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经验交流>“江阴现象”剖析:“百强县”江阴的五大经验

“江阴现象”剖析:“百强县”江阴的五大经验

时间:2023-02-27 09:30:36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阴现象”剖析:“百强县”江阴的五大经验


  第三届全国“百强县”评比揭晓,地处苏南的县级市江阴荣膺“桂冠”。12月2日,江阴市领导班子,马不停蹄地赴京参加了经济日报主办的“江阴现象”专题研讨会。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代表江阴市委市政府作了被他们称为“点滴体会”的主题发言,寥寥数语排出一个“数字矩阵”,蔚为壮观。

  江阴“数字矩阵”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充斥着震撼力。江阴人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江阴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0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14家,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在这里,有8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这里,有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20多个。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江阴市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亿元;1960年为2亿元;1970年才4亿元;1980年,14亿元;1990年,114亿元;2000年达965亿元。正好是50年代增1亿,60年代增2亿,70年代增10亿,80年代增100亿,90年代增800多亿,呈几何级数增长。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亿,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达到小康标准。

  江阴市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引起了新闻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称其为“江阴现象”。

  状元县披露“五大经验”

  为什么会出现“江阴现象”?王伟成的“点滴体会”,概括起来只有十个字:“机遇”、“开放”、“创新”、“统筹”、“民本”。

  机遇:敏锐捕捉机遇,及时用好机遇;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牢牢抓住了四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决策的最大效益

  第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当时的江阴县委决定“大办乡镇工业”。1990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28亿元。

  第二次是开放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期,江阴以中央确定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及时提出“积极呼应、主动服务、承接辐射、加快发展”的方针,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不断扩大外贸出口。199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自营出口突破1亿美元。到2002年,累计合同外资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预计今年自营出口可超过15亿美元。

  第三次是结构调整。进入90年代,江阴明确提出“工艺设备调新、产品结构调优、科技含量调高、企业实力调强”的指导思想,对依靠农业原始资本起家的江阴工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培育企业集团,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模经济。90年代后期,江阴市提出“企业强、产业强、综合实力强和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强一提高”的要求,把经济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90年代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形成了上市公司、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第四次是沿江开发。跨入新世纪,顺应国际资本和产业大举转向长三角的趋势,江阴市又抢抓沿江开发机遇,浓墨重彩地抒写两部“巨作”。一个是在与沿江35公里黄金岸线相连的15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国际制造业产业带,截至到2003年8月,江阴沿江地区已有杜邦、新日铁、丸红、联合钢铁、贝卡尔特等14家世界“500强”落地生根;一个是突破行政区划,与长江北岸的靖江跨江联动,“长江新城”谋定而动,10年后再造靖江。自2001年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以来,江阴市沿江开发区初具规模,临江产业优势日益凸现,电力、钢铁、石化、包装、汽车、造船、物流等产业初具雏形。

  开放: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解答好以开放换取开放空间、以发展拓展开放空间的时代命题

  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命题。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回顾2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江阴每走一步,都得益于开放型理念,“跳出江阴看江阴,面向世界看江阴,放眼未来看江阴”。90年代,江阴市委、市政府五下广东、三上山东、辽东考察,年年赴张家港、昆山等周边县市学习;新千年开始,每年年初组织全市的重点企业集团赴深圳华为、青岛海尔、四川长虹等国内知名企业考察;江阴先后与日本藤冈市、巴西贝洛市、美国河本郡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沿海、沿江、沿河开发经验,实现了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用八方人”的历史性转变。

  开放型经济,“性格”外向“朋友”多。到目前为止,江阴市累计批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1768个,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有20个,超千万美元的项目256个,已有50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大财团在江阴投资兴业,利用外资规模、水平同步提升。在进一步巩固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俄罗斯、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对外贸易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同步拓展。

  创新:敢于冲破一切有碍于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一切落后于时代的经验做法,变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创造性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阴坚持创新思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三个“创新”。创新思路,只要符合实际、人民拥护的就允许试、允许改、允许闯,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善待挫折、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牢固确立争先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责任意识“五种意识”;在发展战略上,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江开发、外向带动、大集团、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在发展思路上,积极推动工业粳即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从单一的集体经济为主向资本结构的多元化转变“五大转变”。创新科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工艺设计和经营管理水平,壮大特种钢铁、金属制品、彩印包装、高档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体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推进保障体系社会化,政府管理间接化。

  统筹:不断确立新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竞争力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王伟成表示,江阴市坚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法,统筹城乡发展,构筑现代滨江大城市框架,按照“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理论武装人、文明创建提高人、先进文化熏陶人,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民本:坚持以人为本、善待百姓,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江阴作为苏南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王伟成认为,目前的富还只是低水平的富,是纵向比出来的富,而且这种富裕程度还很不平衡。富民,重点在农村,重头在农民。这几年,江阴市鼓励和扶持农民兴办实业,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辟出民营工业区,着力培养一批创业型市民。今年,新增就业岗位将达4万个,确保每户纯农户家庭有1个劳动力就业。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人均储蓄19000元。去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3,实行“月薪制”率达95.1。

  王伟成指出,“江阴现象”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江阴的成功实践,是江阴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生动创造。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江阴市将大力弘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更上一层楼。

  理论界剖析“江阴现象”

  无可否认,“江阴现象”是全国县域经济一道亮丽的彩虹。然而,发生在江阴的经济现象究竟是“江阴现象”,还是“江阴模式”,在“江阴现象”专题研讨会上,引发了一场“术语之争”。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提出,准确地讲,应该叫“江阴模式”,这是因为江阴“在跳跃中集聚财富”,“一直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永远在求变”。农业部政法司副司长张红宇则认为,要看问题的实质。“江阴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证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在农村。”有目共睹的是,江阴的确创造了太多奇迹: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超前引进资本经营,“江阴板块”颇具盛名;这个县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西部两省市之和;江阴、靖江两个县级市跨江联动,这也很新鲜。

  中宣部副秘书长陈俊洪说,“江阴现象”颇具示范意义,成为三个“典型”。首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典型;其次,推动混合经济发展的典型;第三,资本和科学堆积发展科技企业的典型。有人呼吁“弘扬江阴现象、放大江阴效应”。中国乡镇企业研究所秘书长陈剑光认为,“江阴现象”符合农村城镇化的大趋势,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化趋势。

  “县域经济是中国的踝关节!”陈剑光一语惊人。县域经济,重任在身。“江阴现象”还在继续,奇迹还远远没有达到顶峰,国务院研究室黄守宏指出:“江阴市还不如美国的一个跨国公司!”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连连续三问:江阴的下一步怎么走?如何变?靠什么变?

  “江阴现象”如何永葆青春?农业部政法司副司长张红宇为江阴“支招”,统筹协调发展,制度创新,宏观调控,分阶段突破。推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尝试兴办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保险。

  陈剑光提出“三个三”。激活土地、资金、人力三大资源,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使农村资金向农村资源转化,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发挥县域经济、乡镇企业、小城镇三大力量;建立微观的企业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市场机制三套制度。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唐仁健提出“错位竞争”。首先是产业升级,其次是技术升级,第三是政府职能升级,差别发展,错位竞争,把资源放在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企业、政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三个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融资创新。

【“江阴现象”剖析:“百强县”江阴的五大经验】相关文章:

“江阴现象”袭击新苏南08-17

江阴长江大桥作文03-03

写江阴之旅的作文600字08-16

江阴黄山湖导游词08-24

江阴黄山湖导游词02-11

我眼中的文明江阴_描写城市的作文02-15

在赴江阴、台州参观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08-15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现象剖析08-05

全乡“平安创建”工作经验及问题剖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