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行政管理论文>哲学理论论文>略论孔孟的圣人观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

时间:2023-02-27 05:58:20 哲学理论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
  
  李 迪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孟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代表着最高的智慧、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孔孟的圣人观,对理解孔孟的哲学思想,认识儒家学说的深刻内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当代人的人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关键词:孔子;孟子;圣人观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32-02
  
  圣人的最初含义,是指才智过人、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人。在孔子圣人观念积累和形成的过程中,圣人的含义被不断地充实和深化,逐渐成为最高智慧者的化身,这也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最高理想人格。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圣人观,使之更为具体化和生活化,从而完善了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圣人境界。
  
  一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至高至大,而孟子则把圣人的标准具体化了。
  
  孔子依据道德品质的不同将人进行了划分,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种不同层次,其中圣人的位置最高,可见圣人形象在孔子心目中的至高至大。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论语·述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是一般人都难以企及的,甚至连孔子都自认为难以实现,而这也是他一生都在努力想要达到的境界。孔子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可谓圣人,但同时他又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孔子将古代的圣王作为道德品质的模范,但由于他对圣人有着极高的标准,甚至连尧、舜都无法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这使圣人这一形象具有极其神圣和崇高的意味,同时也带有某种神秘色彩。
  
  孟子不仅肯定了孔子心中的圣人,而且将圣人的范围进行了扩充。在他看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都可尊为圣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孟子将圣人这一观念具体化,根据不同的等级和特点,列举出不同的圣人形象,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皆可从圣人身上找到可以效仿的道德品格,圣人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此外,孟子还认为“圣人有过”,但可“过则改之”。他虽然降低了圣人的标准,但却使圣人形象更加真实,也因此而值得人们去尊敬。“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个人的积极努力即可实现圣人的目标。(哲学理论论文 www.fwsir.com)这使孔子心中“圣人”这个崇高的理想不再遥不可及,在孟子这里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二
  
  综观孔孟对圣人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圣人具有最高的智慧。如前所述,圣人的最初含义是充满智慧的人,所以具有最高的智慧是孔孟心中的圣人形象不可缺少的特质。《说文解字》:“聖,通也,从耳呈声。”《风俗通》曰:“聖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圣”的本义是说耳闻到声音就可以知晓事情,也就是说从耳闻的具体事物中就可通晓天地万物。“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从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罕》)“多能”,即是指知识无所不备,通晓万事万物的真理,这是圣人具备智慧的表现。即使弟子这样称赞孔子,他也从没有认为自己可以称得上圣人。圣人在孔子心中有着极高的标准,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崇高的境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曾说:“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在孔子心中,拥有智慧是实现仁的前提,要想成为圣人,首先应具备最高的智慧。孟子虽没有直接谈论圣人之智,但他称孔子为“圣之时也”、“集大成者”,也就是说孔子是能够掌握世间万物道理的智者,孟子认为这是圣人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是否具有超凡的智慧是评判圣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2.圣人是最高道德的体现者。孔孟所塑造的圣人形象是最高理想人格的典范,充分体现出“仁”的崇高境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过:“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在为己修身、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将圣与仁看成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具备至善至美的仁德才能通向圣人的境界,儒家的圣人充分体现出这种博大的爱人精神。孟子一方面认为圣人是天生的,“尧舜,性者也”,圣人道德的高尚和完美是其天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否定普通人成圣的可能。“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通过个人的后天努力来提升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也可以成为圣人。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下》)的“四端说”,作为“性善论”的依据。仁、义、礼、智的“四端”人人皆有,只要人们能不断发扬自己的善性而不丧失,就可实现圣人的道德境界。孟子认为,圣人是社会伦理价值的最高体现者,“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3.圣人具备最高的政治理想。圣人不仅内在有着仁爱的精神境界,而且把这种精神通过政治理想体现出来,通过实行仁政来治理天下、安定百姓,实现“内圣”和“外王”的统一。圣人形象的这一特质,与孔子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他希望“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圣人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恢复周朝完美的政治制度,这从孔子所推崇的圣人形象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尧、舜、禹、汤、文、武等无不是德仁兼备的圣人,他们将富庶百姓、平治天下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孟子则大力推行仁政学说,他认为:“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孟子十分重视百姓的利益,并致力于通过实行仁政来提升人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上》)圣人就是将这种个人的善大而化之,这种善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而且应用于治理百姓,实行仁政。“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孟子心目中的圣人,能够与民同乐,以德服人,以仁义治人,圣人至善至美的道德品格正是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育化百姓、治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4.圣人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在孔孟那里,圣人有着高尚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悟,是不被外界所蒙蔽的“赤子之心”的真实流露,是仁、义、礼、智等品德通过本性自然而然的体现。在圣人境界中,个体的思想觉悟得到升华、胸襟博大而宽广、人生价值有着崇高的意义。礼、乐等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内在的情感、认知融为一体,最终能够自觉地实现内心的愉悦和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孔孟心目中的圣人特质,正是这种崇高境界的体现。在这种至善的精神境界之下,圣人才能够以其宏大的精神气象,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并将内在的道德修养扩充于世,以博大的胸怀济世救民。圣人精神上的内在超越使自己由“内圣”延伸至“外王”,关注现实,积极投身于实现济民治世的政治理想中去。
  
  三
  
  孔孟的圣人观体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奠定了儒家圣人观的基本思路。儒家对圣人的规定主要包括三点:第一,圣人是道德水平最高的人,“圣人,道德之宗正。”(王廷相《慎言·作圣篇》)第二,圣人是能够济世济民、建功立业的人。“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也,故不遁于世,不离于群”。(《法言·先知》)“功业者,圣贤之所有事也”。《慎言·小宗篇》第三,圣人能够实现天人合一。“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中》)[1]41这些基本规定大都来源于孔孟的圣人观,体现出孔孟圣人观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孔孟的圣人观激励和鼓舞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和“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不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其本身也具有先验论和道德中心主义的色彩,具有理论上的片面性。中国近代以来,孔孟的圣人观连同整个儒家伦理都受到了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冲击,因为“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代,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现代化精神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2],而儒家伦理的主流精神与现代化精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所以遭到不少知识精英的批判在所难免。但孔孟圣人观那种对真善美崇高人格境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积极的道德理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格塑造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柴文华。中国人伦学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柴文华。略论20世纪上半叶胡适和冯友兰墨学观的契合点及其意义[J].哲学研究,2012,(9)。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相关文章:

孔孟..08-16

孔孟08-16

语文 -孔孟08-16

《孔孟》 408-16

《孔孟》 208-16

孔孟之间08-05

4.孔孟08-16

《孔孟》备课笔记08-16

略论学生价值观教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