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演讲稿>公众演讲>好记者好故事讲稿

好记者好故事讲稿

时间:2022-08-18 17:00:30 公众演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好记者好故事讲稿

  爱和使命

好记者好故事讲稿

  ——好记者好故事讲稿

  许益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叫许益明。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学了四年新闻专业,到镇江日报社工作11年,我一直想做个好记者。和领导磨了三年多,终于在2008年,我才在真正走上新闻采访一线。做纸媒记者四年还没过瘾,又被领导派做新媒体,好在还是可以痛并快乐着。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三个故事。它们都与爱和使命有关。第一个,我发现的新闻背后的故事,来源于两次相隔近10年的采访。第一次是1999年12月12日,沪宁铁路线句容市宝华镇东河道口发生震撼一幕。为从疾驰的列车前,救下东河村一对祖孙俩,该村老会计兼道口监护员王祖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事发后,镇江日报记者贾又敏和习斌两位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二天第一篇消息就见报了,他们又再次来到东河村深入采访。于是,王祖修生前尽忠职守、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感人事迹广为传颂,后被授予烈士称号。

  第二次是2009年2月,我接到任务,采写一组回访平民英雄的系列报道。其中分量最重的一位就是王祖修。当我来到东河村采访,发现不但英雄王祖修的名字,东河村人从来没有忘记,我们镇江日报记者的名字,他们也不曾忘记。特别是烈士遗孀王思兰老人再三托付,向贾老师、习老师问好,感谢他们当年的报道。

  我也因此产生好奇。后来得知,当年参与其中的记者,还不止他们两位。义举发生时,我们报社老记者吴之如恰好乘坐那趟列车,在那个手机还很稀罕,话费很高的年代,他毫不犹豫用自己的手机给报社上报新闻线索。随后那几天,贾老师和习老师几乎走遍整个东河村,走访了所有村民,笔记写了厚厚两大本。时隔近十年,他们其实可以给自己当年的优秀作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他们却把机会留给了我。我想这也是爱和使命吧!就像王祖修对村民的爱和对岗位的使命一样,新闻战线上的前辈也是如此。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使命感,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相比王祖修烈士的气壮山河。我要讲得第二个故事要温柔许多。那就是有关镇江大爱之城的由来。镇江大爱源于网络,网络大爱源于黄丝带,黄丝带则源于爱心天使陈静。和很多镇江人一样,我也是2006年下半年就开始关注陈静。尽管当时我还没到采访一线,可我永远忘不了2007年1月28日那天的温馨场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古城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数千网友争当志愿者,上万市民慷慨解囊,筹资70多万元,拯救爱心天使陈静。当时她正在北京等待骨髓移植手术,急需这笔救命钱。

  陈静老家盐城农村,家境贫寒,在镇江求学,是江苏大学计算机专业03级学生。勤工俭学,却常常接济同学;发起爱心活动,为重病同学募捐近20万元;毕业前夕,却不幸得了白血病……她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也一直被媒体关注。没想到我第一次写有关她的新闻稿,竟然是一次生死告别。

  那是2008年11月30日,我刚调到《镇江日报》社会新闻部采访一线,常在本地网络上找线索。那天网友"老黄"发帖披露一个不幸的消息:让人难以置信,更难接受。11月28日凌晨,此前已成功完成骨髓移植手术的陈静在盐城老家病逝。于是,我立即采访求证,特别采访到了多位赴盐城送别陈静的爱心网友。多年来,他们一直在默默支持陈静,直到陈静走了,他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就好像网友"老黄"帖子里写的那样,"陈静虽然走了,但你是大爱的起点,绝不是终点。"随后很多爱心网友聚拢起来,组建网络公益团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黄丝带网络志愿者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来,他们发起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帮助贫困中考生、自闭症儿童和艾尔兹海默症老人等人群,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大爱之举,传递着爱和使命,成了我的新闻富矿,也深深地感染着我。

  这便有了第三个故事。照片上,这位瘦弱而腼腆的中年男子叫陈瑛明,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区小泉小学潘何村教学点的一名乡村教师,也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一名老师。去年暑期,我们金山网牵头策划发起"金山e支教大爱陇上行"公益行动。原本是为了帮助江苏大学"荧光小组"大学生支教团协调西部支教学校的问题,顺势发动爱心网友为当地贫困山区小学援建新媒体远程支教教室,以此来为弥合东西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数字化鸿沟做点事。

  没想到,我们去清水踩点的时,听说并采访到陈老师的故事:坚守乡村教师岗位26年,如今每月收入仅有860元,一个中年汉子带着教学点13个学龄前幼童,为供儿子上学,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后来我们给陈老师的教学点也援建了一套新媒体网络支教设备,网友众筹了1.5万多元爱心助学金资助他的儿子上学。陈老师感动得直掉眼泪,双手颤抖,几乎是捧着早就手写好的感谢信,几度哽咽,却非要坚持给大家念完。后来当地志愿者给我们发来一段视频,让我们倍感欣慰。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脑的陈老师,竟然摸索着把支教设备用了起来,试着开展多媒体教学。中间那张不太清楚的照片,就是那段视频截图。其中有个细节,让我当时看了,笑出了泪水。陈老师不懂英文,他把"金山e支教",读成了"金山‘呃’支教",符号@读成了"圈‘ai’".

  一年来,陈老师通过不断学习,现在已经能通过网络,登陆我们金山网论坛,发帖和网友互动。原来我总以为他会抱怨待遇低,可他埋怨最多的却是自己,"恨自己不能交给孩子更多知识,上了网才知道不懂得太多。"他对孩子们的爱,和对教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也激励着我。

  教书育人如此,新闻工作其实也是如此。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社会的参与者。无论是报道,还是活动,帮助别人,我们常常收获太多感谢!有时候,我想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们。我们帮助他们,他们也帮助了我们。当下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压力,媒体融合的课题还有待破解,互联网新媒体的未知远大于已知。前方必然还有很长一段坎坷路要走!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只要我们肩头有使命担当,只要我们薪火相传,我相信我们就不会孤单,我们的新闻事业就将继续书写更绚丽的华章,我们就将共同讲述更多更动人的故事。

【好记者好故事讲稿】相关文章:

好的故事作文09-05

好的故事作文03-22

好的故事中考作文09-10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03-22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04-20

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征文04-20

好的故事中考作文2篇04-14

好的故事作文(通用55篇)02-21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5篇03-24

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征文范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