献策。调查结果如下:

   
 
1、总体思路:保持风格,适当改造。
“在目前电视屏幕上类似于《北京特快》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北京特快》这个节目是否还有必要办下去?”当问题以这种比较尖锐的形式向被访者提出来时,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断然否定了《北京特快》“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的主张,其被访者总体的态度反应可以用8个字加以概括:“保持风格,适当改造”。
调查表明,总体上说,北京人对《北京特快》独具一格的节目风格和传播定位是持赞赏态度的。比如,40.4%的北京人认为,《北京特快》还应“照现在的样子继续办下去”。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北京特快》已经到了美伦美奂,无可挑剔的程度。虽然没有几个人主张《北京特快》“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持此意见者仅占北京居民总数的0.8%),但要求“适当改造”的意见是所有主张中呼声最高的:有56.4%的北京人主张《北京特快》“要做适当的改造”。
分类别的数据分析显示,性别因素和收入差异对《北京特快》是应该照老样子办下去,还是应当做必要的改造的影响不大。而年龄、学历和社会身份的不同,则在这个问题是显示出明显的态度差异来。从年龄上讲,49岁以下个年龄组的北京人更倾向于《北京特快》要做适当改造,而50岁意思的北京人则比较满足于《北京特快》目前的现状;从学历上讲,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北京人更多地倾向于《北京特快》的改造,而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北京人则更倾向于接受《北京特快》目前的现状;从职业上讲,从事“白领”岗位工作的北京人,如公司职员、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教科文卫人员、高校学生等更多地倾向于《北京特快》的改造,而从事“蓝领”岗位工作的北京人,如工人、农民、商业服务业人员、私营或个体劳动者以及从现职岗位上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等则更倾向于接受《北京特快》目前的现状。因此,《北京特快》的基本策略考虑应该是:如果想更多地吸纳50岁以上、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从事“蓝领”工作岗位的北京人为自己节目的基本观众,就应该更多地发挥《北京特快》固有的风格和品质;如果想更多地吸纳49岁以下、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事“白领”工作岗位的北京人为自己节目的基本观众,则应该更多地注意《北京特快》原有的风格和品质的适当改造。

表11 北京市居民对如何办《北京特快》的总体性意见
  居 民 类 别 照现在的样子继续办下去 有必要办,但要做适当改造 没有必要办下去了 其他

性别 男 39.0% 56.5% 1.1% 3.3%

女 41.5% 56.8% 0.5% 1.3%

年 龄 小于20岁 35.4% 58.5% 0 6.1%

20-29岁 37.6% 61.3% 0 1.1%

30-39岁 36.7% 61.4% 0.5% 1.4%

40-49岁 38.0% 58.0% 2.0% 2.0%

50-59岁 47.3% 48.4% 1.1% 3.2%

60岁及以上 48.5% 48.5% 0.6% 2.3%

学 历 小学及以下 58.3% 44.9% 0 1.3%

初中 39.0% 57.2% 0.4% 3.4%

高中、中专或中技 43.5% 53.8% 0.6% 2.1%

大专 30.3% 65.5% 2.5% 1.7%

大学本科及以上 32.8% 62.7% 1.5% 3.0%

社 会 身 份 工人 42.3% 54.1% 0.9% 2.7%

商业服务业人员 43.3% 55.0% 1.7% 0

公司职员 30.6% 67.7% 1.6% 0

   
 

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 32.4% 64.7% 1.5% 1.5%

党政机关干部 32.6% 62.8% 0 4.7%

教科文卫人员 27.1% 69.5% 1.7% 1.7%

军人、武警、公安 40.0% 60.0% 0 0

高校学生 22.2% 77.8% 0 0

初高中学生 30.6% 62.5% 0 6.9%

农民 64.5% 35.5% 0 0

私营或个体劳动者 48.1% 51.9% 0 0

离退休人员 50.7% 46.7% 0 2.6%

其他人员 38.7% 54.8% 3.2% 3.2%


月收入 无收入 38.6% 58.3% 0 3.0%

小于400元 44.5% 54.5% 0.9% 0

401-800元 41.8% 55.0% 0.3% 2.8%

801-1200元 34.9% 59.3% 2.6% 3.2%

1200元以上 44.2% 54.8% 0 1.0%

居民总体 40.4% 56.4% 0.8% 2.3%

2、调整改造的重点:内容结构和报道选题
显而易见的是,任何节目的改造都应当抓住重点,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在这方面,来自民意方面的主张是:以《北京特快》现有的内容结构和报道选题为“主攻方向”,下大气力加以研究和策划,并以准确的“到位率”期图节目的“再度辉煌”。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关于《北京特快》,您是否同意以下方面做重大调整”这一问题时,主张《北京特快》在报道选题和内容结构上做重大调整的人最多:分别有66.1%和65.7%的被访者认为应当在上述两个方面做重大调整。主张在报道形式和节目包装以及节目风格上做重大调整的居第二位(分别为61.0%和56.0%),主张在主持人方面上做重大调整的人数比例最少,为51.1%。
表12 观众是否赞同《北京特快》在以下方面做重大调整
调整的方面 同 意 基本同意 不太同意 不同意 同意度指数 指数意义

内容结构 24.2% 41.5% 24.0% 10.2% 2.80 “基本同意”

报道选题 22.7% 43.4% 22.5% 11.4% 2.77 “基本同意”

报道形式和节目包装 18.3% 42.7% 25.0% 14.0% 2.65 “基本同意”

节目风格 21.8% 34.2% 26.2% 17.8% 2.60 “基本同意”

主持人 20.2% 30.9% 24.5% 24.4% 2.47 “不太同意”

上述北京人对《北京特快》节目调整的意向我们透露出了哪些信息呢?联系到本次调查的其他结论,我们不难看出──
首先,它告诉我们:面对经济转轨所带动的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人们在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变动中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关于社会变动的局部的、零散的和简单摹写式的信息,他们对关于全局的、结构性的、解释性的信息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一收视市场的前景将愈来愈被看好。而想要在未来的收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单单靠以往的“短、新、快、活、强”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需要的是电视人高智力的投入----高屋建瓴的视角、厚积薄发的阐释、创新独特的见地、详实可靠的描述,等等。总之,未来的竞争是知识密集型的传播竞争,谁拥有更多的科学、智力手段,谁就将是这场竞争的赢家。

   
 
其次,它反映出北京人要求电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少一点琐碎、暧昧和“甜味”,多一点直面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勇气、力度和“辣味”。他们期待《北京特快》在这方面能够有所作为和表现。
再次,它启示我们的电视节目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味道”要尽可能多样化一点。因为调查结果清楚不过地显示出,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目的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复合性的。观众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满足。因此,花色品种要尽可能丰富一点,即使是我们认为的“好菜”,也要适时、适量地端上来,不要让人过量摄入,导致消化不良坏了胃口。
3、观众对未来《北京特快》节目操作的几个具体主张
①报道节奏──保持现状;报道风格──再泼辣一点;节目时长──再长一点。
在报道节奏方面,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北京特快》的报道形式属于比较快节奏的。这一节奏与目前北京人的收视习惯对电视新闻类的要求大体吻合。因此,在本次调查中,除了有1/3左右(34.7%)的人主张“再加快一点”和约一成左右的人主张“再慢一点”外,多数人对《北京特快》报道节奏的主张是“保持现状”(占52.6%)。

在报道风格方面,尽管《北京特快》是以较为“泼辣”而著称的,但与北京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之于新闻媒介的强烈要求相适应,人们还是要求《北京特快》的报道对社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丑恶现象、对市场经济中的失序与非规则现象应该更敏锐一点,风格“再泼辣一点”。因此,在本次调查中,除了约四成左右(41.9%)的人主张“保持现状”和不到一成(占8.9%)的人主张“再温和一点”外,多数人对《北京特快》报道风格的主张是“再泼辣一点”(占49.2%)。
在节目时长方面,由于《北京特快》是一个以深度报道为特色的一个电视节目,与人们加强节目的深度与厚度的要相适应,多数人主张《北京特快》的节目时长应该“再长一点”。在本次调查中,除了37.6%的人主张“保持现状”和3.9%的人主张“再短一点”外,58.5%的人希望《北京特快》的节目时长“再长一点”。
②应重点加强的报道题材: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热点话题性的报道、生活服务型的报道以及处在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或事件。
本次调查将人们对于《北京特快》可能要求加强期报道力度的题材分为8种类别,并以不限选的方式征询北京人哪类题材是他们最希望从《北京特快》这个节目中看到的。调查显示,当前北京人最希望看到的题材主要有: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占74.4%)、热点话题性的报道(占63.6%);其次他们希望看到的是:生活服务型的报道(占43.8%)、处在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或事件(占41.2%)、某种经济现象的背景分析(占35.9%)、实用经济知识和信息(占31.7%);再次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宏观经济形势的趋势分析(占24.1%)、调查体验性报道(占23.4%)。
③北京人对增设“特快调查”、“特快风云人物”以及“独家点评”栏目内容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节目的改造和调整是与部分栏目的更新联系在一起的。本次调查结合《北京特快》主创人员对未来节目调整的构想,就有关栏目的增设征询了被访者的收视兴趣。调查显示:北京人对增设“特快调查”(对某一重大事件或问题进行的全景式报道)、“特快风云人物”(对处在某一热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所进行的报道)以及“独家点评”(对某一事件、问题或现象所进行的独家分析评述)栏目内容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其次,他们对增设“特快话题”(在演播室就某一话题展开的讨论或辩论)和“对比报道”(就相同或不同的事件、问题进行的对比性报道)也有一定的兴趣;相对而言,北京人对增设“特快档案”(以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数据性调查分析为基础的报道)、经济观察(对宏观或中观经济现象所进行的分析性报道)栏目的兴趣反应较为平淡。
④产经新闻的兴趣选择:家电业、旅游业、电脑业是观众目前的首选;而服装业、汽车业、证券股票业也有相当多的观众感兴趣;人们对通讯业、房地产业的兴趣不大。
⑤适合人们收看《北京特快》的“黄金时间”分布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下】相关文章: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08-11

电视节目的存储及管理08-06

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化生存”08-11

浅谈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艺术论文08-05

电视节目作文06-12

武术节目的串词06-06

元旦节表演节目的作文08-23

电视谈话节目背后的隐忧08-11

电视《体验》类节目创作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