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5 02:11: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教案教学反思

  篇一: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心声》
  
  课题:心声(义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
  
  课型:品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梳理情节、感知人物;学习和体会小说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提高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中探究心声内涵,明确写作目的,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主人公执着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促进健康师生关系形成。
  
  教学重点:梳理故事情节,探究心声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心声内涵、挖掘作品主题、获得人生启示。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唱“心声”
  
  同学们好,喜欢唱歌吗?我也很喜欢。今天我给大家唱几句怎么样?“无论在天涯无论在海角,我的心会陪伴在你身旁。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方,我都为你祝福快乐健康!”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何时何方,我都祝你们快乐健康,这就是我的心声。今天大家还会听到另一个人的心声,他是谁?他有着什么样的心里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心声》。
  
  (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整体感知听《心声》
  
  1、咱们先来听听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播放课文朗读片)
  
  2、谁能告诉我故事一直围绕一件什么事在写?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教师点评总结。
  
  要点提示: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3、老师来画一画好不好?(画简笔画)这就是正在读课文的李京京。
  
  三、读思结合悟“心声”
  
  (一)学习故事开端
  
  1、京京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他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故事的“开端”。请同学们把书合上,认真听我读课文。(跳读1——10段程老师的话。)(板书:开端)
  
  2、猜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要点提示:想读课文被拒绝,因为嗓子沙哑得厉害。(板书:想读课文被拒绝)
  
  下面咱们来分角色朗读11—16自然段,读读他是怎样被拒绝的。
  
  学生角色分工,读完后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接下来的第17段我们一起来读吧。(学生齐读)
  
  3、“声音沙哑就不能读课文吗?朗读课文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同学们,你听到了李京京的心声吗?请告诉我
  
  要点提示:京京渴望老师和同学们的平等相待。(引导,板书:渴望平等相待)
  
  4、李京京一直想读的课文叫什么名字?(《万卡》)课文哪一段交待了?(第七段)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一段?(指导读音:契、诃、恍惚)让京京整日神情恍惚的《万卡》到底是一篇怎样的课文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幻灯片)
  
  (二)学习故事的初步发展
  
  1、李京京为什么如此喜欢《万卡》这篇文章呢?我们将在故事的发展中找到答案。(板书:发展)请同学们合上书,回忆一下接下来的故事是怎样的。
  
  要点提示: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亲友。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练读课文忆亲友)
  
  2、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对京京的内心世界作了细致的描写,老师从中摘取几段,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幻灯片并范读。)
  
  提问:多可怜的孩子,多可气的父母!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京京心灵的呼唤了吗?
  
  要点提示:京京是多么得到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温暖亲情)
  
  3、京京渴望家庭的温暖,因此非常想念爷爷。而万卡的好朋友奥尔迦又让他想起了谁?同学们把书翻到92页,快速浏览第23段,想想这段文字表现了京京怎样的心声?
  
  要点提示:京京也渴望得到纯真的友情。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纯真友情)
  
  (三)学习进一步发展
  
  1、多么令人怀念的往事啊!可是,如今京京的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故事继续发展到了“第二天放学后”。程老师让被指定读课文的同学留下来练习朗读。李京京走出教室又折回来趴在窗外听。当他发现赵小桢读出的调子总是奶声奶气时,就大声指出,结果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指出错误被嘲笑)咱们一起来读一小段好不好?就读第33至41段。京京:一男生;赵小桢:一女生;叙述性文字由老师读;其他同学当评委。
  
  提问:他们表现怎样?谁更好一点,为什么?
  
  学生自我评价后,教师纠正强调读音,总结评价朗读。
  
  2、同学们读的很精彩,评的很专业,看来大家的朗读水平都很不错嘛。我们再一起来读读42段吧。(齐读42)
  
  提问:同学们理解京京的好意吗?这恰好表明李京京有着怎样的心声?
  
  要点提示:同学们不理解京京的好意。“他委屈地离开教室”。这表明京京渴望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理解尊重)
  
  (四)、学习故事高潮结局
  
  提问:公开课那天李京京读课文了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的?他读得怎样?
  
  要点提示: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并板书:深情朗诵感师生)
  
  四、自主合作话主题
  
  李京京,一个在老师的眼中不听话的孩子,却凭着自己的执着、勇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也让老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李京京成功的经历以及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一定给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社会、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启示吧,一起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堂指导,参与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答案多元化,鼓励个性化体验。)
  
  五、真情表白诉“心声”
  
  1、同学们,在成长的历程中你有过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吗?在与父母、老师、朋友的相处中,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吧。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好吗?
  
  学生思考,或先写后读。学生回答(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非常感动。我们相信,只要大家敞开心扉,多沟通,多理解,那今后的生活就像一首歌里写的那样“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六、课堂总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七、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把刚才还没完成的“心里话”写在周记本上。
  
  八、板书设计:
  
  12.心声
  
  黄蓓佳
  
  故事情节京京心声
  
  开端——想读课文被拒绝平等相待
  
  练读课文忆亲友渴
  
  发展温暖亲情
  
  指出错误被嘲笑
  
  高潮望纯真友情
  
  深情朗诵感师生
  
  结局尊重理解
  
  《心声》教学反思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李京京”的小男孩,因为和万卡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遭到老师的拒绝,情节便由此展开。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清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文章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也告诉了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着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在执教《心声》这一课时,我抓住小说的体裁特点,设计了五个主要的环节,(一)导入新课,唱“心声”;(二)整体感知,听“心声”;(三)读思结合,悟“心声”;(四)自主合作,话“心声”;(五)真情表白,诉“心声”。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师生双边活动活跃,教学效果较好。故事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对课文的研读和课堂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给个人修养以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应有好坏之分。常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关心、相信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学上,教师要鼓励创新,允许课堂上的不同声音。我们多少年来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程序牵着学生去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意外和“错误”,教师不敢越“案”半步。事实上,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意外和惊奇,教学也有可能因此充满生机和魅力。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环节,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榜样,所以不宜弄虚作假。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只有真的,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真的,才能让学生受益。另外,教师弄虚作假的这种负面作法,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愿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二:教案教学反思
  
  教案:《秋天》
  
  课题:秋天(义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
  
  课型:品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法。
  
  ⑵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咏古诗,走进秋天
  
  1、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同学们知道哪些咏秋的诗句?
  
  (学生背诵有关“秋”的诗句。)
  
  师: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a、正音:
  
  丁丁zhēngzhēng撒网sā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栖息qī
  
  归泊bó寥阔liáo乌桕叶jiù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b、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梦寐:睡梦。
  
  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
  
  要求:朗读时要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读出感情。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节奏、听感情)。
  
  4、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
  
  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
  
  问题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如三幅美图,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给它们拟个标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明确: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问题2:仔细阅读,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明确: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板书:冷雾、白霜——秋
  
  稻香、镰刀、竹篱、瓜果——农家
  
  蟋蟀(声音)、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景
  
  问题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
  
  问题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说之前先在课本中写出简单的批注。
  
  佳句赏析参考:
  
  ①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
  
  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④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⑤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⑦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
  
  推荐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2、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3、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描绘画面内容参考: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教师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
  
  5、背诵比赛:齐读——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诗)——齐背——个人或小组比赛背诵。
  
  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
  
  1、秋天南飞的大雁是一首清远的诗,秋天广袤的天空是一首嘹亮的歌,秋天黄昏的大海是一幅辽远的画,秋天深情的叮咛是一杯相思的酒。在你的心中,秋天是什么呢?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2、全班交流,描写自己眼中的秋。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虽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农历)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七、布置作业
  
  1、仿写练习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万里。(排比)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阅读: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八、板书设计:
  
  14、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表达热爱、赞美之情
  
  少女思恋图(梦寐)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作品。这首诗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简单、直白,但精粹、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画面组合成既流动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秋天。
  
  在执教《秋天》这首诗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六个环节:一、吟咏古诗,走近秋天;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诗歌重在朗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品味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整堂课尽力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融汇贯通,落实于课堂之中。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1、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无论是诵读还是品读课文,都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整个学习的过程充满着发现的快乐与自信。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以朗读贯穿始终,读写结合。本堂课以朗读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之后又指导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自由朗读,形式多样,最后的配乐朗读使整堂课的情感达到高潮。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句,畅谈看法,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堂课朗读与品味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提高。
  
  虽说上完这节课自己觉得很满意,但也存在着些许遗憾。在课堂掌控上,不论是在佳句欣赏,还是在描绘秋色,或者是在谱写秋歌,都存在着自己的弱点。例如描绘秋色上,我在指导上效果不明显,有些内容,不敢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等。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发现遗憾,就离完美走近了一步”。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我的语文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篇三: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导读单、PPT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听写:半亩空地吩咐榨油石榴茅亭品尝
  
  2、订正,用这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好处。大家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5自然段思考:(出示自学提示)
  
  1.孩子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2.父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的?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
  
  PPT
  
  三、全班交流:
  
  1.孩子们的观点:味儿美,可榨油,便宜。
  
  2.父亲的观点: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张扬、不求虚名、不计较名利的品格。
  
  1)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再读父亲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让我们感受到花生的这些品格。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桃子、石榴、苹果的样子本身很好看,而且生长的位置很显眼,很容易让别人喜欢;而花生则相反,他们样子不起眼,长的地方不起眼,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等待别人来挖、来利用。
  
  再结合刚才我们说的花生的好处——“味儿美,可榨油,便宜”你还知道它的什么好处?看,它自身有这么多的优点,都不急于表露自己,这该是什么样的品格呀。
  
  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2)父亲特别之处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出示父亲的话:
  
  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把父亲两次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3)父亲的话“我”听懂了没有?从哪里知道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
  
  什么是“讲体面”(外表)体面该不该讲
  
  “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只讲究外表,不讲究别的。)
  
  父亲希望他们做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
  
  分角色朗读课文。
  
  3.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指名读资料袋。
  
  看来父亲的话确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上,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总结写法——借物喻人
  
  五、同学们,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提示:松树、小草、种子、梅花、竹子、仙人掌、白杨学生写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PPT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教学反思:今天上完了《落花生》这课,感觉没有试讲时讲的顺畅,不知道是紧张的缘故,还是没有备好学生。今天终于了解了我们班学生,属于只会抄答案而不会独立思考型。(www.fwsir.com)这学期以来,上课的时候总是没有人理睬我,总是那么几个人举手发言,我一直以为是我教学设计的问题,现在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从课外参考资料上寻找正确答案,至于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则漠不关心。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习惯了分心,习惯了不思考,直接奔答案。也发现了我的问题,应变能力还是欠缺,当学生不发言或发言不准确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另外,上课时比较着急,应该再稳扎稳打一些,父亲的几次话体会的还不够透。简而言之就是,目标、重点、方法都有了,但是课堂呈现的还欠缺一些深度。通过这次上课,我更加觉得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下的功夫确实很多,解读文本要细之又细,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有值得咀嚼和品味、思考、研究的地方,不然,就容易出现浅、薄甚至偏离的状况。值得高兴的是,不管课成功与否,我都有了很多收获。

【教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案的教学反思01-30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01-30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大班体育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小学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01-05

挠痒痒教案及教学反思03-27

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3-31

中班体育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02-02

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