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

时间:2022-11-10 09:16:56 海玲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八首》(通用11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八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八首》(通用11篇)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1

  穆旦的《诗八首》是爱情诗,是中国近代新诗历史上的佳作。《诗八首》也被公认为是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用朦胧晦涩的笔法抒发对爱情的认识,从爱的发生到结束的过程,意象新奇,在阐释它的时候总是见仁见智的。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去分析穆旦的《诗八首》。

  一、穆旦《诗八首》的艺术技巧

  (1)语言十分深刻,常用矛盾修辞。你的眼睛看得见火灾,却看不见我,这是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使得所表达的语义更强烈。我为你点燃了爱情,但你的眼里却是一场火灾,这组矛盾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女性在情感渴望中怀有的恐惧或婉拒的一面,表现主人公的那份失落,对爱情的的热烈,到头来只会伤得更深。

  (2)意义十分抽象,很难把握。用具体和抽象结合的方法来创造意象。在你我爱情表述之间,第一首诗中引入上帝意象,增加朦胧度,使得诗更加晦涩难懂。再如第二首诗中水流山石是暗示自然的意味,死底子宫是生存状态的感悟,象征一件事件包括爱情于一定的时间中孕育诞生,抽象可见一斑。

  二、《诗八首》思想内容

  第一首诗开门见山,写的是初恋,一方的爱的浓烈和另一方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上都会经历的生理欲求。主人公生理成熟却是单相思,对方眼里更是看不见自己,于是乎,他得出结论,我们如同相隔的重山一样,不是彼此的唯一,爱情只是必然会经过的生理欲求罢了

  第二首诗承接着第一首诗,是初恋感情的加深,同时也有机智和情感斗争,喜欢用水来表示时间流逝,岁月更替,生命流变不息,我们在岁月的脚步声成长,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不完美的,死底子宫表示战争年代,生命过程布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世间的任何情与事都不可能具有永恒性,无法无辜生命的长短大小,必须去爱,“我”全身心的去爱你,却又无法控制自己,最后两句颇有内涵,我们都不能控制自我,写出由本我到超我的蜕变,穆旦诗的哲理性可见一斑。

  第三首诗是真正进入到爱情阶段,诉说了两个年轻的生命互相探知,由爱的本能和欲望使然,爱欲疯狂滋长 ,像青草贪婪吸收空气一般,渐渐地,它使你沦丧在温暖的黑暗中,然后女主人公却是被动,拘谨,放不开,这显然是不负责的浪费生命,我们的爱情像渲染的草场那般充满希望,尽管你犹豫不前,但是已经让我足够惊喜了

  第四首同样也是热恋的描写,时间无法掩盖爱情瞬间的美丽,男女主人公已经彻底被爱征服了,比第三首更上了一个台阶,不同于卞诗的委婉,穆旦诗直接写出了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沦陷在爱情的陷阱里,沉浸其中的我们再也无法区分甜言蜜语的生与死,言语却又是两面性的我们想游离却又陷入更深的漩涡中。

  第五首诗歌盼求使爱情的内涵多样化,点出爱情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所做的是在一样和不一样中平衡。微风吹拂一样的希望的田野。心随景变,古老树木和屹立岩石表示我愿同时间静止,而爱情流露的美丽使我变得成熟。

  第六首诗,写出了固定的思维和人事,机械般的日复一日打磨着对生活的热情,对爱情的激情,那么在经历了初恋和热恋后,还剩下什么?主人公表示除了在感情和理智中挣扎。怎样的爱才圆满呢?主人公和对方在恋爱中同亦有不同,必然存在差异,这差异间又透露着陌生,自己一个人在爱情陌生化的这条道路上走着,惴惴不安,他在听我的呼唤但是把我留在了孤独里,在上帝的秩序要求我们不断寻找的情况下,只能痛苦的往前,在爱情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纵使我们求得了残缺的爱情,却失去了秩序。我们渴求稳定的爱情,但这稳定会被倦怠等诸多不和谐音符打败,两者不能达到一个统一,因而我们常常受着求异心理的侵袭。

  第七首诗写出了我俩的爱情得到了升华。在时间在流逝中,我们经受了风暴和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在时间的漩涡中记忆,我唯有在你的怀里才会得到安憩,而后,看到你那孤独的爱情笔立着,和我平行,注定我俩没有交集,而是只能默默叹息与孤独。

  第八首是作者对爱情做出的总结赞美了升华的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会积累到完美的境界,感情不用质疑,所有尘世间的不确定都会定型,然而爱情的生命却是有限的,等季候一到就要各自飘零,所有一切都会随风而逝去,在永恒的老根中化为平静。

  分析:(1)《诗八首》是以爱情为主题的组诗,用朦胧晦涩的笔法抒发对爱情的认识,过程完整,从爱的发生到结束。表现一种爱而不得的痛苦的爱恋。

  (2)透露着理性,理性之光闪烁在《诗八首》中,认识的理性,思想内容十分有深度,在哲学方面体现对爱情的看法,并包含着自己的体验以及思考。在如第一首中“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着反映了诗人的判断过于理性,认为爱情的发生更多地归于生理的需要,而“自然底蜕变的程序”刚好与之呼应。而“相隔如重山”把诗人的理性认识抒发得淋漓尽致,对方式恐惧和婉拒,自己是冷静和思考,开始变预示着爱情的不顺快。

  (3)结构严密,八首诗是内容和情感都紧密相连的整体,每首之间都有联系,诗歌的情感也是层层起伏的,像一曲交响乐一样,有内在的起伏、升腾、起承转合。

  三、《诗八首》哲学与思考

  (1)诗八首在哲学的.层面上来抒发对爱情的哲理思考,写爱情的发展过程,初恋(一、二首),热恋(三、四首),沉思(五、六首),升华(七、八首),以及自己的一些体验思考。

  (2)很强的哲学性和思想力度,诗八首不仅是爱情的启示录,也是生命沉思曲。如《诗八首》之二,“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用水流山石来表现生命的川流不息,已经注定了世间的任何感情与事物都不可能具有永恒。

  四、《诗八首》对爱情理解

  穆旦的《诗八首》,不是依据自己真实爱情经历写的,是诗人自己的作者凭空所想,表达爱情较为直接,理性色彩较浓,运用大量暗喻和象征的手法,不同于以往爱情诗刻画男女恋爱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穆旦敢与用理性的思辩色彩去质疑爱情,对爱情观的理解同时也是十分深刻,传统的爱情观是青年男女追逐爱情,享受爱情的甜蜜,可是穆旦反其道而行之,反讽爱情,没有肤浅的表白,没有热恋的誓言,没有爱情消失后的无聊,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用怀疑的精神去刻画爱情,这个全新的视角给了人们一个重新思考爱情的空间。这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性。

  穆旦诗八首创作于1941年,那个年代有着如火如荼的革命。,诗人的革命激情是毋庸质疑的。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抗战进入艰难时期,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践踏,尤其是国统区,物价飞涨,生计困难,年轻的爱国诗人旦目睹了这一切,痛切体会到了生存流亡感,激起了他的激怒愤懑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和灵感,热情被倾注在他的爱情诗中,此外,当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给带去了叶芝、艾略特、里尔克等西方现代诗人的作品,将联大的诗人带到了“一个新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世界”,而穆旦受其影响,是再加之个人的思考与认识创作出《诗八首》。正因如此,诗是有生命的,里面所体现的这种探索精神、创造才华和闪现的艺术创作的光芒,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看待。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2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 “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 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 “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3

  《教育诗》描写的是马卡连柯在1920年到1928年创办高尔基儿童教养院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内容经过了一些文学的修饰,既不是教育论著,也不是教学札记,起名为教育诗,真是名副其实。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死于1939年。享年51岁。1920年马卡连柯接到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通知,要他组织一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容所这样的儿童教养院。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更高的追求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卡连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他的教育诗生活。他给自己新成立的教养院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高尔基教养院。也是对当时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尔基教养院办学之初,学校里来了8个儿童少年抢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性。头脑中只有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苏维埃人民大众,要善待儿童,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循循善诱,不能在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的一切荼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彻底改变犯罪儿童的一些恶劣行为其实是不可能的。刚开始马卡连柯也是本着教育家的理念进行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他发现:“我从教育学的绳子上失足跌下来了。”他甚至开始使用了暴力。在他的一顿失态的暴力下,那些顽童竟然开始乖乖地参加劳动,听从劝告。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内部的各个零件并不是生长的那么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帮助他重新换过或者重新打磨。这也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在他的高尔基教养院中,他就倾注了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当然遭到了社会学家、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尽管他的高尔基儿童教育学院逐渐办的蒸蒸日上,学童们开始形成真正的集体,大家非常团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这个集体中,处理违规违纪儿童的方法:惩罚他们面壁思过,不准吃饭等等方法,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异议。即使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童犯、流浪者,我觉得要想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进行从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当时教师的思想之高尚令人无法想象。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完全的一幅共产主义者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同化着学生。这也是高尔基教养院里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支柱之一。

  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这个集体能够健康成长,马卡连柯的思想经过了炼狱,学童们的进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却自始至终到遭受着来自教育家的强烈抨击。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八年后,1928年,在高尔基亲自去拜访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养院后的当天,马卡连柯向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辞呈,辛酸地离开了高尔基教养院开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页教育诗,承载着马卡连柯的辛酸的追求和无悔的奉献。生在当时的马卡连柯,既是他的幸运,使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得意绽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却还自以为是。因为寻找不到更加妥善的处理办法而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合住书后,高尔基教养院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好像是马卡连柯给我讲的故事一样。真的受益匪浅。

  只是苏联的人名字比较复杂,往往一连串连在一起,读完书后,故事情节虽然历历在目,但是人名字却实在记不住几个。就连马卡连柯本人的名字我都没有留心记住。实在惭愧。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4

  以前就知道北岛,只是一直没多少看他的诗。在这之前,我很讨厌抽象诗,认为那只是神经病在那儿叫喊的东西而已,毫无艺术性而言。直至,我看到北岛的诗。

  北岛的诗,早期,也是以优美派居多。像《微笑;雪花;星星》:一切都在飞快地旋转,只有你静静地微笑。从微笑的红玫瑰上,我采下了冬天的歌谣。蓝幽幽的雪花呀,他们在喳喳地诉说什么?回答我,星星永远是星星吗?

  优美的旋律,却令有一种深层的含义,而不单单是歌词。这是北岛的作品。

  诗中,诗人问星星,我为你倾倒,我为你付出,只是,你能不能永远是我的星星,永远照亮我的灰暗?

  这是一首情诗,但一样的富含哲理。

  到了后期,应该是抽象诗兴起吧,北岛的`诗开始转向抽象。

  如这首《恶梦》:在方向不定的风上/我画了一只眼睛/于是凝滞的时刻过去了/却没有人醒来/恶梦依旧在阳光下泛滥/漫过河床,在鹅卵石上爬行/催动着新的磨擦和角逐/在枝头,在房檐上/鸟儿惊恐的目光凝成了冰/垂向大地/道路上的车辙/又结起一层薄霜/没有人醒来

  这诗大概描述一个黑暗的时期,前途未明,诗人想寻找光明,只是,周遭的人未曾清醒,天空还是沉沉的黑夜,恶梦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上。

  说真的,这首诗我不喜欢。不过,北岛比起很多光乱抽象的人,诗歌语言还是有一定优美性。

  不过,如这首稍抽象的哲理诗,我却很喜欢--《明天,不》:这不是告别/因为我们并没有相见/尽管影子和影子/曾在路上叠在一起/象一个孤零零的逃犯/明天,不/明天不在夜的那边/谁期待,谁就是罪人/而夜里发生的故事/就让它在夜里结束吧

  怎么说呢,这首诗我真的不想解释,多美好的一首诗,有着不同的想像空间,越解释越显得我的说白无力。明天,我们为什么要期待明天?已经发生的故事,要结束,就在今夜结束!诗人的语气平和,只是,一种对感情坚决的态度,跃然纸上。

  简单的一首诗,鲜明的生活态度,这诗我很喜欢。

  而我认为北岛极经典的一首抽象诗,我居然也会喜欢,尽管我从来不喜欢抽象诗,可是北岛的确写得太好了。

  《履历》:我曾正步走过广场/剃光脑袋/为了更好地寻找太阳/却在疯狂的季节里/转了向,隔着栅栏/会见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直到从盐碱地似的/白纸上看到理想/我弓起了脊背/自以为找到了表达真理的/唯一方式,如同/烘烤着的鱼梦见海洋/万岁!我只他妈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了/纠缠着,象无数个世纪/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并用刀子与偶像们/结成亲眷,倒不是为了应付/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在争吵不休的书堆里/我们安然平分了/倒卖每一颗星星的小钱/一夜之间/我赌输了/腰带,又赤条条地回到世上/点着无声的烟卷/是给这午夜致命的一枪/当天地翻转过来/我被倒在/一棵墩布似的老树上/眺望

  很长的一首诗,然而我还是完整的重打一遍,为的是教人欣赏。

  我昨夜,特意从房间跑出来,我对小虫说,"诗人都是神经病,北岛比我还疯。"小虫问我为什么,我于是念这诗给他听,他说,"你能否把这一些小细节都以诗表现出来?"我说,"目前还不能,人家北岛是大家了,我的新诗,目前正想由感情诗转向理性哲理兼容的。"他说,"对呀,你的诗,感情居多,应该学学人家的。"我点头以示赞同。

  北岛的诗,不像徐志摩的,徐的诗,我看一遍就读懂,深深感动,以北岛的诗,我往往要研究两三遍,深深思考。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5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十一世纪初活跃在皖山一带临济宗禅师白云守端的一首悟道诗。白云守端在第一次见他的老师杨岐方会时就急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禅的理解。虽然当时受到杨岐方会的嘲笑,但杨岐方会却并没有否定守端对禅宗见性的理解。显然,这对年轻的学子守端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后来,白云守端的门下集中了一大批当时最优秀的禅师,这些人对于后来临济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禅师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但是,禅师们的悟道偈却以它独特的审美,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片片残红随远水,依依烟树带斜阳。横筇石上谁相问,猿啸一声天外长。”暮春之际,杨柳依依,斜阳映带,落花流水,一派多么宁静而又祥和的画面!这宁静祥和的桃源世界,象征着禅者的精神家园。禅正是让人们在这种极其宁静的状态下,澄心内观,回光返照,回到人性的源头,从而让纯然的心性焕发出灼灼光华。这正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摒弃一切二元对立,让那颗烨烨明珠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的意义所在。

  禅,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是禅师们所创造的证见智慧的方法和手段。禅是什么?回答说,禅不是什么。如果说禅是什么,禅就不为禅了。正如禅师们说,禅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香严智闲禅师开始拜见他的老师沩山灵佑时,灵佑问他:“父母未生你时,你是谁?”这句话让智闲苦恼了一个晚上,他翻遍了平日的读书笔记,依然一无所得。恼怒至极的智闲一把火烧了他所有的读书笔记,发誓“今生再不学佛了”,他最后还是选择出门参学。在一个山野小庙,偶尔的一次劳作,当他随手将一块瓦片击向附近的一棵竹子时,那石与竹相击所发出的声响让他豁然开悟。当时的智闲激动得泪流满面,随口吟出一首诗来:“一击忘所知,全不加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就像禅本身一样,香严智闲禅师激动的内容让外人无法理解,但他的激动却是真实的。我们似乎完全能够相信,年轻的禅师这时候终于发现了隐藏在内心的那颗明珠的真实存在。

  在更多的时候,禅师们为寻找那颗真实的明珠费尽了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然而偶尔的机会,让他意识到,那将他折磨了很久的真理并不遥远。

  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同样是一位在问禅的道路上苦苦追索的禅人。他曾多次向他的老师晦堂祖师问及关于禅的终极理解,但老师却告诉他说:“我告诉你的,是我的发现,对你又有什么用呢?”八月里的一天,被禅的所谓“终极理解”折磨得苦恼不堪的黄庭坚走在山道上,忽然就看到岩上的桂花在秋风中摇曳,浮动的暗香弥漫在整个山谷,也让黄庭坚在昏然中猛醒,他终于明白,那折磨了自己很久的东西原来就是这样美好地展现在他的面前,问题是他一直视而不见,于是他写出一首悟禅诗:“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几度欲归归未得,忽闻岩桂送幽香。”他终于寻到了自己的心灵之乡,回来了。

  一切尽在偶然,而一切却并非偶然。“月白风恬,山青水绿”,大自然一切圆满,法法自足,它不以我们的意识而改变,也不因我们的努力而增减。只是,我们并不明白这原本简单的道理,这才是我们始终沉浸于痛苦的真正渊薮。

  禅,有时候就是一刹那的发现,是电光石火般的心灵感应,是月照寒水般的明净悠然。

  每次读禅师们的诗偈或者公案,总会有莫名的感动。一些禅师终其一生,都在精神的大海里神游,在智慧的群山中追索。他们似乎只活在一种纯然的精神境界中,只为彻悟一个生命现象。比起我们,禅师们到底是幸福的。

  禅师们发现的真理,说起来真正是简单至极,真正是“三岁孩儿看得见,百岁老者不得寻。”为什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禅虽然不是什么,但禅师们的努力,就是要让我们能荡涤那原本澄净、原本纯然、原本光亮的明珠上的灰尘,让其重新焕发出光华。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空,处在一个急切、浮躁而又粗鄙的物质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像一个巨大的魔方,有时候会让我们手足无措,捶胸顿足,歇斯底里,哭爹叫娘。我们无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一直急急地行走在那条路上,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禅总是要让人们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从而发现纯净、澄然而又自在的“本来面目”。

  禅是不可说的,但是,对于愚钝的我们,禅还是要说的,犹如不识月亮之为何物的人们,手指的作用是必须的。这就是中国禅宗史上大量的公案和悟禅诗出现的背景。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这是宋代普济禅师的两句偈子。虽然雁无留踪之心,水也无留影之意,但是,那种刹那的生灭状态,却长久地陶冶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之美。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6

  《已亥杂诗》读书笔记: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只有时间知道爱有多伟大......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种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下来,她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在一艘华丽小船上,“虚荣,帮帮我吧!”“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向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见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时间?”爱问道:“为什么时间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伟大。”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7

  大概从放假前一个月开始,到现在暑假近半,这一个多月来,我夜以继日,诵读不辍,终于把一本《千家诗》总共258首通背了一次。一个多月来,我把它随身携带,随手捧读,可以说是无论何时何地的,做饭间隙,友人茶话之余,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甚至陪女儿上兴趣班也带着。诵读的形式更是不拘一格,视环境而定,有时高声朗诵,有时轻吟慢咏,有时闭目默念,有时掩卷回思,更多的时候是随意翻阅,反复品悟。

  最惬意的莫过于夜深人静,万籁渐寂之时,独坐阳台,就着一杯热茶,伴着窗外树杪的微响和断续的蝉鸣,读几首诗,看几页小说。累了歇歇。再读几首诗,再读几页小说。真是心无杂尘,倒有闲余,与古人悠然神会,不胜痴醉,不仅没有永夜难消的寂寥,倒常常生出几分难挽时光逝去之匆匆的遗恨……

  当朋友听说我在通背《千家诗》时,第一时间是表示不解,接着很认真地说,你应该写一写你的收获。我嘴上说不想写,有什么收获啊,背过就忘,背过就忘,就享受这个过程的清心寡欲吧。可是回头静下来一想,又觉得确实应该提笔写点什么,不说什么收获感触,就算是复习复习,巩固巩固也好啊。

  《千家诗》是南宋谢枋得选编的一本诗集,全书按诗歌类别分为“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古诗”,共五卷。每一卷都基本按四季变换顺序编排,科学合理,便于读者理解记忆,且诗歌内容丰富,又不乏脍炙人口而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作为旧时人学诗的启蒙教材,流传很广。我手头这本《千家诗》,封面以浅浅的橄榄绿为主色,几株欲露还羞、娉婷多姿的荷,淡雅清幽,古色古香,令人爱不释手。“以诗配画,以画配诗”的编排方式使得诗画相得益彰,可让读者更好的领悟诗歌意境。每首诗后面都有今人注评,甚至古人点评,不管是今人古人,都是语言精当,风格无拘,颇能见真性情的,虽三言两语,或只是片言只语,却往往有画龙点睛或一针见血之神效,让人见识大开,涵咏不尽。读之真是有趣,有益。

  可惜我经典文化作品读的不多,无法因能融会贯通而产生浮想翩翩的阅读快感,现仅捡拾我在诵读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的两三点做一下归纳。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诗歌里“紫薇花”这一意象。第一卷“七言绝句”里连续三首入直诗都写到紫薇花。第一首是周必大《入直》,最后两句:“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幽雅的深夜意境很美,恰逢现在正是紫薇花妖艳缤纷,夺人心魄的季节,读此诗句令人怦然心动。诗人为什么“不寐”呢?原因是他入直宫禁的时候受到圣上赐茶,隆恩浩荡使他过度兴奋因而睡不着觉,所以注评者指其“奴颜媚骨,不加掩饰”。第二首是洪咨夔的《直玉堂作》,这一首思想立意与前首相近,诗歌里“浓墨淋漓”一词至今延用不衰。但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诗中的紫薇花:“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此中意境,较前一首显然是更胜一筹啊,可惜我无意品其中之味,倒是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皇宫里紫薇花是很常见的植物么?为什么诗人们频频写它?只听说后宫喜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义,难道紫薇花也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读诗。嘿,隔页又是一首写及紫薇的诗,白居易的《直中书省》,最后两句:“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呀,好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诗句!可是诗句下面的注释却冷冰冰给人兜头一盆冷水:紫薇郎,指中书省入直之臣。原来,此诗句并非我猜臆的蕴涵着几多香艳,几许风流,紫薇郎竟是指一个宫中之臣!注评者显然对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闲适冲淡的意境,不卑不亢的情怀非常赞许,可是我无意去比较诗人间品性的异同,思想境界的高低,我关心的还是紫薇花。为什么中书省入直之臣要称为紫薇郎?是因为中书省的紫薇花很多而作者临时取眼前之物自称?还是因为紫薇花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在宫中普遍种植?为什么这些入直之臣都对紫薇花如此敏感,如此耿耿于怀?仅仅只是因为恰逢紫薇季节,应时对景,借景抒怀而已?总之,这些疑问紧紧萦绕于我的脑际。

  “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很符合我随意随性懒散的个性的,这一次又想好好发挥此特长。可是古人又云:为学患无疑。而有所疑只是学习的第一步,有进一步的解疑行动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于是,我特意“百度一下”。答案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而足,而一位叫“天心月圆”的新浪博友,他对于紫薇花与紫薇郎的阐述就非常周详深刻,让我心里的疑团犹如被拨开的云雾。综合参考所查阅的各方说法,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紫薇花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是一种树姿优美,花色鲜艳,适应性强而被广泛种植的观花树种,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还有一颗星宿也叫“紫微”。两词形近音同,意义却大相径庭。“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据说自汉代起,“紫微”就用来比喻人间帝王的居处,即皇宫重地。(知道了这一点,后面的就好理解了。)

  那为什么把中书省之官称作“紫薇郎”?“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可见中书省是皇家政务中枢,唐代中书省就设在皇宫内。需知道,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中书省官员)称为紫微令。这样说来,“紫薇花”和“紫薇郎”(正确应是“紫微郎”)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由于“紫微”这一颗寓意高贵的星宿,“花”与“官”才联系起来的。紫薇花因此见幸于皇宫而被普遍种植也就不为奇了。

  还需知,中书令为一省之首官,历来是文人士子企慕的要职,所以历来诗人都喜欢歌咏紫薇花,尤其是后来凡任职中书省的官员,都喜欢写紫薇花,喜以“紫微”自称。杜牧也当过中书舍人,曾以《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杜紫薇”。“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不过我宁愿相信,紫薇花本身的美丽飘逸,轻灵曼妙才是它深得人们喜爱,诗人青睐的最大原因,也是其在宫中遍植的最主要原因!毕竟,美丽的花儿本是自然界的精灵,是大地之母给人类最诗意的馈赠,人为的赋以浓重的政治色彩,非但不能增添它的美艳,反而剥夺了它纯真的光彩。

  这几天读美术史话,读到日本当代画家东山魁夷,每当有客人光临,他就提前将自家庭院小径打扫干净,然后轻轻摇落院中的花树,让花叶铺满庭径,以此愉悦客人的心怀。我不禁想:啊,他最好摇落的是一棵紫薇花!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8

  那是一个发生在冬季已经逼近的季节的故事。作为麦迪逊广场的“老房客”的苏贝正在长凳上辗转反侧。在这寒冷的季节,即便用了三份星期日的厚报纸衬在衣服里,遮着脚踝和膝盖,也还是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因此苏贝开始打起布莱克韦尔岛(上有监狱和疯人院等)的注意,因为在他看来法律都要比慈善更为仁慈,就此开始实行他的计划。

  我在为他“为了温饱抛弃而放手自己的尊严”感到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怀有一份同情,对于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他而言,能吃上一顿且有地方可住要比那所谓的尊严来的实际的多。出于对他之后的行动的好奇,我继续往下读着。

  我感叹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愿望而想了不少办法,可却全部落空。当苏贝想要进入一家豪华饭店饱餐一顿,以吃霸王餐的罪名被捕,却因为衣冠不整而在还未踏进店门就被侍者给撵了出来;当苏贝想要进一家不怎么堂皇的`饭馆果腹,以赖账为理由被警察带走,可是这仿佛是一个美妙的梦想,他被“赐予”的只有一顿暴打;此后苏贝又尝试了向漂亮的玻璃橱窗砸石头、装作是调戏少妇的流氓、扰乱治安、偷走别人的伞,可是结果依然是没有成功,这也许是在我看了前两次苏贝未成功的例子就早已料到的结局。故事看到这,我想也许苏贝就会这样在外流落或是回到他的露天“豪宅”熬过整个冬季。

  可惜故事还没有完,就在苏贝向麦迪逊广场方向走去的路上,赞美诗悠扬的乐声从教堂内飘出,飘进苏贝的耳朵,这赞美诗的音乐似是把他胶在教堂外的铁栏杆上了,让他心醉神迷。原来当他生活中还有母爱、朋友、雄心、纯洁的思想和体面的着装时,他是对赞美诗的曲调很熟悉的。正当他受此感化,想要爬出深渊,对抗命运,从新做人,唤起当年热切的志向……我正为他能摆脱自己“只为温饱不择手段,不思上进地想要通过懒惰的手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的想法,而是由积极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取而代之感到高兴,感到他还是有希望的时候。他生命的转折点也在此刻出现了,可惜似乎是转错了方向的——就在苏贝准备改过自新之时,他曾经的向往来敲门了,警察因为他趴在教堂栏杆上样子可疑带走了苏贝,并宣判在布莱克韦尔岛上监禁三个月。

  故事到这里是收笔了,作者并没有交代苏贝当时听到这个结果后的想法和表情,但我想象一定不会是一个好表情。

  我有时会像那时的苏贝那样抱怨命运的无常,在他想要被捕,轻松地享受温饱之时,所有人都好像把他当做一贯正确的帝王,然而当他想要真正崛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时,却实现了当初那个并不光明的理想。可是抱怨的同时,为什么不想想当初自己去干什么了?为什么不早点想起来要去靠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生存下来呢?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9

  仔细想来,席慕蓉的诗歌曾经绵延在我整个青春期的阅读之中。她的书也一度占据着我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在我真正能读懂文字的时候,就开始时常沉浸在她笔下的世界里,那些浅浅的相思,悠悠的惆怅和关于成长路上诸多的风情,填充也丰厚了我不再复得的往昔。曾经为了解她是怎样的女子,跑了很多书店终于买到了附有她容颜的诗集。多年前买的书已泛黄,在我少女时代的记忆中,她的诗歌就是清新质朴的。前不久,偶然读到她的新作推荐《以诗之名》,迫不及待地买来,就像是赴一个久违的约会。终于读完,可以稍稍放下原本的期待了。

  她的诗从最初的《七里香》开始到《以诗之名》,这期间正好隔了整整三十年。或许,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回首时,时光一泻万里;而期间,生活,则零零碎碎。三十年的光阴,四百首左右的诗,连接了她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用她的话说: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我不确定这会是她的收山之作,但她已年近七旬,曾经在我心里如诗一样美丽的女子,还依然偶尔提笔,在文字间游走。我一直坚信,有缘的人们之间,无论相识与否,无论前生与今世,冥冥中一定有无数个心灵契合。人生太多的故事和痕迹都需要某种宣泄和表达,文字,可能是最温情的方式吧。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依然热爱文字迷恋诗,想起了去年,我信手涂鸦一首小诗放在QQ空间里,引来一些学生的评论和交流。一外地的好友在网络那端感叹:哇,还有人喜欢诗,好了不起啊。我调侃她:当然了,诗是对生活诗意的表达,我对学生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在这个愈发世俗的红尘里,诗意也许已经渐渐消亡;但校园中的我们,愿意的,会的,去读诗并喜欢诗。

  席慕蓉的诗歌曾风靡了80年代的台湾岛,而后转入大陆。创作《七里香》时,她正值中年,主题通常是温柔感性的心灵流淌。如关于爱情的经典诗行: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关于青春,她有: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关于时光与生命,她说:前路将经由芒草萋萋的坡壁/直向峰顶/就像我知道/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知道让多少人找到了心灵的共鸣和对生命对爱情对人生通透的感动、期望和敬畏。几十年的时光转过,她文字的面貌已然改变许多,多了浓烈的回忆和厚重的乡愁。《以诗之名》的扉页上赫然写着“献给海北”,于是,她天堂里爱恋了一生的伴侣成了诗行中重要的一部分,时有遥想,时有纠结。我还无从体会大半生相守的那种情感,但是透过文字,却能为他们的深情款款而感动。在《别后》有:至今/还会不时回身寻你/忘了你已离去/然后/就这样静静地停顿片刻/让疼痛缓慢袭来/想着/原本有什么话要对你说/如果你还在。在《最后的折叠》里有:已各在岸的一方/晓梦将醒未醒之际/空留有淡淡的玫瑰花香。一直以来,她确实是笔下的那个幸运的受纵容的女子,在宽广的深爱中自由地追求和翱翔。

  也许,身在异乡的人大都有寻根的情怀。席慕蓉祖籍内蒙古,生于四川,成长在台湾。外婆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近些年来她在台湾和内蒙古之间往返多次,每次的追寻和行走都感慨万千。台湾的很多作家也都集体有着一种乡愁情结罢,从余光中到齐邦媛再到张晓风、席慕蓉,这是亲近故土的人不能真正明了的。在《以诗之名》中,席慕蓉浓情的描述了可以感受可以触摸的活生生的故乡:巴尔虎草原、黑骏马、伊金桑、哲别和铁木真等。这些符号,串成了她内里永久的惦念。诗人可以把所有的情感都诠释在诗行,好似唯有此,心才能安定下来,也才终能收获一份喜悦和满足。席慕蓉说此时故乡再也不会是只能躲在她心中,却又时时让她疼痛的那根刺了。于是,我好像又能深深的懂得她。放任身心的去原乡体验几场,那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足迹和记忆;然后把一切相关的大爱与悲壮,都一一交付文字去流传。

  我常想,人过三十,会释然也会顿悟很多事情。从激情灿漫的青春年华到内敛沉着的中年时光再到云淡风轻的暮年岁月,这一路上所能收获的,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智慧和心灵感悟。越来越觉得,生活的表面好似一切波澜不惊,但却越发没了心动和惊喜的理由。只是我比较敏感,在行走的脚步里留恋任何小小的幸福。比如在午后若能有一杯清茶和一本喜欢的书,看光影从指间一点点移动,便觉没有浪费的时光无限美好。席慕蓉从《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手册》、《我折叠着我的爱》到《以诗之名》,文络清晰的展示了她澄澈的心路历程。好似一朵娇柔的玉兰花,含苞、初放乃至盛开、飘散。很赞成张晓风对她的评价:席慕蓉的诗是流丽的、声韵天成的。是的,似柔煦的阳光,带给人温暖和感动。读完《以诗之名》,最近甚至于在我生活中偶然的、无数的不经意的瞬间,某些诗句就跳跃在眼前。我知道这是诗歌的力量,温润如水。所以还是唯愿吧,愿现在的你也能有份读诗的心情和诗意的情怀。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10

  有一段时间,忽然发现自己不会写字了,已经有很长很长一段日子没有写出过一段完整的文字。倒也不是因为脑袋空空、无所事事,就只是单纯的无法执笔,无法让文字随着自己的思绪发散开来。

  后来有一天,偶然路过书店,顿时明了,原来是因为我很久没有看书的缘故。

  人的心就像一株植物,行走是阳光,而书籍是雨露,离开水的干涸植物,阳光越强烈,越会加速它的消亡,我不能只是行走,也要留一些时间‘灌溉’。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陷入提笔忘字的窘境,一定不会原谅自己。

  对老舍先生的记忆一直还停留在《济南的冬天》这篇中学课文中,只知道他原名叫舒庆春,写过《四世同堂》和《茶馆》,是文学大家,却并不知道他到底何以称“大家”。前些日子读了本书叫《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合集,里面摘录的文章有关于北平、济南、青岛、伦敦这些他曾居住过的地方;有关于他的母亲、妻儿还有已逝的故友;有关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以及一个腹有诗书的文化人自觉对人生的“浅薄”探讨… …

  被朴实的文字吸引,有几日假期,机缘巧合要去济南游玩,寻着书里的影子去了大明湖和趵突泉,关于趵突泉我记着老舍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此话所言不虚,这泉眼仿佛是有魔力一般,你什么都不用做,单单是站在池边静静看着泉眼“突突突”的冒水,就足够一天光景了。

  《想北平》这书妈妈也是看了的,她有个习惯,要是钟意什么,定要与你寻找共鸣,然而几经磨合,她得出的结论是:我是走马观花的看完这本书。真是天大的冤枉,我怎么敢如此不尊重文字,只不过,关注点不同,深刻记忆点自然也会不同罢了。

  我打心底里是钦佩像老舍先生这样不虚头巴脑的作家的,诚如先生所述“什么文章最难写,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我的职业是“写”。只要能写,就万事亨通,可是,近来我写不出来了!问题严重得很,我不晓得生了娃娃而没有奶的母亲怎样痛苦,我可是晓得我比她还更痛苦。没有奶,她可以雇乳娘,或买代乳粉,我没有这些便利。写不出就是写不出,找不到代替品与代替的人。”

  写作是件严肃的事情,饭可以随便吃,话不能随口说。一部好的作品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影响一个时代。

  如果非要用‘开卷有益’作为论点,让我说出读书有什么好处的话,我可以如数家珍的列出它十大条、二十大条,但是,那些条条框框无非都是些很空泛的大白话,读书真正的意义,书籍的个中滋味,还要每一个读书的人自己去慢慢品味。

  我也说不清从小到大的爱读书,到底带给我了些什么具体的东西,但是我知道,每次提笔,都是在我读了很多书之后,只有在获取了很多很多书籍食粮后,我才觉得自己特别有话要说,而且能说的出来。

  到现在依旧记得小学时班级图书角的一句话:好读书,读好书。

  现在的很多作品,辞藻华丽,文字飘渺,常常读了半天,也不知道它到底想要表明一个什么意思,说好听点儿是‘天马行空的'意识流’,说白了就是没头没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到最后,作者都快忘了自己最初是要写什么了。这种文章一眼望去就会见到很多我们平日里根本不常用,甚至不常见的词语,很多人认为,这种文字代表着一种文学造诣,所谓‘看不懂的就是最好的’。

  对于这个理念,虽然我只是‘文学界’的一个‘小透明’,‘读者界’的一个‘小读者’,却也迟迟不敢苟同。作为一个读者,你为什么要‘怀疑自己的智商’?从娘胎里出来就开始说中国话,然后还上了那么多年学,你有什么是看不懂的?如果不是甲骨文也不是文言文,他写出来的文字你看不懂,不是你的问题,是他的问题。你的时间有限,你读每一篇文章都应该获得更多东西才对,他只顾及卖弄只顾及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而‘浪费’你的阅读时间,你不生气反而觉得他挺棒,你是怎么想的?

  我心目中的好文章,是文字平实却又蕴含道理,引人共鸣,让大家看的懂并觉得‘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哎’。知道很多华丽的辞藻是很不错,但是‘堆砌辞藻’不是本事,‘运用辞藻’才是本事。

  饭有很多种,诚然,御膳一定是最精致最名贵的,但不一定是最大众口味的。

  纸笔值千金,心有所想心有所向方下笔,何必诗债换酒钱。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读后感 篇11

  品一杯酒,初尝时觉得烈不可耐,而后来回味,却是满口醇香,读诗亦是如此。诗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回味的意境。而最能让我觉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就是唐代诗人诗圣杜甫所作的诗。

  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这里我仿佛看到杜甫,只身一人站在破败的城墙外。不由得想起昔日长安城内,车水马龙,巷里巷外充斥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一片繁华的景象。可是现在春天已经俏无声息的来到,却是物是人非,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目萧索的景象,城内外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给人凄清寂静之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长安城的繁华已逝,战争的硝烟像四散的毒蛇,传播着无尽的痛苦。妻离子散,身在长安,曾经的国都却归家无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无处可以诉说的忧愁,让一代巨儒引颈长叹,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杜甫早已是一个落魄士人,寓居鱼南村一角的.破败草庐。每逢大雨,草庐总是在风雨中飘摇,像无根的浮萍,连遮风挡雨都做不到,日夜都为这而忧愁,难以入睡。我仿佛看到杜甫哪怕是在这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顾自身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而在想到天下还有数不胜数的像他一样的读书人仍然无处安身,生计都难以维持,不由得仰天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希望天下的读书人都能够衣食无忧,有一个好的仕途。从这我读出了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杜甫生逢乱世,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一生飘零,他的心中定时凄苦万分吧!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忠君爱国的信念,宁愿牺牲自己换取天下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安居乐业,不再因为国家动荡,而四处奔波。读他的诗我读懂了他内心的愁苦,和他可歌可泣的伟大爱国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像杜甫一样具有高尚灵魂的人。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报国心愿。他们的高尚品德,就像一座座明亮的灯塔,为我们前方的道路扫去阴霾,让我们受益匪浅。

【优秀党员读书笔记:《诗》】相关文章:

优秀党员个人总结02-18

优秀党员个人总结10篇02-22

优秀党员个人总结12篇02-18

二游诗·任诗原文10-23

秋天的诗12-18

戴望舒的诗10-31

赠别诗10-27

小学优秀党员教师代表事迹材料09-18

有关刘诗诗的满分作文1200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