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联邦模式与清末变局

时间:2007-8-16栏目:

里,包括准联邦或邦联制国家,不同级别或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核心问题。”

[16]据《国闻备乘》,戊戌政变后慈禧欲废光绪,荣禄劝之曰:“朝廷不能独立,赖众力以维持之。疆臣服,斯天下莫敢议矣。……”(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1988),上册,页151。)

[17]〔英〕伊·梅尼 文·赖特主编:《西欧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春秋出版社,1989,页255):“从独裁主义向民主的过渡包括一个由中央集权制的政治行政结构向明显的权力分散的结构的过渡。”

[18]“他遇事优柔寡断”,“无统驭办事之才”,“素性懦弱”。(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资料出版社,1963),页323,325。)此外,在辛亥年尚能率领禁卫军做最后一搏的良弼,也“坐事空谈,因循事机”,而终遭袁的算计(常顺:〈顂臣被炸追记〉,同上书,页390-391。),是清廷无人之最后一例。

[19]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页187-188。

[20]阎西山:《早年回忆录》,转引自《阎西山评传》(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页17。

[21]资政院总裁世续等人的奏折(1911年10月29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页94。

[22]欧榘甲:《新广东》(1902年),转引自同注7所引书,页276。

[23]〔美〕史抚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页193-194。

[24]金冲及 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页299。

[25] [26] [27] [28] 同注21所引书,顺序分别为页500,650,545,591-592。

[29]章太炎:〈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1906年12月),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97),页330。

[30]监生陈惠栋的条呈(1907年阴历九月),同注21所引书,页296。

[31]朱维铮:〈“君子梦”:晚清的“自改革”思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993年8月号,页4-7。

[32]直到1902年康有为仍认为光绪不可比之于汉献,认为大局尚未瓦解,各省未有割据者,而整个满清的问题“不过六十老翁之西后、荣禄二人擅朝耳。”(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转引自同注29所引书,页223-224。)

[33]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898年1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0),页209。

[3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与〈上清帝第四书〉,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994年10月号,页43-44。

[35]孙孝思:《光绪评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页219,222。

[36]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页409。

[37]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页83。

[38]其中有“五月初各省谘议局联合会议于京都,决议各省先独立而后联邦”(张大布衣致赵尔巽函(1911年12月9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八辑(中华书局,1982),页77。);以及被勒令出都的请愿代表“秘密会议,将以各省独立要求宪政。”(伍宪子:《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转引自《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页1137。)

[39]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盟书〉(1894年11月),《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页20。

[40]孙中山:〈与宫崎寅藏 平山周的谈话〉(1897年8月中下旬),同上注所引书,页173。 孙1903年说中国未来“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支那保全分割合论〉,同上引书,页223。)二十年后他仍认为清末是统一的,而辛亥革命的不成功就在于仍未恢复统一。(〈在广州滇桂军欢宴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页119。)

[41]1903年7月下旬孙开办革命军事学校于日本青山时所用的誓词。(罗家伦主编:《国父年谱》(增订本),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5,页186。)

[42]〔美〕杰·巴洛:〈1900至1908年孙中山与法国人〉,《辛亥革命史丛刊》第6集(中华书局,1986),页206。又见杨天石:《寻求历史的谜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页84-85。

[43]参见同注39所引书,页560-564等处。

[44]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同注39所引书,页298-299。

[45]有关孙中山与联邦主义的关系之系统论述,请参见笔者:〈孙中山:从工具型联邦主义到党权型集权主义〉(“政治文化研究网”www.tszz.com/ 2002年8月14日首发。也可见“近代中国” WWW.CHINA1840-1949.COM 2002年9月5日登载。)

[46]《申报》1912年1月,转引自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页231-232。

      [5]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