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行政管理论文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刍议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根源

时间:2006-11-26栏目:哲学理论论文

识表象与意志,进而抑制或灭绝它。最后一种是死亡。和清心寡欲相伴的安宁,是寂静中极乐。“随着意志的取消,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最后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和客体也都取消了。没有意愿,没有表象,没有世界。”[1]剩下的既无意志也无表象,只有那个“无”了[1].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对社会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回顾西方哲学史,却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特别是非理性主义流派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5-564.
  
  张祥龙。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精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19-37

上一页  [1] [2]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