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憩园读后感

憩园读后感

时间:2022-08-19 08:24: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憩园读后感

  憩园读后感

憩园读后感

  篇一:《憩园》读后感

  王万莹

  读完憩园,留给我的是一种沉重的气息。是一种对人生的惋惜,对生命的惋惜。事物的发展看似平凡,却怎么也脱不了命运的摆布。憩园里的两家主人,在这里上演的是一曲命运的悲歌。

  小说憩园以第一人称我进入憩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了憩园里前后两家主人的命运,看似不同,却也相同。被同一根命运的绳子所牵引,演绎一场人生的悲剧。是无法摆脱,还是根深蒂固?

  杨三爷作为憩园中前主人,几乎已完全被封建社会自身的体制掏空了灵魂。他爱读书,还能作些诗词,但是,不劳而获、衣食无虞的腐朽生活使他失去了对自身命运的审视能力。他一步步地走向堕落的深渊,既无力自拨,也不想自拨。最后只得卖掉憩园,被亲人赶出家门。杨三爷是憩园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辈遗产过着安闲的日子,吃喝嫖赌,挥霍家产,使家里一日日走入困境。为了钱财,兄弟们商量着要把憩园卖掉,平分祖先遗留的最后家产。此刻的杨老三想要守护这份产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儿子留学回来,代替了他在卖公馆的合同上签字。几个月后,憩园便有了新主人。杨三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家里人的不满,大儿子恨他,并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亲,言语逼人,处处充满着恨意,最终把父亲赶出家门。妻子恨他,无法原谅他背叛自己,纵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待父亲。唯有小儿子,时刻想着父亲的好,时刻想着要照顾父亲,然而他还小,没有强大的力量去做成这件事,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结束。

  实际上,《憩园》就是以杨三爷今天的命运隐喻着姚诵诗明天的结局。它让我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剥削体制不仅仅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样也给它自身的利益继承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后来的灾难更为可怕,因为它直接消解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意志,瓦解了人对自身命运的最基本的审度能力,对自我生命的最原始的体察能力,使人的精神和心灵真正地变成了荒漠。这里,巴金从人物命运入手,以一种互为印证的叙事手段,使我们看到被奢靡的物质外表所拥裹的精神深处的颓败情形,体现了作家对腐朽文化无法改变的悲悯。

  憩园里上演了两家主人的不幸,享受荣华富贵,带来的只是一次次悲惨的命运。贪图安乐,是以生命付出代价。憩园里笼罩着悲哀的气氛。纵使有美丽的庭院,纵使有安宁的环境,也不能让人走出悲哀的命运。

  篇二:《憩园》读后感

  《憩园》是巴金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的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在于他的篇幅有多大,内容有多广泛,而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是否典型,描写的环境是否具有代表意义,而《憩园》就做到了这点。

  小说中的黎先生是一个写小说的贫困知识分子的形象,住旅馆也只是住在一个开了窗就能闻到煤臭味的房间里,虽写文章有所小成,但依然逃脱不了寒碜的命运。他的同学姚国栋既大学毕业又留过洋,而黎先生只读过半年大学已经写了六本书,而当了教授和官员的姚国栋,曾经充满壮志凌云的姚国栋回国几年却没有写出一本书,究其为何原因?生活在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家庭中的姚国栋,虽有比姚先生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虽有比黎先生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但终究到头来还没有黎先生的成就大,实在是令人感叹。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姚国栋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过着像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沉溺于物欲的享受,这些都只能让姚国栋丧失谋生的能力,最终使其家庭走向堕落。

  初读《憩园》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平淡".之所以用"平淡"来形容是因为小说给读者的故事框架就是主人公黎先生到好朋友家去当食客,换句话说就是借住。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大大的改变了我的初衷。小说故事的发展存在两重性,一种是必然性(姚先生儿子的夭折),另一种是偶然性(杨家小孩父亲的死),而且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比给读者一种忠告(这是我认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个性鲜明、情感丰富。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黎先生在这部小说中充当的角色是多重的:他既是好朋友姚先生家发展的见证者,又是杨家小孩的倾诉对象,而且还是杨家小孩"救"父亲的热心者。

  见证者:小说故事的场面绝大多数是在好朋友姚先生家发生的 .姚先生在作者看来是一位自命不凡、手高眼低而且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一号人物形象。他总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尤其是对他儿子的教育,而他儿子最后的死,在作者看来也是他咎由自取。姚先生的夫人可以算是用来衬托姚先生的,他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无不衬托出姚先生的自命不凡、不善听取别人意见的丑陋性格。姚先生是靠他祖上传下来的几千亩地活着的,他在当时可以算是游手好闲、靠祖宗产业活着的人,换句话说是"寄生虫".他靠着钱活着,而他儿子却由于钱夭折,这似乎存在着一种必然性。

  倾诉的对象:小说在一开始(就是黎先生刚搬到好友家住的时候),杨家小孩这个人物就出现了,而且每次对他描写的笔墨都很少,给人一种摸不透的感觉。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也就是黎先生对杨家小孩每次来为了折山茶花而与仆人发生争吵而感到奇怪时,杨家小孩向他吐露了折花的原因,也就是杨家小孩的父亲杨梦痴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谓是达到了高潮。憩园的原主人就是杨家小孩的父亲,他父亲由于他放荡的行为,用小说中李老汉的话就是走错了一步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父亲最后却未能保住公馆(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反对卖掉公馆,可是孤立无援),他对失去公馆感到十分悲痛。这样看来杨家小孩的父亲在经历这场事件之后,可以算是一位觉醒者,他十分悔恨自己以前的行为,以至于对他儿子和妻子形成愧疚感,而且到了后来他隐姓埋名也就时消失,目的就是不愿再拖累他们。最后离去时,给他儿子的信上就写到"把我当成已死的吧".这种人性的感悟是何等的深刻,在卖掉公馆时他终于懂得了他父亲也就时杨家小孩的爷爷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好一个"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相比之下的姚先生就是一位不觉醒的人,他还没有看透世间。没有觉醒,因为他没有失去公馆,他又怎么知道失去的滋味呢?

  热心者:黎先生在得知杨家小孩父亲的遭遇之后,可以算是十分感动而且同情的。与其说是同情杨家小孩的父亲,还不如认为就是同情杨家小孩。黎先生对他超前的成熟感到吃惊,对他如此的爱父亲而感动。在作者看来黎先生似乎有一种责任来帮助他"救"他父亲。而杨家小孩的父亲却为了躲避他而病死在狱中,这无不使人心酸、使人心痛,而更心酸、更心痛的是他儿子杨家小孩。他父亲最后的死在小说中多有暗示:小说中描写两个瞎子和一个瞎女人在公馆旁唱着《唐明皇惊梦》以及黎先生的怪梦似乎都预示着这个悲惨结局。

  小说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给人一种"沉闷"之感。似乎故事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而应该是这样:好朋友姚先生的儿子小虎被姚夫人感化了,杨家小孩的父亲在黎先生和杨家小孩的帮助下得救了。可是结果都是相反的,但这样结果在作者看来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它可以算是抗战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

  篇三:《憩园》读后感

  读完憩园,留给我的是一种沉重的气息。是一种对人生的惋惜,对生命的惋惜。事物的发展看似平凡,却怎么也脱不了命运的摆布。憩园里的两家主人,在这里上演的是一曲命运的悲歌。

  小说憩园以第一人称我进入憩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了憩园里前后两家主人的命运,看似不同,却也相同。被同一根命运的绳子所牵引,演绎一场人生的悲剧。是无法摆脱,还是根深蒂固?

  小说主人公我进入憩园,便与杨家小少爷相遇。从朋友口中得知,小孩时常进入憩园采摘茶花。也许是好奇,也许是由于同情,便有了我想打探出小孩的遭遇。杨家的命运便再次在此展开。

  杨三爷是憩园原先的主人,靠着祖辈遗产过着安闲的日子,吃喝嫖赌,挥霍家产,使家里一日日走入困境。为了钱财,兄弟们商量着要把憩园卖掉,平分祖先遗留的最后家产。此刻的杨老三想要守护这份产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的大儿子留学回来,代替了他在卖公馆的合同上签字。几个月后,憩园便有了新主人。杨三爷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家里人的不满,大儿子恨他,并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亲,言语逼人,处处充满着恨意,最终把父亲赶出家门。妻子恨他,无法原谅他背叛自己,纵容自己的儿子如此对待父亲。唯有小儿子,时刻想着父亲的好,时刻想着要照顾父亲,然而他还小,没有强大的力量去做成这件事,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段悲情的结束。

  杨老三过惯了荣华富贵的日子,在社会上完全没有生存能力,离开了钱的依附,注定是生命的结束。沦为乞丐,住在祠堂,亲人好友不相认,平时靠偷窃维生,最终被抓囚禁,因做不了苦工装病,被送入病房,染上霍乱而死。

  杨家小少爷心地善良,但却也是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父母亲吵架,哥哥与父亲反目成仇。自小,他在恨的周围成长着,遭遇着那么多的苦难。他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父亲能够回来,一家人和和气气过日子,然而他的这个小小的心愿也不能够实现。是被什么剥夺的呢?是一个人在祖辈的遗产中丧失了自己所造成的。

  憩园的新主人,是小说主人公我的朋友。他是一个爱夸耀的人,有壮志,但却不肯脚踏实地去做,也是在消耗光阴中过日子。他纵然自己的儿子一步步地堕落。因为过于溺爱,导致了儿子最终的死亡。他的儿子小虎,在他前妻家里人的教唆之下,憎恨自己的后娘,不爱学习,(www.fwsir.com)经常在外赌钱看戏。拿着父辈的钱,寻欢作乐。可以说小说中的小虎和杨三爷,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他们有着同样的命运是不难而言的。

  憩园的女主人是一个新式人物,她有一颗悲悯之心,她同情着一切不幸的人,她只希望人间能有温暖与欢乐,哪怕是小说也好,她也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然而命运对她也是残酷的,空有着丈夫的爱,却得不到理解,儿子的恨意无法消除,努力做好妻子母亲的角色,却因出身的卑微,让别人瞧不起。她是一个苦情人,在这样的生活禁锢下,她是否又有勇气走出来呢?如果没有,就像巴金先生说的那样,这位好心的女人,将来也会闷死在这个公馆里。

  憩园里上演了两家主人的不幸,享受荣华富贵,带来的只是一次次悲惨的命运。贪图安乐,是以生命付出代价。憩园里笼罩着悲哀的气氛。纵使有美丽的庭院,纵使有安宁的环境,也不能让人走出悲哀的命运。

  篇四:《憩园》读后感

  正如巴金所说,读书就是在作者思想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的思想。所以可以说,读后感就是在读书之后所形成的自己的思想。

  《憩园》是巴金人间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巴金一生有无数的作品。他可以说是三部曲的专家,他写过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堂》《寒夜》)等三部曲。其中,《家》被认为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有人武断的说巴金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作品了。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之大。

  《憩园》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在外漂泊十六年,回到故乡成都的一个作家,寓居友人新置馆邸。他发现主人夫妇有内忧,新婚的女主人受到丈夫前妻儿子的困扰:前妻娘家是巨富,他们有意无意的利用小虎折磨她。此后,他又发现憩园旧主人一家的悲剧:杨家三公子因为婚外情,吃喝嫖赌,挥霍家财,骗妻子钱财而被大儿子和妻子赶出家门,但是小儿子却与之保持亲密联系,并常到憩园这桂花安慰父亲,劝他回家,悔改。

  《憩园》一书中出现过很多对作者写作风格的评价,即"小人小事".为了理解为何会有如此的评价,我在网上找了一种说法:所谓小人小事有很多含义,其一,小人,即卑鄙之人,小事,可以说大多局无大碍的事,小人小事可之谓卑鄙之人做了件无聊之事!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巴金的作品中从没有爱与幸福,阳光与温暖,只有仇视与辛酸,阴暗与炎凉吧。

  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很大的心灵冲击,感觉就只是在看着两个家庭的家庭琐事,喜怒哀乐。但就是在这些家庭琐事中,我看到了: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亦或是,每个人有成就是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每个人的堕落也是自己造成的。

  在其中,有两个比较鲜明的人物对比:

  1、黎先生与姚国栋

  黎先生:黎先生是一个大学只读了一半,写小说的贫困知识分子的形象,住旅馆也只是住在一个开了窗就能闻到煤臭味的房间里,虽写文章有所小成,但依然逃脱不了寒碜的命运。

  姚国栋:姚国栋既大学毕业又留过洋,当了教授和官员,曾经充满壮志凌云,回国几年却没有写出一本书。

  原因:生活在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家庭中的姚国栋,虽有比黎先生优越百倍的生活条件,虽有比黎先生接受过更好的教育,但终究还没有黎先生的成就大,整天悠闲。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姚国栋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过着像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沉溺于物欲的享受,这些都只能让姚国栋丧失谋生的能力,最终使其家庭走向堕落。

  2、杨家二儿子与小虎

  杨梦痴家族的堕落,并没有使他的孩子堕落,反而成为了他努力学习的动力,小虎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却整天沉迷于赌钱,看戏,摆阔,逃学,走上了纨绔子弟的道路。杨家二少爷在生活的磨砺当中逐渐的懂事成熟,有着比他超越自身年龄的成熟,而小虎不管姚太太和姚国栋如何的苦口婆心的劝解都于事无补,姚国栋不是不想管,他是没法管,他没法不看前妻娘家的脸色,他更加屈服于前妻娘家的

  "权威",因此他虽清醒小虎不能这样下去,但他却不能实施于行动,他有许多的顾忌,在这种大家庭中他更本无法自身做主。

  而在这两个比较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故事的结局是不可改变的,人物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们的行为之下注定了:憩园的旧主人杨梦痴本来天资聪颖,颇有文采。但他吃喝嫖赌,不仅挥霍掉了祖传的家产,而且还骗妻子的钱财,大街上行窃,长子给他找了一个办事员的差事,他还嫌"丢面子".最终被他的妻子和大儿子赶出门,过着乞丐般的生活。最终在小儿子的上进好学和孝道之下愧疚醒悟,但这一切都太晚,他已不能改变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最终逃离不了悲惨死去的命运。而小虎也因为自身的贪玩和恶习受到了惩罚,被水淹没而死去,整个故事渗透着悲剧的色彩。——我们祖宗的财产是套在子孙颈上的枷锁,只会使他们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最终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沦为悲剧的命运。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家二儿子。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古人说的话似乎没多大偏差的。同是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小虎和杨家小少爷的年龄差距也不大,可做起事儿来就足以看出两人的差距了,杨家小少爷只有十二三岁光景,但他的言行却接近于成年人,虽说到院子里"偷花"是不对的,但他也是事出有因。他甘愿为父亲做任何事,目的就是想减轻他父亲心中的苦楚,他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杨梦痴多次被家人赶出来。第一次时,扬家二儿子试图劝他回去,有这样的一段话:"爹!"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着叫起来。"为什么你不该回去?难道我们家不是你们家?难道我不是你的儿子?这又不是丢脸的事!我做什么还不敢认我自己的父亲!……"孩子又把头埋下去,这一次他俯在父亲胸前,呜呜地哭起来。在向黎先生讲述他家里的事又有这么一段话:"妈有哥照顾孝顺她,爹只有一个人,他们都不管他在外头活……".当他跟黎先生讲述杨梦痴最后一次跟大儿子吵架并被赶出来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不管他们,一个人冒着雨赶出去。我满头满身都湿透了。在大门口我看见爹弯着背在街上走,离我不过十几步远。我一边跑,一边大声喊。我的声音给雨遮盖了。我满嘴都是雨水,我就要追上他了,忽然脚一滑,我绊倒在地上。我一脸一身都是泥水,头又昏,全身又痛。我爬起来又跑,跑到街口,雨小了一点,我离开爹只有三四步了,我大声喊他,他回过头,看见是我,反而使劲朝前跑,我也拼命追……

  杨家二儿子的行为让我很感动,甚至让我不理解,对于这样一个父亲,我相信,很多人,当然包括我,都很难原谅他,更别说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劝他回家。我想这就是杨家二儿子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包容和孝顺吧。到这里,又让我不解:杨梦痴是可悲的,在大多数人眼里更是可怜的甚至是可悲的。没有人愿意提及他的事情,也没有人关心他的任何踪迹,连名字都让人难以启齿,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愿听到这三个字。唯一除了他的小儿子,还愿意在他周末的小小闲暇时间,冒着被人打被人骂的风险为他摘花,并乐此不疲,因为,他爱他的父亲,人们都说‘血浓于水’,我想在这里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吧。可他的大儿子却为何没有像他小儿子那样呢?是因为他已成年,不愿表现得这么幼稚?还是他对父亲以前的恶行难以原谅。还是他把现实看得太通透,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是一奶同胞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或许他曾经也和他弟弟一样,对父亲有过思念。对父亲也宽容过,爱过。但杨梦痴的性格最终使他彻底的失望,他变得对他冷漠、刻薄,甚至像对待敌人一样仇视过自己的生身父亲。

  引用姚太太的一句话:人世间纵然苦多乐少,不见得事事如意。可是你们写小说的人却可以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这是一个简单的愿望,但却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在诸多不如意当中找到一点安慰,且行且珍惜。而或许《憩园》对我们最大的告诫就是:一定要给子孙留下美好的德行,而不是万贯家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