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史论文>新闻传媒学论文>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时间:2022-07-06 14:45:35 新闻传媒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通用6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网络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通用6篇)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篇1

  摘要:目前,互联网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及,让网络传播变成了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同时也使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正负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而新闻媒体的采编工作也同样如此。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的时代性入手,对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工作受到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采编;影响

  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讲,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存在消极的一面,更存在积极的一面。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它惠及的层面广泛而深刻,曾经作为传媒主流的广电和报刊媒体,也不得不在网络浪潮中寻求突破和变化,以应对广大受众在信息互通和便捷传播方式上的强烈需求,这样一来也为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方面的开拓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而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敢于面对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自身的转变促进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因此,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1、网络传播的时代性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网络传播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前提条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交流,以达到社会文化最大化传播目的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是当前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它的产生必将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关键标志。对于新闻采编来说,网络传播方式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不管是在特征还是在具体的方法方面,网络传播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现有的缺陷。由于网络传播自身具有技术、渠道、终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也逐渐被较多媒体接受,被当今社会选择。网络传媒属于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突破了以往单点传播或是发射式传播的限制,以网络技术平台为基础,有效结合新型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构成了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结构。在这样的传播结构中遍布着数不清的网结,每一个网结都可以对信息进行生产或发布,对于全部网结生产或发布的信息,都可以通过非线性形式流入网络当中。并且,网络传播具备人际传播基本的交互性,受众能够直接、快速地作出反馈,并发表自身的看法,从而将受众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而网络除了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以外,也是一种存储信息的主要载体,可以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以往,新闻媒体会对关键内容进行强调或重复传播,但在现今的网络传播中,受众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搜索出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再受单向传播的限制,这都是网络技术的海量存储特点所决定的。网络传播关键是通过数字传播的方式完成的,其包含了电视与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同时在时效性上更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因此,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更为便利,让传播媒体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2、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积极影响

  2.1新闻采编的时效性得到增强

  由于传输载体的不同,网络传播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这不仅体现在新闻信息的采编过程中,也体现在传播方式上,很多时候,广电、报刊媒体的新闻播发受制于栏目播出时间和报刊送达营销点的时间,但网络传播基本上不受这些限制,有时直接做到现拍现发,在时效性上两者区别较大。在新闻素材的收集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也相对比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事件的出现至完成新闻采编工作,通常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进行后期制作和编审。而网络传播却不同,其通过先进的科技方法,信息的生产、录入、储存和传播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实现,同时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互联网能够拓展到的不同地点。所以,通过网络传播开展新闻采编工作,可以不用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约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工作周期、提升效率、增强时效性。

  2.2新闻采编呈现多元化与立体化

  因为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一般只是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语言表达也比较正统严肃。而网络传播不但能利用较多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比较直观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目前很多新形式相融合,比如,通过文字、图像和动画的结合,能全方位地体现丰富的信息内涵,同时在语言表达上形式多样化,可以调侃、自嘲,可以说方言,甚至可以运用影视作品当中的`经典段落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在这些创新方法的影响下,如今新闻采编也逐渐顺应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向。因为各种采录设备的面世,新闻素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再加上众多实用的视频、图片制作软件,在整合加工的过程中,创作人员也会有更多思路可以选择,总体更加倾向于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2.3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

  被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比如电视与广播等,通常会由于栏目篇幅和频道时长等各种因素,出现相对的容量限制。因此,只能够选取新闻事件的重要内容进行剪接编辑,有些时候,很难通过比较详细的报道,把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向受众展示出来。而网络却通过自身较大的容量优势,将信息传播载体的这一限制成功打破,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能够传递的信息量,使新闻采编在素材收集和加工方面,都获得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网络传播的这一途径,新闻采编能够离完整的事实真相更近,进而打造自己的风格,满足受众对更多信息量的需求。

  3、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消极影响

  3.1使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

  新闻有别于其他信息形式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严谨性,这是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网络传播快速方便、信息量大,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产业趋向商业化发展,从而不可避免地让新闻报道受到了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新闻采编方面的快餐化形式,让新闻的严谨性遭受动摇,这在目前很多新闻的行文结构与用字措辞中,就能够观察出来。新闻采编部门担任着新闻事件从取材到整合制作成报道的主要职责,如今的网络时代让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新闻真实、新闻质量的重要性却慢慢被忽略,以至于让新闻的严谨性受到影响。因而,新闻传媒行业的每一名成员都要对此加以重视。

  3.2媒体见解的肤浅化倾向

  在网络信息传播兴起之前,传统新闻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新闻评价体系。采编部门不但需要对新闻素材的收集、核实、加工负责,将新闻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传递,有时还会邀约有关专家学者来担当新闻评论员。如今,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之前相比,表现得略为浮躁,尽管通过网络传播得到了较高效率和收益,但是在新闻选材和新闻评论方面,却出现了肤浅化的倒退趋向。虽然网络对于广大受众的互动性有所提高,不过受到知识和经验水平的限制,整体来讲还不能够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较。

  3.3使新闻素材的可信度下降

  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对媒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真实是传媒的生命所在。不管在什么领域,诚信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同时这也是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传统新闻媒体对新闻素材的审核相对较为严格,因此,新闻的可信度也得到了充分保障,进而避免产生虚假新闻。而网络传播在将新闻媒体影响力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新闻采编部门的素材审核难度,再加上受到首家传播和独家传播的功利思想影响,新闻素材的可信度就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新闻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因为发布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可能会呈现一种片面的视角和特定的立场,以至于使素材本该具有的客观性受到损害。不仅如此,甚至部分发布者可能还会恶意编造不真实的信息,有些是为了制造热点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有些仅仅只是为了炒作以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等。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已经受到威胁,社会诚信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4、结语

  从目前网络传播的趋势来说,网络信息传播的确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无限契机和动力,各地也开始尝试把网络传媒和传统新闻媒体相融合,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一定威胁,让新闻采编面对着新时代的巨大挑战。媒体必须坚守行业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才能使新闻传媒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篇2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对碎片化的研究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近年来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碎片化现象,也引发着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所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②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

  网络传播加剧了碎片化现象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消费及生活方式选择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并推动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得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多种分配制度并存,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社会阶层碎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财富的过程大大缩短,提供了大量新的社会阶层流动机会,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弱化了传统的组织权威和阶层等级。③人们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主观上呈现多样化趋势,成为社会阶层碎片化现象的直接诱因。随着我国迎来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对人类信息传播能力的拓展,使得社会阶层的小众快速地分化和稳定地聚结在一起成为客观可能。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不但使得客观满足受众的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成为可能,而且正强化着用户的“碎片化”主观需求,网络传播加剧了碎片化现象。

  竞争强化了传播主体的碎片化。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网站总数为3231838个,比2008年增长12.3%,净增长量为353838,其中CN下网站2501308个,比2008年增长12.9%,净增长量为284908。如此多的网站通过网络给受众提供着信息,角逐受众的注意力,网络媒体对受众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的状态。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获取实际需要信息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千篇一律的页面不再能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大量受众流向走差异化道路、特色鲜明的网站。很多专业类网站都有着自己稳定的受众群,占据着特定的小众市场。另外,网络媒体中任何一个网络终端,不但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转发甚至主动发送信息,在特定的情景下,一个个人博客的传播效果,不亚于一个专业网站。网络成为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平台,引发全民传播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通路的急剧增长,信息爆炸无从选择,受众对网络传播者的选择呈现多元化倾向。任何网络传播者只要能满足特定受众群的特定信息需求,就有存活的可能。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不但可以是门户行业网站,还可以是论坛的版主、贴吧的管理员,甚至可以是微博的博主,呈现出完全碎片化的状态。

  互动性加剧了传播对象的碎片化。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出现了大量分化后的阶层,这些阶层往往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类似的收入状况,共同的爱好,等等。他们有聚集在一起发生经常性联系培养群体认同的客观需求,互动是网络媒体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恰恰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从新闻的在线评论到即时的通信软件,从论坛的回帖到SNS社区网络,网络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无限地拓展着受众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网络使得具有特殊个人喜好或者共同用户体验的用户群体可以以虚拟社群的形式,建立起某种经常性的联系,并且使得建立这种经常性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传播对象从传统的庞大群体,演变为分众、小众甚至一个个具象的个体。如同麦克卢汉的“部落化”预言一样,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被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部落”,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又回到了人类之所以需要信息的根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④不同社会地位和利益群体的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都不同,加之消费信息自我意识上升,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传播内容,而是只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去掉不用的累赘,个体的需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不同,传播对象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异质化。社会对于微内容的消费在总量上将超出宏内容的消费(所谓“宏内容”是指社会共同需要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而“微内容”则是指差异化、个性化的内容),长尾理论开始显现其独特的价值。⑤

  传播“低门槛”丰富了碎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产生效果的前提是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不同传播对象的个性和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⑥为每个受众度身定做自己的媒体是最理想的传播状态,但传统媒体受自身媒介特点的限制很难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网络的强互动性和对受众属性的侦知能力,使得对受众群的多级细分成为可能,针对不同的受众定制不同的传播的内容,并以用户喜爱的方式进行传播,是网络传播者努力的方向。网络传播中信息的发布变得非常容易,任何一个受众通过简单的鼠标和键盘的操作瞬间即可变成一个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编辑思路,传播着个性化的内容。这就使得网络中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在内容上既有对传统媒体的转载,又有网络媒体的独家策划,甚至还有草根博客的小道消息,形式上既有重量级的新闻专题,又有轻量级的多媒体报道单元。无论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现象。

  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也引发一个广泛的碎片化传播场景,让碎片化不可避免地闯入我们的视线。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媒体信息供给过剩,良莠不齐的信息不但使得受众很难以比较经济的时间成本得到有用的信息,而且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变得越发众口难调。受众不再按照统一的模式生活和思考,结果带来了价值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由此使原来比较简单的社会阶层分解为众多的“碎片”。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⑦碎片化语境下传播信息的渠道与平台越来越多,单一媒体所能获得的受众与市场越来越小,内容市场趋向细分化。契合受众碎片化趋势,将碎片重新归聚起来,先细分,再归聚,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精准传播的最大化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是网络传播者调整传播策略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的核心之所在。

  碎片化与精确传播。把对目标群体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该群体,并在这个基础上第一时间得到目标群体的反馈,实现信息的精确传播是所有传播者的梦想。精确传播是建立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定向传播。囿于媒体自身属性的限制,传统媒体很难对受众进行精确的细分,精确传播不具备可行性,而网络的碎片化现象,不但使得对受众的细分成为可能,也成为有效传播的必然。根据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不同阶段,精确传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当前开展精确传播最好的策略是允许受众进行信息的主动定制,根据受众定制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然而由于部分受众无暇进行信息的定制加之受众对自己潜在信息需求的不确定,仅靠用户定制进行精确传播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受众关系管理系统的支持。受众关系管理系统是指在网络媒体中通过注册信息、网站统计、用户追踪、在线调查等技术手段,对网络受众进行维度的细分,形成受众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里尽可能多存储受众的多维属性,这些属性不但包括年龄、教育背景、收入状况等常态人口统计信息,还应包括用户喜好、上网习惯、喜爱页面、社交圈子等高级属性信息。受众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传播的需要进行特定属性群的抽取和信息定向的批量发送,同时对数据库中信息实行数据挖掘,发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换为关键词列表,作为针对性传播策略的参考。为了更好地进行受众信息需求与传播者提供信息的绑定,在信息内容编辑时,可以通过添加关键词和TAG等方法给信息打上显著的`标记,然后通过关键词关联技术,将信息和需求关联起来,通过程序自动控制信息的定向发送。这就使得每一个受众收到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而不同,近似实现一人一媒体的精确传播。

  碎片化与多元化传播。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呼唤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大量同质信息的转载,人云亦云的重复已经让受众厌倦,只有独具魅力的个性传播才能在受众的注意力前脱颖而出。网络传播的多元化要求传播者重视传播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抛弃传统的注重为受众提供同一层面上的、同一种模式化的信息产品和信息传播。对同一新闻报道既有简介的消息剪报又有专题的深度探讨,既有主流媒体的评论又有博客的草根观点,既有文字的采写又有视频的现场,多元化的信息以多种形态展现在受众的桌面,让受众自己来选择。这就要求一方面网络媒体之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开展战略合作,整合优势资源,设计合理的共赢市场利益的方式,比如网络媒体整合电视的专业视频资源,并按用户对视频的访问量跟电视分享自己的赢利,达到网络、电视、受众三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互动的作用,激励受众参与提供多元化信息内容,传播者对信息整理和筛选推荐给受众。在信息展现形式上,允许用户自定义信息接受界面,并根据承载信息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列表排序,满足碎片化情景下的受众多元化需求。

  碎片化与立体传播。碎片化现象带来了互联网信息内容到形式的极大丰富,但对信息单元的尽可能的碎化并不是传播者最终的目的,缺少有效组织的零碎信息,容易使得受众被淹没在信息碎片的汪洋里。如何有效组织“碎”化的信息,既将信息打碎又保留信息之间的联系,使受众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收到的信息节点上进行信息的按需求抽取,在信息组织的任意维度上实现立体传播效果,是网络传播真正发挥优势的关键。网络媒体中超链接的存在使得信息的组织突破传统的线性结构,立体化的传播真正得以实现。借助超链接传播者对传播信息按传播的核心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信息、周边信息和辐射信息。针对这三个层次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在信息内容页面添加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进行信息分层次的多维度整合。新闻报道单元对单一新闻稿件进行了有效拓展,它用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多元的视角,更丰富的手段,来完成某一主题的报道,帮助读者获得对新闻事件更为完整的把握,同时还可通过互动方式来发展新闻报道。另外,在信息内容页给关键词添加链接,TAG关联等方法也可以按关键词组织新闻内容单元,总体上把握一个原则,即碎片化的信息通过链接要能轻易地根据用户的需求归聚起来,实现对信息的创造性整合,信息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得到展现,新的信息得以产生,网络传播的魅力便真正得以体现。

  结语

  随着网络社会碎片化语境越来越明显,被碎片化了的受众的注意力从未像今天这般成为众多媒体争夺的稀缺资源,分众媒体的精确和专门传播时代会快速地走近我们。碎片化现象改变了受众消费信息的方式和习惯,网络使媒体的传播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其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篇3

  一、前言

  今天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变化。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络也在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的形式,拓宽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渠道。

  二、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2)网络传播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际交往可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交流。

  三、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1)传统传播环境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人际关系建立往往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语言和身体交流的方式,这种传统的传播环境存在着诸多限制,人的相貌、穿着、仪态就会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考虑这个人的性格、年级、日常生活习惯等,人际关系的圈子就会限于周围的人。

  (2)网络传播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形式。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两种人际交往的形式:E-mail和网上聊天。E-mail是一种类似传统通信手段的人际传播方式,是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服务,它有着自己最鲜明的特点。第一,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第二,E-mail的传播速度不同于传统的通信传播速度,比传统通信快得多。第三,E-mail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使相距万里的人,也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实现交流。

  (3)网络传播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是虚拟化的。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可能只是一个代号,其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虚拟的情境中的,这种虚拟的空间,使人们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合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本性,符合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需求。

  2)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的鲜明特色。现实社会中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往往要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背景,这种人际交往存在很多的顾虑,使人们不能自由平等的选择朋友。

  3)网络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发展,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社会的现实性,使得人际交往不能尽如人意,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人际交往途径。

  四、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

  (1)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也往往对自己喜爱的人开口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只能将我们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这一现状,给我们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渠道。

  2)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很多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没有勇气向别人倾诉,长时间不良情绪的积累,很容易让人的心理变畸形。网络的鲜明特性,尤其是匿名性,让人们不必再担心自己的某些心理问题被别人窥探。

  3)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都可以得到隐藏,网络世界让他们的追求得以实现,每个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平等的关系,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你有什么苦恼,都可以向你的网友表露,可以开心做真实的自己。

  (2)网络传播给人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弊端。

  1)沉迷网络不可自拔,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网络的优势,很多人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网络世界中存在很多暴力情节或是其他不良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逐渐影响一个人的身心,最终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2)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特性。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教育、在家办公、电子商务等的出现,使人们面对面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道德冷漠、亲情隐退。

  3)弱化了人际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意识。在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比较随意的,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多的顾虑。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是比较冗杂的,在带给人们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中,存在着黄色、暴力信息。

  五、完善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重视网络心理教育。对待网络,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交流工具,不是我们生活的主体。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科学合理地认识和使用网络。

  (2)加强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网络世界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论网络世界多么的完美,都无法和真正的现实世界相比拟。通过冷冰冰的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存在诸多的问题,很容易使人际关系更加的冷漠。要不断加强与别人的交流,来缓解人际关系冷漠。

  (3)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世界是信息的海洋,在给人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面对网络中如此多的信息的时候,无形之中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影响人际关系。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结论

  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别,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但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以其鲜明的特色,加速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拓宽了人际交往的范围,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人际交往的选择,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篇4

  摘要:当前网络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传播模式及其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基础。

  关键词: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世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价值,也重新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和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重要群体,其网络行为的自由度和复杂性,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因素之一。当代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摒弃消极反动的网络思想,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了解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反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是网络传播的广泛参与者,既是“传者”,也是“受众”,两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这样的交融性决定了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不确定性,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

  一、放大模式与闲窃心理

  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每一个人认定为一个代码与网络联系着,当某一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代码与你的代码有联系时,你就会在网络上被放大。这一传播模式的载体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大学生也是这张巨网中的成员,在校园网络乃至整个网络世界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被关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使得大学生的言行无处躲藏,不管大学生是否愿意卷入网络中。心理学认为,当人们较长期地受到一种新的社会情境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新的行为和心理内容的出现。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与其他大学生畅快地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双向的、个性化的人机系统。由于大学生在交流时面对的是一台机器,交流载体是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不会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所以大学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应对交流,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孤僻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尽情释放自我,而不会招来其他同学的眼光。这种闲窃的心理就是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常用一种放松、管闲事、窃喜的心理来参与其中,比如在校园“人肉搜索”过程中,大学生会积极地帮助寻求某个人,并且期待着结果出现,这在无形中放大了原来的信息范围,大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这个放大的过程中。闲窃心理是中国社会群体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现。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与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称树状结构,即大学生产生的个人意见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观念,而是无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个性意见,这也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不再是大规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来越多的细小分支观念,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意识世界。在规范较少的网络上,大学生就像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世界中,不仅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大学生的情感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同时独处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现实生活中看不惯而又无法释放的情绪在网络上忠于本我的发泄出来。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很难掌控言行中的那个“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论环境下语出惊人、独树一帜,这可以称作网络个性,但是大学生如果越过那个“度”,叛逆过头,就会造成心理扭曲,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骇客这样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骇客是挑战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制造病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现为搞恶作剧、骚扰他人、入侵学校管理系统等。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校园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网络独处让大学生可以赤裸裸地表达,释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与选择心理

  当大学生面对比传统媒介强百倍的信息洪流时,不再简单的选择性接触,而是对有些自己不关心的信息根本不接触,直接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这个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中的“第一把关人”,建立自我需求网,主动鉴别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而这种“第一把关人”作用是在社会控制弱化和削减的过程中强化出来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注意的指向特点是人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反应,也就是水渠的闸门所在。注意的集中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离开那些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而且还能够抑制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这就是选择与排斥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进行许多不同的角色体验,即使这些角色也是虚拟的,但是它仍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满足大学生角色扮演的各种心理需求。这就是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的更深一层心理需求模式。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学生儿童时期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渐渐苏醒,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转换。这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空间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而网上滔滔不绝。也就是说,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评价,即大学生选择了一个能够得到自我认同的安全环境。大学生主动选择“水渠”的自主性使人们获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内在动机,心理学通过多个实验说明了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重要心理资源,增加了控制感反过来说即是减少了无助感。

  四、飓风模式与主动心理

  飓风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自主发动信息生产、搜集、展示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成为主动的“议题设置”者,这种模式是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群体重叠与交叉的突出表现。网络世界每天都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信息飓风,有的攻势会形成气候,广泛影响其他大学生,大部分小气压都被淹没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平台,比如现行的许多代理软件,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等,都为大学生自行制作语言、图像和视频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几年火热的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虚拟空间为大学生制作的信息飓风提供了发布平台。这种主动参与网络活动、发动网络飓风的例子有很多:网络造谣者秦火火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引起众多网民的评论,然而众多事件的背后却是谎言,是秦火火利用网络进行的欺骗,这在社会中引起人们对网络真实的又一次思考。

  五、网络虚拟团体与群体心理

  由于网络的独处环境瓦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层级概念,把权力分散到每个节点中,这样平等的网络地位更容易互相采取联合行动,建立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虚拟团体。“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系列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归属与被接受的需求、通过反馈过程而被证明为正确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体验的需要、同他人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机会”。这样的虚拟网络社区在当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QQ群、明星贴吧、驴友俱乐部、骇客组织、微信圈、电影交流社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网络社区。大学生可以带着五花八门的共同兴趣赶来,在这里趣味相投的大学生进行平等、畅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规范。网络虚拟社区形成的心理动机是大学生特有的群体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人们结成群体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如暗示、模仿、从众、心理气氛、感染、谣言、风气、社会偏见、集体牢骚、风俗、传统等,都属于该范畴。”在网络社区的虚拟特性下,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的网络团体最需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真诚、信任,这关系到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会与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虚拟网络社区的命运并不是稳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向现实社团发展。比如大学生开的微店就是这样一个以网络上交易为基础的网络社区,而交易实现的过程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一般这样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网络社区发展就是比较成熟的。

  六、结语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学生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网络活动中,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传播又会刺激到大学生的机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反应模式。以上五种网络传播模式与心理反应模式,能够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产生的网络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其认识到某些极端的网络行为是由于不健康的网络心理造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消减其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才能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同时,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不仅要制定强制性的网络法律,还要从道德、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来努力。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调适不良心理,进行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尤其是为德育理论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网络环境透明起来。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络新闻编辑作为媒介信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络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络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络传播现状

  一、网络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络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络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络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络信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件的涌现,网络编辑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信息是从普通网民的发布中获取的,所以消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络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信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发布,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络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络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发布信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络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发布内容的取向,就随意发布信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络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信息的发布具有不可控性,网络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络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络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络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络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消息传播,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信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大量相关信息链接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络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频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络知识,加强网络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件设备,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络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消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络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络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络新闻工作者在信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消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信息传播现象,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络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信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络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信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信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信息止于网络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络传播现状。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 篇6

  一、网络平台的建设

  (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发布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发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发布,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三、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辟了新视角,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网络教育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有针对性地行管理。此外,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网络交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并恰当地加入情景化管理,以优化教育资源的管理,为师生之间创造出优良的教学环境,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论网络传播学论文】相关文章:

论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论文04-22

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论文10-29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论文11-03

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论文04-25

网络经济泡沫解析论文11-05

论体育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论文(通用6篇)09-21

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论文09-29

网络营销中的动态定价论文04-23

网络教育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