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时间:2022-08-14 08:58: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醉翁亭记》中的“乐”

  《醉翁亭记》中的“乐”
  
  甘肃 通渭 ●马江元
  
  摘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醉翁亭记;进取;“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10处之多连用“乐”字。
  
  一、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基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当时,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样,“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写道:“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诗中流露出遭贬后忧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贫困,努力仕进,曾经几起几落的磨难,成就了他的自强不息、乐观上进的处世态度。所以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所以,作者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觉得“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故而欧阳修在《送张生》中高吟:“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愈新。”离开滁州三年以后,欧阳修还深情地怀念那段被贬生涯,“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相归滁州》)。这种怀念当年,以苦为乐的处世心态十分罕见。由此观之,《醉翁事记》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乐观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奠基了欧阳修创作《醉翁亭记》的思想根源。
  
  二、滁州极富乐趣的优美景色,提供了作者”乐”此不疲的客观环境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作者在《醉翁亭记》里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地描绘山光、水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从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乐”此不疲的缘故。然后,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
  
  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
  
  三、滁州百姓的安居乐业,是作者安“乐”陶醉的主要因素
  
  行文至此,文章并未停止在游山玩水的“乐”上,《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此处虽文字不多,却起到点睛作用,给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乐”字的含义提供了最佳的解释。
  
  史料证明,欧阳修被贬滁州,正是宋朝开始衰退之时。就在这个封建皇帝的腐败统治鞭长莫及的东南一方,在这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开明太守的治理下,他自己本身在办理政事时,又“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因此,滁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完全是有可能的。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处身这一情景,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假若对自然界山光水色的感发,只是欧阳修乐趣的表面原因和初起的触动,那么,隐藏在深处的乐趣,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使得作者的“乐”含有了百姓成分,使得《醉翁亭记》与那些一味地寄情山光水色、自得其乐的田园山水作品有了鲜明的区别。
  
  四、妙不可言的快乐,出自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
  
  跟随作品的演进,曾在“觥筹交错”中乐极而醉的欧阳修;对貌似相像而原因不同的“乐”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探究:从“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问中可知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这是因为,在欧阳修看来,鸟为饱食后投林而乐,百姓为丰衣足食安事太平而乐,而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乐”则是囊括山水、风物、人情的兼济天下之乐。不但为滁州风景而乐,而且为百姓丰衣足食而乐,也为自己治理有方而乐。这样一位居于乐之巅峰的太守,吸引大家对作者“乐”的思想归宿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范仲淹常常自夸:“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醉翁亭记》欢乐气氛中,大家也能够从欧阳修身上看到这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形。这正是作者对“乐”进行哲理的探究中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使文章进一步得到升华,更加具备较深的思想意思。
  
  (通渭县教育体育局)

【《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关文章:

乐在阅读中作文08-24

学中玩 乐中学08-15

军训中的苦与乐作文08-24

军训中的苦与乐作文02-16

生活中的苦与乐作文03-07

趣字当头 乐中求知04-10

生活中的苦与乐作文2篇06-08

军训中“苦”与“乐”心得体会08-14

军训中的苦与乐优秀作文(精选3篇)08-21

论语文教学中的“乐学”引导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