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艺术论文 >> 电影艺术论文 >> 正文

从解构主义看《贫民富翁》

时间:2012-8-4栏目:电影艺术论文

许多挫折与艰辛,这一切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经历的。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生都是命运的安排。
  
  (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国家就对印度进行殖民。西方殖民地文化充斥着整个印度社会。斯皮瓦克在《底层人能说话吗?》中指出,印度是自我的欧洲他者的东西。赛义德认为:把文化说成是不受政治影响的其实是一种假象,这种领域的分离使人文主义者有意识地选择一种经过伪装的、系统过滤过的表现模式。1947年,印度独立,可是西方文化却依然植根于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文化在印度人看来是完美的,无法超越的,正是东方人一直所追求的。
  
  1.大众传媒文化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一类电视问答节目是由西方引领的,在印度的火爆程度达到了空前,反映出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对西方文化国际化传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影片最后印度大街小巷的人们疯狂地围观杰玛的最后问答,这正是西方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它改变了印度人民的生活。
  
  其次,《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方文化中“平等”这一概念,这无疑是贫民窟孩子改变命运的好机会。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鲜明的国家,出生在贫民窟的孩子永远没办法出人头地。“等级”与“平等”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人性的丑与美
  
  自私的舍利姆、外表光鲜亮丽但内心丑陋无比的主持人、孤儿院院长和警察,他们代表了印度人对在贫民窟生活的人的看不起、嘲笑等一系列的丑陋行为。当杰玛告诉主持人他是茶水工的时候,换来的却是主持人的嘲笑,到最后他甚至说杰玛作弊。
  
  杰玛被殴打之后,两个美国人给了他100美元,作为对他的关怀,并充满自豪与怜悯地说:“这就是美国。”这就是富有的美国人的宽容大度。一辆被拆掉的轿车也无法阻挡美国人对贫民窟孩童的帮助与同情。
  
  3.美国梦与宿命论
  
  尽管杰玛出生在贫民窟,可是他却敢于与命运反抗,最后成为百万富翁,也拥有了爱情,这正是美国梦的缩写。宿命论是东方文化的一派思潮,指人生中的所有遭遇早已注定。影片中出现多次的“it’swritten”正是宿命论的集中表现。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印度,可是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却是美国梦式的,所以可以说,杰玛的人生缩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有印度特色的美国梦。其实,坚持宿命论也并不完全等同于相信命运,完全听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放弃努力。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也是一部励志电影。
  
  二、结语
  
  综上所述,《贫民富翁》运用很多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表现了一个贫落又繁华的人生故事。除了上述所列举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对立。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文化内涵更重要,一个文化最有感染力的是它的真实和人性。通过二元对立分析电影,可以更好地学习电影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沙春彦,诠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林海艳.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9(09).
  
  [4][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M].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美]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作者简介]
  
  漆舒琴(1980-),女,新疆库尔勒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高等教育研究;诸惜时(1990-),男,浙江嘉兴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本科生。
  
 

上一页  [1] [2] 

下页更精彩: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