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  >> 正文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时间:2007-8-16栏目:

,固不待言也。”[3](P406)张先生另有一部《清人笔记条辨 》,可算是叙录的变体。清人的笔记,虽不及文集之多,张先生几十年中所寓目者,也 有300多家。若无别择去取,则榛芜不翦、靡所取材。于是,张先生对那些专载朝章礼 制、但记掌故旧闻、讲求身心修养、阐扬男女德行、谈说狐怪、称述因果等等之类的笔 记皆屏不取,而对一些学涉专门、宜有专书以集其成的亦所不取。经过这样的筛选,最 后收书100家,分为10卷,略依时世先后而编排。每家皆先述其生平,而后言其著述。 因笔记体裁与文集有别,张先生所做工作,也与《别录》有些差异,即“择其义之可采 者,分条件系,加以考辨,亦有综述而论列之者。”[9](P1)书中所录百家笔记之言, 有辨章学术者,有考论经术者,有证说名物制度者,有订正文字音义者,有品定文艺高 下者,有阐述养生方术者,得失互见,多可商榷。为平亭是非,张先生“凡遇精义美言 ,则为之引伸发明;或值谬说曲解,则为之考定驳正。”[9](P2)对清人笔记的这种条 辨形式,可以说是“叙录”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三、校注训诂类
  对于基本典籍,张先生用功尤深。阅读过程中,做了不少校注和训诂工作。比较系统 的成果,收载在《旧学辑存》中的,计有11种,即《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尔 雅释亲答问》、《小尔雅补释》、《急就篇疏记》、《异语疏证》、《释疾》、《字义 反训集证》、《两戴礼记札疏》、《读书笺释之余》、《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 、《中论注》。其中,《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为校勘之佳作,《异语疏证》、《 两戴礼记札疏》为注释之佳作,《释疾》、《字义反训集证》则是汇集相关资料后加以 注释的名篇。
  《周秦道论发微》一书中,收有《老子疏证》、《管子四篇疏证》、《太史公论六家 要指述义》三文,篇幅占了全书一大半。这些疏证之作,本身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她 们主要还是为“道论”作注脚,是为正文服务的。这种疏证,显然有别于一般注释。
  四、纂辑类
  将相关联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可省却读者不少翻检之劳。张先生在治学历程中,善用 纂辑之法,留下不少纂辑之作,计有《声论集要》、《经传诸子语选》、《清儒论学语 录》、《清儒论学文选》等10来种。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为《声论集要》,收载于《旧学辑存》中册。张先生自少好治文字、声韵、训诂之 学,读刘熙《释名》,恍然有悟于声训之理,至精至确。后涉览300年来儒先著述,发 现已多先己而言之者,于是从戴震至黄侃、钱玄同20人著述中,撮录精语,成《声论集 要》一卷。亦间述已意附于其尾,以见昔贤所论,固无二致。
  二为《郑雅》,收载于《郑学丛著》。张先生治毛郑《诗》,喜陈澧《毛传义类》, 隐括有条例,与《尔雅》相表里。效其体,成《郑笺义类》,后治《三礼》,钻研郑注 ,仍斯例为《三礼郑注义类》。复博采郑氏群经佚注之可考者,裒录为《郑氏佚注义类 》。后合此数种,成《郑雅》19篇。《郑雅》体例,一仿《尔雅》,将郑玄注解汇编, 使“北海精诣,粲然大备”。张先生在序中对素志克酬,喜不自禁,称“此编训诂名物 之繁赜,倍蓰于《毛传》、《尔雅》、《说文》。苟能贯通郑学,则群经莫不迎刃而解 。斯一编也,不第六艺之钤键,抑亦考古之渊薮也。”[10](P198)
  三为《周秦诸子政论类要》,收载于《旧学辑存》中册。张先生博考前史,深服历代 大政治家之所施为,以其雄伟之气魄,毅然任天下之重,坚于自信,不以世俗毁誉动其 心;刚断果毅,卓然有以自见于当时而永传于后世。若霍光、诸葛亮、王猛、魏徵、王 安石、张居正之侪,治国处事,无不具有法家精神。实皆自周秦法家书中取得政治理论 以自敦厉者。法家职志,以富强国家为已任,管、商其中之尤魁杰者耳。周秦诸子书中 言富强之术者多,有以功业自白于世者,有以言论垂之久远者,皆坐言而可起行,宜其 为后世政治家所服膺而不欲斯须舍弃。遂用前代录要之法,成《周秦诸子论政类要》三 编。上编为《周秦诸子政论之总精神》,中编为《周秦诸子论法》,下编为《周秦诸子 论政》。每编之下,又各立8至10个小题以相统括。于是周秦诸子之言治道者,精义名 言,多在其中。
  以上几种纂辑之作,实际上已经将钞书和著述合为一体。中有所主,非一般泛滥无归 的比辑纂录之编可比。
  从张舜徽先生的历史文献学理论及其实践,我们不难体会到,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围 是极其广阔的。在任何一个领域沉潜书卷,伏案数十载,都可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即 使是在传统的研究领域,用传统的著述方式,也可以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他格外重视 文献学工作者的胸襟和视野,早年谈校雠学,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鹄的,晚年 谈文献学,强调要做总结性的工作。他的不少具体论述,或许有着缺陷,但他坚持“中 有所主”,从大处、高处着眼,把文献整理与研究看成一种创造性劳动,终于在所有他 钻研的课题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对于后辈文献学工作者来说,张舜徽先生的治学途径值 得借鉴,他的历史文献学理论及其实践也应成为人们继续前行的一个阶梯。
  收稿日期:2002-09-01
【参考文献】
  [1]张舜徽.广校雠略[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张舜徽.@④庵学术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6]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7]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8]张舜徽.旧学辑存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8.
  [9]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张舜徽.郑学丛著[M].济南:齐鲁书社,1984.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掐去扌右欠
    @②原字左齿右斤
    @③原字左车的繁体右酋
    @④原字左讠右刃

     [4] 

下页更精彩:1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