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从《630剧场》看电视剧制片机制的创新

从《630剧场》看电视剧制片机制的创新

时间:2022-08-11 04:09:41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630剧场》看电视剧制片机制的创新

 1999年10月30日,《630剧场》在全国近百家有线电视台主频道1800~1900时段同时推出。作为一个每天播出30分钟的大型电视剧栏目,《630剧场》的出现及其一年多以来的动作,确立了一种新的电视剧制片模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新型的制播关系是《630剧场》运作的基础。
电视剧制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已经是电视界的共识,也是当前电视剧生产的主要方式,但是,把制作和播出的关系相对的固定化、栏目化,形成一种电视台与制作公司之间比较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样的实践还很少。早期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的《常青藤剧场》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持久。
《630剧场》采取了电视媒体(全国有线电视协作体)与制作公司(亚环影音制作有限公司)联合运作的形式。制作公司拥有资金和制作的保障,媒体的播出渠道稳固畅通,这样的“双赢”组合是剧场能够按照栏目化的方式操作并且长期开办下去的根本保证,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亚环是由香港达韵有限公司和北京广播学院共同成立的专业制作公司。对于电视媒体而言,亚环的合资背景以及良好的海外融资渠道使其资金实力可以信赖,如目前正在《630剧场》边拍摄边播出的中国首部肥皂剧《幸福街》,据亚环公司有关人士介绍,从资金到位的情况看,拍三年没有问题。通过与亚环的合作,媒体获得了稳定的节目来源,在一个尚未开发的时段推出新的栏目品牌,培育出了新的经营点。另一方面,稳定的播出渠道使制作公司可以对剧场进行比较长远地设计规划,这种比较开放的制片机制能够吸引和调动社会上可以团结协作的电视精英,广泛地选择优秀的编剧、导演和制作队伍,保证节目的制作水平。

《630剧场》的另一个特点是时段资源的规模开发,它首创了一个容易识别的“时间概念”品牌。
随着卫视、有线的兴起和普及,我国的电视事业已经超越了“四级办、四级覆盖”的范畴,形成了多级混合覆盖的格局。这种局面的形成使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电视剧领域,因为就现状而言,电视剧时段的广告收入往往占地方电视台全部广告收入的70%~80%,甚至更多。现在电视台竞争的焦点大都集中在晚上的黄金时间,但是收视率调查表明,18:00~19:00这个时段是全天仅次于19:00~22:00的全天第二收视高峰,在一些主要经济发达地区,这个时间的开机率很高,达到60%~70%,而收视群体主要是家庭主妇、老人和儿童。在以前,各台这个时段一般都 播出儿童节目、地方新闻或电视购物节目,收视率比较分散且不稳定,没有形成一档具有影响的栏目。《630剧场》的创建正是致力于这个时段的开发,主动开辟新思路,建立新品牌,确定新的节目样式,培养固定观众,稳定收视率,支撑电视台。 而根据时段去设计电视剧的优势很明显,可操作性大大增强——预先知道剧集将在哪些台播放,观众是谁、播放时间是几点等等,对于一部剧的策划、制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从规模经营的角度来看,《630剧场》实现了时段资源的集中开发。在全国众多的电视台,同一天的同一时段,播出同一个剧目的同一集,这种声势以往只有在中央台能够达到。而有线协作体的会员台有将近200家,覆盖300多个城市,入网观众超过5000万户,有能力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播出网络。目前,《630剧场》的播出台有近百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而“630”作为一个栏目品牌可以进行统一的宣传推广,类似商业连锁店的经营模式,起到互相促进,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广告客户而言,《630剧场》收视群体定位明确,播出稳定,在规模上容易形成声势,同时避开了常规广告高峰期,集中购买极大节约了投入成本,是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第三,《630剧场》定位于专门播出情景喜剧和肥皂剧的类型化剧场,并且实施了边写、边拍、边播、边反馈的生产方式。
类型化剧场的出现是近年来电视剧播出领域出现的变化。类型化主要是通过题材内容的相对固定,吸引一定类型的观众,形成比较稳定的收视群体,这实际上是电视剧市场细分的产物,同时类型的确定对于特色品牌的创建具有一定的帮助。在这方面,《630剧场》的实践走在了前面。
情境喜剧和肥皂剧都是舶来品。情境喜剧是一种系列喜剧,以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或是后期配置的)的笑声为主要外部特征。情境喜剧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场景相对固定,一般每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体的结构是开放的,在制作上一般采用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声话同期录制的方式,制作周期短,比较适合栏目化播出的要求。《630剧场》自开播以来,已相继推出了《中国餐馆》、《低头不见抬头见 》、《律师事务所》、《闲人马大姐》、《网虫日记》等情境喜剧,尤其是《闲人马大姐》,以下岗女工马大姐一家的平民生活为素材,在家长里短的凡人小事中添加了喜剧因素,以一份轻松的心态和对于生活的幽默理解,赢得了观众,戏里戏外的笑声形成了共鸣。电视剧场的长期播出对于情境喜剧培养观众,积累观众是非常有益的,这也使得《闲人马大姐》获得了很多“回头客”。

   
从《630剧场》看电视剧制片机制的创新  
情境喜剧已经为中国观众所乐于接受,而肥皂剧在中国还处于培养观众的引入阶段。目前人们对于肥皂剧的认识有些模糊,其实肥皂剧也是一种连续剧,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情节发展上的开放式结构可以没完没了地把故事讲下去,甚至几十年不辍。比如美国CBS的日间肥皂剧《指路明灯》,从1952年至今已播出了近50年的时间,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冗长的戏剧”。肥皂剧在每一集当中一般都是多条叙事线索并存,而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需要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时间。从2000年8月18日开始,《630剧场》在每周五、六、日晚推出了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肥皂剧 《幸福街》。该剧脱胎于英国播出 40年之久而长盛不衰的肥皂剧《加冕街》,以“幸福街”这个电视上的虚拟生活社区为背景,展示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延续着讲不完的故事。如何在借鉴国外肥皂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及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加以“本土化”,是《幸福街》能否被观众接受的关键。在开播初期,《幸福街》一度收视情况低迷,与同期周一至周四播的《闲人马大姐续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进入2001年以来,《幸福街》在全国24个城市的收视率普遍持续上升,前五周在北京的平均收视率达5.2%,而在上海,《幸福街》的收视率已连续四周超过《闲人马大姐续集》,最高收视率达到5.7%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幸福街》 在培养观众的收视兴趣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2000年7月份开始,《630剧场》在《闲人马大姐续集》和《幸福街》的制作播出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边写、边拍、边播、边反馈。对于要求长期稳定播出的情境喜剧和肥皂剧来说,这种生产方式是必然的选择,而且其优势也已经表现出来。《闲人马大姐续集》取得了比原剧更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边拍边播模式的确立使制片方在借鉴观众建议的基础上,将热门话题甚至新闻事件巧妙地融入剧情之中。比如陈佩斯见义勇为救伤者的新闻刚一播出就被搬上荧屏,奥运会期间有关奥运题材在剧情中业已被充分利用等等,这使得《闲人马大姐续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时效性”成为吸引观众的“卖点”。对于正在探索新的电视剧样式,培养观众欣赏习惯的《幸福街》来说,编剧可以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情节走向,决定人物命运,使《幸福街》更加符合观众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剧情与观众“口味”的互动正是肥皂剧能够长期与观众为伴的重要保证。
当然,这种边拍边播的电视剧生产方式对于制片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幸福街》从故事雏形到定稿剧本采用了统一的工业化生产线流程。二十多位编剧组成创作群体,由专门的编审把握故事的大走向和剧集的风格定位。亚环公司斥资在北京近郊建立了拍摄基地,基地不仅搭建了一条“真实”的“幸福街” ,而且拥有两个摄影棚,同时道具库、制景车间、后期制作机房、录音机房、化妆间、服装间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地内还设有为演职员服务的宿舍楼和餐厅,为长期在基地拍摄的演职员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可以说《幸福等》在为中国的肥皂剧培养第一批观众的同时,也在培养第一批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队伍,为新的制片管理模式积累经验。
参考书目:
《美国电视剧》,苗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作者系北京广播学院98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可武]


   
从《630剧场》看电视剧制片机制的创新

【从《630剧场》看电视剧制片机制的创新】相关文章:

高职专业生成机制创新探究08-26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创新08-17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益08-16

从《恋爱的犀牛》看当下小剧场戏剧的发展09-30

创新工作机制 加快农标进程08-12

立足服务,创新村级运行机制08-15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和谐社会08-15

创新市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的思考08-17

创新市机关工作运行机制的思考08-15

赵家镇创新机关运行机制的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