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

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

时间:2023-07-19 14:22: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

  拾 遗

  ——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

  市结防所党总支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大师的一部散文集,听闻已久,终于有幸拜读,全书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分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内容包罗万象,感受颇多,今且只浅谈其中两篇《道士塔》与《莫高窟》。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代兴建而成,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地,也是中国的艺术文化瑰宝。余秋雨在文中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它承载了中华近一千多年呕心沥血的著作,它传承了人们不灭的信仰,它是一种象征,是一份文化自信的寄托!

  余秋雨笔下的莫高窟,高大而神秘,精致而精彩,光是壁画上的笔画风格,从十六国到明清,不同的朝代不一样的笔触:飞天的仙女、反弹琵琶的精妙,那些扬眉吐气般的欢乐,跃然壁上的轻快,现实写生般的世俗、冷漠单调的贫乏。余秋雨用他简洁而生动的语句,为我们呈现出莫高窟宏大而经典的场面,就如同饕鬄盛宴,世间只此一份,看着心中激悦,唯恐吃完,只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然而壁画只是莫高窟的小部分,它还蕴藏着另外一份珍宝,只是如今已人去楼空。

  如果说《莫高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底蕴,那《道士塔》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在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流血。道士塔的主人王圆箓作为莫高窟的守护者,被斯坦因用三十英镑就骗走了九千多个经卷和五百多副绘画,斯坦因因敦煌而声名大噪,而我们作为华夏民族子孙只能遥望海外的那一处闪光,企盼不知何时才得以相见。《道士塔》充满了对敦煌文化流失的怅惋,对王圆箓无知的批判,对蒋孝琬厚颜无耻的谴责,对掠夺者斯坦因的愤恨。余秋雨在文中引用了李晓桦的一首诗,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我此刻的心情: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国人当有这份守卫中华遗产的决心,捍卫文化自信的担当。

  然而正如同《道士塔》中流失的经卷和绘画,中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的遗失。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视频和文章,描绘中国精湛技艺,别致而独特,但其匠人往往是长者,故事的最后不免感叹没有人传承,技术即将失传。在文化流失的同时,周遭又不经充斥着各种"拿来主义",鲁迅几十年前所批判的仍浩浩荡荡的存在着。时下,存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饽饽比较香"的现象,诚然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也要意识到一个国家、民族,本身的文化才是我们的灵魂,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中国文化遗产,加强塑造文化自信,将那些正在遗落的文化瑰宝一块一块的拾起来,争做拾遗人。

  如何拾遗?我认为,求知即拾遗的开始。王圆箓的悲哀在于其无知,倘若他明白那一卷卷经卷承载的底蕴和意义,他恐怕也不会如此大胆。无知才是最可怕的敌人,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加强自身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聆听琴瑟齐鸣、萧笛悠悠;剪一纸五福临门,落窗棂的喜庆;赏祖国河川,明国之史今,方惜来之不易。

  坚持即拾遗的传承。

  走出去即拾遗的发扬。多少的"拿进来"都是他国文化的"走出去",由彼思此,在接收他国文化的时候,我们坚持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本分,而走出国门,弘扬中国文化,让文化遗产不断的得以延续、壮大,让世界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中国,听见中国声音,感受中国精神,理解中国担当,这更是我们的职责。

  古人有云"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这是我们的气度,然而以磐石之心拾文化之遗更是我们气节,与君携手,行万里河山,共做拾遗人。

  (文:张娅)

【读余秋雨著《文化苦旅》有感】相关文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4-18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4-11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05-15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04-13

[推荐]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篇09-17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26篇)08-09

余秋雨名人语录04-14

余秋雨语录30句07-30

读《文化苦旅》有感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