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感想随笔>走进华盛顿——政治中心有感

走进华盛顿——政治中心有感

时间:2022-08-08 02:55:18 感想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华盛顿——政治中心有感

  走进华盛顿——政治中心有感

  一、特殊的纪念

  今天我们参加了林肯纪念堂,越站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白宫等地方,领略了美国政治中心____华盛顿的魅力。

  林肯纪念堂位于华盛顿国家大成草坪的西端,碧波荡漾的波托马河东岸,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是为纪念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而建的,是华盛顿的标志之一。纪念堂是一座白色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的纪念堂。它在高高的石阶上,非常的庄严。纪念堂外廊四周有36根高大的石柱,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花饰,代表着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而廊柱上方护栏上还刻着48个州的名字。

  纪念堂没有大门,寓意着永远向世人敞开。登上高高的石阶,进入纪念堂,迎面是位于正中,用洁白大理石雕刻的林肯坐像。他目光深邃,神色严峻,给人一种非常刚毅坚定的感觉。在林肯坐像背后有着一段铭文,意为"在这座殿堂里,在人民心中,永远铭记对林肯的怀念,是他为人民拯救了联邦。"在林肯坐像左侧墙上,有一块葛底斯堡演说的石刻。而坐像的右侧墙上则铭刻着林肯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时的就职演说。

  参观完回到正中的林肯坐像,背对坐像,面对广场,可以看到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三者构成了国家公园的中轴线。而在纪念堂前方,有一个长610米的长方形反思池,可以欣赏到华盛顿纪念碑在池水中的美丽倒影。

  逐个参观完各个纪念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墙。纪念墙是一个L型的结构。从入口走进,地势逐渐降低,人们的心情也是越来越沉重,走到L的转折点时,地势逐渐升高,心情逐渐平复,思想陷入了思考。在越战中美国牺牲了58209人,他们的名字被刻在墙上,供人们瞻仰祭奠。这些沉重的字母,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教训,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在华盛顿市区中心有一座红墙灰顶的高层建筑。北眺华盛顿纪念碑,南倚杰斐逊纪念堂,这座建筑叫做"美国二战大屠杀纪念馆".里面所陈列的那段被浓缩的历史,是二战前及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及其同伙所施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迫害和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历史。1993年4月,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美国国家大屠杀纪念理事会主席哈维·迈耶霍夫和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者、诺贝尔奖得主埃利·维索三人一起点燃了纪念馆六角形祭奠大厅内那束不再熄灭的火。从那时起,这个博物馆开始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而今天,我来到了这里。

  这个馆的外形活像个逃不出去的监狱。头顶上都是模仿监狱的铁架子,有一种压抑之感。这是美国设计师经常使用的艺术表达形式,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有不同寻常的感受。

  在参观前,我们每人会拿到一本淡灰色封皮的小本子,封面中心的图案很象是美国护照上的国徽。最上边写着:IDENTIFICATION CARD(身份证);中间徽标是:Fo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we must bear witness(为死者和生者作证);最下边是: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这就是我们参观大屠杀馆的临时身份证。纪念馆用这种方法,让每个来访者融合到展厅的环境中,用心去触摸,切身地感受。正是这种方式,让数以万计的人了解了这段历史,了解了被屠杀者的无辜。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却可以告诉无数人这段历史。这本只有64开、4页的身份证,拿在手里,心中却感到压抑和沉重。馆内设计巧夺天工,极小的空间,保存着许多稀世文物,从希特勒上台前的狂热到希特勒进行的种族灭绝,都有丰富真实资料。灭绝犹太人的罪行,表现最淋漓尽致:从证明犹太人是劣等种族的人类学调查,到犹太人被杀害后留下的金银首饰、上万双皮鞋和一堆堆头发……都是半个世纪前的真材实料,告诉着世人,这是世界上最惨绝人寰的屠杀。

  "对抗仇恨,阻止种族屠杀,以及促进人类尊严"这是这座纪念馆的宗旨,这次参观,让我重新了解这段历史,更开始思考这些历史背后的发展因素,伤痛要记住,更要预防!

  谈到美国的政治,就必须回顾美国的历史,美国人对于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与美国历史是有很大渊源的。虽然中美之间的政治制度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反对战争、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我们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文化,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震撼的博物馆群

  今天下午我们来到华盛顿的博物馆群参观学习,这里有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十几个博物馆,但我们选择来到纳粹大屠杀纪念馆,了解这一空前灾难的相关历史。 博物馆创办主席曾经说过,为了死去和活着的人,我们必须亲自见证。

  犹太人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族清洗, 是二战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纳粹大屠杀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杀,儿童就有150万。参观之前,每个人领取了一张身份卡,跟随卡片中的犹太主人公一起,见证他们当年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

  博物馆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影片和目击者证词,全面地展现了那一段历史 ,普通亲历者的讲述真的是震撼人心。纪念馆外墙上是艾森豪威尔的题词真切的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我们必须记住,绝不能再让历史重演,绝不能在大屠杀面前保持沉默,我们必须从对大屠杀的记忆里获取对罪恶的愤怒,勇敢地站出来,对抗无论发生在哪里的罪恶。人类的权利和尊严,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

  三、华盛顿印象

  走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群群落当中,向西眺望,在一片如茵草坪的尽头,至高耸入云的华盛顿纪念碑。那条中轴线的两侧,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史密森尼博物馆建筑群,有古老的红砖设计,也有摩登的现代建筑,不经意间,我们就落入了博物馆的世界当中。粗略一看,还不太清楚这是怎样一个概念,据介绍,这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博物馆系列,从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雕塑馆,国家美洲艺术博物馆,艺术和工业大楼,一直到反映现代科技尖端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几乎包容了整个美国文化从历史到当代的全部面貌,不得不感叹史密森尼学会的强大魄力,以及美国政府对于国家博物馆事业的支持,坐落在这里的所有的史密森尼的博物馆,无论美国公民还是游客全部免费入内。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对于公民素质的培养上面是确实是花了大力气的,从点滴之中我们见到了美国这个国家对于国民教育事业的支持,也看到了美国教育资源的丰富。

  当然,今天感悟最深的还是赫希洪博物馆展出的施林·奈沙facing history的摄影图片展,黑白色的图片,讲诉着中东地区那段动乱不堪的历史,女权运动、宗教斗争,还有无穷无尽的伤亡。虽然看不懂人物图像上的文字,但是从人物的表情当中,我们看到了肃穆与庄重,一组右手摆胸的图片透露着对于自由、平等的坚持与渴望,更是对现实不公的一种无声反抗。看完施林·奈沙的作品,特地去查找了这位艺术家的资料,她生于伊朗,对于那块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对于这些作品,她曾经说过:"我们的国家正在接受挫折的考验,伊朗的人民意志在接受斗争。虽然今日的斗争和往昔不同,但是斗争仍在继续。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处境虽然在伊朗斗争和生活还是困难重重,但是这绝不会成为他们退缩的理由。"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去深刻感悟他们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当中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个世界。

  华盛顿—花生豆,不大,像个小县城,60万人。但却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美国的政治机构都集中在很偏的地方。也许他们觉得安静的地方才适合办公!初探华盛顿,白宫,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二战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看到这些的时候让人感觉到是心痛的,战争太残酷了,受罪的都是人民—I have a dream!在华盛顿黑人占了大多数,黑人的地位要比白人高,也许是美洲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导致了现在这样的情况。生命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历史上那段种族贩卖的历史也是让人感觉不可接受的。怀着沉重的心情从这些地方走过,人生命的短暂不足以让我们去改变历史,和平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午参观了国家艺术馆,再次站在这些大师面前,我又一次的被这些作品所俘虏。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在这里都得倒了展现,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状态,比起中国的传统画,西方这些油画创作更加具象化,完美的色调,玲珑剔透的人物肤色让我感受到大师的魅力所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在次来到这里观摩!

  美国韩战纪念碑,19名战士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在艰难的泥泞中,他们踏着坚定的步伐前进。我们仿佛也置身战场,感受到他们的无奈、紧张抑或恐怖,美国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参观者感受战士的内心,这体现出美国人对待战争的一种态度,反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同时也敬畏战争中的战士们。林肯纪念堂气氛庄严,鼓舞人心,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美国人自发的组织建立林肯纪念堂表明了美国人对自由和平等的不懈追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是美国公民争取权利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公民们的维权意识很强,另外例如在出版物的版权以及技术的专利权等问题上,他们会坚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维权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中国的盗版书籍以及山寨手机流通市场甚至占领部分市场等现象,都明显表露出中国公民缺乏这种尊重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权的正确态度。我认为中国人多缺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很多的表现和原因,而关于知识或者技术的正权问题也是国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项必要的挑战,首先尊重了知识的创造者,才能够去保护和了解真正的知识,而唯有这样,才会去意识到要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东西。如果缺少了这种知识文化的归属感,要真正的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