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管理科学论文>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

时间:2022-07-22 16:47:07 管理科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  
  洪远朋
  内容摘要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我们应对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1)社会利益理论的十大见解;(2)利益理论和实践的十大概念;(3)新时期我国社会十大利益关系;(4)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特点;(5)协调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思路;(6)社会利益关系需探索的十大课题。
  关键词 社会利益关系 系统理论思考
  作者洪远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关于社会利益理论的十大见解
  1.利益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人们通常从两种思路出发定义利益:一是将利益界定为对人们带来的好处,这是从人们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利益客体对利益主体的意义,因此强调了利益的“自然属性”,把握了利益形成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二是将利益界定为某些社会关系的展示,这是将人们需要的满足看成既定状态,着重说明不同主体在利益实现时的关系,因此强调了利益的“社会属性”,突出了利益形成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事实上,完整的利益概念是上述两个层面的综合,需要满足是利益形成的存在前提和自然基础,社会关系是利益形成的展开方式和社会基础,它们分别揭示了利益的客体性质和主体性质。就前者而言,利益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以及其他需要的满足;就后者而言,利益的创造、交换、分享和实现取决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利益是永恒的,利益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利益是永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利益产生于人类的需求这一特征表明,在人类的全部历史上,利益会永远存在并发挥作用,换言之,不论利益的社会历史内容如何变化,利益本身总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利益的客体和主体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空间的变化,利益主体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分化组合,由此可见,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动态演进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利益问题往往会演化为社会利益问题,社会利益问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利益。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利益及其实现始终具有基础作用,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是利益,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利益关系,据此,一切社会科学的核心也是利益关系问题。因为,归根结底它涉及到的是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的利益服务的问题。
  4.社会利益是总体多方面的利益
  社会利益是一个总体的概念,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社会利益不仅有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经济利益,还有参与国家政策、管理社会事务的政治利益,以及文化生活充实愉快的文化利益。其中经济利益是指人们的物质财富所得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所获得的各项政治民主权利,是社会利益的核心。文化利益是指人们所能享受的科学文化发展成果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最高形态的利益。
  5.“利值”是量化社会利益的测度
  社会利益涉及人们的需要满足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这自然会引伸出利益的量化问题,也就是计算利益数值或测度“利值”的问题。利值是对利益及其社会关系的数量或形式表达,是采用指标体系及其数学工具来测度和分析利益及其社会关系的数量特征、逻辑关联、内在趋势的。理论上,测度和分析利值是有必要的,只有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揭示利益演变的基本规律,同时对利益的量化研究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实践中的利益冲突和补偿机制。
  6.社会利益关系演进是有规律的
  由于利益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利益关系也将随之发生演进,而这种演进是有一定规律的,因为利益关系是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据此,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演变也就决定了利益关系的演变特征和方向。利益关系的演进有两种含义:一是既有利益关系中不同利益主体所获得的利益绝对量的变化,即由于利益规模的变化而引致利益关系的调整。二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相对量的变化,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对利益关系的变化。
  7.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利益决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命运,所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人民利益是根本。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有相应的根本利益,经济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是与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相对而言的,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是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对而言的,长远利益作为根本利益是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相对而言的。不存在超越对应物的绝对意义上的根本利益。
  8.社会利益关系是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和利益关系复杂化等新特征,利益关系成为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利益关系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社会利益的冲突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利益冲突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时会趋于紧张,需要进行适当、有效地调整,以寻找新的利益均衡点。
  9.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利益关系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据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基础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制定有效的利益整合协调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进而构建一个利益共享的社会。
  10.马克思主义者一贯重视利益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利益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一切关系实质上都是利益关系。但是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社会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利益关系理论为指导,同时吸取西方经济学利益关系理论中某些有用的成分,并结合中国实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利益理论。这些光辉思想、理论和论述,是我们研究、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利益关系的指导思想。
  关于利益理论和实践的十大概念
  1.综合利益论
  综合利益是经济主体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与其他经济主体的相互关系汇总,通过经济活动过程实现各种经济利益的耦合。综合经济利益的基本组成要素有:客体经济利益、主体经济利益、过程经济利益、时间经济利益、空间经济利益五种。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综合利益的多重耦合”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性——综合经济利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动态性——综合经济利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动态开放系统。第三,实体性——综合经济利益是各经济主体或看得见、或摸得着、或感受得到的客观实在。
  2.和谐利益论
  实现利益和谐,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及其最佳表现。和谐利益是指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出来,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同时,个人利益也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利益和谐与利益矛盾同生共存,利益和谐是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
  3.共享利益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将自由地结合为一个社会性的经济共同体或“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一经济共同体中,生产资料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的共同财产,劳动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民主管理的联合劳动,劳动产品是由社会占有的共同产品。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利益观是实现与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享利益,共享利益观是社会主义利益观的核心。
  4.开放利益论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利益的概念。从更为准确的意义上说,开放利益是以国际交换为条件而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这里,社会生产过程的变化是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与交换相互关系的理论仍然是解释开放利益的正确理论基础。
  5.机会利益论
  “机会利益”一词尽管是我们首先使用的但前人已经做了不少的贡献。我们把机会利益定义为: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拥有信息优势的经济主体利用其信息优势所提供的经济机会而获得的经济净收益。上述机会利益的定义具有三层含义:第一,要获取机会利益,首先必须创造相对信息优势。第二,能够及时准确地利用信息优势所带来的机会。第三,利用机会的手段既可以是生产性的,又可以是非生产性的,到底采用何种手段来谋取机会利益,取决于在特定情况中何种手段能带来最大的综合利益。
  6.风险利益论
  风险利益是对人们在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中获得的那一部分额外收益,或蒙受的那一部分意外损失的经济现象的理论抽象。我们试图从利益的角度将风险的本质归结为风险利益,将风险利益归结为人们对风险增益这一超额利益的主动追逐与积极获取,并在此思维路径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风险利益理论和制度框架,然后运用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7.交易利益论
  人们对交易成本比较熟悉,而且一时成为经济学的时髦用语,但是,对交易活动中交易主体最主要的决策变量——交易利益,却较少涉及。我们提出并构建了交易利益这一范畴。第一,交易利益是人们在交易中获得的、超过交易机会成本的收益,交易利益产生的一般基础是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并用这一范畴对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价格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新综合。第二,从交易利益的角度来解释经济组织的出现和经济制度的变化。作为对以上现象进行解释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假设基础之上,否则就不能对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效率进行比较。交易利益范畴既考虑到进行交易的成本因素,也考虑到交易的预期收益因素,从而能够对经济组织的产生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提供更为深刻的解释。
  8.保障利益论
  所谓保障利益,即劳动者个人积累、参与收益分享或收入再分配中获得的某种程度的效用满足。按保障利益的实现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保障利益、企业保障利益和社会保障利益。保障利益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作为社会稳定系统的一部分,保障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仍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生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与不适应无法克服:而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生产目的和宪法赋予劳动者的权益。
  9.休闲利益论
  休闲利益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留待研究的学术空间还很大。休闲利益论的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实践上看,休闲利益论将休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营造,将其与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强调休闲活动的社会功效——作为人类教育手段(户外教育和户内自修),对于满足人类文化求知乃至劳动力本身的生产,特别是人类身心健康的培育都具有积极意义。从理论价值看,休闲利益论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对我国休闲和旅游理论研究有开拓贡献。
  10.未来利益论
  未来利益就是较长时间以后得到的利益。我们所坚持的未来利益,既包括当代人的长期利益,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我们强调未来利益决不是不顾当前利益,而是兼顾两者利益。如果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不仅影响未来利益,而且也不可能增加当前利益,甚至随着当前利益的被破坏,进而影响未来利益。因此,未来利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就是既保证当代人的利益,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社会十大利益关系
  1.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这是我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的轴心。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收”和“放”上做文章,当时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主,适当兼顾地方利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与地方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2.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整体利益,以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内容,代表国民经济的全局利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是谋求利益的基本经济单位,有自身的利益。个人利益主要表现为个人占有和支配利益,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有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的方面,需要及时调整。
  3.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或者说是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并可能引发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给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4.工农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关系、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问题,尤其要正确处理。
  5.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垄断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基础性行业与加工行业、新兴产业与夕阳产业等之间的利益关系。近些年来,行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呈扩大趋势,尤其表现在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失衡上,因此,应控制和限制垄断行业的利益。
  6.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国有企业承担改革发展的成本负担非常沉重,企业办社会的色彩较浓。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由于享受的待遇不同,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种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竞争上的不平等,引发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应该让不同的企业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以推动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
  7.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十分悬殊,导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凸显。个人之间的利益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一般工薪阶层与私有经济经营者、企业承包者、个体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及其他高收入阶层之间收入悬殊。
  8.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前,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小,甚至出现“脑体倒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脑力劳动者的收入逐步提高,甚至普遍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这种状况是合理的,但二者的收入差距不宜过大。
  9.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指劳动力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利益差距不断拉大,直接影响着各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利益关系。在与他国的交往中,要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兼顾他国的利益。
  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特点
  1.利益观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左”的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人们往往忌讳谈利益,回避利益关系的研究,似乎一提利益就是宣扬个人利益至上,谈论利益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所说“现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2.利益主体多元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个人倾斜等,出现了一个与计划经济时期利益统合相反的变动趋势,即利益分解。这种利益分解不仅将原先强制统合到整体利益中去的特殊利益分解出来,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利益主体,造成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利益关系成为一个多维的、有机的系统。
  3.利益来源多样化。,在经济转型阶段,利益来源日益多样化,有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等在内的劳动收入,有包括存款利息、股票红利、资本利润、不动产租金等在内的财产性收入,还有身份收入(指部分国家干部、知识分子等凭借其优势身份所获得的部分货币和实物收入)等。少数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而“设租”所获得的“寻租”收入,也构成了利益的来源之一。4.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表达是利益主体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实质是把利益主体的态度、意见等转变为向社会和国家提出要求的方式。利益表达渠道的公开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目前,利益表达的渠道主要有利益组织表达、公共舆论表达及行动表达三种,决策者应对不同渠道的利益表达予以重视。
  5.利益差距扩大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自我意识日益强化,首先追求自身利益。但是,由于各利益主体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不同,导致其利益的实现程度不同,形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并且利益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6.利益关系复杂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益主体增多,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表达公开化,以及利益差距扩大化,我国转型时期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纵向权威性利益关系与横向契约性利益关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的趋势。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矛盾冲突的公开化等,使利益关系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
  7.利益诉求全面化。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时空同一主体所追求的利益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利益的综合,主要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经济利益是社会的基础利益,政治利益是社会的核心利益,文化利益则是社会最高形态的利益。人们追求的首要利益是物质利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人们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将会愈来愈迫切。利益诉求的全面化是必然趋势。
  8.利益关系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改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就越突出。我国的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利益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处理得好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处理得不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矛盾是发展和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要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进程中解决。
  9.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利益关系历来是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向标。历史经验证明,利益关系紧张之日,就是社会不和谐之时:而协调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利益,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新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起来讲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通过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提供制度支持。
  10.利益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方兴未艾
  利益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新颖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它与各门社会科学相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益的理论,是我们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变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西方学者关于利益的理论,也可供我们研究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利益概念的界定、社会利益及其内涵、社会利益的量化、根本利益的认识、新时期基本利益关系的理解、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社会利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利益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等利益理论与实践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我国利益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总体而言方兴未艾。
  协调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思路
  1.促进利益增长的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所导致的利益客体匮乏则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这决定了现阶段利益关系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益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问题,其基础还在于发展生产力。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做大“蛋糕”,增加可供全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分配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使社会利益关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保证根本利益的思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就要认真解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准确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同的。建国6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只有准确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真正把握其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带领人民群众一道前进;抓不住社会的主要矛盾,或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得不到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受到挫折。目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现代化,就是要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3.统筹兼顾的思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应兼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并突出弱势关怀,以维护社会利益关系的均衡。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区域利益关系,统筹兼顾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与社会利益,统筹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兼顾本国利益与外国利益等。同时突出弱势关怀,在当前主要是关心尚未脱贫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城市失业者、残疾人和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以及其他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群体。
  4.利益共享的思路。利益共享是广义的、全面的,包括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能够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利益共享问题中最关键的是劳资利益共享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寻找新的协调机制、规范机制、运行机制,按照“共同占有、权力共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建立利益共享制度。
  5.利益综合的思路。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利益关系也包括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文化利益关系等。因此,协调利益关系,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利益和利益关系,坚持利益综合的原则。在这种利益关系体系中,首要、核心的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政治利益的基础,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文化利益关系与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一样,是社会利益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越进步,文化利益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综合的原则。
  6.利益保障的思路。这是指打造由个人、企业、社会保障组成的“三驾马车”,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利益保障需要。个人利益保障的实质是一种利益的积累,企业利益保障的实质是利益的分享,社会利益保障的实质是政府作为中间人发挥利益调节的作用。
  7.利益补偿的思路。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部分利益主体由于利益受损而逐渐成为困难群体。困难群体的存在,使利益差距扩大,利益矛盾激化,从而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改革中形成的困难群体采取适当的利益补偿措施,缓和利益分化的加剧趋势。城市中的困难群体、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居民是改革推进中的主要利益受损者,应该作为利益补偿的主要对象。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利益补偿机制应依据“造血”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8.利益关系制衡的思路。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益关系的制衡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利益关系制衡机制主要包括: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与限制少数人的暴利、维护合法利益与打击非法利益等。
  9.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仍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普遍而基本的追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市场机制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发挥积极作用。
  10.及时调整的思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整合、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重组、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能否妥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及时调整利益关系,需要建立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以及建立常态和长效的矛盾处理机制。
  社会利益关系尚需探索的十大课题
  1.利益概念的界定,到底是利益好处论,还是利益需要论、利益价值论、利益权利论、利益能力论、利益关系论,怎样给利益下定义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首要问题。
  2.社会利益及其内涵可进一步探讨。可以说社会利益是由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构成,但能不能说社会利益是由宏观利益、中观利益、微观利益组成,值得研究。
  3.社会利益的量化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利值论”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度很大的课题,需要花力气攻关。
  4.对根本利益的认识尚待研究。有人说,根本利益是相对的概念,不存在超越对应物的绝对意义的根本利益,此说法是否成立有待推敲。
  5.目前国内有关利益补偿的研究并不少见,但需要对利益补偿的分类、特点、原则、来源等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6.虚拟利益是尚未很好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虚拟经济的核心是虚拟利益,但理论界关于虚拟利益问题的研究很少见,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7.怎样理解和认识新时期的基本利益关系大可研究。人们对新时期基本利益关系的认识大体上可概括为:中央一地方利益关系论、国家一个人利益关系论、城市一乡村利益关系论、资本一劳动利益关系论,弄清这些关系问题非常重要。
  8.社会利益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否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即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利益变化规律、适合于特定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的演化规律、中国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发展的演化规律。
  9.社会利益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是关键论、动力论、重点论、需要论、保障论还是条件论,有待论证。
  10.怎样认识社会利益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能不能说一切社会科学的核心归根结底也是利益关系问题,值得深思。
  注释:
  ①本文是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批准号:05&ZD028)总成果的导论部分。
  

【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系统理论思考】相关文章:

利益共享还是狼羊关系08-05

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08-17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优秀教学设计08-12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设计08-1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与研究08-06

保险利益08-05

语文美感教学的理论思考08-17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与研究(2)08-06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与研究(1)08-06

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