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时间:2022-08-11 04:21:56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第一部分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传播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对受众的竞争。因此,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设计和制作一切有“卖点”的传播产品,进而实现一定的传播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对于一个传统的新闻工作者来说,采写到好的报道是最重要的话,那么,对于一个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能够认清和把握自己的受众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传播媒介在没有很好地弄清谁是自己的受众以前,也许可以凭借自己的天才或灵感产生一时的“火爆”和轰动效应,但决不可能稳定而坚实地在传播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对于一个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运作的媒介中人而言,认清和把握自己的受众,对于他制作出既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又能“适需对路”的传播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特快》于1995年7月1日推出以来,到现在已经两岁了。为了全面客观地估价和审视两年来的传播效果及其经验得失,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廓清《北京特快》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北京电视台经济信息部于1997年7<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市范围内进行了关于《北京特快》节目的大型居民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详细了解当前北京居民收视电视新闻类节目、特别是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的基本情况及其行为特点,客观把握《北京特快》的观众在收视行为和收视选择方面的规律,全面准确地测量观众对《北京特快》在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开拓方面的种种尝试的评价和感受,系统可靠地描述观众对新形势下《北京特快》的社会角色期望,以期为《北京特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关于社会需求方面的有效参照系。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对象的目标总体是居住在北京市10区8县的全体年满14周岁以上、75岁以下的常住居民。
调查依据北京市统计局所提供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框,从目标地区所辖的116个街道办事处、4584个居(家)委会和4355个村委会中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式随机抽取。
本次调查的随机样本容量为1100人。其中,城区样本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丰台、石景山、朝阳八个城区的31个居(家)委会,共计1000户具有北京市非农业户口的居民;考虑到农村样本的同质性较大,因而,本次调查按1/6的压缩比压缩了郊区样本,压缩后的郊区样本包括:通县、昌平、顺义、平谷、密云、大兴六个县的9个村委会,共计100户具有北京市农业户口的居民。上述1100户确定后,再采用《入户随机抽样表》每户随机抽取一人作为最终访问的样本。
调查采用统一问卷、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问卷的总体设计考虑并体现了观众与电视节目基本关系的三层次结构框架:1、观众的基本情况;2、观众的收视行为与收视选择;3、观众的心理感受、主观意愿和评价。调查问卷所列的31项题器,共计157个填答单元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的框架结构设计和提出的。
三、调查的实施质量
本次调查的实地访问工作是在7月11日-7月16日之间进行的。按照设计要求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填答有效的问卷10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经过对15%的问卷所进行的电话复核表明,全部调查实施工作均符合调查规范的程序和要求。
本次调查可推断的人口总数为950万北京市10区8县的年满14周岁以上、75岁以下的全体常住居民。经检定,本项调查所获数据在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用于推断总体时的最大误差小于±3%。
四、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所获全部样本数据(录入原始数据约18万个)均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pc+通过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一、关于北京居民对电视新闻类节目收视状况的总体性考察
1、北京地区的电视观众究竟在看什么?本次调查表明:虽然影视类节目依然是人们经常性的第一收视选择,但新闻类节目也已异军突起,成为人们收视“消费”中的一道正餐。其中,时事类新闻节目是这道正餐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家菜”,相对而言,经济类节目在整个新闻类节目中尚处于一种不太受人青睐的低迷状态。
在我国,尽管历来强调媒介的宣教功能,但看电视在老百姓那里根深蒂固地是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休闲和消遣方式而存在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所谓的“好节目”一向是指一部好的影视剧或一台好的文艺节目而言的。经过近年来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快速发育”,人们的基本收视取向业已发生了重大改变。一种以休闲消遣和新闻信息的获取并重的收视选择渐已成为普通百姓的基本收视模式。本次调查表明:虽然在人们的基本收视选择中看影视类节目依然是其经常性的第一选择,但同时人们对新闻类电视节目的接触选择率明显地在上升,新闻欲的满足渐已成为人们打开电视机的一种基本动因。人们看电视的目的已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复合化、多样化的倾向来。调查数据显示──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在本次调查所列的六类电视节目中,影视类节目在北京地区通常拥有60.0%的稳定观众(根据传播学对受众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几乎每天看”和“经常看”某类节目的观众定义为该类节目的稳定观众),居第一位;其次是时事类节目,通常拥有的稳定观众为55.1%,居第二位;综艺晚会类节目居第三位,其稳定观众规模比例通常为51.3%;被接触率居第四的是社会法制类节目,其稳定观众通常为39.8%;而生活服务类节目和经济类节目的观众收视指数殿后,分别拥有36.0%和29.1%的稳定观众。如果将各种收视状况分别按照“几乎不看”=1,“有时看”=2,“经常看”=3,“几乎每天看”=4赋值计算,我们便能得到各类电视节目在北京居民中的收视指数:影视类节目=2.70,时事类节目=2.69,综艺晚会类节目=2.50,社会法制类节目=2.33,生活服务类节目=2.30,经济类节目=2.14。按照统计学的原理和本项测算的规定,收视指数的意义判断区间为:当收视指数位于1.0-1.75之间时,表示该类节目在总体上属于人们“几乎不看”的电视节目;当收视指数位于1.76-2.50之间时,表示该类节目在总体上属于人们“有时看”的电视节目;当收视指数位于2.51-3.25之间时,表示该类节目在总体上属于人们“经常看”的电视节目;而当收视指数位于3.26-4.0之间时,则表示该类节目在总体上属于人们“几乎每天看”的电视节目。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影视类节目和时事类节目属于北京居民总体上“经常看”的电视节目,而综艺晚会类节目、社会法制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以及经济类节目则属于北京居民总体上“有时看”的电视节目。由此可见,在整个新闻类节目“走红”而成为人们电视“消费”中不可或缺的“正餐”的大格局中,时事类新闻节目是这道“正餐”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家菜”,相对而言,经济类节目在整个新闻类节目中尚处于一种不太受人青睐的低迷状态。(参见表1)
论文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来自

表1 北京居民接触各类电视节目的情况
  几乎不看 有时看 经常看 几乎每天看 收视指数 指数意义

影视类节目 8.9% 31.1% 40.8% 19.2% 2.70 “经常看”

时事类节目 8.2% 36.7% 33.1% 22.0% 2.69 “经常看”

综艺晚会类节目 9.6% 39.1% 43.1% 8.2% 2.50 “有时看”

社会法制类节目 12.7% 47.5% 33.4% 6.4% 2.33 “有时看”

生活服务类节目 12.2% 51.7% 30.1% 5.9% 2.30 “有时看”

经济类节目 21.2% 49.7% 22.8% 6.3% 2.14 “有时看”

2、北京地区几种主要的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状况如何?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居民收视率最高的4种新闻类节目分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和“北京特快”。
收视率是衡量一个电视节目社会影响和市场占有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目前北京居民目前普遍能收看到2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电视新闻类节目也不下此数。但根据有关的收视率调查,目前在北京的电视屏幕上,除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之外,真正较具竞争力的新闻类节目主要有9种,它们分别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新闻调查”和“生活”,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点点工作室”、“每日观察”和“今日话题”。本次调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考察了这9个新闻类节目所拥有的观众规模与受视频度。调查结果显示:(参见表2)
①“焦点访谈”独占鳌头。在北京地区9种主要的新闻类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无论从观众的总体规模和收视频度上都高居首位,其中,它所拥有的“几乎每期都看”的忠实观众的比例为北京地区居民总数的25.0%,如果加上39.0%的“大部分收看了”(本次调查将其定义为每周收看2-5次)的经常性观众,其在北京地区的基本观众的比例[1]<约占居民总数的44.5%,即约423万人口。此外,还有37.2%的人“收看过几期”(本次调查将其定义为每周收看1次或更少)。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②“东方时空”位居第二。其“几乎每期都看”的比例占北京地区居民总数的18.4%,“大部分收看了”的人数比例为39.0%。它在北京地区的基本观众约为北京居民总数的36.0%。
③“今日话题”和“北京特快”成为北京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主打品牌。这两个节目“几乎每期都看”的比例均为北京地区居民总数的19.5%[2],而“大部分收看了”的人数比例“今日话题”为30.5%,“北京特快”为25.7%。照此推算,“今日话题”在北京居民中的基本观众比例为34.8%,约合330万人口;而“北京特快”为32.4%,约合308万人口。
④其他5个节目也各有规模不等的观众群。按照拥有观众群规模的大小依次是:“点点工作室”(拥有的基本观众比例为27.7%)、“新闻调查”(拥有的基本观众比例为24.0%)、“每日观察”(拥有的基本观众比例为20.6%)、“经济半小时”(拥有的基本观众比例为18.7%)、“生活”(拥有的基本观众比例为16.7%)。
表2 北京居民接触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9种主要新闻类节目的情况
几乎每一期都收看 大部分收看了 收看过几期 基本上没收看 收视指数 指数意义


东方时空 18.4% 35.2% 37.2% 9.1% 2.63 “大部分收看了”

焦点访谈 25.0% 39.0% 29.9% 6.1% 2.83 “大部分收看了”

经济半小时 7.6% 22.2% 42.2% 26.0% 2.11 “收看过几期”

新闻调查 12.1% 23.7% 37.8% 26.4% 2.22 “收看过几期”

生活 6.1% 21.1% 42.9% 29.9% 2.04 “收看过几期”

北京特快 19.5% 25.7% 28.9% 25.9% 2.39 “收看过几期”

点点工作室 15.3% 24.8% 36.6% 23.3% 2.32 “收看过几期”

每日观察 9.4% 22.4% 39.4% 28.8% 2.12 “收看过几期”

今日话题 19.5% 30.5% 35.7% 14.4% 2.55 “大部分收看了”

3、什么样的新闻节目最受青睐?本次调查表明,“贴近百姓生活实际”、“报道客观公正”、“勇于针砭时弊”是现阶段北京居民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是否称得上“最好”的主要标准。
应该说,一个电视节目能否赢得观众的青睐,每个时期人们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中的一个具有恒常性的规律是:社会的信息流通中什么东西(或特质)在社会的需求与实际的供给之间越出现一种短缺性的矛盾和现象,则这种短缺的东西(或特质)就越会成为人们追逐和渴望的对象。所以,对衡量电视新闻节目好坏的民意标准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现时态下的电视新闻流通领域短缺“物质”和“品质”的探究和考察。本次调查列举了电视新闻类节目所应当或可能具有的11种特质,请被访者从中选择不多于3项特质作为自己衡量一个新闻类节目是否最好的标准。按照统计学的原理和本次调查测算的规定,我们将中选指数[3]<高于1.0者称之为“主要衡量标准”;中选指数介于1.0-0.50之间者称之为“次要衡量标准”;中选指数低于0.50者称之为“参考衡量标准”。调查数据显示:(参见表3)
①现阶段北京居民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是否称得上“最好”的主要判别标准依其所获得的中选率顺次是:“贴近百姓生活实际”(78.4%)、“报道客观公正”(51.9%)、“勇于针砭时弊”(45.8%)。
②现阶段北京居民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是否称得上“最好”的次要判别标准依其所获得的中选率顺次是:“体现党和政府的要求”(25.1%)、“思想深刻,有独到见解”(22.9%)、“时效性强”(21.0%)、“内容丰富,信息量大”(15.5%)。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③现阶段北京居民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是否称得上“最好”的参考性判别标准依其所获得的中选率顺次是:“主持人风格形象好”(12.0%)、“风格创新程度高”(4.2%)、“画面生动,可视性强”(3.6%)、“讲求包装和形式”(2.3%)。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现阶段北京人的“受众本位意识”及对新闻媒介履行其“社会守望者”角色的要求已相当强烈:一方面,要求包括电视在内的传播媒介充分顾注自己的生活实际,要求其传播价值取向向着与自己有关、对自己有用的方向倾斜。另一方面,要求传播媒介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方式报道事实、叙述观点,并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的职能,针砭时弊,匡扶正义。毫无疑问,谁若能在上述内容或形式所指涉(表现为一种相对于社会需求的传播领域的“短缺”)的范围内为人们提供一种高质量的满足,谁便能在激烈的传播竞争中事半功倍地取得竞争的优势。
表3 现阶段北京居民对一个新闻类节目是否称得上“最好”的主要衡量标准(最多选三项)
衡量标准 中选率 中选指数 衡量标准 中选率 中选指数

贴近百姓生活实际 78.4% 2.87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15.5% 0.57


报道客观、公正 51.9% 1.90 主持人风格形象好 12.0% 0.44

勇于针砭时弊 45.8% 1.68 风格创新程度高 4.2% 0.15

体现党和政府的要求 25.1% 0.92 画面生动,可视性强 3.6% 0.13

思想深刻,有独到见解 22.9% 0.84 讲求包装和形式 2.3% 0.08

时效性强 21.0% 0.77

4、北京地区9种主要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色和质量如何?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在北京居民心目中,风格特色的内涵最为丰富和质量最好的前三位的电视节目依次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
市场竞争是一种比较级上的竞争。在适需对路的前提下,宠爱有个性、有特色的事物是市场的天性。在这种竞争中,一个电视节目的生存质量是与它的特色有无及其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特色的节目往往意味着失去了其在收视市场上存在的理由。举凡电视节目的大家或新秀,不管其凝聚观众的具体形式有多少不同,其共同点都是瞄准了收视市场上的空档或薄弱环节,提供一种别人没有想到或无法替代的、人们又十分需要和欢迎的有特色的传播产品。电视节目在收视市场上成功“定位”的秘诀在于,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整个社会传播网络中的一份子,抓住机会,专注于为社会提供自己所擅长的、比其他传播竞争者更优的传播产品(即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长人之所短,略人之所长”),确保自己在竞争中以其不可替代的特色而立于不败之地。毫无疑问,就象“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一样,构成节目特色和风格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本次调查从构成收视价值的十个主要方面设题,将节目的特色和风格具体分解为“最能体现党和政府要求”、“最能贴近百姓实际需要”、“主持人主持风格最好”、“在节目形式和包装方面做得最好”、“在针砭时弊方面做得最好”、“在客观、公正方面最好”、“思想深刻、常有独到见解”、“最能发挥电视特点”、“时效性最强”等九个具体方面以及“使人感到最有收益”、“观众最喜欢”、“总体质量最好”这三个价值、情感和理性的总体评价方面,请被访者分别就每一评价方面从北京地区9种主要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选出“第一”、“第二”和“第三”来。调查结果如下:(详见表4、表5)
1、北京居民认为自己“最喜欢”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东方时空”;③“北京特快”;④“经济半小时”;⑤“今日话题”;⑥“点点工作室”;⑦“新闻调查”;⑧“生活”;⑨“每日观察”。
2、 <北京居民认为“最能体现党和政府要求”的节目依次是:①“新闻调查”;②“焦点访谈”;③“东方时空”;④“经济半小时”;⑤“今日话题”;⑥“北京特快”;⑦“每日观察”;⑧“点点工作室”;⑨“生活”。
3、 <北京居民认为“最能贴近百姓实际需要”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生活”;③“北京特快”;④“东方时空”;⑤“今日话题”;⑥“点点工作室”;⑦“经济半小时”;⑧“每日观察”;⑨“新闻调查”。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  
4、 <北京居民认为“主持人主持风格最好”的节目依次是:①“东方时空”;②“焦点访谈”;③“生活”;④“北京特快”;⑤“今日话题”;⑥“点点工作室”;⑦“经济半小时”;⑧“每日观察”;⑨“新闻调查”。
5、 <北京居民认为“在节目形式和包装方面做得最好”的节目依次是:①“东方时空”;②“北京特快”;③“焦点访谈”;④“生活”;⑤“点点工作室”;⑥“经济半小时”;⑦“新闻调查”;⑧“今日话题”;⑨“每日观察”。
6、 <北京居民认为“在针砭时弊方面做得最好”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北京特快”;③“东方时空”;④“今日话题”;⑤“新闻调查”;⑥“点点工作室”;⑦“每日观察”;⑧“经济半小时”;⑨“生活”。
7、 <北京居民认为“在客观、公正方面最好”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北京特快”;③“东方时空”;④“新闻调查”;⑤“今日话题”;⑥“点点工作室”;⑦“每日观察”;⑧“经济半小时”;⑨“生活”。
8、 <北京居民认为“思想深刻、常有独到见解”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东方时空”;③“北京特快”;④“今日话题”;⑤“新闻调查”;⑥“点点工作室”;⑦“每日观察”;⑧“经济半小时”;⑨“生活”。

9、 <北京居民认为“最能发挥电视特点”的节目依次是:①“东方时空”;②“北京特快”;③“焦点访谈”;④“新闻调查”;⑤“经济半小时”;⑥“点点工作室”;⑦“生活”;⑧“今日话题”;⑨“每日观察”。
10、<北京居民认为“时效性最强”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北京特快”;③“东方时空”;④“新闻调查”;⑤“经济半小时”;⑥“今日话题”;⑦“每日观察”;⑧“点点工作室”;⑨“生活”。
11、<北京居民认为“使人感到最有收益”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北京特快”;③“东方时空”;④“经济半小时”;⑤“生活”;⑥“新闻调查”;⑦“今日话题”;⑧“点点工作室”;⑨“每日观察”。
12、<北京居民认为“总体质量最好”的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东方时空”;③“北京特快”;④“经济半小时”;⑤“今日话题”;⑥“新闻调查”;⑦“点点工作室”;⑧“生活”;⑨“每日观察”。
如果我们把被访者对各节目在这12<个评价方面的评价指数分别累加起来,便得到一个关于每个节目特色表现的综合指数,这个指数集中反映了特定节目在人们心目中所形成的风格特色的总体质量和印象的鲜明程度。通过对有关调查数据的统计测算,结果显示,目前在北京居民心目中,风格特色的内涵最为丰富和质量被认为最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依次是:①“焦点访谈”;②“东方时空”;③“北京特快”;④“今日话题”;⑤“新闻调查”;⑥“经济半小时”;⑦“生活”;⑧“点点工作室”;⑨“每日观察”。<其中,尤以“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和“北京特快”这<三个节目的风格特色和总体质量最为人们所首肯。
应该说,“北京特快”作为经济报道类节目与“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共同跻身于人们最喜爱的新闻类节目之列,其成功的秘诀并不仅仅在于它充分第利用了立足北京的“社区归属感”,也并不仅仅在于它的节目形式整体包装的成功,而且还在于它较为巧妙地在经济报道的内涵与外延上与现有的经济类报道打了一个错位,突破了就经济谈经济,眼光难以超越经济领域的传统做法,而是采取了用经济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文现象,用社会和人文的观点去透视经济现象的一套全新的经济报道模式。这也正式它之所以能在经济报道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的关键所在。
表4 各项特色和风格最为突出的前三名电视新闻类节目排行榜
评价内容 首选 二选 三选

北京居民最喜欢的节目 焦点访谈 东方时空 北京特快

最能体现党和政府要求的节目 新闻调查 焦点访谈 东方时空

最能贴近百姓实际需要的节目 焦点访谈 生活 北京特快

主持人主持风格最好的节目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 生活

在节目形式和包装方面做得最好的节目 东方时空 北京特快 焦点访谈

在针砭时弊方面做得最好的节目 焦点访谈 北京特快 东方时空

在客观、公正方面最好的节目 焦点访谈 北京特快 东方时空

   
 

思想深刻、常有独到见解的节目 焦点访谈 东方时空 北京特快

最能发挥电视特点的节目 东方时空 北京特快 焦点访谈

时效性最强的节目 焦点访谈 北京特快 东方时空

使人感到最有收益的节目 焦点访谈 北京特快 东方时空

总体质量最好的节目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 北京特快

综合评价 焦点访谈 东方时空 北京特快

表5 北京居民对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部分新闻类节目的肯定度评价指数[4]及排位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 经济半小时 新闻调查 生活 北京特快 点点工作室 每日观察 今日话题

北京居民最喜欢的节目 1.38 (2) 1.55 (1) 0.38 (4) 0.24 (7) 0.19 (8) 1.01

(3) 0.26
(6) 0.07
(9) 0.36
(5)

最能体现党和政府要求的节目 0.70 (3) 0.99 (2) 0.64 (4) 1.22 (1) 0.14 (9) 0.38
(6) 0.21
(8) 0.37
(7) 0.44
(5)

最能贴近百姓实际需要的节目 0.60 (4) 0.94 (1) 0.34 (7) 0.19 (9) 0.91 (2) 0.86
(3) 0.44
(6) 0.30
(8) 0.53
(5)

主持人主持风格最好的节目 1.17 (1) 0.94 (2) 0.34 (7) 0.19 (9) 0.91 (3) 0.86
(4) 0.44
(6) 0.30
(8) 0.53
(5)

在节目形式和包装方面做得最好的节目 1.08 (1) 0.76 (3) 0.36 (6) 0.32 (7) 0.47 (4) 0.86
(2) 0.45
(5) 0.21
(9) 0.32
(并7)

在针砭时弊方面做得最好的节目 0.66
(3) 1.40
(1) 0.27
(8) 0.44
(5) 0.16
(9) 0.79
(2) 0.39
(6) 0.33
(7) 0.53
(4)

在客观、公正方面最好的节目 0.75
(3) 1.28
(1) 0.29
(8) 0.46
(4) 0.13
(9) 0.85
(2) 0.39
(6) 0.31
(7) 0.45
(5)

思想深刻、常有独到见解的节目 0.82
(2) 1.20

   
 
(1) 0.30
(8) 0.43
(5) 0.17
(9) 0.71
(3) 0.38
(6) 0.37
(7) 0.54
(4)

最能发挥电视特点的节目 0.85
(1) 0.78
(3) 0.48
(5) 0.51
(4) 0.36
(7) 0.83
(2) 0.38
(6) 0.32
(9) 0.35
(8)

时效性最强的节目 0.68
(3) 0.98
(1) 0.47

(5) 0.48
(4) 0.18
(9) 0.96
(2) 0.33
(8) 0.37
(7) 0.46
(6)

使人感到最有收益的节目 0.73
(3) 1.04
(1) 0.56
(4) 0.38
(6) 0.48
(5) 0.77
(2) 0.35
(8) 0.24
(9) 0.38
(并6)

总体质量最好的节目 1.24
(1) 1.19
(2) 0.32
(4) 0.29
(6) 0.18
(8) 0.99
(3) 0.24
(7) 0.16
(9) 0.32
(并4)

综合指数 11.26
(2) 13.05
(1) 4.75
(6) 5.15
(5) 4.28
(7) 9.87
(3) 4.26
(8) 3.25
(9) 5.21
(4)

如果将这个结果与前述现阶段北京居民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类节目是否称得上“最好”的主要标准的排位相比较,我们便不难看出,虽然两者间的个别排位略有小异,但总体上却是相当一致的。这或许可以说是节目的特色和风格越是定位于社会信息结构中的“短缺”点,便越能受到人们欢迎并形成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明证。显然,本次调查中凡赢得人们较高评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节目较多地体现和满足了人们现阶段对社会传播中某些“稀缺”的信息传播资源或形式的要求和渴望。本次调查中凡较少赢得读者积极评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些节目中缺乏对社会上需求旺盛、现实中又较为“短缺”的信息传播资源或形式的自觉和明确的意识。
5、《北京特快》的位置与分量:它是经济类电视报道中独树一帜的一道“风景”,同时也是北京电视台旗下最为彰显的名牌节目之一。
①《北京特快》是经济类电视报道中独树一帜的一道“风景”。
对于《北京特快》来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类报道相对不景气的情况下,它却能把这类题材的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成为经济类报道中独树一帜的一道“风景”。前述数据显示,无论在收视率方面还是在公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色与质量评价方面,《北京特快》不但远胜于同类电视节目,而且也与当前最受人们青睐的时事类电视节目几乎平分秋色。譬如,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收视率方面,《北京特快》以非黄金时段、且隔日播出的劣势,竟赢得了与每日在黄金时段播出的《今日话题》几乎相当的收视率。可以说,它是我国经济类电视报道中独树一帜的一道“风景”。

   
 
②《北京特快》是北京电视台旗下最为彰显的名牌节目之一。
正象提到波音、麦道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提到西门子会想到德国,提到飞利浦会想到荷兰一样,一个传播媒介的彰显,也常常是与它的名牌节目、名牌专栏联系在一起的。《北京特快》毫无疑问就是现在北京电视台旗下最为彰显的名牌节目之一。本次调查显示,在公众对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部分电视新闻类节目的12个特色与质量评价方面,北京电视台的节目就总体而言,所获评价的位次普遍低于中央电视台,但惟独《北京特快》竟能赢得了6个“第二”、4个“第三”、一个“第四”一个“第六”的佳绩,成为北京电视台少数几个能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名牌节目几乎比肩而立的招牌节目。
二、关于北京居民对《北京特快》收视状况的总体性考察
1、有多少北京人收看《北京特快》:《北京特快》观众的规模考察
①观众规模:《北京特快》目前在北京市14岁以上的居民中拥有约两成半的基本观众,折合人口数约为308万。
如前所述,在14岁-70岁的北京市居民中,有19.5%的人“几乎每期都看”《北京特快》,25.7%的人对《北京特快》播出的节目“大部分收看了”,28.9%的人“收看过几期”,大约25.9%的人“基本上没收看”《北京特快》。按照统计学的测算办法,《北京特快》的基本观众占在上述北京居民总数的25.7%,折合人口数约为308万。

②观众的时序构成:《北京特快》现有的观众中有超过3/4以上的观众是在创办第一年吸纳至自己旗下的,而此后的一年间,仅仅吸纳了不足1/4的观众。这表明,1995年刚刚创办时的风格和定位是成功的,这种风格和定位是使《北京特快》取得今天这种地位的关键。
对现有观众的构成进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要考察和了解特定电视节目在创办及以后的运作历程中某个时点上节目模式和节目风格对观众的吸引程度,它能在相当程度上显示观众之所以选择收看这个节目的基本考虑及相应的对该节目的社会角色期望。应该说,这种为观众所钟爱的模式和风格是特定电视节目赖以安身立命的一个基点。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北京市14岁以上居民中,除去13.6%的人“一直都没有看”《北京特快》之外,有39.4%的人是在1995<年该节目刚刚创办时便成为它的观众的“老友”,此外,分别还有28.6%和11.4%的人是在1996年上半年和1996<年下半年成为其观众的,而今年以来吸纳的“新朋友”仅仅占北京居民总数的7.1%。据此折算,在迄今为止看过《北京特快》的人当中,有78.7%[6]<的人是在《北京特快》推出后的第一年被吸纳到《北京特快》旗下的(其中,1995<年刚创办时占45.6%,1996年上半年占33.1%)。这说明,《北京特快》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黄金时期是1995年7月至1996年上半年,这一时期吸纳的观众占目前节目观众总数的3/4。而此后一年吸纳的观众则不足1/4。这表明《北京特快》1995年的创办之初的风格和定位是成功的,它吸引了大量观众,使《北京特快》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起步。这个情况同时也说明,目前《北京特快》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来自于1995年创办之初在节目模式、节目风格上的创意与探索。显然,如何在变化了的形势下保持这样一种风格和追求,是使节目进一步跃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
③接触方式:“时断时续地收看”是人们接触《北京特快》节目的最主要方式。这表明,《北京特快》在节目质量的稳定性方面尚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接触方式是表征一个节目凝聚其观众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进而言之,它也是表征一个节目质量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的结果在这方面为《北京特快》亮起了“黄灯”。调查显示:在人们与《北京特快》的接触方式中,第一位的是“时断时续地看”(占北京居民的56.4%,也即《特快》观众的65.3%),其次才是“一直坚持收看”(占北京居民的23.6%,也即《特快》观众的27.3%),还有一些人“起初看过一段时间,现在不看了”(占北京居民的3.7%)或“中间停过一段时间,现在又看了”(占北京居民的2.9%)。在现有的观众中竟有高达2/3的人以断续方式接触节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自然,节目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个个“叫座”,但如此之大的观众比例在看与不看之间游离,这显然是我们在节目质量的稳定性方面有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到观众收视行为的稳定性。这应该视为本次调查为此亮起的“黄灯”。

   
 
④有人为什么不看《北京特快》:一是人们现在“太忙”,二是“节目播出时间不合适”。虽然这两条看似无关节目本身,但其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调查数据显示,从来不看或过去曾经看过但现在不看《北京特快》的人大约占北京市居民的近两成。那么,这部分人为什么不看《北京特快》这个节目呢?本次调查表明,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除了13.5%的人是因为“平时很少看电视”外,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工作太忙或事情太多,没机会收看”(占29.6%);二是“想看,但节目播出的时间对我不合适”(占26.8%)。这两条原因看似与节目本身的质量风格无关,但其实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首先,“忙”是当前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是无论人们多忙,他们总会有时间去做自己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情。因此,在“忙”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特征的情况下,做与不做,看与不看,想与不想,统统取决于人们对有关事宜的价值排列,认为“值得”的事情,再忙也会去做;而对于价值估价不高的事宜,则才会以“忙”作为其不做、不看、不想的托词。再看节目的播出时间,尽管进入“黄金时段”播出要取决于全台节目安排的统筹考虑,但即使在非“黄金时段”,只要我们善于根据各类社会成员作息时间的差异,巧妙地安排有针对性的播出,非“黄金时段”也能在一点程度上取得近似于“黄金时段”的良好效果。如果我们再联系到不看《北京特快》这个节目的其他一些原因,如:有人是因为“对此类节目没什么兴趣“(占8.0%),有人是因为“别的台有比《北京特快》更精彩的节目”(占7.0%),以及“《北京特快》不如过去精彩了”(占2.9%),我们便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事在人为”和“不进则退”这八个字的分量。顺便指出,报纸与电视的竞争,尽管人们在理论上嚷嚷得很凶,但事实上,至少对《北京特快》节目来说,现在还构不成“威胁”,因为就现状而言,仅仅有0.8%的人是因为“主要从报纸上获得与《北京特快》相类似的信息”而不看《北京特快》,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2、什么人在收看《北京特快》:《北京特快》观众的基本构成及特点素描
观众是一个电视节目的另一个自我。观众群的构成特点直接反映着电视节目自身的传播特点和价值取向。每一个电视节目都会因其价值定位、节目风格、节目质量以及它对社会和观众需求反应的敏锐程度的不同而拥有性质、特点各不相同的观众群。观众群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不仅是检验一个电视节目在收视消费市场上“占位”状况的基本指标,而且也是衡量竞争、发展能力的指标之一。因此,了解一个电视节目的观众构成,不仅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节目,将最为适合的精神食粮提供给观众,而且,<也可以使我们明确自己在大众传播网络中实际所处的位置,找到与理想位置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的竞争和发展起到定向和定位的作用。本次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及收入水平等方面详细考察了《北京特快》观众[7]<群的构成及其特点,结果发现:
①性别构成:男多于女。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特快》节目的男性观众多于女性观众,在男女性别的构成比上男性观众高于女性观众约11.6个百分点:男性观众占观众总数的55.8%,女性观众则为44.2%。男女观众的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100:126。这表明,《北京特快》是一个以男性观众为主的电视节目。
②年龄构成:超过半数以上的观众为40岁以下的青年观众,观众总体的平均年龄为38.7岁。
从年龄构成上看,目前的《北京特快》是一个以青年观众为主、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收看的电视节目。观众构成比例最高的是30--39岁年龄段的观众,占目前观众总数的29.5%;如果加上占12.6%的20-29岁年龄段的观众和10.6%的20岁以下的观众,则40岁以下观众占观众总数的52.7%<,即超过现有观众总数的一半以上。除青年观众外,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也有比例不同的分布,其中40--49岁年龄段的观众占26.2%,50-59岁年龄段的观众占11.8%,60岁以上年龄段的观众占7.3%,40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合计为47.3%。对有关样本数据的综合测算表明,目前《北京特快》观众的总体平均年龄为38.7岁,属于较为典型的成年型观众群。 
③学历构成:3/4强的观众具有初、高中学历,观众总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高中。
在学历构成上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拥有大量中等文化层次的基本观众是《北京特快》现有观众群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拥有高中学历的观众比例最大,占44.7%,其次是拥有初中学历的观众,占33.3%,两者合计为78.0%,超过《北京特快》现有观众群总数的3/4。而拥有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观众及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观众分别仅占观众总数的8.6%、5.6%和7.8%。如果我们将文化程度按照小学及小学以下=1,初中=2,高中或中专中技=3,大专=4,大学本科及以上=5赋值计算,《北京特快》观众的总体平均学历水平加权值为2.80,它意味着《北京特快》观众从总体上看拥有高中文化程度。

   
 
④职业构成:95%的观众是城里人,其中又以工人为最多。
从观众的职业分类上看,目前《北京特快》观众中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北京市区的城里人,其中,数量比例最大的职业类别是各类企业的工人,占31.4%,几乎是现有观众总数的1/3。《北京特快》的“第二观众群”是城市的“白领阶层”,按照其所占比例的大小依次是: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占8.6%)、公司职员(占7.1%)、教科文卫人员(占5.5%)、党政机关干部(占4.3%)以及军人武警公安(占1.2%),这些观众合计占26.7%<。《北京特快》的“第三观众群”是主要从事城市商业流通的商业服务业人员(占7.5%)和私营或个体劳动者(占5.1%),两者合计为12.6%。《北京特快》的“第四观众群”是在校学生,其中,初高中学生占8.2%,高校学生占0.4%。此外,在《北京特快》的观众中还有一些来自于其他界别的人士,如农民观众占4.7%,离退休人员占14.5%。
⑤收入构成:《北京特快》观众的人均月收入为655.2元,与目前北京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大体持平。

电视节目观众群的总体收入水平不仅是标志节目社会定位的基本指标,而且,它也是标志其所拥有的观众群具有多大潜在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者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吸引广告商投资与否的重要参考,而广告费的注入强度的大小则是电视节目实现良性运转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资金来源。
本次调查表明,《北京特快》观众群的总体平均收入与目前北京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分布极为近似:其中,除12.1%的人为无收入者外,收入小于400<元者占16.0%<,收入在401-800<元之间者占37.4%<,收入在801-1200<元之间者占21.4%<,收入在1200<元以上者占13.2%<。总的看,《北京特快》观众的人均月收入的构成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正态分布。经综合测算,《北京特快》观众的总体人均月收入为655.2元,与本市城镇居民的1997<年上半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大体持平(据北京市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字[8],1997年1-6月我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3911.4元,折合成人均月收入为651.9元)。
⑥认识我们的观众:《北京特快》“标准观众”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北京特快》现有观众群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北京特快》现有观众群构成的主要特征(参见表6),为目前《北京特快》的“标准观众”画一幅素描:他是一个男性观众,年龄约37、8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属于收入一般、比较成熟、关心经济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城里人。这就是我们为之服务的观众的基本“长相”。我们目前的节目模式和节目风格的所谓影响力、吸引力主要表现为对这类观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应该说,有了这幅“素描”,既可以帮助我们每时每刻在有明确对象感的情况下组织和制作自己的节目,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幅“素描”中找出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观众”之间的差别,以便通过自己的调整和改变来吸引那部分我们本来想要吸引但实际上尚未吸引的人们成为自己真正的观众。
表6 《北京特快》观众的基本构成
性别 男 55.8% 年 龄 小于20岁 10.6%

女 44.2% 20-29岁 12.6%

社 会 身 份 工人 31.4% 30-39岁 29.5%

商业服务业人员 7.5% 40-49岁 28.2%

公司职员 7.1% 50-59岁 11.8%

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 8.6% 60岁及以上 7.3%

党政机关干部 4.3% 学 历 小学及以下 7.8%

教科文卫人员 5.5% 初中 33.3%

军人、武警、公安 1.2% 高中、中专或中技 44.7%

高校学生 0.4% 大专 8.6%

初高中学生 8.2% 大学本科及以上 5.6%

   
 

农民 4.7% 月收入 无收入 12.1%

私营或个体劳动者 5.1% 小于400元 16.0%

离退休人员 14.5% 401-800元 37.4%

其他人员 1.6% 801-1200元 21.4%

    1200元以上 13.2%

 
3、谁更爱看《北京特快》:《北京特快》观众的社会分布分析
节目观众在各社会类别人员中的分布分析是以每一社会类别的人口总数为基数,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计算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受某个电视节目的吸引而成为它的基本观众。与前述节目观众的构成分析不同,它不受某类社会成员在社会人口总体中所占比重大小的影响,而是以<本类别社会成员的总数为基数,这样,就能够在同一基点上比较电视节目对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的吸引力、吸纳率大小的问题了。观众的<构成分析虽然能解决在我们既有的观众中,哪些社会成分的人多一些,哪些社会成分的人少一些,占我们节目观众绝对数量最多的是哪些人等等,但是,由它却无法有效地解决电视节目到底对哪类社会成员更具吸引力的问题。

本次调查把“几乎每期都收看”和“大部分收看了”的居民定义为《北京特快》的“稳定观众”,把“收看过几期”的居民定义为《北京特快》的“非稳定观众”,把“基本上没收看”的居民定义为《北京特快》的“非观众”,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特快》的上述三种观众类型在北京各社会类别居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结果显示(参见表7):
①从性别分布上看,《北京特快》的男性观众的吸纳稳定率高于女性观众。
数据分析显示,在《北京特快》的“非观众”群中,男女比例大体相当。这表明,看不看《北京特快》与人们的性别无关。但是,性别因素与观众的稳定率之间却呈明显的相关关系,《北京特快》对男性的稳定吸纳率显著地高于女性(在成为《北京特快》稳定观众的比例方面,男性的比例为47.5%,要比女性42.6%<的稳定观众率高出4.9<个百分点。换言之,虽然不同性别的北京人都以差不多的比例收看《北京特快》,但男性比女性收看的次数更多,状态更稳定。
②从年龄分布上看,年轻观众要比年长观众更多地收看《北京特快》,并且其收视行为的稳定性也高。
数据分析显示,《北京特快》的收视率与北京人的年龄大小成显著的负相关:年龄越大的北京居民收看《北京特快》的频度就越低;而年龄越小的北京居民收看《北京特快》的频度就越高。其中,在39岁以下的北京人收看《北京特快》的稳定率均保持在50%以上,40-59岁的北京人收看《北京特快》的稳定率大体保持在40%--50%之间,而60岁以上的北京人则只有1/3略强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这表明,《北京特快》更是年轻的北京人所喜爱的节目;相对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与年长的北京人的“口味”未必吻合。
③从学历分布上看,《北京特快》最符合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北京人的“口味”,其收视频度及稳定性最高。
从《北京特快》观众的学历分布上看,其收视频度和稳定观众的比率与北京人的文化程度呈“中间高,两头低”的钟型曲线分布。收视稳定率最高的是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北京人,这两类居民均有约50%左右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相比较而言,低学历的北京人或高学历的北京人对《北京特快》的接触稳定率均不算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北京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的仅占这类居民的27.7%,而大专或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北京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的也分别仅占这两类居民的45.5%和36.0%。如果说,《北京特快》对低学历者的吸纳稳定率低还可以用这部分北京人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十分有限来解释,那么,面对高学历的北京人的一定程度上的“漠视”,恐怕需要从它本身找一找原因了。
④从职业分布上看,《北京特快》最吸引“蓝领阶层”的北京人收看,其次是“白领阶层”的北京人,而对农民、离退休人员等的吸引度最低。
数据分析表明,目前的《北京特快》最吸引北京居民中的“蓝领阶层”的人士收看,收视频度最高的是:商业服务业人员(稳定观众占55.4%),其次是军人武警公安(稳定观众占53.4%),再次是私营和个体劳动者(稳定观众占50.9%)及各类企业的工人(稳定观众占49.4%)。《北京特快》对属于“白领阶层”的北京人的吸引度居中:党政机关干部中有48.4%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中有47.4%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教科文卫人员中有43.3%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公司职员中有42.2%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此外,《北京特快》对在校学生的吸引度也不低:初高中学生有51.4%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高校学生中有43.1%的人经常收看《北京特快》。相比较而言,农民、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对《北京特快》的兴趣程度不太高:农民经常收看《北京特快》的仅占33.5%,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经常收看《北京特快》的也分别仅占这两类居民的34.6%和37.8%。显然,《北京特快》比较对城市劳动者阶层尤其是体力劳动者阶层低学历者的“胃口”,而对管理者阶层或城市脑力劳动者阶层还多少有那么一点“隔膜”。

   
 
⑤从收入分布上看,越“有钱”的北京人越收看《北京特快》。
对《北京特快》观众的收入分布的分析显示,其收视频度与北京人的收入程度呈正相关:收入越高的北京人越多地收看《北京特快》,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北京人则相对较少收看《北京特快》。调查数据表明,无收入者的稳定收视率最低其稳定观众仅占这类居民的41.1%,而收入在12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收看《北京特快》稳定率最高,他们中有53.1%的人收看《北京特快》。其他收入的北京人收看《北京特快》的频度与他们的收入水平的高低相关,由低到高处于这两类人员之间。因此,同样明显的是,《北京特快》对于口袋里有一点宽裕钱的北京人是有吸引力的。
⑥一点结论:《北京特快》这个为正在富裕起来的大众所青睐的“经济快餐”还须在节目品位和文化含量上“加点油”。
通过《北京特快》观众的社会分布分析,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这种为收入渐丰的绝大多数中等文化程度的都市里的年轻人所钟爱的经济类电视节目,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北京特快》是正在富裕起来的大众所青睐的“经济快餐”。如果从观众的社会分布分析来客观地理解该节目目前的社会定位状况,可以分两方面看:一方面,作为一个普及型的经济类电视节目,它目前的定位是成功的──大体上达到了为大多数北京人所喜闻乐见的层次;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思想追求的经济类电视节目,它目前的节目品位和文化含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造──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白领人士”、高学历层次的北京人对节目的某种保留便可以明显看出。

表7 《北京特快》观众在北京市各类居民中的分布
  指标类别 稳定观众 非稳定观众 非观众

性别 男 47.5% 26.8% 25.7%

女 42.6% 32.5% 24.9%

年 龄 小于20岁 51.9% 33.1% 15.0%

20-29岁 51.8% 29.3% 18.9%

30-39岁 50.7% 29.9% 19.4%

40-49岁 48.8% 28.5% 22.7%

50-59岁 43.0% 28.5% 28.5%

60岁及以上 35.6% 28.7% 35.7%

学 历 小学及以下 27.7% 27.0% 45.3%

初中 50.5% 25.6% 23.9%

高中、中专或中技 49.0% 30.8% 20.2%

大专 45.5% 33.0% 21.5%

大学本科及以上 36.0% 38.2% 25.8%


会 身 份 工人 49.4% 25.0% 25.6%

商业服务业人员 55.4% 31.5% 13.1%

公司职员 42.2% 38.2% 19.6%

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 47.4% 29.4% 23.2%

党政机关干部 48.4% 26.8% 24.8%

教科文卫人员 43.3% 34.6% 22.1%

军人、武警、公安 53.4% 23.3% 23.3%

高校学生 43.1% 36.2% 20.7%

初高中学生 51.4% 32.6% 16.0%

农民 33.5% 47.5% 19.0%

私营或个体劳动者 50.9% 21.6% 27.5%


   
 
离退休人员 34.6% 28.6% 36.8%

其他人员 37.8% 38.0% 24.2%

月收入 无收入 41.1% 28.9% 30.0%

小于400元 44.0% 30.9% 25.2%

401-800元 44.3% 29.7% 26.0%

801-1200元 46.6% 28.6% 24.8%

1200元以上 53.1% 30.7% 16.2%
[1] 这里所谓的“基本观众的比例”=“几乎每期都看”的比例+1/2“大部分收看了”的观众比例。[2] 由于本项调查是关于“北京特快”的专项调查,根据以往的调查经验,调查的“背景效应”会造成大约正向评价数据的相对20%的“夸张”性误差。据此,本次调查对“北京特快”的收视率及有关的调查指标进行了缩减数据相对值20%的技术性的修正,以便使其更接近客观真实。[3] 中选指数=该项实际中选率÷每项平均中选概率。在本项测算中,每项平均中选概率=3÷11=27.3%。[4] 本表各节目的肯定度指数系由各节目在每一特色评价中赢得被调查者“首选”、“二选”、“三选”的百分比乘以相应的权数(“首选”=3;“二选”=2;“三选”=1)所得;综合指数是根据各节目的肯定度指数在12项特色评价方面所得的评价指数的累加值。[5] 本表中“北京特快”的数据已做相对缩小20%的技术处理,以便消除因调查的“背景效应”所产生的正向夸张作用。[6] 以86.4%接触过《北京特快》的北京居民为基数得出,下同。[7] 本次调查将《北京特快》观众定义为“几乎每期都看”和“大部分都看”的稳定型观众。[8] 引自《北京青年报》1997年7月10日第二版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市场占位──《北京特快》节目专项研究报告上】相关文章:

电视节目作文06-12

武术节目的串词06-06

元旦节表演节目的作文08-23

上电视作文05-28

我上电视了作文08-05

我上电视了作文08-24

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作文05-21

电视节目作文15篇06-12

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08-16

舌尖上的北京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