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读后感

《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读后感

时间:2022-12-12 05:30: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读后感

  《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读后感
  
  这是第一本研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著作。是由省教研室王林老师带领一批省内特级教师、青年名师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为三篇,共计十八章。上篇是课程目标研究,中篇是核心内容探析,下篇是改革热点透视。期间还加上了编者的导读,每一章都采用观点聚焦、案例解说、策略提示加资料链接的的形式来叙述,思路清晰,对一线教师认真把握《数学课程标准》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在上篇的《课程目标研究》中,编者在“导读”部分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了数学学科的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对人的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已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上篇着重围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部分为我们一一进行了解读。
  
  说起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方法,一般教师并不十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观点聚焦中,编者这样写到:方法是体现相应思想的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一般认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两者都要以相关知识为载体,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深化及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其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数学方法更多地被看成是解决数学问题或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规则和程序,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可仿效性;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第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之间具有相对性。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数学知识和内容之中,又高于具体知识和内容的一种理性认识。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相对的内隐性、显著的层次性。
  
  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随机、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集合、对应等等。编者在此书中重点为我们介绍了抽象、分类、归纳、演绎、转化、数形结合、模型七种。每一中数学思想方法除了介绍其概念定义外,都结合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案例加以描述,增强了不少可读性。当然,编者还为我们的教学进行了策略提示:(www.fwsir.com)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形态主要是渗透。并且要我们提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自觉性、通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凸显思想方法的价值,还要注意阶段性,逐步提高领悟水平。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资料链接部分,编者也罗列了邵光华、曹才翰、日本米山国藏等的著作,较好地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中篇的核心内容探析主要围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来写。你如果稍加留意,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就“运算能力”而言,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个中原因很多。《江苏教育》杂志2010年第一期曾组织过专题讨论,笔者也曾经撰文《口算教学,怎一个烦字了得?》,从十个方面对口算教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提高口算能力的基本途径。当然,就日常公开课而言,计算教学往往很少有老师进行展示,一则内容枯燥单调,难以引发兴趣。二则设计流程缺少创意,难以成就师生的精彩。所以计算教学往往成为人人讨论的“家常菜”----味道多而杂。欣喜的是,目前对此研究的老师越来越多,因为计算教学中的问题相当突出,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数的运算的地位,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内容更加完美。在“关于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明确,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数的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关系重大,有利于增进对算理的理解,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同时,有利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审题细心、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应该说,在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都精心选择多种方式----或选择具有一定结构的实物材料,或者选择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或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物模型、直观模型和已有知识等。教材紧密围绕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数学规则的学习形式,灵活设计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构建算法的活动线索:有“例—规模式”和“规—例模式”.此书中,编者也结合大量的教学实例,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好的教学建议和策略支撑。要求我们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心理和习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算法的过程,关注运算心理的改善,加强估算,促进运算能力的提高,要提高练习效益。由此,对于这部分的七个核心概念,我们不妨在阅读后,加以比较分析,领会其实质,定能掌握操作要领。
  
  从十二章到十八章,编者从“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过程与结果”“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现实情境与数学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七组关键词,进行了热点透视。这些教学热点、难点问题,每个数学教师都耳熟能详,但具体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说,对于“过程与结果”这一组关键词,我们都明白其中的关系:要注重结果,更要让学生经历过程。此书中,编者这样写到:数学教学是既有过程又有结果的有机整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尤其指出:教学中注重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重视引导和展现数学思维的过程,重视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些建议醍醐灌顶。
  
  显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一书,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分析比较上,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内容的实例研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提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建议,通过相关资料的链接达到拓展延伸阅读的目的,引发读者内心强烈的共鸣,对于一线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无疑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当然,“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一本书的内容再精彩,只是一盏行动的路灯。只有做一个自觉的实践者、积极的探索者,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做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小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 读后感】相关文章: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08-01

小学快乐体育的实践与研究08-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08-16

浅谈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践08-05

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08-08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07-24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08-03

开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实践的研究08-25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