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行政管理论文 >> 哲学理论论文 >> 正文

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

时间:2006-11-26栏目:哲学理论论文

",恐怕与苏俄的极权主义沾上边,但他对罗
斯福新政和英国工党式的社会主义依然情有独钟,改而称之为"社会化的经济制度"。
其含义,就是"要顾到社会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经济制度",一方面不废除私财产和
自由企业,另一方面实行社会化的立法,节制资本、征收累进税、保障劳工权益、
供给全国用度、缩短贫乏差距等等。他热情地赞扬英国工党不流一滴血,不用武力
革命,只靠一张无记名选票,实现了"把资本主义的英国变到社会主义的英国"。
  这种对英国工党式社会主义政策的好感,傅斯年表现得更热烈,他在工党大选
获胜以后,专门作文予以肯定:"我平生的理想国,是社会主义与自由并发达的国
土,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我也不要住。所以
我及其希望英美能作成一个新榜样,即自由与社会主义之融合,所以我才对此大选
发生兴趣。"从傅斯年这段名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新自由主义内心
所希望"师法英美"的,究竟是什么。"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的苏俄断然不行,但"
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的19世纪英美,也住不下去,他们所期望?quot;自由与社会主义
之融合"的"理想国",正是罗斯福所开创、而为英国工党所发扬的20世纪新自由主
义或社会民主主义道路。这样的"理想国"即使在英美也还在建构之中,所以,对于
中国的自由主义来说,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师法英美",而必须积极地参与建构"理
想国"的历史实践。
  当胡适、傅斯年等新自由主义者对英美道路有所期待的时候,张君劢、张东荪、
罗隆基等社会民主主义者却明确地亮出了"第三条道路"或"中间路线"的旗帜。二次
大战以后,冷战格局造成的英美和苏俄两个阵营的对峙已经十分明显。根据"个人
自由"与"社会公道"的两大原则,他们在英美和苏俄的两大壁垒中采取超越的姿态,
既非一味地"师法英美",也不是简单地"师法苏俄",而是各取所需,所谓"英美的
政治民主"加上"苏联的经济民主",这一"第三条道路"被写入所谓"中国自由主义的
大宪章"------中国民主同盟的宣言和主张之中,成为四0年代中国社会民主主义的
总纲。张东荪对此专门作了一篇题为《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有这样的说明:
"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在政治方
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
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
  问题在于,这样的"第三条道路"在学理和模式上如何成立?政治上的民主主义
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如何得以调和?张东荪认为,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同是西方文
化上的产物,其根本在于几个共同的概念:自由、平等、公正、公意、公理、人权
等等。它们是一群互相关联、互相套和的"概念群",为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共享,
这两种主义具有同一个目的和方向。我们知道,民主主义是一个更含混的概念,有
自由主义的民主,也有共和主义的民主。那么,张东荪所说的民主主义究竟何指?
实际上,张东荪所理解的民主主义,乃是从卢梭到马克思这一路欧陆式的民主,他 
说:"没有卢梭就没有马克思。-----马克思与卢梭是不能分家的。一切弊病都由于
二者的分开即有民主主义而无社会主义或有社会主义而无民主主义"。在这里,我
们再次看到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在他们期望的理想世
界里面,一切价值都是和谐的、没有冲突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和
实现这一理想社会。柏林在谈到自由与平等之间的价值冲突时说过:"一些人们赖
以生存的绝对价值观,不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原则上都是无法调和、无法撮合
的。------在最终的人类价值观中进行选择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价值本身就是生 
活的目的。选择是很痛苦的,但在我们可以想像出的任何社会中都不可避免。"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困境就在于柏林所指出的诸美好价值的不可调和与不可兼得
性,因而选择是必要的。然而,无论是学理还是实践的选择,并非如古典自由主义
那样认为的,自由与平等绝对无法兼容,正如罗尔斯已经证明的,一个公正的社会
秩序,在保证自由优先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而且也应当将不平等设置为尽可能对
弱者有利的公正程序。张东荪设想的自由与平等、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兼容的
乌托邦无法存在,但一个尽可能照顾到社会公道的自由社会却并非是想像的海市蜃
楼。
  事实上,张君劢、萧乾等社会民主主义者理论上要超越英美、苏俄,实际上他
们心目中所真正要师法的,同样是英国工党式的社会主义。张君劢也将英国工党的
选举胜利看作是不经过苏俄式的暴力革命,在民主政治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因此,
在具体的模仿对象上,他们与胡适、傅斯年等新自由主义并无二致。
  相比之下,张东荪与他们却有一些并非不重要的区别。这个深受欧陆思想影响
的"新型民主"的热烈鼓吹者,从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概念同构的观念出发,认为"
建立于资产上的民主,乃只是民主主义之脱福,而社会主义反是民主主义之正?quot;,
因而对英国工党的兴趣远远不如张君劢。他对苏联式的极权主义也怀有疑虑,最欣
赏的倒是战后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所一度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即所
谓多党并存、混合经济、保留私产、废除剥削的"新型民主"。当然,这也是一种社
会民主主义,只不过是更接近苏联模式的东欧型,而非那种英国工党所代表的西欧
型。
  如果说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有西欧型与东欧型差别的话,那么在看待苏
俄的经济民主方面,中国自由主义中的分歧更大。大致说来,新自由主义到四0年
代已经对苏俄式的"社会主义"已经不抱幻想,胡适在多次演讲中不点名地批评苏联
的极权主义,热烈称赞社会主义的傅斯年根本否认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他
尖锐地指出:"苏联的制度,表面说是经济平等,事实上恢复了中古的阶级政权形
式的不平等"。吴景超通过具体比较美苏两国的经济平等,发

现在经济权力上的不
平等,苏联要大大超过美国。四0年代已经不比二、三0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
苏俄的内幕有所听闻,一厢情愿的想像已经大为减少。不仅是新自由主义者,而且
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也对苏俄多有警惕。张君劢到1948年收回
了苏联有经济民主的看法,他指出:苏俄的工人只有经济的安全,无失业之虞,但 
并无经济民主。经济民主与经济安全是两回事。即使是相信苏俄有经济民主的,也
多认为不能为了经济民主而牺牲了政治民主,一张票与一碗饭是同样重要的。樊际
昌、朱光潜等一批北平国立大学著名教授在联合署名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出路》宣
言中这样说:"决不应为了经济平等而牺牲政治民主。因为没有政治的民主,经济
平等等便失去了基础。如果政治是在少数人独裁之下,即便能有经济的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