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马哲论文>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探析

时间:2022-08-26 13:35:34 马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探析
李新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紧紧抓住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关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同的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社会批判性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应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挖掘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积极推进。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启示
中图分类号:B089. 1/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2010)06 -0006 -05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很长的时期内,由于我国学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而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简单地斥责为资产阶级哲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尽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评价仍存有差异,但逐渐形成了基本共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反思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反思以第二国际为代表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探讨西方国家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有力地揭示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
一般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而在西方国家却屡遭失败的情况下,在西方形成的与流行于苏联和中国等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截然有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柯尔施在1930年所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一文中首次使用的。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使这一概念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广为流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统一的哲学理论,而是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30年代以后由法兰克福学派继续,二战后在欧洲形成高潮的一场哲学运动。总体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多元化的哲学思潮,但透过纷繁复杂的理论现象,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理论逻辑结构,勾勒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这些基本特点涉及的是它的总体特征,而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或个别特点。
1.紧紧抓住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同西方社会相结合,根据西方国家的社会现实需要建立的。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的不断完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淡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青年卢卡奇、(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科尔施及葛兰西主要关注的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淡化的问题,而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控制人的新形式: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人的异化和“单向度化”等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面对现实,并作出积极的回应,才能拯救自身。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现实意义,集中力量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展开哲学、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这一特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最重要的区别。
2.关注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苏联哲学的主要形式,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强调与人无关的世界的物质存在、用物质解释人与人的关系;在辩证法上强调自然的规律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忽视了人、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纯”客观地看待自然界,强调用实践的观点去看待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历史的产物,辩证法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之中,存在于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之中。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密切关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关注人的主体性、人的异化等问题,强调从“物质本体论”向“实践本体论”和“人的历史存在本体论”的转向。正是由于贴近现实生活,由于关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建立时的俄国完全不同的现实问题,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挖掘马克思恩格斯丰富思想资源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了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示出当代性和生命力。
3.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但在“哲学就是人学”这一点上基本一致。他们反对苏联哲学一味强调本体论和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而是注重对人的研究,要求把哲学拉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关注资本主义世界中人的异化问题。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以德文发表立刻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关注,他们从中看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看到了马克思对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和从人本主义出发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卢卡奇主要是从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的角度触及异化的主题;弗洛姆主要是从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压抑切入异化问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因素来探讨异化问题;而列斐伏尔则致力从日常生活中揭示出各种异化现象。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认为,人本主义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始终,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理论核心和最终目的。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经济、政治、社会等一系列变迁的客观需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沉淀与提升,是对变化着的中国现实的理论把握。然而,长期以来,在国内传统模式的研究范式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被强制拘泥于苏联哲学的解读模式,这直接造成了作为抽象概念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体系与原本具备现实性、批判性和人本主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之间的巨大的反差与矛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演变为一个远离现实生活、高高在上的知识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了特殊的理论意蕴与价值指归。这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致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对它的排斥和远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反抗物对人的奴役,物欲和工具理性对人的支配,人与自然的分裂、对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自然界的破坏和人类的生存危机,并试图为了获取人生价值而充分发扬主体个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之所以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从来不使自己与现实生活绝缘,而是紧紧抓住20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革命性的方法论意义与西方现当代哲学、文学、美学等思潮有机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立足现实,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当代性是一个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马克思的理论主要是对马克思在世时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对今天现实的反映。诞生于16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当代性,关键在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迫切问题。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时俱进,从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促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当代性的。
在这一方面,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得远远不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追求的目标没有过时,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则可能过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实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首先要有理论勇气区分哪些是具有当代生命力的理论,哪些是已经“过时的”理论。其中,关于批判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自由发展等理论,是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资源和生态方面的严重问题以及人的异化等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实现创新,就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努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丰富思想资源中进行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义体系不同的新选择。
2.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工具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而产生的,批判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象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成功地把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结合在一起,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工具化,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紧密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辨证批判与反思,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代表了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当代水平,而且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价值的可能性空间与有效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只运用于对待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适用的。自卢卡奇以来的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产生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结论在今天已经不再适应了。他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需要有新的发展,需要有当代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使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当代形式,那么在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有机结合,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新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过分强调了其体系性和意识形态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化,忽视了它的批判功能。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批(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判功能最集中的体现是批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这是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没有突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但是它强调的科学理性精神适应了1949之后新中国的急需,曾经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哲学。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共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进一步对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进行了肯定与超越。这些变化使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落后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需要。因此,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目标,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创建一种超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的马克思主哲学体系。
3.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西方马克思主义留给人类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但他们并不片面肯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他们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完备的体系和“唯一”的真理,信仰不等同于迷信。信仰的根源来自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和批判当代现实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者大多是经过自己理性思考后真正接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敢于承认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具体结论确实过时了,但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方法和追求人类解放的目标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正是因为是在认真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相应地修正和发展那些与时代变化不合时宜的具体结论,他们才成为真正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这些学者都是理念与生存互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实际就是一部探求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历史。这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具有高尚、科学的为学理论品性的大学者,坚持在时代变化的基础上态度明确、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他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批判,反复告诉人们: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人类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开始新生活。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然而,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形成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在谋生成为就业目的,物质利益成为价值导向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被冷落的位置。即使是一些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内心也并不一定真正信仰它,这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陷于创新困境中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破除既有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真正光荣和学术良知。
综上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下的生命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从马克思主义本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认真地分析、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现有益的互补,在对话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条模式,有效地展开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对话,只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第一步。我国马克思主哲学要真正实现创新,最终还是要立足中国现实,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唯一途径。
1.在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挖掘具有当代性的哲学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崭新的解释
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当一部分论者的理论逻辑恰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悉心解读之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创新,就必须摆脱思想束缚,立足现实,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返本开新”,从僵化状态回到活生生的马克思。由于长期以来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情况,我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当做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部分内容。这就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性。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有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时间跨度长达60年的全部著作中。针对特定的对象和任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都只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某个部分、某个侧面的反映。因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从当前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认真解读,挖掘出马克思恩格斯的适应当代中国实践需要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崭新的解释。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正视并深刻分析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现实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现实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
“回到马克思”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当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某些具体结论和原理在当代的照搬与套用,而是其基本精神在当代的提炼、发挥与创新。创新的现实动力来源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诸多现实问题。正是由于以往我们把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教条化、绝对化,束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因此,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广阔而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升华真知灼见,创造精品力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调整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真正实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使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中,既要反对从急功近利的目的出发,使哲学研究沦为政治斗争甚至为歪曲的事实作论证的工具,又要反对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放弃其改造世界使命的做法。只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注重调查研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根本源泉。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地推向前进,为中国的发展指出新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合法性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3.建构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多样化、风格个性化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的“官方哲学”,其指导地位与合法性不断在我国的现实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政治走得太近。创新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学术风险,这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深入、自由探究的可能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社会现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提出了诸多新问题,拓展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多样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个性化,就是要把求新、发展和创造确立为研究的基本目标,鼓励哲学工作者相对独立地从事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强调他们的批判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在主题多样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出现实、新颖的哲学问题和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在坚持正确理论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讨论,鼓励不同学派及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与争鸣,提倡同志式的、充分论证的批评与反批评,提倡学术流派和学术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学术界要鼓励探索,宽容不同声音,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建构一个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多样化和风格个性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个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德]乍尔.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