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历史论文>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17 13:26:06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吐蕃历史中,有一个非常令人注目的事实,即从公元七世纪迄至十三世纪以前,吐蕃文明无论在地域、种族和文化上都强烈地表现出一种东向发展的趋势。这一东向发展趋势,实际上标志着十三世纪以前,吐蕃文明始终不断地在向其东部的中原文明倾斜和靠拢。可以认为,十三世纪西藏文明向中原的归属,即西藏与元王朝隶属关系的形成绝不是偶然和凭空发生的,它应是自公元七世纪以来,吐蕃文明不断向东发展、不断与其东部的文明(以中原王朝为主体和核心的文明)发生碰撞、交流,影响和融合后所产生的一个最终和必然的结果一吐蕃文明所以会采取东向发展的轨迹并最终汇入中华文明体系,显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地缘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下面,本文将着重就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进行讨论,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吐蕃文明的东向发展轨迹

公元七世纪初,自吐蕃王朝崛起于西藏高原后,就迅速不断地向其四围地区展开了强大的武力扩张。这种武力扩张活动到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为止,延续了将近两百余年时间。这种向外的不间断的武力扩张,不仅使吐蕃从一个初期势力仅限于西藏高原的新兴王朝一跃而成为统治疆域辽阔,势力空前强盛并足以与中原唐王朝相抗衡的强大的高原王朝,同时还将青藏高原辽阔地区的众多部落和部族首次在政治、军事上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为后来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地域和文化的基础。假如我们把吐蕃王朝向外进行的长达两百余年的武力扩张视为是吐蕃文明在文化上和空间上的扩展那么很显然,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文明主要是采取了一种东向发展的轨迹。这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吐蕃向外扩张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绝大多数是在与东面的唐朝之间进行的。不仅吐蕃向东部地区和西域的扩张战争主要是以唐为对象而进行,就是向中亚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吐蕃与唐的争夺。事实上,唐朝成为吐蕃王朝向外进行武力扩张的主要对象。

二、吐蕃王朝向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导致了其版图的东向扩展。吐蕃王朝初期,其势力范围大体仅相当于今天西藏高原的范围。当时,在吐蕃东北外围地区,今青海一带有强大的吐谷浑部落;在其东部方向的横断山脉区域则为党项、白兰等诸羌部落所盘据;在其东南方向即今滇西北一带)则是西洱诸蛮的势力范围。然而,随着吐蕃势力的强有力扩张,到八世纪初叶,这些原分布于吐蕃东部外围地区的以吐谷浑及党项、白兰诸羌为首的众多部落和部族均被吐蕃征服,并沦为吐蕃属部,它们的原有领地,即从甘青到横断山区的川西高原及滇西北一带的辽阔地区均并人吐蕃疆域。八世纪中叶,吐蕃又乘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边防空虚之机,联合南诏、回纥诸部大举东进。数年之间,攻陷唐的西北数十州,唐的河西、陇右完全为吐蕃占领。随后吐蕃军队攻破凤翔、耶州(今陕西彬县),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陕州。763年,吐蕃大军攻入长安,立金城公主之弟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大赦,设置百官。至此八吐蕃的东向扩张达到了最高峰。在从长安退出后,吹着又南下联合南诏军队,先后攻破唐藁(西昌)、松、维(理县东)、保等州,占领了剑南西部的大片地区。公元783年。唐不得已同吐蕃订立清水会盟,双方重新划定边界。大体将黄河以北贺兰山区划作闲田(即缓冲区),黄河以南从六盘山、陇山,沿泯江、大渡河,南抵磨些诸蛮(今云南丽动地区)划线,以东属唐朝,以西属吐蕃。这条新边界的划定,意味着唐朝已被迫放弃西北的大片领土并正式承认了吐蕃对河陇地区的占领。这样,吐蕃的东部版图获得了空前扩展,其东部疆域大体包括了今青海的全部、甘肃大部、陕西西部、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等辽阔地区。显然,吐蕃向东部地区扩张所获得的辽阔版图是它在其它任何方向上的扩张所无法比拟的。

三、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在吐蕃周边的所有国家或政权中,以吐蕃同东面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最为密切。据谭立人、周原孙《唐善交聘表》统计,在整个吐蕃王朝时期,唐蕃之间使臣交往共计290余次,其中蕃使180余次,唐使100余次①。假如以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首次遣使入唐到846年吐蕃王朝灭亡的共2 13年来计算,那么,唐蕃之间差不多平均8个月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这种使臣往来的频繁程度显然是吐蕃同周边其它任何国家和政权之间都无法比拟的。唐蕃之间频繁的使臣往来,既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利害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很大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成份。因此,它充分表明了吐蕃文明向中原文明倾斜的东向发展趋势。

从吐蕃王朝灭亡到十三世纪,吐蕃的文明也仍然持续地采取了东向发展的轨迹。这主要表现在吐蕃王朝灭亡后,由于大量吐蕃部落在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即原吐蕃王朝的东部地域)扩散和巩固,并先后形成了凉州六谷部和角厮罗等吐蕃割据政权;同时由于公元十世纪藏传佛教“后宏期”兴起,藏传佛教不断由吐蕃本土向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传播和渗透。所以,迄至宋代,甘、青和川西高原一带都最终成为了吐蕃文明圈。此外,这一时期吐蕃地区与中原汉地之间所兴起的大规模茶马贸易,也日渐成为联结中原与藏区的重要经济纽带,从而加速了吐蕃文明的东向发展。

那么,自七世纪以来吐蕃文明为什么没有采取向南、向西或向北发展的轨迹?而是恰恰采取了向东发展的轨迹?这与吐蕃文明所处的地缘环境显然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二、向东倾斜的地形均海决定了吐蕃文明东向发展的可能性员大,v=sH0k! u Vd'*uw?;( m= ^:W.sP计 算 机论文S23IXq.RlG}`(V1lcAcCgin7jb

众所周知,七世纪初叶,吐蕃王朝大抵是以今天西藏的地域范围为基础而向外进行扩张的。因此,西藏本身的地形环境必将对吐蕃王朝的扩张产生较大的制约和影响。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在地理单元上隶属于东亚地形板块。西藏的总体地形构造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形成了三个地形阶梯:

一、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约占西藏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二、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

三、藏东峡谷区即藏东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地区。此地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下。

令人注目的是,西藏这种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依次形成三级阶梯的地形构造,与整个中国的地形构造非常近似,而西藏又恰好处于中国由西向东倾斜的艺大地形阶梯中最高一级阶梯一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因此,西藏这种地处东亚地形板块的最西端、面向内地并向内地倾斜的地形构造,使它在地理单元上天然地与中国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二者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论文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毫无疑问,西藏这种由西向东倾斜并与中国处在同一个地理单元的地形构造,对于吐蕃文明的东向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这种自西向东倾斜的总体地形构造,导致了吐蕃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形环境的相对封闭。吐蕃的南部和西部边境都横卧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全长24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在吐蕃南部和西部与之接壤的天竺、泥婆罗等邻国之间构成了一道巨大的、难以逾越的地形屏障,从而使吐蕃势力向南、向西的发展受一到严重扼制。而吐蕃的北部边境则有自西向东横亘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南侧与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连,北侧则以巨大的高差俯临辽阔的塔克拉玛于沙漠,高出沙漠约3~5千米,有如一道巨大的高墙耸立于藏北高原的北端,形成了天然的地形屏障。加之昆仑山南北两面分别延绵着辽阔、于旱的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以,在吐蕃北部同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

与南部、西部及北部相对封闭的地形环境相反。由于自西向东倾斜的地形构造,吐蕃的东部边境则明显地呈现出相对开放的地形环境。首先,在位于吐蕃东南部的河谷区分别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从吐蕃本土向东南流向横断山区,这些河道实际上成为从吐蕃东南通向内地的天然通道。正是这些通道使吐蕃势力能够居高临下,沿河道轻而易举地进入今天的川西和云南地区。其次,在吐蕃的东北边境,虽有海拔6000余米的唐古拉山脉构成西藏与青海在地形上的分界线,但因唐古拉山脉南北地区本身地势较高,因而降低了唐古拉山的相对高度,同时由于唐古拉山口海拔仅为5220米,翻越唐古拉山并非特别困难。因此,从其东北方向翻越唐古拉山进入青海地区,同样成为吐蕃向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此外,吐蕃东部边境相对开放的地形环境,还表现在与吐蕃东部边境相连的甘青地区、川西高原及滇西北高原都属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范围,这样,从吐蕃东部边境向东延伸的地形基本上是处于同一高原整体,但又逐渐向东斜倾的缓坡。因此,无论从吐蕃东南方向沿三江河道进入川西高原和滇西北高原,还是从吐蕃东北方向翻越唐古拉山进入青海,都远没有从吐蕃南部和西部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泥婆罗和天竺以及由北部翻越昆仑山进人中亚和西域那种巨大的地形高差,这表明,吐蕃文明向东发展的地形条件要远比其向南、向西和向北发展的地形条件有利得多。

为上述周边地形环住所决定,在吐蕃时期,西藏与外部的交往主要有以下四条交通路线:

(1)东南路线:从藏东河谷区经康区通往四川及云南的南诏3。

(2)东北路线:从东北方向越过唐古拉山,经青海湖,通往内地、回纥及西域东部等地。

(3)西北路线:越过昆仑山,通往于阗、喀什噶尔、库车、北庭,并越过阿姆海,到达勃律河(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河)、卫密和拔特山,再到粟特(布哈拉以及撤马尔于等地),以及通往克什米尔和印度西北部地区。

(4)南部路线:向南翻越喜马拉雅山5通往尼泊尔和印度的东北部地区。

在以上四条主要交通路线中,以通往内地的东南和东北两条路线最为便利,因而它们事实上也成为吐蕃王朝时期使用最频繁的两条路线。以东北路线而言,此路线翻越唐古拉山即进人广袤、平坦的青海草原,由此经青海湖向东,可通往河陇诸州及唐都长安,向西可进入西域,向北则通往回纥。 所以,东北路线不仅成为吐蕃军队长期进犯唐的河陇诸州乃至攻略长安的主要交通命脉,而且也是吐蕃王朝同唐朝频繁争夺西域并北联回纥的重要通道。据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考证,在吐蕃王朝时期,吐蕃对西域的经略更多的是使用了东北路线,而不是使用西北路线6。通往四川和云南的东南路线则大多是沿河道而下,亦甚为便利,且东南路线还包含了众多的子路线。例如。由东南路线通往四川的道路即主要有南、北两道。北道由松州、维州(大体相当于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南道由湾州、黎州、雅州(大体相当于今川藏公路的南线)7。任乃强先生认为“吐蕃初与唐接,自松州始,其军往来皆从康区”8。由东南路线通往四川的南、北两道,实际上成为吐蕃征服党项等众羌部、经营西南并长期进犯唐朝西南边境的主要通道。由东南路线通往云南南诏也有东、西两路。东路是沿金沙江而下,于今云南丽江塔城“以铁索跨漾水、清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9《蛮书》载“大羊多从西羌,铁桥接吐蕃界三千二百口将来博易”10,即指此路。西路则取道高黎贡山以西河谷,《蛮书》称“大雪山在永昌西北,从腾冲过宝山城,又过金宝城以北大赕……。往往有吐蕃至赕贸易,云此山有路、出赞普牙帐不远”11可见,这两条由东南方向通南诏的路线,既是吐蕃向云南发展、征服南诏并长期与之结盟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双方贸易往来的孔道。

【石硕:论地缘因素在吐蕃文明东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浅析集体舞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08-22

佛教文化东向发展与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响08-22

浅析影响学生合作能力发展的因素08-18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论文06-04

非权力因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08-25

如何把握好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因素08-23

论发展证券信用交易的意义及模式选择08-18

试论校友资源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08-27

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08-18

论投资品对经济危机的诱发与加剧作用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