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卢卡奇的重新发现

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卢卡奇的重新发现

时间:2022-08-01 20:36:02 哲学理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卢卡奇的重新发现

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卢卡奇的重新发现
  
  [美]汤姆·洛克莫尔/著孟丹/译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解读。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解读并不能减少黑格尔对于马克思的影响,因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思想根本就不了解。由于恩格斯没有对黑格尔作出公道的评论,因此最终也就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的评论。卢卡奇的解读也没有对黑格尔给出公道的评论,这是因为,他仍然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卢卡奇在解读黑格尔方面的贡献在于,他强调所谓的资产阶级哲学在黑格尔的思想当中达到了顶峰,并且,这种资产阶级哲学是具有内部矛盾的。同样地,卢卡奇也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的评论第一,他只是暗示出了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却从来没有对其做出清晰的阐述。第二,虽然卢卡奇批评了恩格斯对于哲学的把握,但是,他从来没有明确地反驳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连续性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教条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坏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对于哲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他依然接受一种用政治学的方法去分析哲学问题的做法。现在,我们的问题已经不在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保存,我们的任务是要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关键词】马克思;卢卡奇;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8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1)04-0001-07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乔治·卢卡奇在许多领域当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包括他从他所创立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角度出发,对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解释。今天,当政治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终结之后,因此,也就是在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终结之后,卢卡奇的重要性就不在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而在于他对于我们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的助益作用了。现在,继马克思主义之后,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方式,我们不能允许马克思与他所倡导的政治运动以及总是顶着他的名义的思想一起消失。
  
  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我们能够从黑格尔的思想出发,来解读马克思,这就是,马克思在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向的过程中,有意地远离了黑格尔的思想。恩格斯对于哲学、德国观念论以及黑格尔的哲学都知之甚少,他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我们在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标题下来思考德国哲学以及黑格尔的思想是没有意思的,并且他对于德国哲学以及黑格尔都是持一种简单的轻蔑的态度。恩格斯并不重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而是重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恩格斯在哲学方面只是一个自学者,因此,他无法理解黑格尔的思想或是对其进行解释,这就导致他以一种礼貌的、但却是坚决的态度,对黑格尔表示轻蔑。在恩格斯看来,最为核心的人物是费尔巴哈,他认为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当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曾经短暂地辉煌过,甚至可以与黑格尔这位在后康德主义论争中的支配性人物相媲美。这是非常不准确的说法,因为费尔巴哈只是一个无从轻重的黑格尔当代批评家,从哲学上来看,他远远没有黑格尔那么重要,不仅如此,他作为一个宗教思想家的重要性甚至还不如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恩格斯没有正确地将好的哲学与坏的哲学区分开来,他将费尔巴哈当成了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他认为,费尔巴哈证明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哲学转向了科学,从无非是在过去并且在现在都是被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所支配的、对于周围社会环境的意识形态的反思的理论,转向了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论,因此,也就超越了资本主义,从而能够把握真实的社会世界。
  
  卢卡奇继恩格斯之后,承认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对于马克思的理沦形成起着核心的作用,但是他不承认费尔巴哈的重要作用,在卢卡奇看来,费尔巴哈顶多只是一个无从轻重的小人物而已,并且,他还认为,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思想家,都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尽管卢卡奇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看法,但是他在哲学方面的造诣与恩格斯相比,具有天壤之别,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说,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于马克思的许多哲学文本都没有很好地掌握,部分的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很多哲学文本,包括《巴黎手稿》以及《大纲》在他生前还没有出版,其他的原因在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背景,即德国观念论、亚里士多德、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知之甚少,然而,对于任何一种对于马克思的解释来说,黑格尔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与此相反,卢卡奇对于马克思、德国哲学以及黑格尔非常了解,这使得他能够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黑格尔的思想作出相对丰富的、并且实际上确实是非常丰富的分析。卢卡奇对于德国哲学以及黑格尔的分析与恩格斯形成了鲜明对照。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恩格斯,无论是对于德国古典哲学,还是对于黑格尔,都是持一种轻蔑的态度。与恩格斯一样,卢卡奇也对这二者持批判的态度。但是,他对于这二者并不轻视,并且在对于马克思进行解读的过程当中,他对于这二者都非常重视。
  
  从恩格斯创立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来看: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而唯物主义是正确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而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在费尔巴哈的思想当中,贯彻着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并且马克思是从哲学以外的角度来看待哲学问题的。
  
  恩格斯是从一种还原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德国古典哲学的,他对黑格尔进行了还原,他指出,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也走向了终结,但是,马克思是从超越哲学的角度来解决了哲学的问题。上述观点是建立在六个前提的基础之上的:第一,伴随着一种决定性的哲学贡献,哲学事实上走向了终结;第二,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走向了终极;第三,哲学是以一种不令人满意的方式走向了终结;第四,在费尔巴哈的宗教学著作当中,他打败了伟大的黑格尔;第五,费尔巴哈战胜黑格尔的基础在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第六,马克思受益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并且从唯物主义的层面上解决了哲学的问题。
  
  所有这六个前提都是错误的。
  
  第一,哲学并不仅仅是由无休无止的争论而带来的疲倦而已,哲学永远不会终结,因此,也就永远不会通过一种决定性的哲学贡献而走向终结。任何一种哲学理论、洞见或是论证,都需要一系列与之竞争的理论、洞见和论证,哲学传统只仃这样才能够继续超越之前的阶段
  
  第二,哲学传统并没有在黑格尔那里走向终结,并且黑格尔也从没有做出过这样的论断。在德国观念论传统当中,唯一一个好像是作出这种论断的人是康德,他断言,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只能存在一种正确的理论,并且他暗示出他自己的理论实际上是正确的,因此,这也就表明,哲学在他的批判哲学之中走向了终结黑格尔坚持认为,他自己的思想属于一个发展中的哲学传统,他认为,这样一种哲学传统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并且不会在他的思想中走向终结。认为哲学在黑格尔思想当中达到顶峰并且走向终结的是青年黑格尔派,这是青年黑格尔派对于黑格尔这位当代伟大的哲学家的评价,而不是黑格尔对于自己的评价,黑格尔也不可能对自己做出这种评价。
  
  第三,如果哲学没有走向终结,那么哲学电就不可能以一种令人不满的方式走向终结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哲学在当今的状态总是不令人满意的,因为哲学总是能够在受到批判的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且,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阐述旧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仍然有哲学问题需要探讨,如果我们仍然面临着过去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的话,那么从哲学的内在本性来看,它就不会令人满意,并且永远也不能是令人满意的。恩格斯似乎认为,哲学家就是要完成有限的任务,例如修一座桥,并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于建筑师来说或许是这样,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不是这样,对于黑格尔来说不是这样.
  
  第四,恩格斯在《基督教本质》中指出,费尔巴哈通过用唯物主义来取代唯心主义,而“粉碎了”黑格尔,这是不合理的。恩格斯所理解的唯心主义,其最近的源头就是费希特1797年那本不怎么著名的《知识学基础》。在费希特看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互不相容的,并且,只有唯心主义才有可能为真二恩格斯将这种简单的二元论模式,应用于黑格尔的观念论,认为由于黑格尔的观念论忽视了自然,这是错误的,因此,必须要让位于唯物主义,因为唯物主义认识到自然是先于精神的,并且精神是来源于自然的。这种解读黑格尔的方式显然是错误的。黑格尔并没有忽视自然,并且黑格尔也不能忽视自然。黑格尔继承了康德和谢林对于自然哲学的看法,这在后来促使恩格斯致力于构建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恩格斯并没有对这种在马克思主义与分析哲学当中被广泛接受的不相容性,也就是唯物主义(或者说实在论)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不相容性进行证明,马克思主义与分析哲学都反对唯心主义,而赞成唯物主义、然而,其他一些思想家否认了这种所谓的不相容性,包括莱布尼茨,他显然是第一位在哲学语境当中使用“唯心主义”这一术语的人,同样,康德这位先验的观念论者,同时也是经验实在论者,也否认了这种不相容性。
  
  第五,如果费尔巴哈没有“打败”黑格尔的话,那么他也就不能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差别这一基础之上“打败”黑格尔了。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在探讨所谓的关于起源的分水岭问题的时候,他认为,要么是从自然走向精神,要么就是从精神走向自然。作为达尔文的追随者,他认为前者是正确的,而后者是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幻想,是错误的,因为就像莫尔后来所说的那样,这些唯心主义思想家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存在。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位自称是、或者被别人称为是唯心主义者的人,会否认精神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贝克莱的确争辩过,哲学家是非常好奇的一群人,他们会论证一些违背常理的思想。但是,费希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而恩格斯没能理解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通过一个因果框架来认识世界以及自我的知识的解释力量,恩格斯赞同这种因果框架,而费希特则反对这种因果框架,或者说,费希特是从主体这一视角出发,来反对因果框架的,费希特以及之后的马克思都认可主体这一视角,而恩格斯则拒斥这种视角。
  
  第六,马克思不可能通过远离哲学而解决哲学问题。然而,如果说哲学问题是可以不通过单纯的耗尽而得以解决或者走向终结的话,那么,哲学也不会是仅仅在经验的基础上就能够解决的,虽然关于经验的知识因此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哲学问题只有通过辩论的方式才能够得到解决,哲学在西方出现几千年之后,辩论仍然是惟一的哲学工具。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应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以及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当中,同时发明了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尔施在对马克思进行解释的时候,对于哲学非常重视。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掌握黑格尔的思想。卢卡奇非常认真地看待哲学史,他认为,哲学史是解释马克思的重要线索。他对于黑格尔思想有非常高深的造诣,并且在他的整个马克思主义阶段,他的这种造诣一直在加深。
  
  一方面,卢卡奇创立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的理解进一步完善了,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的理解。卢卡奇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达到了令人可以接受的哲学水平,他更加清楚地描绘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但是同时,由于他在理解马克思时借助了其他一些人物,这使得从黑格尔的角度对于马克思的解渎被削弱了一卢卡奇对于整个德国哲学传统的理解,与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原始的、无知的、轻蔑的理解,有着显著的差异。
  
  卢卡奇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不比任何人逊色。在他晚期写作庞大的、未完的著作《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时候,时代已经改变了,他最终承认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但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他在写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候,他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他在提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的理论的时候,写出了下面这句惊人的话语,这就确证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句话就是:“在人类历史的这个阶段,任何问题最终都要返回到商品的问题,任何答案都会在商品结构之谜的答案中发现.”
  
  当时,他是以一种康德主义的模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之中,康德指出,成熟的认知形式需要一种基本的方法论革新。卢卡奇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也做出了一个类似的判断。卢卡奇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所继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遵循的是斯大林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于机械主义和德波林主义之间的辩论进行干预的方法。卢卡奇写道:“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正统性并不在于对某一个观点的“信仰”,或是对某一部“神圣”著作的注释与此相反,正统性只与“方法”有关。辩证唯物主义是通往真理的道路,并且是一种可以沿着其创立者所设立的道路进一步发展深化的思想方法,这才是一种科学的信念。任何一种试图超越这种信念或是“改进”这一信念的努力,最终都会导致一种过分的简单、琐碎以及折中主义。
  
  虽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当中对于马克思、黑格尔以及德国唯心主义的解释,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助益,甚至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恩格斯仍然认为,费尔巴哈战胜了黑格尔。卢卡奇致力于用后康德主义的方法,来解决康德的物自体之谜。这种物自体之谜在黑格尔关于主体的概念当中到达了顶峰。黑格尔这种主体的概念没能解释人类世界,我们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那种既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又是人类历史的客体的无产阶级概念,才能够解释人类世界。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这一主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处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外,而是处在德国古典哲学这一传统之内,或者,我们或许可以说,马克思同时既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内,又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外,之所以说他处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外,是因为他是一个考虑到物质现象的唯物主义者,之所以说他处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内,是因为他电是一个观念论者。
  
  卢卡奇的分析是想要通过马克思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被马克思称之为资产阶级哲学的那种东西。众所周之,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当中指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主体构建出认知的客体。在卢卡奇看来,这个贯穿在这一时代之中的问题,最终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得到了解答。马克思从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一角度,对于主体进行了重新思考。黑格尔关于那种作为历史主体的绝对理念的观念,是一种“概念上的神秘主义”,因为这种观念只是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创造了历史。马克思早在写作博士论文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历史的实在性以及具体的实践,这就已经超越了黑格尔。
  
  马克思对于主体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对于真正的历史主体的解答,就在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这个问题之中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认识自身,才能随后认识历史与起源。无产阶级在理解自身作为历史动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的兴起这种观点超越了黑格尔,因为它用一种真实的历史分析,取代了反思的范畴。通过这种方式,关于现实的问题被转变成了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之中,历史的趋势取代了经验的现实。
  
  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解读
  
  在卢卡奇探讨异化问题的时候,他找出了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类个体的观点二他对于恩格斯所开创的那种“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解读持否定的态度。后来,在马克思的一系列早期著作出版以后,阿尔都塞曾试图重建恩格斯的这种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早期著作卢卡奇并没有渎到,甚至有可能恩格斯都没有读到,但是,这些早期著作似乎与“官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的解读相互矛盾二恩格斯对于哲学的造诣不高,他对科学也知之甚少,但是,他却展现出了一种对于科学的天真的信仰?我们从他的文本当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人类的重要问题,而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才能对于知识作出最佳阐述。
  
  这种非人类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支配性维度,就是这样一个理念,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概念说成是一个以法律为规范的体系。恩格斯所持的这种观点,对于人类的社会角色并不重视,而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的晚期著作当中找到了支撑。马克思在晚期的时候,的确从有限的个体转向了被理解为一个体系的资本主义,在这个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资本是积极的主体,这就反过来将按照自己制定的角色发挥作用的人限制在了一个自由主义经济的体系之内,在这个自由主义经济的体系之内,这些人主要是消极的一然而,马克思后来强调的,资本取代、甚至是夺取了作为资本主义的积极主体的个人的作用的方式,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晚期,马克思思想的整个理论结构,都是以人这个概念为核心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人类学的思想。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晚期分析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对于人的关注是以异化这个概念为核心的,而阿尔都塞以及其他人则认为,马克思已经离开了人类学以及哲学的维度。卢卡奇注意到了马克思思想的统一性。他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放弃一些核心的主题,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者加诸给他的那些思想。卢卡奇将物化与异化混合在了一起,这并没有影响卢卡奇的成就。物化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异化的先决条件。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我可以将我自己独特的身体、精神技能以及积极能力的个别产物异化到他人身上,使得他人能够在一段有限的时期内使用这些产物,当然,前提是这些产物要服从这种限制,这些产物与我的总体性与普遍性有着一种外部的关系。我的时间通过劳动变成了具体的东西,我可以通过我的全部时间的异化,将我的产品的总体性这一实质特性,也就是我的普遍活动性以及现实性,或者说我自身的个体性,加诸在他人的属性之上。”
  
  黑格尔这段至理明言,将黑格尔与之前的卢梭与之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了一起。黑格尔构建出了一种经济机械论,通过这种经济机械论,人类主体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正常运行当中,产生了物化与异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在他的文本中所探讨的异化,就是一件事物与其使用价值之间的差别。我们不难想象,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青年马克思,被黑格尔这种将政治经济学、人类的自我物化、异化以及劳动联系起来的方式深深打动了。
  
  卢卡奇所关注的人类主体,是他对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当中的一个核心元素。在卢卡奇看来,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克服的人类异化这个问题,表现出了一种关于人类主体的不恰当的观点。只有当马克思发现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无产阶级以后,才真正克服了人类异化这个问题。
  
  在早期基督教思想之前,还没有形成关于主体的理论,主体的理论是被像奥占斯丁这样的神父,在解释个体责任问题的时候构建出来的.笛卡尔根据奥古斯丁的理论,构建出了一个主体的概念,他表明,通往客体性的道路,必须要经过主体性。卢卡奇对于马克思进行解读的时候指出,资本主义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在卢卡奇看来,人类的活动既是异化问题的源头,又是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当无产阶级产生了自身的阶级意识以后,就会冲破资产阶级的束缚,而实现人类自由。
  
  这种观点结合了德国古典哲学当中的那些核心要素,包括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以及人类活动。卢卡奇在这里所关注的是意识与自我意识在特殊的认识论语境中所具有的革命性特征。在《纯粹理性批判》的B版序言中,康德从早期探讨知识的表象论方式,转向了建构主义的方式。他在所谓的哥白尼革命中,描绘出了这种建构主义,这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能认识到我们自己“构建出来的”东西。后康德主义的观念论争辩对于康德最后的建构主义转向进行了回应、批判,但这种争辩又是以康德的建构主义转向为基础的,并且试图对其进行思考。这种争辩所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描述人类是如何“构建”、创造或者说制造出他们自己的认知对象,而不是发现、揭示或者说发掘出认知对象本身。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可以说,卢卡奇对于马克思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对康德批判哲学中体现出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当中的建构主义主题进行思考。
  
  卢卡奇在这个问题上,只是简单地继承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无产阶级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受压制的,不自由的那一部分,并且,他还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摧毁现代工业社会中的阶级结构,而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带来自由。他提出的对于资本主义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理论层面的,而是实践层面的。在他看来,人类的活动既是异化问题的源头,又是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既是现代资本主义当中的主体,又是现代资本主义当中的客体,他是在运用康德、费希特以及黑格尔的思想这一基础之上,做出这一论断的。他从康德那里借用了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即认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同一性,也就是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当工人制造出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或产品时,这种同一性就被制造出来了。
  
  他从费希特那里借用的观点是,把主体从根本上看成是积极的、而从不是消极的,这就导致了作为一种积极的、或者说活动性的有限主体这一概念的形成。
  
  他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观点,就是主奴关系这一著名分析当中的核心要素,即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制造出产品才能够实现,因此,自我意识只有在工人的自我异化当中,才能够实现。此时此刻,主奴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颠倒,因为奴隶变成了主人的主人,而主人则变成了奴隶的奴隶在卢卡奇写出上述观点的时候,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早期,当时包括卢卡奇在内的许多观察者,都相信革命的内在必然性。卢卡奇相信,如果无产阶级能够认识到自身,或者说产生自我意识的话,那么,无产阶级就能够挣脱资本主义强加于自身的束缚。
  
  无产阶级与有限的人类主体
  
  关于认为无产阶级既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主体,又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客体这一杰出理论,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东西。卢卡奇的上述理论暗示出对于马克思的正确解渎,会揭示出他不是位于德国观念论这一传统之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位于这一传统之内的过程中,借用了很多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其中的一些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卢卡奇将主体视为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他在指出这一点的时候,开始了对于沙夫和彼得洛维奇等人著作当中的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探讨
  
  卢卡奇在对马克思提出的、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无产阶级这一概念进行的解读时候,超越了黑格尔,而指向了费希特提出的关于作为积极的、或者说活动性的主体这一观点二无产阶级是由工人组成的,而劳动是人类活动在现代资本主义阶段当中的主要形式。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解读,既与他对于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关系的把握有关,又受到了他对于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关系的把握的限制。而其他人对于马克思的影响,在恩格斯的解读当中被最小化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其他人对于马克思的影响。在卢卡奇从黑格尔以外的角度对马克思进行解读的时候,他认为再也没有比费希特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了。就像卢卡奇描绘的那样,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转向了费希特,费希特这种前黑格尔主义思想缺乏一种历史性维度,这种历史性维度是黑格尔思想的核心,对于马克思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费希特提出了一种关于主体的概念,这种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个体的方式,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找出真正的历史主体。
  
  卢卡奇正确地指出了费希特对于马克思的重要性,这一点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于费希特的解读当中就可以得到确证。马克思借助于费希特的思想,描述出了这样一种人类个体,这种人类个体作为一种具体的历史存在物,在一种社会环境之中活动,并且,这个人类个体的需求只能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得到满足,也只有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这个人类个体才有可能在成为一个个体的过程当中得到发展。马克思与费希特在许多基本问题上都有着共同的看法,其中包括从根本上来说是积极的主体这一概念,我们在我们自己的行为当中异化自身这个观点,以及个体的发展或者说作为一个个体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在他者中的物化来超越异化这个观点。我不是想说,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理论还原为费希特的理论,我想说的是,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费希特的影响,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
  
  归根结底,在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当中的人类个体这一个核心,当然,这是他理论当中的一个层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核心层面。归根结底,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在一种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通过这种社会环境来活动的人类主体的自我发展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化。人类活动在资本主义当中采取了劳动的形式,在资本主义当中,人类主体被限制为对于他们自身的复制需求的满足。但是,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当中的理论来看,人类是不能发展出个体的能力,从而发展为真正的个体的。马克思从费希特那里借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一个人通过扩展自身活动的范围以及类型而得到发展。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当人类主体将会从根本上,第一次能够在资本主义过程的限制之外,作为个体而发展的时候,我们就会从理论上忘掉劳动了。
  
  如果以上所说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个费希特主义者了,或者,我们至少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个后费希特主义者以及费希特主义者,因此,也就是一个前黑格尔主义者了。马克思是一个深受黑格尔影响的理论家,他有意地继承了在黑格尔思想之中的所有之前思想的积极之处。我们可以认为,费希特构建出了一个有趣的维度。黑格尔没有在他的理论当中运用费希特这一有趣的维度,但是,马克思直接从费希特那里借用了这一维度。如果说主体是马克思的理论核心的话,那么,虽然马克思的理论明明深受黑格尔的影响,我们最终却要得出结论,除了马克思与黑格尔都直接受到费希特的影响,并且间接地受到康德所构建出来的主体概念的影响之外,马克思根本就不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上述观点会对我们对于马克思与哲学传统之间关系的理解产生重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马克思离开了哲学,因此他的理论——无论他的理论是什么——都不是哲学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然而,从卢卡奇从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分析来看,通过主体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远离在费希特提出积极的主体这一概念之后的晚期德国观念论这一传统,而是加入了这一传统。
  
  结论
  
  我已经说过,来源于费希特关于主体是积极的、或者说是活动性这一理论的人类个体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我们不能认为,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解读驳斥了黑格尔对于马克思的影响,因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思想根本就不了解。卢卡奇创立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对于黑格尔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并且,这也是对于马克思的解渎。
  
  卢卡奇对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解读,最终既没有为黑格尔给出公道的评论,也没有为马克思给出公道的评论。之所以说卢卡奇的解读没有为黑格尔给出公道的评论,是因为他仍然认为,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这是一种不可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的设想。卢卡奇对我们理解黑格尔有所帮助。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晚期,他都一直在反复重申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哲学在黑格尔的思想当中达到了顶峰,并且,这种资产阶级哲学是具有内部矛盾的。同样地,卢卡奇也没有对马克思作出公道的评论。第一,他只是暗示出了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却从来没有对其做出清晰的阐述。第二,虽然卢卡奇批评了恩格斯对于哲学的把握,但是,他从来没有明确地反驳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连续性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教条。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坏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对于哲学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是,他依然接受一种用政治学的方法去分析哲学问题的做法。
  
  这在卢卡奇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或许具有必然性,因为在当时,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我们的问题已经不在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保存了。我们的问题在于,要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并且与此同时,还要将在之前的论辩当中的、依然有效的观点保存下来。这就包含着卢卡奇在他所开辟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一系列洞见。其中包括在致力于对马克思进行非马克思主义解读的过程中,对于异化的强调——这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中都是核心,以及主体的问题,还有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希特以及其他的德国观念论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要想更好地认识卢卡奇所做出的许多重要贡献,就要离开马克思主义,因此,也要离开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解释马克思思想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进。

【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卢卡奇的重新发现】相关文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探析08-26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实现08-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生中的反思08-13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08-06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08-06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08-05

论《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04-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07-17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08-13

卢卡奇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