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时间:2024-03-26 12:24:41 金磊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通用1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优秀的绵羊》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通用16篇)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

  偶然读到了这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大学的使命,因自己的孩子明年也会面临进入大学校园,从而读完了这篇文章,以至被书中的观点触动买来了这本书。

  书虽然还没有读完,单从这个章节大学的使命阐述的观点在我看来,不论是对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是我们这样四十不惑的中年,都特别的有意义。

  书的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虽然耶鲁大学属于常春藤名校,威廉德雷谢维奇做为学校教授却批判了这些名校外表有特色但在内里却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校大学生没有使命感、目标感、自我膨胀、自以为是,有一些藤校学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藤校,大学教育的实用主义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高效的职员,而忽略了大学教育的责任是首先教给学生如何思考。也正是如何思考这句话让我这个已到不惑之年的奔波者有了触动和警醒。

  如何思考书中已给出了答案,它的实际意义要比我们的认知广和深。思考并不是简单的为某个领域服务(比如如何解决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甚至不是获取跨学科的工作能力,思考实质上培养出思辨的习惯,并把这一习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简单来讲,学会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

  以我个人的理解,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所见所闻,我们的知识我们的阅历,都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看到某个人听到某件事马上会让我们想到一个答案或者一个结果,已经不能用纯净的眼光站在高远来重新审视。这可能已经造成了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远。虽然重新审视可能会让自己痛苦、煎熬。毕竟质疑自己之前的认知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可就是在这种痛苦煎熬中让我们脱胎缺换骨再次成长,还会得到一个新的答案新的结果。其实我的这些想法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实用主义,但是我觉得也不为过,至少可以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我想把这些想法分享给我的已经在高中的孩子们,更好的处理自己在学校期间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同学、自己与老师、自己与学习本身之间的问题。明白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正是这个多元才有了五彩缤纷。

  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学会了如何思考,增加了思考的维度,自己与自己对话,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工作的意义,读书的意义,浅显的思维也不能完全逃脱实用主义,深层次的思考总有一定的使命感责任感。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思考中让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人生目标更坚定,更高远,更清晰。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2

  《优秀的绵羊》是一本反思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所以,他希望能够启发刚上大学的孩子思考:教育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读大学,你要如何找到自我。全书共12章,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意在提出问题;第二部分讨论大学的使命及学生们的成长;第三部分讨论优秀的大学是什么样的;第四部分把话题扩展至美国的精英社会,讨论精英教育怎样实现自我救赎。

  1.提出问题

  本部分共分为4章,第一、三章讨论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第二、四章讨论常春藤盟校的历史及运行模式。

  (1)学生

  激烈的竞争很容易给人留下“要么胜利,要么一无所有”的印象,所以,对于备战高考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就是,要么名校,要么一无是处。在这样的心态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就是必然的结局。因此,大学四年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引导他们找到自我,勇于追求自我,他们还是会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中做出个性化的选择的,但可惜的是,常春藤盟校并未完成这个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哪怕经历四年的大学教育,藤校毕业生们依然具有极其强烈的从众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他们大多选择了咨询和金融行业。

  (2)学校

  盟校的'运行模式导致他们偏离了引导学生的方向,转而追求自身利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编排的混乱,导致本科教育极其碎片化和专业化;二是对大学排名的追求,导致学校对学生“严进宽出”;三是商业化运作,导致学校更倾向于满足学生的短期追求,而不是长远理想。最终,学生的成长中,学校越来越失位。

  2.自我

  本部分共3章,第五罩大学的使命,包括教会学生思考和自我意识;第六罩如何寻找自我;第七罩学生们的社会职责。

  (1)大学的使命

  主要是两点,一是思考,也就是思辨的能力和习惯,我们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二是自我,我们有所经历、有所情感,然后,通过反思、内视,我们成为一个独特的、有灵魂的个体。

  (2)寻找自我

  主要的方法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要追问自己两个问题:我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将如何实现它。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奋斗的话,他会是迷茫的,也得不到满足感。所以,找到自我,赋予了我们人生价值。但与此同时,它也有风险,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会犯错了,而且,必须自己承担。

  (3)社会职责

  大学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领导力”,但所谓的领导力,不过是给简历加分的方式而已。所以,与其空谈领导力,不如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思想家。因为,最好的领导者就是思想家。

  3.优秀的大学

  本部分共分为3章,第八罩博雅教育的意义;第九章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第十章得出结论,最好的大学是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

  (1)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源自古希腊的教育传统,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探究和追求真理为目的,致力于人的建设。博雅教育重在对知识追根溯源,所以,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辨析,尤其是,在同时涵盖不同科目的情况下,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所以,在“思考”方面,博雅教育能够做得很好。同时,博雅教育会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己。所以,在“自我”方面,博雅教育同样能够做得很好。

  因此,威廉·德雷谢维奇极力推荐博雅教育。

  (2)教师的职责

  在拉丁语里,教育的本意是激发,因此,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们的能量,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实现自我。

  (3)最好的大学

  因为文理学院主要进行博雅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教育,但最好的文理学院的风格又偏向于藤校,所以,威廉·德雷谢维奇的结论是,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是最好的大学。

  4.社会

  本部分共分为2章,第十一章论述了美国大学对社会收入差距的推波助澜作用,第十二罩了救赎之道。

  (1)社会差距

  美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美国大学招收了更多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相反,所以,美国的大学并没有起到增加阶层流动性的作用,反而对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救赎之道

  首先,让孩子们有公平的机会上大学;其次,从精英治理转为民主治理。

  以上就是本书的大致内容。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3

  很好的一本书,可惜我已经读完大学了,不过即便入学前看了,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改变。

  最大的感受便是世界都是相似的,都是功利的,那么你怎么选择。

  实际上回顾我所经历的教育,我觉得是失败的。

  小学的时候最为成功,因为小学我意识不到90多分和80分和70分比有什么区别,这要感谢我爸,对我的要求就是六十分就好,以至于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考了68被我妈骂死了但是我爸无动于衷。

  从中学起进入了一个竞争的环境,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月考结束后,班主任在班会上让年级前40名的“学习标兵”们站起来,那时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因为成绩享受到荣耀。这种感觉是会上瘾的。

  后来的初中,高中,都是同样的地方,也是同样的标准衡量。我对中学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可能因为心思都被考试压满了。

  大学也是如此。本来以为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并不是。

  高考是一个筛选机制不错,于是同样的`人被筛在了一起:参加加素拓分最多的比赛活动,努力混到社团部长社长球队队长主力队员来加分,选修给分最高最好开卷不点名的选修课,没有人在想我想成为什么,都是:我要拿奖学金,我要成为第一第二第三,我比别人厉害。如果你不参与,甚至会被视为异类。

  于是我的大学就这样过了。除了大一大二,我甚至都想不起来上一次听过的人文课程是在哪里?看过的这方面的书是什么时候?

  然后毕业,工作。谁谁谁去了哪里,谁谁谁发了多少文章,中了多少基金。没有人care教学,esp本科生的教学。

  看了这本书我在想,其实中国的学生,不见得比美国的差,只是我们玩那套标准玩的更好吧,自己逼自己,自己丢了自己。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4

  一听到这个书名,我心里是茫然的,打开首页,才知道“绵羊”原来指的是那些名校中的高材生,出校以来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书啦,而且很多时候也就是读过就忘过啦,所以vilma一发出书单约读我迟迟都没敢报名。

  这次约读,我心里是既紧张又迫切,紧张的是一拿书就打瞌睡的人20天能读完吗?更何况还要记笔记,写读后感(从小最怕的`就是这些,看看故事情节可以,写读后感头疼);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跟书店朋友们接触以来,迫切的觉得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太少,更觉得货源的缺乏。

  《优秀的绵羊》是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一本颠覆美国中上阶层价值观的警世之作!

  全书围绕“需要思考什么”和“想要思考什么”展开。其实很多时候不光是大学生,就是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一样很迷茫。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我。

  作家拉拉·加林斯基倡导以寻找“意义”为出发点,询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或者“什么能让你产生共鸣?”

  他说“意义在于你在做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就像游泳教练这个工作,我一直引以为傲,真的,很多人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医生告诉他们游泳可以帮助恢复,还有好多孩子从怕水、不敢放手到最后突破自我,开心快乐的在水中嬉戏玩耍!更何况游泳同时还是一项求生技能呢!

  还有就是加林斯基的那句话让我重新定义了我分享汉后阿胶糕这件事。我当初的本意是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而现在我觉得我在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做的是传递我们中国传统中医的养生理念。咱们的父辈们,或者就我们这一代人吧,很多人熬夜,加班,每每等到有病了,或者说是身体已经出现种种迹象了才想起来要去医院,才悔不当初,我深有体会。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毁于陈旧的观念。妈妈20年前由于肺癌早早离我们而去,她的起因就是一个小小的感冒症状,爸爸因为胃癌10年前也撒手人间,当初我每天跟他电话沟通,结果后来劝通了却也晚了,所以预防大于治疗,治未病,这是我们国人目前比较急于转变的一个观念。

  非标抱歉,我的书还没读完,今天就分享这些,不过我也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不但这本书我会坚持读完,而且以后我也会坚持每一期书单都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哪怕一页一页的啃那也值,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5

  最近看了一本讲美国大学教育的书。优秀的绵羊有点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懂得怎么做事,却不太懂为什么做事。他们懂得在体系里成功,却不太懂推动体系进步。这是一群出身名校,讨人喜欢,擅长交际的家伙。不出意外,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这是一种精英统治,但是现在看来,美国出了很多问题。精英统治失败了。

  不管为什么失败,这都是一种事实了。领袖是培养不许来的,是要自己冒出来的。社会没有公平公正的选拔体制,把太多资源放在一群不太胜任的人身上,最终效果不好。有点像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过程公正是保证竞争者的`一些外部条件都差不多。结果公正是能者上不能者拿赛跑举例。同一个起跑点,定名次。这是过程公正。不同起跑点,定名次。这是结果公正。我们太强调结果公正。

  每个人的家庭条件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天热起点高,你在走路,他在坐车。为了修正这个,只能人为平均,有些起点不高的人干得差点也要提拔。均平富大家都听过,既有强行打土豪分土地,也有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均工资差距不要太大。平权力也有。现在都是一人一票,管你是谁,我们说平等的。同知识也差不多了。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大家也差不了太多。不是还有普世价值嘛。这个问题很复杂。在现实中,既讲过程,又讲结果,有可能变成什么都不公正。这也是没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清浊并用,兼听则明。在保守和变革之间走出一条路。现在认识到了问题,慢慢会有改变的。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大学以为高考成绩,体现的是学生的能力,其实体现的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大概是这个意思。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6

  《优秀的绵羊》一书在第五章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如果你在大学毕业时还没学会真正的思考,那么毕业之后成功概率就更低了。

  毕业八年了,大学之于我是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只不过在填志愿的那个雨夜,受不了我妈的絮叨和眼泪,把高考志愿草稿撕了,直接点兵点将了一所石家庄的学校。而我妈的重点是离她近,至于我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考试成绩怎么样,出来找什么样的工作,过得快乐不快乐,一概不追究。记得那晚我还偷喝了几口我爸的高粱酒以祭奠我那咔嚓就断了的大兴安岭护林员梦。“一脚迈进七台河,进了一百多大围脖。本想赚它几百块,没想赔了五百多。”这首打油诗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地方就在我脑海里嗖的一下消失了。

  来说说我点兵点将点中的大学吧,民营,专科,我是第二届学生,全校师生500人,我去的时候学校里都是土,还有土生土长的草,一人多高,每晚免费的演唱会——蛐蛐和蝈蝈的。后来在得知我比它录取分数线高了300多分时,我想辍学回家了。不是优秀院校,没有压力,专业课也无可挑剔,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没有,大学前两年没有专业课,以至于把我们对外汉语教育的十几个人跟学前教育一个班,然后分到了英语系,甚至班里还有几个五年制的未成年。最后一年,我忍受不了去实习了,学校却开得全是专业课,于是悲催的边实习边学习专业课。最后考试居然也过了。代价就是,大学,我不知道我学了点啥。大学那几年的事情我甚至都不记得很清楚。

  整个大学,我除了文学社啥社团也没参加,就是这个文学社还是走了后门,一大学同学看我什么社团也没参加直接拉我进去的,我还在文学社的纸篓里发现了我投稿的`三首小诗。文学社里我负责社会版,我的弱项,可是我发现文学社基本没有什么活动,爬了一次山,出了一期刊物,大二时有大一新生来,帮忙申了一次稿。

  细细回想,我的大学是高中的延续,周一到周六上课,不让出学校门,周日休息一天。而我特别讨厌这样的不自由。翻过墙逃过课,网吧通宵睡觉过,一整天混在河北师范大学里装人家学校的学生。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优秀的我,依然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高中时想不明白的问题大学三年依然没有想通。甚至把我带入了一个懒散随大流的世界里。

  可见,不会思考,缺乏指引,不能建立自我,不仅仅发生在那些精英学校里的这些优秀的学生身上,每一个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学也没有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有些学校都没有引导。它把我们招进来了,就像抓了一些绵羊——只符合考试分数的绵羊,往这个叫做大学的笼子里一放,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很高兴遇到《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虽然我还不够优秀,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审视自己,找到了自己在自我教育中的缺失。可喜可贺,我的大学好像白白虚度了光阴,而在毕业八年后,我却愿意去深入的研究自己,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让消失的大学回来。

  如果你像我一样度过了大学的时光,但是回过头来却发现大学什么都没有教给你,你的生活还是一团糟,这本书会帮你修复过去的缺失。如果你即将步入大学,对大学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好奇,这本书会让你发现大学的真谛。如果你是一位宝妈一位宝爸,家里有孩子需要教育,这本书会带给你更多的教育思考。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7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学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时候设想的那么多彩、丰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学习和娱乐上,这哪里像人们描述的大学生活嘛。不过还好我高中就做了准备,知道大学学习压力会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些自律的,成绩也没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对嘛,成绩挺不错,符合大家的认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绩多好,学着点。

  在我做了这么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思考过我自己的问题,一切都是那么的有条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别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后上学,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然后就会有个好生活,这一切的通行证都是你的成绩,也就是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绩等于成功,多么可笑!你的人生就被这几个并不能体现所有能力的学科的数字代表了,然后他们告诉你,没分等于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等于没钱。没钱等于不好的生活,你肯定会后悔的,真的.吗?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们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事,不满于你跟他们不一样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们眼中奇怪的东西,他们就会拿出来“现实”的大棒把你给打回去,说你不够成熟,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于奔命吗?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吗?一切个人的品质:勇气、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绩给盖过去了,活了这么长时间,你真的做过一次关于自己的思考吗?如果做过,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还是在别人影响下的对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学,我们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活了,我的梦想,在之前只会出现在作文里,要不然就是所谓的大学梦。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思考都是那么的缺乏,连个追求都没有,像个机器人。出发了太久,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努力地满足父母的预期,可当你做的已经够好的时候,他们还在说:“加油,你还能做的更好!”这是在搞什么?真的对你好吗,我们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吗?还是在教育一个不断学习的动物?父母真的在关注他们孩子的人格培养,还是努力地骗自己只要成绩好一切问题都能掩盖过去呢?那最后会不会崩溃呢?在这里,一切都显着被别人裹挟,他们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如果没跟着大家走,就会受到别样目光的看待,我们就像一群绵羊,被牧羊犬给看着,有时候它们明明没我们体格大,可我们还是不敢越界,有时候甚至因为别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我们接受着大学教育,可进了大学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学的排名,校友有多么强大,试问他们强大与你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到大学来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学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综合素质而是简简单单学点课本知识?后者那叫提升吗?那叫输入,换别人也行,一个鱼缸,放几块泥土进去谁不行呢?不过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鱼缸里有鱼吗?

  好好想想为什么而活,好好想想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优秀的绵羊》一书,我推荐所有的大学生读读,不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现实”而不敢迈出自己的步子,别软弱地过一生。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8

  “我们会羡慕有人从名校退学创业,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但却不能理解有人完成大学教育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单一成功标准和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下,让很多精英们为了优秀而优秀,为了竞争而竞争,以平均7或8门AP课、9或10项课外活动的“个人炫富”名单竞争入校,疯狂扎堆于金融、咨询、法律和医学,毕业后首选华尔街和咨询公司。追求卓越就如同“瘾君子”,追求完美的心态让这些精英们患上了“斯坦福大学斯坦福鸭子综合征(StanfordDuckSyndrome)”,如同鸭子在湖面飘过,水面之上逍遥自在,水面之下鸭掌却在拼命疯狂地划水。蓦然回首,心不知归处,除了看起来还不错的工资和看起来光鲜的位置,不知到底为了什么。

  “学校也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在本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的年纪,18-22岁的美好大学时光,却完完全全被就业所充斥,上大学的目的单纯变成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物质成功。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路易斯(HarryR.Lewis)写道”大学已经忘记,他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所承担的更大的教育责任是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实上,大学已经不能够证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本质。“为了追求社会价值的成功,一头扎进所谓的“热门”,从来都忘了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努力。

  如果物质成功能够一直支撑你的幸福,那你也是幸运的,只是我们见过太多人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种在奋斗N年之后,完全变成为工资而活,痛苦的挣扎在职场;另一种选择半路“出逃”,放弃已取得的成绩,再去追寻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当年的周恩来能够铿锵有力的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奋斗?当你回答不出来的那一天,“奋斗”就变成了“挣扎”,这或许就是当前很多痛苦和迷茫的来源。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9

  我第一次读《优秀的绵羊》是在高考完的时候。那天读完之后我感触是一种迷茫带着震撼的感觉,因为我感觉作者说的每一条我都可以对号入座。毕业后的我也即将成年,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一直都很小心翼翼害怕走错。但是这本书里,作者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很多,不用担心自己一辈子只能选一次,不需要在第一次就做出终极选择。你选择了一条路,在这条道路上克服千辛万苦徒步前进,你会遇见不同的人,发现新鲜未知的世界,从而你会思考这个世界能够给你带来什么,以及你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通过这个过程,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这些话我当时并不理解,但随着上大学后时光的流逝及沉淀,我一步一步探索着,也曾摔倒后不敢再踏出一个脚步。但每当我想起书中的内容,我会打心底复念,不用害怕做出选择,因为我还年轻,还有试错的机会。而且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条路上的种种都会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经过十二年教育加工厂的统一配置和包装后,我们好像都成为了优秀的绵羊,顺从,乖巧,也因此缺乏了狼的野心和个性。进入大学这一局游戏里,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游戏规则,以确保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正因为太多人默认了大学里不健康的生存模式,而使得我们一卷再卷,奔走于繁忙活动之间,沉溺于证书比赛之间,那些关于爱、生命、时间、等话题被考证、考研、比赛、GPA所替代。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但是我们似乎却忘记了大学的本意,这个原本属于我们绽放自己青春光芒,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宝贵四年时光以及坚定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却变成了一卷再卷,“卷不死就往死里卷”的常态。我们是优秀的绵羊,同时也是木纳的,庸俗的。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那时就有长辈过来“教育”我,基本上给我的选择都是:以毕业后好找工作为主要目的'。而当前最“适合”女生的职业无非为教师和考编人员。所以就这样马马虎虎的填了志愿,但是真正去学的时候又觉得痛苦。大一这一年我常常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到底热爱的是什么,而不是从18岁高中毕业后的人生目标都只能围绕“工作”,“职业”这两件事上奔波,这些实用主义的专业或许能让我们的物质生活丰盛,但一个人,一个不同于动物可以思辨的人类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吗?读完这本书,让我庆幸这个世界还有文学,或许它不能给你快速的带来财富,但那种精神上的丰盈,我想,家财万贯是无法抵达的。

  鲁迅曾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不知作为这一届的绵羊,我们是否真的有摆脱控制的能力和勇气。但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外在的,内在的我们一直在控制中。按照我目前的想法,没必要摆脱控制,这种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结构、人类群体发展的需要。并且我们个人其实难以打破这种结构。这不是因为无力而放任无奈的心理。而是人本性上的一部分,就像人生来就有差异一样,有好就有坏,均等是难以实现的畅想,欲望也是强以攻克的命题。要把社会性完全从人的行为和思想中剥脱,先不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剥脱的结果也是人在自然中失去了智力的依托。所以我认为我们所说的自我其实就是控制大框架里的自我意识,在控制中找到舒服的自我状态就是找到自我。

  我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巨大的教育系统,只是在培养一头又一头优秀的绵羊,而我自己也是其中那头奋力奔跑的绵羊。读完之后,即使我知道自己仍然还是一只绵羊,但我也会奋力在这社会羊圈中找到属于我的舒适圈。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0

  写在前面:“优秀”的定义参照哈耶普的精英们。

  初读此书让人非常震撼,而能够让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里上个世纪孙少平们追寻梦想的真相,《优秀的绵羊》里精英教育系统来源和运行的真相,同样让我们对整个宏观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嘘不已。

  和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关于写大学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国时期教育家所谈大学教育,开卷如茗茶赏曲,内心不禁会生出一种读书人对知识的独特情怀,觉得似乎人生不过一人一书一世界而已,而闭卷面对现实时又发现环境竟也不是那么理想,人心再难平静,且面对的众多问题也不能够解决,比如为何上大学,大学该如何学习等等问题。其实,现在想来也是可以理解,一来那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能够上大学已然是难能可贵,读书就已经是全部的意义了;二来民国大师辈出,大师们的境界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参照?而这本书可以说是真正在考虑宏观问题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观问题了。整本书总体讲的是由盎德鲁—撒克逊贵族统治美国开始时延续的精英教育系统的规则,以及整个精英教育系统对现代精英们和其他人的影响。其中作者还为我们如何在大学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领略了我无法经历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说,就算它被作者诟病,但是还是让我非常艳羡。不过已经有不少人为此做出了不少牺牲,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身处精英家庭而无缘哈耶普。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对精英系统诟病的分析和对后来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对大学教育该教给学生的东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经历,比如学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对老师的评价在于发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够打破知识的诅咒做一个好的教员;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太少;学生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精英系统的游戏在我看来都是那些资本家的游戏,而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可是追寻一个好的大学教育,是人人都会有的渴求。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办学水平又让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统的`弊病对比它教育的宽容和多元,微小到我们都不奢求考虑,它的大门都是永远紧闭着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远都比你多一张门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宝:一是资源,二是使用资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强大的行动力。我们要是想挑战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除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必须要花,而且不能吝啬。

  一、作者是依照美国背景写的,精英系统是资本家的游戏,在中国,是地区的游戏。

  二、作者是个耶鲁大学教授,从这个系统走出来的,我们有的资格是反思。现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学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机会都不能放过。

  优秀的绵羊输不起,可是不优秀的狮子有那个勇气一战到底。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1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来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文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源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来,(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来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来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文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来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2

  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我发现自己常常被那些听起来“叛经离道”的书籍吸引;老腔老调的话,早已腻歪歪的。这本书随同另外10本书一起订阅,只是几句导读词就别蛊惑了。

  作为美国的语文老师,威廉的文字没有任何说教性,只在偶然间给出建议,而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间接性建议:斯坦福大学教授在一篇名为《如何与父母决裂》的论文中建议:要过上有意义的成年人生活,一个人有必要成为一次孤儿。

  直接性建议:“就上大学期间如何提高自己的问题,我在此提出几个建议.与父母的交流频率不超过一周一次,最好是一个月一次。无需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考试方面的成绩,甚至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同时,也不要期望求助于父母。如果他们涉足你的选课或大学生活的细节,请委婉地拒绝”。

  思想撞击就是这么有意思:惊愕,颠覆,叛经离道似乎也有些道理。在书中,威廉描绘了“直升机式”父母的形象。在书中,威廉以大学教育为主线,深刻揭露了世界名校的运作规则,进一步生动说明了大学是怎样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优秀的绵羊”的。虽然是教育,但涉及了除教育之外的名声,社会地位,人性,市场等一系列的社会话题,令人深思。

  比如:作者引用路易斯院长的话,大学所提供的课程与学生的需求并无关联。比如:作者引用康奈尔大学某位学生来信:该同学逐渐意识到,他们花费55000美金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在他们创业中显得捉襟见肘......

  作者在第二部分说道:大学的使命就是把青少年转变成成人。大学的4年,也就是青少年向成年转变最黄金的4年,倘若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做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那简直是荒谬至极。

  在书中,作者对于学生投入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作者的平淡叙述,更像是在无情,严肃的发问:问这个社会、问在职教育工作者、问家长、问学生本人...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他们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是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

  这样严肃深刻的问,不适合在白天,只适合在夜里,放松警惕时,人在忠于自己时,才往往能得出较好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攀爬成功阶梯,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经济建设的滚滚洪流,并非人人喜欢。尽管是英雄,亦会落幕:探索自己,发展自己,忠于自己。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3

  小学,中学,高中。每每提到读书,我们便会想起父母对我们期望。考入一个好高中,再考入一个好大学,考入所谓的双一流院校,乃至清华北大。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公式化,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于是我们便不假思索地投入到了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中。

  每当我们考出不尽人意的成绩时,望着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精通各项才艺,还被各种荣誉所环绕的同龄人,你是否感到你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感到学习没有了意义?但你可曾想过,他们可能不过是一群优秀的绵羊。

  从小到大,他们都是沐浴在他人的夸赞中长大的,从小便被打上了“好孩子”的标签。为了维护这个标签,他们必须不断地成功,不断地超越身边的人,成为那万里挑一的佼佼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渐渐被身边的人追赶上来。他们变得十分胆怯,恐惧。害怕失败,害怕被超越,害怕失去他人的夸奖。就在这样的极度焦虑中,如果失败了,他们就会一落千丈,跌落到无尽的深渊当中,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只教会了怎么获得成功,而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在当今这内卷的时代,人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但人们所受到的教育,对品德和修养的提升却越来越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一群带着盲目的野心,却又对风险习惯性回避的人。这些人往往极善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获取高效的短期回报。但长久以后,只为成为一个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绵羊”

  引用书中的话“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提升个人修养,适当地舍弃一些无意义的竞争,不要被成绩所束缚住独立思考的灵魂。要学会接受失败,认识到一场考试的失利并不是世界末日。我们要培养反思的习惯,拥有从变化中成长的能力。

  现代社会给予了我们个人思考和选择的自由,这既是一件礼物,也是一个负担。不要被大众束缚,随波逐流。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讨他人欢喜。

  不做一只优秀的绵羊,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不断成长。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4

  教育的实质,本该是阶级流动,却在当今成为了阶级固化的帮凶。

  在越来越多人患有“高强度社交综合症”的今天,我们仿佛拥有无限广度的人脉和朋友,信息越来越透明,决定我们位置的仿佛不再是人们说的70%靠人脉30%取决于自身,而是完全颠倒过来。

  不需要照顾别人,为他人考虑或服务,这个时代将一切解构量化,拥有深度关系仿佛都是一种浪费时间。

  曾经跟一个人聊天,他问我,朋友有什么用?而他拥有很多很广的“玩伴”。我突然哑口无言,仿佛“在深度关系中你可以映照自己、反观自己”这个理由,在他的观念里太过苍白和单薄。有些人——甚至说当下的大多数人,都是不需要探讨自己的。

  身处名校的'三年半里,我愈发明白这件事: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个个实用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麻木不仁,很少快乐,却仍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我不想这样,而我想要什么呢?在人生大方向的关口,似乎没有人允许你停下来思考。所有人拼命往前跑,你追我赶,推推搡搡,好像只知道努力,你问他们,你要上哪儿去呢?大家都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你,却没有人可以回答。

  在跟舍友聊到毕业何去何从的问题时,她说:考研吧。我说你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每次做作业和上课都抱怨连天,既然做着这么痛苦为什么还要继续考研?她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应该考研。

  我们有什么事情是应该做、必须做的呢?我想是有的,但绝对不是这个。

  休学的开端,读完了这本书,至今我仍然会迷茫,GapYear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又或许正确与否并非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整个宏观尺度下是否有意义。选对了方向,就算走得慢,也要比那些无目的乱跑的没头苍蝇更能接近自我的终点吧。

  另外,这本书还是有令我不满意的地方:论述有些观点时过于拖沓冗余,逻辑混乱,论述过程主线模糊,令人觉得脑袋浆糊。中途两次看到睡着,还好还是在一天之内读完了。

  我们的原生家庭铸造了我们,也形成了我们的局限。身边不一定足够幸运有好的导师。那就只能通过阅读 才能系统地接触一个人的论证。这一点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适度的晦涩刚好留给你思索的余裕。你是你读过的书、听过的话的总和——这便是语言的力量。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5

  一本书凝聚着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为读者,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读后感悟也不尽相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品读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优秀的绵羊》,作者从美国高校教育切入,对教育内在的本质、人生应有的追求、社会发展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反思,列举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值得思考的观点。阅完小思,有这么几点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教育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会传递其价值观的方式","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出思辨的习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妄下结论。大学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生活得更警觉,更有责任感,更有自由度并更加完整"同时,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轻人,但却没有教会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创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写的是美国的教育,反观我们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教育产业化带了教学功利化,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弱化,学校某种程度上成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流水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不应当仅仅以分数为衡量指标,也不应当单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不是制造"考试机器",也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认知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探索创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学什么、为什么而学?作者在中提到"整个教育系统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态度:盲目的'野心,对风险习惯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质唯上的野蛮性竞争""学生们之所以会参加体育、艺术或者领导能力的活动,其动力并非自内心对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为这是通向名校的必经之路。这些活动原本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被简化成一种手段:体育竞技讲究的是体能训练;音乐不过是技术上的娴熟;服务他人等同于做慈善;领导能力无非就是追求位高权重"看,(fsir)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东、西方面临同样的问题,青少年时期为了分数、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中国可能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在美国是以常春藤名校为代表的),上了大学又为了将更好的就业,都在你追我赶,以能直接满足现实需要为标准,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后于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标究竟在哪里却不得而知,忽视了对内心的探寻、对人生的审视。

  再者,教育该如何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人是要靠教育培养的,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谈到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阶层,通过设置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等录取环节,以及偏好运动员或者有"领导特质"学生等等,基本上将普通大众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众确实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孩子的未担忧,社会流动性停滞不前,竞争已经全球化,中产阶层艰难生存,资本阶层变得越越遥不可及。在这样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环境之下,唯一可靠地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之一""要么你是‘最棒的’,要么你什么都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只针对少数人开放,这是社会阶层固化对教育的影响,反过这种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加深社会的焦虑与隔阂。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应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 16

  这是我读过的这么多外国作者写的书籍中最深有感触的一本,作者和翻译都功力深厚。

  我觉得这位在耶鲁任职多年的作者是个通透人,说了很多所有人都不敢说的大实话。精英教育有他很大的弊端、漏洞,精致的利己主义,刷高分、为了美化履历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却忘记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会去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富人的精英教育,在中国其实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不过很幸运的是,我们还有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它“唯分数论”…曾经呆过名校绩点最高的学院,经常见到经管学院里每个人行色匆匆得往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以熬夜到三点,然后五点准时起来接着复习;为了刷绩点可以跟讨好导师;为了争取实习机会,可以造假,可以谈个假的男朋友;为了履历上丰富的校园经历,可以一个一个场轮轴转,可以啥都不做但成果上挂个名就好…毕业季,投行、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所有人的梦,年薪三十万、五十万、一百万成为理所当然…

  每个人都看上去好优秀,这种激烈的角逐竞争带来无限的.焦虑,经常很怀疑,究竟自己是不是也要降低底线再“努力一点”,成为更优秀的人…

  不过现在的我不这么想,这种死循环会让我陷入一种无力境地,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些时候,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也没什么大不了。我现在会更要求自己,选择一个方向之前,更多去思考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而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这是否能让我显得更优秀,社会上很多人的故事,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与灵感,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需要很狭隘地仅盯着那条预设好的最优路径,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

【读《优秀的绵羊》有感】相关文章:

读《长翅膀的绵羊》有感11-10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精选9篇)11-07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4000字08-06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1500字08-16

我的小绵羊08-17

《长翅膀的绵羊》读后感09-04

音乐教案我的小绵羊08-22

我的小绵羊音乐教案06-28

音乐教案-我的小绵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