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时间:2022-08-25 02:02: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篇一: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而学科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老师,目前面对这样两个现象: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效果及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 变成了活动宣传片 ,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调子很高,也很热闹,但和者甚少”的现象,常让老师有一种“知音难觅”的遗憾味道。
  
  因此,为解决上述难题,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才能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的习惯,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最好用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所学学科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作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思维的深刻性是在学科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通过 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 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 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 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问题的类(群)解决方案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学科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ABC 中,已知∠ABC =75 °,∠ACB =35 °,且∠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求∠BOC 的度数。我和学生一起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求出∠BOC 的度数,引导学生观察∠A 和∠BOC 的度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A 和∠BOC 的度数的关系,我又问:“若老师告诉同学们∠ABC +∠ACB =100 °,如何求∠BOC 的度数?” 我和学生一起发现,除了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外,通过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还有两种方法可以求出∠BOC 的度数。在解完问题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BOC 的度数只与∠A 的度数有关。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等于第三个角的一半加上90 °”。通过对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与第三个角之间关系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夹角度数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口述完“△ABC 中,已知∠C =90 °,且∠A 和∠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求∠APB 的度数”时,学生脱口就说出正确答案是“135 °”,达到了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学科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比如:孙静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 中,点E 是腰AB 上一点,在腰CD 上求作一点F ,使CF:FD = BE:EA ”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 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 ,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 连结AC ; 2. 作EO // DC 交AC 于O ; 3. 作OF // AB 交BC 于F 。 AE:ED = BF:FC 。 ” 同时,另一位学生李晓勇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 中,点E 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 ,使AE:ED = BF:FC ,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的讨论,讨论中同学们思维得更加深刻,问题也得到了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天作业本交上来了,王梁同学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李晓勇说,已知梯形ABCD ,E 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 ,连结EA 交AB 与G 就是昨天孙静要找的点。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对李晓勇发现的证明,并说,王梁同学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问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作题时作了深刻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要养成习惯,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勇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李晓勇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李晓勇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可以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目前面对这样两个现象: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变成了活动宣传片,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调子很高,也很热闹,但和者甚少”的现象,常让老师有一种“知音难觅”的遗憾味道。
  
  因此,为解决上述难题,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
  
  一、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的习惯,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最好用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作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在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三:课堂教学反思方法
  
  2400 年前,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高自己医术的策略是:给病人开出药方后,把预测的治疗效果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预测和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正是这种“冷峻的反思”,让希波克拉底成为医学之父,也是正继承这种方法,才出现了一代代优秀的医生,并且让医学这门实践技术,享有科学的声誉。
  
  与此相似的是,我们的课堂也同样是具备以下过程:针对问题及目标提出决策(开出药方),(www.fwsir.com)用行动来践行决策,获得一定的成果,最后获得一个可以评估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课堂上的精确与高效,我们本该“记录下预测的治疗效果”——我们称之为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下药(教学)过程中及下药之后,将自己的预测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可惜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有三大糊涂:
  
  一是目标不清,尤其是语文,大多数教师即使上完了一堂课,也说不出这堂课他究竟想让学生掌握什么——他会将自己做过什么,对回答你的问题。这就像是你问他他想治什么病,他说他用了什么什么药一样糊涂。
  
  二即是上面所说的,他将自己策略中的自己的行为部分或集体的行为部分,当成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应该有的意识:课堂学习是每个孩子不能例外的事情,你必须清楚,自己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
  
  三是和医生治病时,药有没有效由病人的病情说了算不同的是,我们的教学有没有效果,我们是由自己说了算的。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先天权威,否定来自学生的学习感受,而判定药方(策略)是正确的,只是病人的肠胃不配合,所以药没有了效果。
  
  三大糊涂之下,我们的教学焉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不做一个糊涂医生,我们应该设法做到:
  
  1. 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即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
  
  2. 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制订出课堂药方(教学策略),尽可能在课堂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出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 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为什么我的估算正确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够进行更有效的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反思方法】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反思01-01

《荷花》课堂教学反思02-22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02-18

有关课堂教学反思01-03

《春晓》课堂教学反思03-05

教学课堂教学反思03-06

小学课堂教学反思04-01

课堂教学反思总结05-23

《雨后》课堂教学反思03-20

课堂教学反思(精选32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