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

时间:2022-08-21 04:05: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一)

五帝本纪读后感

  傅甜甜

  《五帝本纪》开篇便提"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乍一读此可能我们都认为黄帝是少典的孩子,正如《国语<晋语四>》中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似乎是证明了黄帝是少典之子,更有《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者,少典之子也。"少典又是谁呢?他是上古时代中国华夏族人,他是第一个出现于史籍的国君,乃燧人氏于华胥氏之孙、伏羲与女娲之子,炎帝与黄帝之父。在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是有熊部落首领,也是夏族末期的最后一位首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无不妥,而又有《秦本纪》言:|"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由此看来少典是国号而非人名,那么又是否可理解为黄帝是少典的后世子孙呢?上古时代距今已十分久远,无论说黄帝是少典之子还是后代子孙都有不同的历史文献对其进行论证。可以说对于那个时候的历史研究单凭文献记载是不够有说服力的,更需要相应的科学手段或考古文物加以佐证。那么司马迁是将其视为孩子还是子孙也难知晓。

  更有后文介绍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有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木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说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算阴阳五行的变化,教民顺应四时变化播种百谷草木,教民驯养鸟兽蚕虫等不得不使人想到尧。黄帝此时便已推算出历法,而《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中也有关于尧帝推测历法的记载,那么历法到底是由哪位帝王推算出来的呢?或者尧是对黄帝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其实由黄帝到夏禹时期我们都称为传说时代或神话时代,这一段时期我们并不十分确切的证据证明他们的存在,可以说是历史学上的一大空缺吧。既然连存在都难以肯定,那么历法的提出者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考古学验证,黄帝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此时可以说我们的考古学于文献学是两分状态,很难具体考证,尚在研究之中。

  自黄帝至舜,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因此黄帝称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由此知,尧帝是位于黄帝后期的,那么是否可以假设尧是对黄帝时期历法的完善?不过倘若说黄帝未提历法是否也说得过去。对于上古时代,我们始终都是揣测阶段,所以终究要带有疑惑心理去看待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

  《五帝本纪》中亦提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而嫘祖二子一曰玄嚣,是为青阳,一曰昌意。而昌意的儿子则为高阳,如《五帝本纪》载:"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而这其中又将牵涉到玄嚣的孙子高辛,也就是帝喾,而帝喾之次妃简狄之子为殷商男性始祖契,姜原为帝喾元妃,而她之子则为周朝的男性始祖后稷,名为弃。不得不说如此推理下来,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黄帝的后人。那"中华民族儿女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也的确成立。

  读《五帝本纪》我感叹于其中历史的巧合,又叹息那个时代过于久远,难以考证。不管怎样我们也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用严谨的态度去探寻那段神话时期。

  五帝本纪读后感(二)

  关于黄帝、炎帝起源、事迹的一些思考与疑问

  乔小桐

  《五帝本纪》的第一句话是"黄帝者,少典之子。""少典之子"意为"少典氏的后代"而非"少典的儿子",因为氏族时代中,某个杰出领袖的名字常常被作为这个氏族的代表。类似的还有"神农氏""炎帝""蚩尤""少昊"等等。郭璞《山海经注》:"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索引》:"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所以《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是说黄帝炎帝同出于"少典"这个氏族,而非是"少典"这个人的儿子。

  此后《五帝本纪》再无任何关于黄帝起源的记载。但《史记集解》徐广曰:"号有熊。"《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世本》王谟本、秦嘉谟本、茆泮林本及《竹书纪年》均有"黄帝号有熊氏,以其为有熊国君"的记载。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舆地志》又说:"涿鹿本名彭城(今江苏徐州),黄帝初都,后迁有熊也".《史记正义》:"黄帝生于寿丘,鲁东门之北,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百里。"综合上述则可得推论:黄帝生于今山东曲阜,初在江苏徐州建都,后迁河南新郑。

  由图可见,曲阜、徐州都属于当时东夷集团的势力范围(当时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势力集团),而黄帝明确属于华夏族,毫无理由和根据出生于当时的东夷部落。《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这是说西周初封伯禽于鲁国时,封地在少昊的遗墟。少昊属于东夷集团是非常确定的。黄帝"长于姬水".姬水虽现在不清楚具体位置,但根据黄帝、炎帝同出于少典氏。《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炎帝所长的姜水位于岐水东,姜氏城南,即今天陕西宝鸡,综合其他考古和民间传说的材料(此处略)可知炎帝氏族发祥地在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而《左传》上提到诸姬姓晋南小国,及《世本(孙冯翼本)·氏姓篇》载"鲜于姬姓白狄也"、"黄帝游于空同(据《新唐书·地理志·原州平高县》,即崆峒山,平高在今甘肃庆阳市,距陕西不远)"等传说,所以黄帝氏族发祥地应也在附近(陕西北部一带)。而《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而《世本》八种中除王梓材本外,其余七本都有"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黄帝不数之也"的记载。据此我推测,黄帝"生于寿丘,初都彭城,后迁有熊"的说法很可能是要附会"少昊属于东夷部落"的史实。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进程,但因《世本八种》的整理编辑者事件过于晚近,这其中或也包含了"大一统"思想等不属于那个年代、对当时的曲解,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疑问:《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寿丘在山东,为东夷之处,周成王"残奄"前,姬姓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按:《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西周初封伯禽于鲁,则姬姓势力已然进入山东。或是说伯禽不属于姬姓势力?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分析召公封于燕,并非是西周所封,而召公本身是姬姓另一支,属东迁的黄帝后裔。此说是否有更多的依据?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是说黄帝(人名)之时,神农氏(即炎帝氏族,非炎帝本人)后代德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后代不能征讨。(www.fwsir.com)司马贞说"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

  疑问:此时禅让制尚未出现,是否就是按照血统的世袭制?不然,炎帝后的神农氏何以一直作为部落盟主存在(诸侯侵伐莫能征,则神农氏分明为凌驾诸部落之上的势力)?且《帝王代纪》云:"炎黄中隔八帝,五百余年。"那么这五百余年的政治形势又如何?炎帝神农氏出于少典,神农氏与少典氏后来又是什么关系?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乃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由此可见,神农氏后代是华夏族诸部落的首领且很可能世袭首领职位数百年。黄帝时神农氏力量衰弱,诸侯互相征伐,欲取而代之。在此过程中黄帝实力逐渐壮大,成为诸侯中最有力的一支并与其他诸侯达成了同盟。最后黄帝部落与神农氏部落在坂泉之野交战多次,神农氏部落失败而黄帝部落成为新的领袖。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周书·尝麦篇》:"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少昊"本为东夷部落首领的名字,后则成为地名,代指东夷(少昊与黄帝的关系暂不明确,可能早于黄帝)。蚩尤宇于少昊,则其很有可能属于东夷部落。且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史记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因上谷(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和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古时都称为"涿鹿",而按《集解》似有黄帝、蚩尤战于上谷的迹象。然而《集解》引《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可见上谷离蚩尤葬地极远,在古时交通及其落后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且虽然黄帝部落居于北方,东迁时可能到达上谷,但蚩尤居于少昊,东夷势力范围最盛不过到达山东省北部一带,不太可能深入到极北方。且据图可知,东平、钜野都处于东夷势力和华夏势力相胶着的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大。所以综上,黄帝、蚩尤交战之涿鹿为今江苏徐州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以上材料,我猜测黄帝部落与神农氏部落的冲突属于华夏族内部冲突。黄帝‘统一’华夏族内部后,才爆发了和东夷族蚩尤部落的战争。须知上古时期并非是"中华大一统"局面,各个代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的战争与后世"中国"内部的战争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商代夏(虽然目前夏王朝是否存在仍难以确定,只有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有一定对应,且没有殷墟与商王朝的对应联系那样密切),周代商,都属于一种文化取代并借鉴另一种文化,一样如此。

  疑问:据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有"实则,这全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在古代氏族的名字同个人的名字常相混合,就觉得蚩尤既与黄帝同时,而炎帝的后人君临天下有数百年之久,才由黄帝代替,则蚩尤不得与炎帝同时。"其意思是否是说炎帝可能与蚩尤同时,而与黄帝交战的"蚩尤"是部落名称?不能理解。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疑问:《世本八种》、《史记》及各种所引古籍中都基本只叙述了黄帝有玄嚣/青阳、昌意二子(玄嚣青阳是否为一人尚不明确),《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有妃子四人:西陵氏女、方雷氏女、彤鱼氏女、嬷母。有昌意、青阳、夷鼓(苍林)三子。都没有提到"二十五子"的说法。我猜测"黄帝二十五子"中"黄帝"指黄帝部落,"二十五子"指黄帝部落在迁徙过程中留下的二十五个分支,但"得其姓者十四人"仍无法理解。

  五帝本纪读后感(三)

  读《史记》之五帝本纪

  爱做梦的黄粱君

  记得以前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提问,谁知道三皇是哪三皇?我很激动地举手回答"天皇地皇人皇".结果被否了,答案是"伏羲女娲神农".搞得我很纳闷,因为我分明见过天地人三皇这么一个说法。后来有网络了才知道,原来"三皇五帝"都是上古的传说,具体哪三皇哪五帝,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看来是老师误我,我那时可没胆推翻老师的"正确答案".

  史记开篇从三皇中的神农氏,也就是炎帝和五帝中的黄帝说起。神农氏的"农"无疑是代表着农业,轩辕黄帝的"黄"则代表着黄色的土地。炎黄子孙在华北平原这块丰沃的土地上繁衍千年。轩辕,指的是车乘和冕服。轩辕帝阪泉之战胜神农炎帝,逐鹿之战胜蚩尤,堪称上古战神。大宇公司开发的《轩辕剑》系列,被公认为华人世界的两大经典角色扮演游戏系列之一,其内涵就源于轩辕帝的不朽武功。

  黄帝之后是颛顼(zhuanxu),也就是高阳氏。屈原的《离骚》开篇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指的就是颛顼帝,是后来夏朝人的祖先。颛顼帝打败了水神共工,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有的说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也有的说是昆仑山),导致天地塌陷,大江大河的水才奔腾向东。这个故事也有传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战,反正上古的传说真是乱糟糟的,没个定论。

  颛顼之后是帝喾(ku)。帝喾是颛顼的侄子,他是《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相传帝喾的母亲踏到巨人足迹后生的他,是商朝人的始祖。帝喾的功绩有二,一是迁都毫,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看来那个年代的黄河水患真是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后来的大禹治水,再后来商朝的"盘庚迁殷",都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有关。二是制定节气,《史记》中说,"历日月而迎送之".节气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帝喾的儿子放勋,就是著名的尧。帝尧德高望重,是第一个推行禅让的上古帝王。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求贤问道。"许由洗耳",讲得就是尧年老时,深感儿子丹朱不肖,担心他贻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尧帝想禅让给他。许由连夜逃走,到颖水边掏水洗耳,隐居深山之中,此事传为千古美谈。之后,大家推举舜,尧便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经过长时间观察,认定舜有能力执掌天下,便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帝两眼都是双瞳仁,所以起名重华,是颛顼帝的六世孙。舜从小受到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二十四孝》的第一孝讲的就是舜帝的孝行。舜的德行不断感染他周围的人,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富庶且人民风气很好的地方,堪称以德治国的开创者。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因为治水成功威望最高的大禹为继任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

  时间太赶,制图粗糙,sorry…

  轩辕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这五位合称五帝。上古传说的特点就是乱,说法不一。太史公司马迁感叹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走遍大江南北,各地的说法都不一样,可见治史之不易。

  古代姓、氏、名、字、号起名系统很有意思。"姓",指的是部落名。黄帝一脉,都是姬姓。姬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始祖姓氏(分别是姜、姬、妫、姒、赢、姞、姚、妘)之一。随着部落的不断壮大,大部落里头的小部落为了区别自己,又诞生了"氏",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都是他们的小部落名。之后,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慢慢地出现了"名".再往后,身份高的人给自己再额外加了个"字",如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与前面四类不同,"号"是可以自取的,比如说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五帝本纪读后感】相关文章:

《本纪》读后感01-27

项羽本纪读后感08-25

《项羽本纪》读后感01-24

项羽本纪读后感03-08

项羽本纪读后感9篇08-24

项羽本纪读后感(11篇)06-25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36篇)02-10

项羽本纪读后感(9篇)04-02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通用15篇)03-28

读《高祖 本纪》有感:刘邦何以得天下?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