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观论文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观论文

时间:2022-08-11 00:17:33 政治理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观论文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新形势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极大地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控制力,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和缓解社会矛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已具备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基础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相关制度基础和实现机制,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观论文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

  目前,我国的公共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新形势下实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要性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控制力。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平等,但是,如果不公平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带来社会政治风险。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除了历史遗留的不平衡,自改革开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加上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如果长期忽视对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进行必要的调节,必然会招致欠发达地区的抱怨。国际经验表明,一旦落后地区长期得不到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援助,难以改善经济与公共服务状况,会使得这些地区产生离心倾向,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因此,政府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控制力。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说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市场机制却存在失灵或局限性,需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来弥补。由政府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使市场主体得以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利益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则在地区间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于缩小发展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事件在各地不断上演等。而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事关民生方面的公共服务对全社会相对均衡的供给,本身就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确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将获得更多实惠,这对于减少社会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现阶段仍面临许多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非均等化现象,甚至在有些方面呈现出某种恶化的态势。

  1、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性投入,成效显著,但是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较小,财政投入增长落后于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总量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导致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窄,城乡分配不均衡。由于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滞后,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建设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实施;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则仍主要靠农村和农民自行解决,各级财政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普遍存在基础差、设施落后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的短缺,直接制约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

  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完善的法律框架,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各地方往往根据自身财政能力和偏好制定政策和相关规定,导致城乡之间政府投入、覆盖率、保障水平等差距显著。政府职能部门体制制度不完善,职责履行不到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对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监管滞后、力度不够。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市场、政府和社会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对投入数量关注过多,对产出的公众满意度关注不够。

  3、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中没有形成规范的分工和问责制,在事实上造成了公共服务指标的软化;二是没有形成公共服务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财政功能性支出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经济建设性支出。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化的约束,公共服务支出并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三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以外的其他参与者,尚未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三、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思考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安排,建立多层次的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

  1、推进政府转型,加快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建设进程。将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放在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一是努力促使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复位。要针对当前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及时有效地开展相关改革,让政府在公共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越位、错位、缺位回归原位。二是注重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要改革当前政府中存在的公共服务意识淡薄、供给制度安排与设计短缺、整体水平与质量较低等一系列不足,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果。三是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方式。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等原则,让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切实履行其宏观调控等职责。

  2、突出民生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均衡分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同,从制度—卜保障了农村孩子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二是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加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农民享有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着重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五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

  3、完善财政体制,形成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机制。一是适应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使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合理调整和改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有力的可持续的财政支持机制,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三是加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强化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当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重点向县乡级倾斜,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4、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供给机制。积极探索将市场机制引人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途径和方法,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尤其要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的现状,按照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实施多主体、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给模式,努力拓宽农村公共产品的融资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安排,着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供给格局。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观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认识探讨论文08-18

浅议科学发展观下的纳税服务08-18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整改报告08-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08-2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自查报告09-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半年总结02-14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02-25

党课讲稿-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08-16

教师科学发展观论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08-18

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调研报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