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时间:2022-07-23 19:24: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题记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无人问津也要重拾信心,活的漂亮。

  最近,读了一本书,《自卑和超越》颇有感触。本书阐明了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变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这本书让我努力从自卑中走出来,让我知道了改变的方向,下一步就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改变自己。我要从自卑中走出来并且要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在平凡的世界之中,你会发现你并不平凡,其实你会发现你可以成功,相信自己,才能超越未来,终有一天你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作者:

  文管系17班马雪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

  冯宇雯

  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

  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吓吓他们,他们便动一动,不管他们便不动,我们很奇怪他们的注意力与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乐?可是哪一个方面他们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学生。

  其实,如果放我们能够走进他们的人生中去体会他们的经历、所面对的情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度过自己人生的时候,要不比我们难得多,由于先天缺陷,他们心理发展商要遇到的阻碍也比我们多得多。在他们刚出生的时候,从小就会发现家人对他们感到不完整的失落,从小便有了自卑感,到后天甚至一辈子火灾不能够客服的苦难里,同学,亲人,朋友的异样眼光中,他人嘲笑、讽刺、孤立、疏远也都是家常便饭,他们在每天遇到许多类似的情况,没遇到一次,心里就难过一次,就要花精力去调节一次,就这样在不断的难过、自卑、与心理自我调整中不断循环。哪还有时间去注意外面的绚烂多彩,后来他们慢慢学会了习惯或是远离,再到后来更加频繁的通过各种行为求得他人的关注与肯定,寻求自卑情绪的一种补偿,那便是要去不断的寻求优越感,真正的或者是自我麻痹的优越感。(www.fwsir.com)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或者,有些寻求老师肯定的孩子或许会蒋经理放在学习上,但是他一旦智力缺陷,就会发现此路不通,便不会用此方法,也就不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可能通过一些让我们觉得非常愤怒或是可笑的方式,去寻求哪怕只是自我麻痹的优越感。

  所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这一点,他们那些让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的精力,其实都放在他们身上,放在他们对器官缺陷的忧虑中,消耗在一遍又一遍的困扰中,消耗在自卑感与谋求优越感的心思上,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明明不如别人,却偏要用一些可笑的衡量标准去证明自己比别人美,比别人能干,比别人动作灵活,比别人强,或是在各个方面都在试图去寻找优越感或展现优越感。所以有句老话说“自卑者必自傲”因为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试图表现自己比别人强,例如瞧不起别人。

  自卑感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是坦言自己害怕、退缩、承认处于劣势、不断自我否定、伤害自己,有的是否认劣势、不趁人还怕,试图表现出与他人平等的姿态,还有的会表现与现实情况不符的出占优势的样子,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哪怕仅仅是在自己眼中。

  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感,当事人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有些人在最初开始自卑的时候,接收到了良好的引导,就会正向积极的去寻求优越感,而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引导,他们便可能去寻求的是那些仅仅能让他们自我安慰的优越感,并且以此为目的做出一些行为。即使自己已经对克服困难气馁了,也仍然会设法拜托自卑感,这种行为并不是去克服困难,去改变当前的客观状况,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者麻木自己,以此来凌驾于困难与自卑感之上,有时我们会觉得他们哪里来的自信。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明显有心理问题的内心孤僻的孩子便处于这种状态下,当然,还有一些在自卑感的初期,还处在分化正向与负向自卑感寻求行为的初级阶段,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具有自卑与好胜的双重行为。

  倘若一个孩子在寻求自我陶醉的优越感,那么这种做法恰恰会让他们的自卑感越积越多,因为造成自卑的情景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而各种问题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们。这些孩子他们的特征是:虽然想要去像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地使自己觉得顺当,但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比如,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显得他强壮的环境立区,或者自我陶醉觉得自己很强壮。而如果还是没有办法获得优越感的话,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此来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的精力都消耗在自我安慰的寻求中去了,消耗在自我关注中。

  那么,遇到这一类的自卑儿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让他们从对自我的关注中走出来。

  只有在他们眼前有一个可供追逐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又比挡在前面的障碍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才会继续勇敢前进。这是他们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处的问题,如果他们努力争取某一个“身外之物”的话,他们自然会训练自己,使自己具有获得他们的能力。反过来说,加入他们的想法只是担心他们不如别人,而没有其他目标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所以,要想让这种孩子成功,不要强调比较,而要发现那些真正让他们眼前发光的东西。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集中全部力量来克服它们的困难,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而菏泽个目标是以他对现实的兴趣、对别人的兴趣以及对合作的兴趣为基础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

  认识你自己——我读《自卑与超越》

  立夏

  1

  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我上学时写作文喜欢用的一句开头。对于未来尚未展开,人生尚未经历的孩子来说,自我的追问和追寻早早就开始了。

  看阿德勒的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艰难得多,一个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很难理解书中许多的语句和案例。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文心》的第一篇,两个初一的学生要学习一篇文章和一首诗,读来吃力的很,父亲说,文章和诗是古人、大人作的,写的是当时的景色和感受,作为今人、小孩的你们,理解起来自然困难得多。

  这是否也可以作为我读书领会不了的原因或借口?毕竟是别人的作品,毕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的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的都是当下的情景和领悟,过了许多年,怎么让第二个人去感同身受?

  当然这样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成长、学习、领悟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在时间的流逝中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打磨到水平线的程度,这是个人学习结果的失败。读书的过程,每一次挣扎都是自我鞭策,曾经落下的所有都要一步步补上来。这份补偿,就从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开始吧。

  2

  认识自己,是每一个思考者第一个会想到的问题。抛却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首先看到的必然是自身的种种缺陷。行动,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每一种改变都是很难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条认识自己的道路,注定要走得艰难而长久。

  在阿德勒的所有理论观点中,自卑与超越都是能作为代表的一个核心词组,而这也是与他整个的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生活风格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与弗兰克尔一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建立,也是依赖于解决自身的问题。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都在与自己的自卑作斗争,他的成功也验证了自己的理论,放下自卑,勇于超越,这是阿德勒的信条。

  人人都有自卑,那么自卑到底是什么?阿德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补偿是优越感。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

  我们时常会说,我感到自卑,但是好像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自卑来自于哪里,怎么表现,如何克服,怎样补偿,什么程度的解决才是真正的消除自卑感。

  我的感受,自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落实到行为表现就是畏惧和逃避。很多时候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下意识的反应,在看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书中说,当一个人失去自信,认为不可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克服自卑的时候,他将走向一个反面,就是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卑的克服,反而使自卑感不断增加。看到此处才第一次认识到,我的幻想来自何处。

  原来幻想来自于,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我要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接着做自己的中心,做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成功者;或者我不能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获得改变,或者这种改变实在太慢,我渴望尽快的脱离某种不喜欢不舒服的情绪,只能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得到一时的安慰。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幻想,却一点点偷走我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份不能实现的超现实的优越感,让我愈发的自卑和难过。

  我总是在幻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中撕扯,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看到书中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自卑情结早已深入我心,却用另一种表现方式表达出来。那些我不愿意承认的卑微,深深的埋在我高傲的姿态中。

  3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困难和挑战,性格和能力好一些的可以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变得强大,差一些的就败下阵来。失败的经历并不是好的记忆,这时候如果家庭和学校引导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要不就是放弃,要不就是逃避,而幻想就是逃避现实的途径。

  幻想根源于优越感,也就是人人追求的优秀、成功、受人肯定。没有人不渴望鲜花和掌声,但是从小没有人告诉我们,要得到鲜花和掌声,我们要怎么一步步的去努力,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答案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更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之后要怎么去面对和修复自我,更多是一句没事的跌倒了重新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没有人准确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都可以收获鲜花和掌声。

  教育体制给所有的孩子同一个衡量标准,做的好的孩子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的不好的孩子更加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幼时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走出来,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家庭中所得的优越感在与社会碰撞的过程中逐步粉碎,再拾捡的过程都异常艰难。

  个人意识的重建需要以社会和外界为基础,也体现了一个人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阿德勒的理论,将与人合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中心位置,他认为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

  但是我却认为,与人合作只是检视自我理论是否正确的途径,还是先有理想和追求,才有实现理想的步骤,才有与人合作的机会。

  就像认识自己,先从检视自我评判自我开始,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中,得到一个结论再去生活中发现,得到一个计划再去生活中实践。与世界接触是完善自我的途径,殊途同归,归于归途,归根结底,我们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自己。我的成功与失败,我的渴望与压抑,我的快乐与悲伤,我的成长和领悟,都只有我感受最深刻我最在乎,都只和我息息相关。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03-16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研究生的自卑08-16

《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精选16篇)06-08

《超越自卑》读后感08-19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5-07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6-20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7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08-26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4-25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