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演讲稿>领导讲话>思想宣传>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时间:2023-02-26 06:30:35 思想宣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文章标题: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按照每年的惯例,今天,人事处安排我为新上岗的教工作一个讲话,我也很愿意能通过这个机会同大家见面,把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多年来,我与全校的师生一同经历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我深切地感到,我早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学校。
今天,在座诸位加入到大学中来,为这个学校增添了新鲜血液,作为校长,我非常高兴。当然,我们也知道,大家来到**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仅仅是大学选择了诸位,同时也是你们选择了**,说明大家愿意并且喜欢来到这里,相信**能够为自己提供一个学术事业和人生发展的平台,而且我还以为,这里一定还有着各位与**之间的缘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所共同热爱的大学也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努力方向。下面,我想谈谈我心中的大学,也可以说是作为校长对于心**学的一个期待和展望。
  一、大学的使命与教师的责任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的使命
我们知道,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大学应该既体现着某一时代的精神,同时又承载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的文明延续,大学前进的步伐就不会停止。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的各种讨论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大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大学是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要通过学术性的教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造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简言之,大学就是要以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为根本使命,以服务社会、造福国民为己任。
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教授曾经对1520年以前成立的各类组织做过一个统计,迄今仍以同样的名字存在的,全世界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学校,15个是宗教组织。追求永恒是绝大多数组织的终极目标,看了这个例子,也许有人会说,大学具有永恒的属性,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但是,1520年前,世界上的学校一定不止70个,为什么只有70个迄今仍然存在,我想,那是因为它们传承着某种精神,所以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那些承载着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有可能是永恒的。
(二)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天职
大学就是这样一所承载着大学精神的大学。作为大学的教师,应该牢记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把传承知识、创造知识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因为这是一个大学教师的天职。
在大学,我们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因为,教书与做研究是分不开的,我相信,不做科研的教师是很难成为出色的教师的,也就是说,在大学这样的学校,要把书教好,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做研究。这里,我想讲一个例子,有一位学生从其他学校转入我校学习,过了一段时间,父亲问他感觉如何,他说**的老师上课“有意思”,更能吸引自己,为什么呢?他说原来的学校老师总是照着教材讲,而我们的老师没有现成的教材,是“讲自己的东西”。
听了这个故事,我颇有感触。事实上,学术史上的许多经典著作,正是从学者们的课堂讲义演变而来的。我也相信,今天我们**许多教师的学术论著,出自教学讲义或者通过课堂火花启发完善而形成的,也一定不在少数。我想,这就是**与一般的教学型学校的不同之处。**的教师应该具有从事独立研究的实力和志气,**的教师应该有信心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学术天地。当然,大学课堂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和文化,我们鼓励大学教师独立研究,更多地是希望老师们创造性地传授知识,让我们的学生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批判地继承。总之,教学和科研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是天职,诸位必须尽力为之。
服务社会,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不仅是社会良知的灯塔,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大学应该融入到社会中去,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学的总体定位和建设目标应该是“国际水平,国家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各个学科应该以“国际水平”作为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而其立足点则应该在于解决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更具体地说就是,我们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应该是从解决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战略需求中提炼出来的,只要是符合这一需求的学科,即使目前还不是我们学校的强项,出于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我们也应该在学科规划中适当布局,这是学校应该长期坚持的一个方针。长期以来,我校的发展得到了广东省的大力支持,我们理所当然要为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要成为广州的名片,广东的名片。
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认为,服务社会,大学当然责无旁贷,但这个功能并不应该全面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头上。大学教师的任务是很明确的,就是教书育人

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和创造知识。各学院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老师们承担政府或企业的项目、课题,各位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针对当下的社会事件对媒体发表参考性的评论,为社会舆论提供学术性的意见,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也可以担任校内外的公共学术职务。我曾经在湛江参观过生命科学院的对虾养殖基地,最近还到林芝地区参观了生命科学院的冬虫夏草孕育基地,他们的工作是寓科学研究于服务地方建设当中的,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总之,我的看法是,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服务社会的任务可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学科的特点相结合,希望诸位量力为之。
在这里,我还想请老师们注意,学校里有个别教师在得到了讲师或副教授职称以后,学术上就不思进取了,以“自己不愿与别人争教授”为借口,不做研究,教学也得过且过,有的还顶着**的招牌热衷于在外面干私活。我认为,这种做法对自己对学校都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大学的教师而言,讲师和副教授都应该是过渡阶段,学校之所以会聘一位教师,是在于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最后是可以当教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潜力,从讲师升不了副教授,这位教师是要离开的。副教授升不了教授的,虽然可以在副教授的职务上当下去,但我们也不希望这样的人太多。在这里,我想表明学校的态度,学校对于每一位教师的聘任,包括在座诸位,都是通过聘任专家委员会严格筛选、讨论通过的。学校相信大家具有学术研究的潜力,应该在学术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有个别教师主动放弃以创造知识为己任的学术信念,根据学校教师职务聘任条例的规定,他们将“不适合”继续从事学校教师岗位的工作,学校也不再与他们签订新的聘任合同。关于教师职务聘任的相关内容和规定,大家可以向学校的人事部门进一步了解。
总之,大学不同于企业,不是一个盈利组织,如果说获取尽量多的利润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标志,那么一所大学,则一定是以为社会创造了知识,并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学生作为成功标准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若干年以后,人们不会记得一所学校在某个时期曾经有过多少经费,而只会记得这个学校某个时期培养的人才和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我希望诸位为大学能够成为这样一所成功的大学而共同努力。
二、我心中的**
(一)大学的气质
大学如果失去精神,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机构,大学如果没有文化,那也将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大学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并且从立校之初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就是**的“气质”。由于地处岭南,**的气质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既开放又内敛,既维护原则又包容差异。
大学是开放的。**地处广州,而广州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对吸收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岭南文化兼具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特点,兼收并容,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所学校,影响着生活在大学里的人们。可以说,**的内外环境让我们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我想,在中国大陆,即使目前我们并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校,但我们起码是比较容易国际化的大学,是放眼世界的大学,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文化和传统。
大学又是内敛和务实的。我想,这一点更加可以从岭南文化的特点中找到依据。广东人务实,喜欢实干而不愿争论,这种文化性格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大学,**应该脚踏实地、厚积薄发,而不应去追求一时的“辉煌”。我的看法是,大学不要成为舆论的中心,更不要成为社会上“说事”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要出经验”。作为校长,我想,没有什么比在校内拥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更重要了。我们推行的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的态度是务实和低调的,效果也很好。我想还是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只要学校真的发展了,这就够了,经验还是让别人去“出”,只要我们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有利于科研、有利于师生就可以了,不必去图那个虚名。
大学有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使面临压力,也必须顶住。最近,我们的软件学院接受了评估,评估专家组的一条意见是我们没有按照所要求的那样用企业化的方式来运作软件学院。其实,我们认为,学院与企业合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否应按照企业化的模式运作却是值得探讨的。检验一个学院甚至学校是否成功,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它培养的学生是否在社会上受到欢迎,人才市场的反应和学院的社会声誉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觉得问心无愧,因为我们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我想,我们常说的大学的自主性,其本质的含义不仅仅在于它可以做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能力拒绝某些事情。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要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信心和勇气。
大学还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我们**更为重要的一种气质。兼容并包是岭南文化重要特征,这种文化性格包容“异类”的存在,允许人们有新的尝试。我们学校有位教授曾经说过:“**之所以是**,不在于大,而在于中”。“中”指的是对事情把握适度,“中”还包括忠恕宽容的内涵。我想,大学就应该以包容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大学的包容也是相对的,这里还有一个立场和取向的问题,例如,当我们在关注国家和地方的各方面建设时,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取向。我想,正确的取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从事相关的问题和课题研究时,要端正学术立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对策性意见,而不能添乱,更不能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和机构所利用。第二,教师在讲坛上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把先进的科学、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中的困难、问题和某些复杂事件,不能误导学生。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在大学里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但是决不能宽容和放任错误的思潮和出格的做法,这两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对待错误的思想和出格的行为,如果宽容和放任,最终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会损害学校的声誉。不能因为满足了个别学者的学术自由而影响了学校大部分学者的学术自由。总之,我们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我们也将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但是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导向,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希望大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二)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
上面说到了包容,其实这里面也有尊重差异的意思,下面,我想着重来谈谈大学管理中的差异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始终在思考大学管理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问题。作为校长,在与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交往过程中,我都可以领略到他们各自独特的风采。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又长期在以理工科见长的浙江大学工作,初来**时,我就被**文科教授们的风采所吸引,他们的博学让我敬畏,觉得就算不能与文科的教授们结成知音,也一定要做他们的朋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在文科的领域,也许我只能做他们的学生。学校合并以后,大学有了七家附属医院,我又对医生们有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维系生命的责任感也经常令我感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正是因为如此,在大学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所具有的不同的发展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的学科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绝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我的体会是,实行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统一管理的政策必须是涵盖共性的,是指导性的,而不应该是指令性的,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具体分析,忽视了差异性就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这种差异性其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国家制定法律,既要制定宪法以及刑法、民法等上位法,同时又允许各地方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这就是尊重地区差异性的体现。上个月,我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当讨论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问题时,与会的一些西部大学校长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造成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现在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必须抓紧一切时机大力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还应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样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如果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区分各个地区的情况,而要求所有地区都把发展速度降下来,那么西部地区的发展将永远无法赶上发达地区。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有区分的对待。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与国家的管理需要尊重差异性一样,教育管理部门更应该正视大学之间的差异。每一所大学,无论是它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还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学校间的差异性,除了严格规定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以外,应该尊重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大学提供更广阔的办学空间,为大学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而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则必须认识到,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所在。这就对大学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但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了解教授们的工作,而且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甚至成为他们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学校也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
我想举几个例子。一是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制度我们已经实行了三年,今年6月份学校完成了对首次教师聘期的考核工作。在制定人事制度条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学校通过各个学科专家组的评议,决定对200多位教授的教学科研工作免予考核,学校下拨特殊津贴而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因为大家相信,不管考核与否,这些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优秀学者都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的学术事业。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学校仅对学院的教学、科研总量进行评估,学院则根据本学院的学科特点制定考核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学校要做的就是为老师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空间。
再有就是经费投入的例子,学校经费在重点向科研创新团队倾斜的同时,也为那些由于学科特点等原因从事个人自由探索的“孤独的思考者”以适度的支持,**希望能够为所有学者都提供发挥才华的舞台,我想,在大学里,如果教授们都能够安安心心,心情舒畅地从事于学术研究工作,那才是一所大学的希望所在。
还有一个比较“新鲜”的例子。日前,学校发布了关于申报2008年博士生招生计划的文件,在制定这个文件时,我们考虑到了学校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的差异,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但是,对于这个文件,一位文科的教授8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深感**基础文科优良的治学传统,学风醇正朴厚,这样的学术环境让她对**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情,她希望学校在制定新的博士生培养方案时,考虑基础文科的学科背景和实际情况,保护基础文科教授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权利。8月15日,我与几位教授讨论这篇讲稿时,向他们提及此事,他们认为可以考虑这位教授的意见,希望学校在新出台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中采取措施,充分考虑学校人文基础学科的特殊性,设置保护的底线。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后来又与研究生院的同志进行了沟通,最后认为,教授们的意见是十分好的,在今年的实施中我们会做局部的调整和弥补工作,明年,学校将会对博士生培养改革的试行方案作进一步修订。
我想,在学校的管理中会经常遇到这类事情,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普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要让尊重差异性这个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我还想对教师们说,尊重差异性也同样应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案,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共性过多,强调个性过少,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现在我们提倡的博雅教育,其特征就在于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我想,既然大家已经立志以教师为自己的事业,就有必要来探索教学中的各种规律,因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既是一件乐事,更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
总之,我阐述这些想法,就是希望让大家牢记,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同时也是大学教学的精髓。
(三)大学应该集中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
众所周知,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分工就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大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大学要为她的职工提供全面的服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大学必须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集中力量为其教学与科研的根本使命服务。
在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两个附属医院的签约仪式,一个是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将原东山区人民医院以及6个社区卫生中心全部移交给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进行管理,另一个是广州市萝岗区政府投资,全新建设一座医院,交由我校附属第三医院经营和管理。最近又将有一家市级医院纳入我们**附属医院的队伍,成为我们的一家专科医院。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政府已经看到了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并没有认为将原有的医院交给我们的附属医院管理以后,自己会有什么损失,相反,他们相信,在由专业医院统一整合资源后,新的医院会管理得更好。
因此我想,我们大学必须要继续改变学校办社会的局面,从而集中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最近,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的文件。近年来,我们学校也一直致力于后勤、产业向社会化转型,包括我们将校内的电话所取消,将电话业务推向市场管理;将有线电视业务从原来工会管理推向专业机构管理等等。这些措施作为后勤社会化的一部分,只是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开始,今后我们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暑假期间,我参观了广州电信公司的总部,向他们请教了校园网络建设等有关问题。其实,学校与专业机构在技术水平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校网络等信息平台通过某种形式交由社会的专业企业来管理,如果这样,将不仅可以实现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而且通过更为专业的社会企业管理,师生们也可以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
同样的道理,学校的修缮、园林等服务,也可以像委托物业公司一样逐步委托给社会企业来管理,这样,学校庞大的机构才能逐渐小起来,运作成本才可能降低,大学才能够集中力量做应该做的事情。
此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也不一定完全直接由大学作为主体来实现,应该考虑通过其他渠道来完成。8月初,我校通过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认定工作,学校经过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科技园股份公司,通过公司化的专业运作,来实现教师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专利转让,从而为学校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总之,学校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就是要优化配置现有资源,集中力量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三、我心中的**人
(一)**人要立志
在座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你们能够进入到大学工作,都经历了重重筛选,我知道在党政部门工作的一些同志,是需要通过几轮的笔试、面试才最后入围,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工作,新的环境可能遇到新的困难,我相信你们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去解决。站在学校的角度,我希望所有的**人共同努力,为**的事业尽一份心力,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
当然,我也想提醒诸位,成为大学的一员,是有合约的约束的,从事教师的工作,必须要通过学校对大家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考核;从事行政工作的,也必须达到所在岗位的工作要求,如果不合格,那么,三年以后,就有可能会被认为不适合从事学校的岗位而淘汰。希望大家在入职开始就充分了解学校的考核制度,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认真加以对待。
(二)**人要学会相互欣赏,构建校内的和谐氛围
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但是,知识分子往往有“文人相轻”的毛病,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也容易存在相互轻视,看不起对方,甚至互相诋毁的情况,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我曾经提出过,教授、学者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要承认学科之间的差异,尊重别人研究的学问。现在,我觉得,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品质应该是全学校共有的品质,不仅教师、管理人员内部要互相尊重,而且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相互尊重,因为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才能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有了这种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维护大学的声誉
大学老师应该具备“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品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学生面前,我们应该既是传授学生知识的“经师”,又是教导学生做人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师”。大家要知道,师生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果只是这种关系,学生们就感觉不到那一份师爱了,我们培养的就可能只是些没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了。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只有那些对学术抱有兴趣,愿意献身学术,献身教书育人事业的人,才能够参加到这个学术的共同体中来,所谓“师道尊严”,这是我们所有**人应当共同维护的一个核心价值。
然而,当前的社会舆论似乎并不利于维护大学的这一核心价值,例如,针对教育收费的问题,媒体们似乎都热衷于报道境外大学的高额奖学金,那么他们有没有看到这些大学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呢?在报道境内学校的教育费用时,媒体总是单方面地强调学生家庭因学致贫,他们又是否看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为保证不让贫困学生们失学而做的工作和努力呢,是否看到了孩子们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家庭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呢?我想这样的报道有失偏颇,是容易误导社会的。这让我联想起我曾经讨论过的媒体对医患关系的一些报道,要知道,正如不正常的医患关系不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医治一样,目前不公正的舆论环境也同样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舆论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媒体要向民众传达的,是要正确认识到政府的有限责任,不要把因学致贫、因病致贫都笼统地认为是社会责任,都应该由政府、大学以及医院来“埋单”,因为这种对政府和社会的过高期望,往往会转而导致一种对政府和社会的不信任,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大学的荣誉需要所有大学中人的共同维系。下面,我想对行政管理人员再提几点要求,首先希望大家记住,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大学的特质决定了大学行政人员从事的就是辅助性的工作,行政工作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服务于它,这是职业的要求。既然我们的行政人员选择了这个工作岗位,就必须遵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入行条件,这个要求是刚性的,是没有讨论余地的。
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行政管理人员忙碌之余能够多读些书,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同志们现在在大学里工作,应该要立志做一个读书人。虽然你不一定是一个学者,但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是读书人,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术,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就不会做出一些诸如对着老师、学生打官腔的举动来。我们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对师生充满感情,也就不会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就更谈不上为师生服务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做一个读书人,这样才会对师生们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希望诸位保有一颗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服务。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同时,我还希望大家去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学校,因为我觉得,你越是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学校,越是融入到她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你就会越深切地热爱上她。
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欢迎阅读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和创造知识。各学院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老师们承担政府或企业的项目、课题,各位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针对当下的社会事件对媒体发表参考性的评论,为社会舆论提供学术性的意见,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也可以担任校内外的公共学术职务。我曾经在湛江参观过生命科学院的对虾养殖基地,最近还到林芝地区参观了生命科学院的冬虫夏草孕育基地,他们的工作是寓科学研究于服务地方建设当中的,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总之,我的看法是,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服务社会的任务可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学科的特点相结合,希望诸位量力为之。
在这里,我还想请老师们注意,学校里有个别教师在得到了讲师或副教授职称以后,学术上就不思进取了,以“自己不愿与别人争教授”为借口,不做研究,教学也得过且过,有的还顶着**的招牌热衷于在外面干私活。我认为,这种做法对自己对学校都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大学的教师而言,讲师和副教授都应该是过渡阶段,学校之所以会聘一位教师,是在于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最后是可以当教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潜力,从讲师升不了副教授,这位教师是要离开的。副教授升不了教授的,虽然可以在副教授的职务上当下去,但我们也不希望这样的人太多。在这里,我想表明学校的态度,学校对于每一位教师的聘任,包括在座诸位,都是通过聘任专家委员会严格筛选、讨论通过的。学校相信大家具有学术研究的潜力,应该在学术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如果有个别教师主动放弃以创造知识为己任的学术信念,根据学校教师职务聘任条例的规定,他们将“不适合”继续从事学校教师岗位的工作,学校也不再与他们签订新的聘任合同。关于教师职务聘任的相关内容和规定,大家可以向学校的人事部门进一步了解。
总之,大学不同于企业,不是一个盈利组织,如果说获取尽量多的利润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标志,那么一所大学,则一定是以为社会创造了知识,并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学生作为成功标准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若干年以后,人们不会记得一所学校在某个时期曾经有过多少经费,而只会记得这个学校某个时期培养的人才和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我希望诸位为大学能够成为这样一所成功的大学而共同努力。
二、我心中的**
(一)大学的气质
大学如果失去精神,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机构,大学如果没有文化,那也将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大学承载着大学的精神,并且从立校之初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就是**的“气质”。由于地处岭南,**的气质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既开放又内敛,既维护原则又包容差异。
大学是开放的。**地处广州,而广州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对吸收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岭南文化兼具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特点,兼收并容,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所学校,影响着生活在大学里的人们。可以说,**的内外环境让我们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我想,在中国大陆,即使目前我们并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校,但我们起码是比较容易国际化的大学,是放眼世界的大学,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文化和传统。
大学又是内敛和务实的。我想,这一点更加可以从岭南文化的特点中找到依据。广东人务实,喜欢实干而不愿争论,这种文化性格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大学,**应该脚踏实地、厚积薄发,而不应去追求一时的“辉煌”。我的看法是,大学不要成为舆论的中心,更不要成为社会上“说事”的对象,所以我认为我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要出经验”。作为校长,我想,没有什么比在校内拥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更重要了。我们推行的校内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的态度是务实和低调的,效果也很好。我想还是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只要学校真的发展了,这就够了,经验还是让别人去“出”,只要我们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有利于科研、有利于师生就可以了,不必去图那个虚名。
大学有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使面临压力,也必须顶住。最近,我们的软件学院接受了评估,评估专家组的一条意见是我们没有按照所要求的那样用企业化的方式来运作软件学院。其实,我们认为,学院与企业合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否应按照企业化的模式运作却是值得探讨的。检验一个学院甚至学校是否成功,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它培养的学生是否在社会上受到欢迎,人才市场的反应和学院的社会声誉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觉得问心无愧,因为我们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我想,我们常说的大学的自主性,其本质的含义不仅仅在于它可以做什么事情,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能力拒绝某些事情。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要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信心和勇气。
大学还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我们**更为重要的一种气质。兼容并包是岭南文化重要特征,这种文化性格包容“异类”的存在,允许人们有新的尝试。我们学校有位教授曾经说过:“**之所以是**,不在于大,而在于中”。“中”指的是对事情把握适度,“中”还包括忠恕宽容的内涵。我想,大学就应该以包容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大学的包容也是相对的,这里还有一个立场和取向的问题,例如,当我们在关注国家和地方的各方面建设时,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取向。我想,正确的取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从事相关的问题和课题研究时,要端正学术立场,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对策性意见,而不能添乱,更不能被别有用心的组织和机构所利用。第二,教师在讲坛上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把先进的科学、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学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中的困难、问题和某些复杂事件,不能误导学生。第三,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在大学里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但是决不能宽容和放任错误的思潮和出格的做法,这两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对待错误的思想和出格的行为,如果宽容和放任,最终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会损害学校的声誉。不能因为满足了个别学者的学术自由而影响了学校大部分学者的学术自由。总之,我们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我们也将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但是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导向,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希望大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二)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
上面说到了包容,其实这里面也有尊重差异的意思,下面,我想着重来谈谈大学管理中的差异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始终在思考大学管理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问题。作为校长,在与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交往过程中,我都可以领略到他们各自独特的风采。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又长期在以理工科见长的浙江大学工作,初来**时,我就被**文科教授们的风采所吸引,他们的博学让我敬畏,觉得就算不能与文科的教授们结成知音,也一定要做他们的朋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在文科的领域,也许我只能做他们的学生。学校合并以后,大学有了七家附属医院,我又对医生们有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维系生命的责任感也经常令我感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正是因为如此,在大学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所具有的不同的发展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的学科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绝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我的体会是,实行统一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统一管理的政策必须是涵盖共性的,是指导性的,而不应该是指令性的,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具体分析,忽视了差异性就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这种差异性其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国家制定法律,既要制定宪法以及刑法、民法等上位法,同时又允许各地方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这就是尊重地区差异性的体现。上个月,我在北京参加一次会议,当讨论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问题时,与会的一些西部大学校长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造成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现在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必须抓紧一切时机大力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还应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样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如果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区分各个地区的情况,而要求所有地区都把发展速度降下来,那么西部地区的发展将永远无法赶上发达地区。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有区分的对待。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与国家的管理需要尊重差异性一样,教育管理部门更应该正视大学之间的差异。每一所大学,无论是它的历史传统、地域文化还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考虑到这种学校间的差异性,除了严格规定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以外,应该尊重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大学提供更广阔的办学空间,为大学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而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则必须认识到,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所在。这就对大学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但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了解教授们的工作,而且要成为他们的朋友,甚至成为他们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学校也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
我想举几个例子。一是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这一制度我们已经实行了三年,今年6月份学校完成了对首次教师聘期的考核工作。在制定人事制度条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做“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学校通过各个学科专家组的评议,决定对200多位教授的教学科研工作免予考核,学校下拨特殊津贴而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因为大家相信,不管考核与否,这些以学术为生存方式的优秀学者都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的学术事业。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学校仅对学院的教学、科研总量进行评估,学院则根据本学院的学科特点制定考核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学校要做的就是为老师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空间。
再有就是经费投入的例子,学校经费在重点向科研创新团队倾斜的同时,也为那些由于学科特点等原因从事个人自由探索的“孤独的思考者”以适度的支持,**希望能够为所有学者都提供发挥才华的舞台,我想,在大学里,如果教授们都能够安安心心,心情舒畅地从事于学术研究工作,那才是一所大学的希望所在。
还有一个比较“新鲜”的例子。日前,学校发布了关于申报2008年博士生招生计划的文件,在制定这个文件时,我们考虑到了学校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的差异,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但是,对于这个文件,一位文科的教授8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深感**基础文科优良的治学传统,学风醇正朴厚,这样的学术环境让她对**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情,她希望学校在制定新的博士生培养方案时,考虑基础文科的学科背景和实际情况,保护基础文科教授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权利。8月15日,我与几位教授讨论这篇讲稿时,向他们提及此事,他们认为可以考虑这位教授的意见,希望学校在新出台的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中采取措施,充分考虑学校人文基础学科的特殊性,设置保护的底线。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后来又与研究生院的同志进行了沟通,最后认为,教授们的意见是十分好的,在今年的实施中我们会做局部的调整和弥补工作,明年,学校将会对博士生培养改革的试行方案作进一步修订。
我想,在学校的管理中会经常遇到这类事情,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普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要让尊重差异性这个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我还想对教师们说,尊重差异性也同样应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案,强调的就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共性过多,强调个性过少,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现在我们提倡的博雅教育,其特征就在于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我想,既然大家已经立志以教师为自己的事业,就有必要来探索教学中的各种规律,因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既是一件乐事,更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
总之,我阐述这些想法,就是希望让大家牢记,尊重差异性是大学管理的精髓,同时也是大学教学的精髓。
(三)大学应该集中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
众所周知,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分工就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大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大学要为她的职工提供全面的服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大学必须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集中力量为其教学与科研的根本使命服务。
在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两个附属医院的签约仪式,一个是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将原东山区人民医院以及6个社区卫生中心全部移交给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进行管理,另一个是广州市萝岗区政府投资,全新建设一座医院,交由我校附属第三医院经营和管理。最近又将有一家市级医院纳入我们**附属医院的队伍,成为我们的一家专科医院。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政府已经看到了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并没有认为将原有的医院交给我们的附属医院管理以后,自己会有什么损失,相反,他们相信,在由专业医院统一整合资源后,新的医院会管理得更好。
因此我想,我们大学必须要继续改变学校办社会的局面,从而集中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最近,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的文件。近年来,我们学校也一直致力于后勤、产业向社会化转型,包括我们将校内的电话所取消,将电话业务推向市场管理;将有线电视业务从原来工会管理推向专业机构管理等等。这些措施作为后勤社会化的一部分,只是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开始,今后我们应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暑假期间,我参观了广州电信公司的总部,向他们请教了校园网络建设等有关问题。其实,学校与专业机构在技术水平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校网络等信息平台通过某种形式交由社会的专业企业来管理,如果这样,将不仅可以实现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而且通过更为专业的社会企业管理,师生们也可以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
同样的道理,学校的修缮、园林等服务,也可以像委托物业公司一样逐步委托给社会企业来管理,这样,学校庞大的机构才能逐渐小起来,运作成本才可能降低,大学才能够集中力量做应该做的事情。
此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也不一定完全直接由大学作为主体来实现,应该考虑通过其他渠道来完成。8月初,我校通过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认定工作,学校经过研究,决定成立大学科技园股份公司,通过公司化的专业运作,来实现教师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专利转让,从而为学校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总之,学校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就是要优化配置现有资源,集中力量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三、我心中的**人
(一)**人要立志
在座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你们能够进入到大学工作,都经历了重重筛选,我知道在党政部门工作的一些同志,是需要通过几轮的笔试、面试才最后入围,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工作,新的环境可能遇到新的困难,我相信你们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去解决。站在学校的角度,我希望所有的**人共同努力,为**的事业尽一份心力,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
当然,我也想提醒诸位,成为大学的一员,是有合约的约束的,从事教师的工作,必须要通过学校对大家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考核;从事行政工作的,也必须达到所在岗位的工作要求,如果不合格,那么,三年以后,就有可能会被认为不适合从事学校的岗位而淘汰。希望大家在入职开始就充分了解学校的考核制度,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认真加以对待。
(二)**人要学会相互欣赏,构建校内的和谐氛围
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但是,知识分子往往有“文人相轻”的毛病,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也容易存在相互轻视,看不起对方,甚至互相诋毁的情况,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我曾经提出过,教授、学者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要承认学科之间的差异,尊重别人研究的学问。现在,我觉得,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品质应该是全学校共有的品质,不仅教师、管理人员内部要互相尊重,而且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相互尊重,因为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才能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有了这种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维护大学的声誉
大学老师应该具备“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品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学生面前,我们应该既是传授学生知识的“经师”,又是教导学生做人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师”。大家要知道,师生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如果只是这种关系,学生们就感觉不到那一份师爱了,我们培养的就可能只是些没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了。教育事业是神圣的,教师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只有那些对学术抱有兴趣,愿意献身学术,献身教书育人事业的人,才能够参加到这个学术的共同体中来,所谓“师道尊严”,这是我们所有**人应当共同维护的一个核心价值。
然而,当前的社会舆论似乎并不利于维护大学的这一核心价值,例如,针对教育收费的问题,媒体们似乎都热衷于报道境外大学的高额奖学金,那么他们有没有看到这些大学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呢?在报道境内学校的教育费用时,媒体总是单方面地强调学生家庭因学致贫,他们又是否看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校为保证不让贫困学生们失学而做的工作和努力呢,是否看到了孩子们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他们以及他们家庭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呢?我想这样的报道有失偏颇,是容易误导社会的。这让我联想起我曾经讨论过的媒体对医患关系的一些报道,要知道,正如不正常的医患关系不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医治一样,目前不公正的舆论环境也同样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舆论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媒体要向民众传达的,是要正确认识到政府的有限责任,不要把因学致贫、因病致贫都笼统地认为是社会责任,都应该由政府、大学以及医院来“埋单”,因为这种对政府和社会的过高期望,往往会转而导致一种对政府和社会的不信任,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大学的荣誉需要所有大学中人的共同维系。下面,我想对行政管理人员再提几点要求,首先希望大家记住,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大学的特质决定了大学行政人员从事的就是辅助性的工作,行政工作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服务于它,这是职业的要求。既然我们的行政人员选择了这个工作岗位,就必须遵守这个职业最基本的入行条件,这个要求是刚性的,是没有讨论余地的。
同时,我也希望在座的行政管理人员忙碌之余能够多读些书,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同志们现在在大学里工作,应该要立志做一个读书人。虽然你不一定是一个学者,但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是读书人,对老师,对学生,对学术,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就不会做出一些诸如对着老师、学生打官腔的举动来。我们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对师生充满感情,也就不会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就更谈不上为师生服务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做一个读书人,这样才会对师生们有一种“理解的同情”,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希望诸位保有一颗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服务。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同时,我还希望大家去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学校,因为我觉得,你越是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学校,越是融入到她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你就会越深切地热爱上她。
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欢迎阅读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


【校长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总结评论】相关文章:

书记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08-15

在两校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08-20

校长在师德师风反思交流会上的讲话08-23

财政所长在财政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交流发言08-15

校长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讲话09-22

教育局局长在新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08-24

学习部长在迎新生大会上的发言08-15

校长在师德培训会上的讲话08-19

烟草局长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总结讲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