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14 15:30:30 护理学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通用9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通用9篇)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1

  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

  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2012年7月,笔者有幸去位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参与了主题为“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的暑期学校,短短两个星期的会议、讲座、工作坊、机构参访以及一些文化和社会活动,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见解和思考:

  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

  1、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时期。

  2、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Canton Vaud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笔者去过位于Fribourg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60个志愿者,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

  二、我国的临终关怀现状

  1、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1988年天津医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1992年北京松堂医院成立,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起,李嘉诚先生又每年捐资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虽然其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封建伦理思想观念和对“死亡”的禁忌的影响,对于临终关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形成适用于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

  2、我国临终关怀大多由家庭成员来完成,社会认可程度低。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孝道”等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的临终关怀都由家庭成员提供,只有少数家庭会选择临终护理人员提供服务。显而易见,这种传统观念和做法无法让临终患者得到专业的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服务,家庭成员在此期间的心理压力也没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扩大,核心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在亲自提供服务和照顾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国家政策层面支持,设立更多的临终关怀机构或者部门,提高临终关怀的社会认可程度。

  3、医院临终关怀服务无法满足心理需求。提供临终服务的医院大部分位于发展较好的城市。但是很多医院的临终病房大多由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他们很少会关注也难以满足处于此阶段的患者及其家庭的特殊需求。同时由于我国人数众多但医院床位紧张和家庭资金不足的限制,很多病人在临去世前几天前才会住院接受临终服务,而这种服务也仅限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方面,忽视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三、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分析

  我国目前对临终关怀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照顾的缺失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人、团体或者社区,解决遇到的问题,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工作者的在临终关怀中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以及情绪上的支持和疏导服务。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方面:

  服务提供者。这是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扮演的最主要的角色。作为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不仅为病人提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和帮助,还为家属提供情绪疏导和悲伤辅导等服务。在这一特殊阶段,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病人进行生命回顾,缅怀往事,了解和正视死亡这一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缓解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使其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舒适感,从而温暖的离开人世。而对于病人家属,他们在日常照顾病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悲伤情绪难以宣泄,因此,社会工作者引导他们宣泄情绪,同时进行关怀照顾等。当病人去世后,家属可能会产生悲伤情绪,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对家属的哀伤辅导,引导他们正视亲人死亡这一事实,渡过这一悲伤的时期,尽早的回归正常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

  支持者。这里所谓的支持者,服务对象既可以是临终患者,也可以是患者的家属。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倾听患者及其家属,与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绪和压力,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主要由医护人员提供,重点集中在病人的身体照顾方面,但是对于病人和家属的心理需求照顾甚少,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缓解病人和家属在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给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具体方法既可以采取个案工作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开展针对病人家属的心理关怀支持小组,从有相同境遇的小组成员中,获得经验和支持,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资源提供者。所谓资源提供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困难和需要的同时,可以运用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使他们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

  协调者。这里所谓的协调者,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扮演:一是临终关怀团队内部的协调者。由于临终关怀团队是由不同专业、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同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的服务。因此,难免会因为不同的分工、价值观念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此时,社会工作者就要承担起协调者的责任,缓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好的提升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二是扮演着患者、患者家属和医院三方之间的协调者。当前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是协调医院、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矛盾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介入,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既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庭向医院传达其问题和需求,也可以把有关诊疗和护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患者。

  政策倡导者。政策倡导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之一。临终关怀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不仅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家庭以及个人的情绪有关,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和政策有紧密联系。社会工作者在与病人和家属接触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能够扮演好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把相关的情况反映给政策制定者,推动有关临终关怀的社会政策的完善,从而促使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

  四、中国环境下社会工作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的一些建议

  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由于我国目前大多临终关怀都是由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的以身体护理为主,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巧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临终关怀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患者及其家庭除了医疗护理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种需求,更好的为病患及其家庭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各大高校应该尝试设立有关医务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等相关的课程,从而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设,在更多的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

  3、推动临终关怀团队的建立。中国模式的临终关怀也应该同国外一样,应着手建立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团队,其中包括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等,他们共同致力于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身心方面的服务。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2

  2016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终关怀病房成立。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在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维持尊严,尽可能的宁静安详,是这里的关怀所在。

  “不死鸟”的隐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熙攘喧闹,走进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三楼,有一种特殊的宁静,连空气中都没有医院特有的味道,这里的病人不需要穿病号服,各种颜色的被子、日用品、毛绒玩具随处装点着房间。

  在病区主任类维富的办公室,摆放着一盆不起眼的多肉植物,它的名字叫做“不死鸟”——叶子上的小芽落在土中,会长出一顆新的植物,生生不息。对每一个病人,类维富都会在他们床头摆上一盆“不死鸟”,“我们希望在病人的最后时光,尽可能地给他们以希望。”

  这里便是齐鲁医院“舒适医疗综合病房”,也是目前我省唯一由公立医院开办的临终关怀病房,收治的都是当前医疗技术无望治愈的晚期恶性肿瘤以及慢性病终末期的病人。

  2016年,时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类维富,主动辞去主任职务,创办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从医近40年,这位在全省麻醉领域享有绝对权威的老教授目睹了太多垂危病人的痛苦。

  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濒死的人最后消失的是听觉,即使心脏停跳后,也能听到医生宣告自己的死亡。

  “最好不要哭,跟他们好好说几句话,宽慰他,抱着他,别让他再担心难过。”类维富说,“临终关怀不是放弃医疗,也不是安乐死,它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而是为了患者最后能舒服一些,家属和患者能够一起对抗恐惧。”

  在这里,一切医疗活动均围绕着病人的舒适而展开,更多地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怀。安抚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愿望,开导家属,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谈心”是病房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很多晚期病人语言功能丧失,为了与他们沟通,类维富专门学习了哑语。患者经常在晚上出现急症,类维富为此在东院区附近租了房子,以便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西方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名言越过时空,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有人说它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但事实上,在常见的医患关系里,医生很多时候“很无奈”。

  “对濒死病人只能被动的同意施救,不论起死回生有多么不可能,不论救治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痛苦、损伤及代价,医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类维富说。

  孝道中的“不孝”

  “你知道骨折有多疼吗?”类维富问了记者这样一个问题。他随即解释道,人在35岁之后,骨密度便逐年降低1%,在针对心脏呼吸骤停等病人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抢救措施心肺复苏(CPR)术中,其胸外按压往往会造成随之而来的肋骨断裂。

  《疼痛的隐喻》里讲:“疼痛像烧红的铁。”一份调查显示,70%的癌症晚期患者需要给予止痛、心理安抚等临终关怀服务。

  在舒适医疗综合病房,每一名患者入院前,家属都要签署一份《舒适医疗知情同意书》。

  “以患者目前的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如大出血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对延长患者生命可能有用,但同时可能对患者造成进一步损伤。在目前病情下,即使抢救成功,患者大多需要药物、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体征,已无生存质量。我们建议患者选择舒适医疗,有尊严地谢幕,而不是使用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心脏按压、临时起搏器及其他有创措施增加其痛苦……”

  在类维富看来,假如死亡也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是:有尊严地死去。对于这些预期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病人,临终关怀病房将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让病人尽量平静、舒适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病人的医疗费用80%是用在临终最后一个月,其中大部分用在了没有任何作用的治疗上。根据山大齐鲁医院统计,在临终关怀病房可使病人的医保费用降低600%以上。家庭支出降低近700%。但现实中,即使危重病人本身有“放弃积极治疗”的意愿,子女也不敢轻易答应。“孝”和脸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若千斤,一旦“不救”,很可能受到舆论的.“攻击”。

  在类维富看来,这是“孝道中的不孝”。很多没有“善终”的病人,其实可以更有尊严、更加没有痛苦的离去,而对于医学事业本身而言,也不会无谓消耗医疗资源。

  医学是人的,人是文化的

  事实上,临终关怀病房在国内的生存状况一直举步维艰。

  “由于临终关怀病房一般不进行检查、手术、治疗,所以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大。医院能支持我们开设,需要很大决心。”类维富说,目前病房包括他在内有两名固定的医生,另两名是其他科室轮转过来的。

  “目前临终关怀的专业医生少,每天面对这种临终病人,心理压力大,也无法达到医生原有的收入,因此,99%的医生护士不愿从事这种公益性的医疗工作。”

  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上世纪,英国护士桑德斯196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1999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最早启动了该项目,持续到2006年。2009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肿瘤科申请成立有30张开放性床位的“宁养病房”,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也在半年后关停。

  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专业机构有150多家,主要分布于大城市,济南市仅有一家。相对于需求而言,这些机构仍是杯水车薪。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约为1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80%以上。

  类维富说,临终关怀不同于养老的医养结合,是一种健康公益的终结地。在国外,临终关怀机构多属福利性质,有社会赞助和志愿者无偿服务。但国内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处于初级阶段,在短期内,政府对临终关怀的管理和法规、政策的缺失或不能配套,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需要自负盈亏,也没有纳入医保体系,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句诗,同样适用于临终关怀领域。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3

  中医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操作方面都与临终关怀有很多契合之处,而中医学积极参与临终关怀实践的缺失是目前的现实情况。从中医学理论、辨证方法、治疗观、中医文化及中医药技术在临终患者的照护作用方面作以探讨,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本土化实践发展。

  1、临终关怀的概述

  临终关怀是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政府和慈善机构等组成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面的支持与照顾,创造一种安享、舒适和充满温情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世的一种服务。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以照护为主、尊重病人的权利与尊严、重视病人的生命质量。服务对象是经诊断明确、目前医学条件尚无救治希望,估计生存期在3—6个月的患者或者老人。从广义上来说,临终者家属也是需要关心和服务的对象。

  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解除病人心理、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临终关怀从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姑息治疗三个方面出发,采取专业有序的照护,最大限度地提高临终生命的质量。总之,生命质量的照护是作为临终关怀开展的基础,对临终生命的舒适度和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实行临终关怀,应尊重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事实,所以在中国推行临终关怀必须要关注的是“本土化”问题。

  2、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的缺失

  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一直在维护人们的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社会科学特点,同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的医学,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临床重视情志心理、外界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予以运用和发挥。这完全吻合临终关怀主张的给患者以全方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照护为主,改善生命末期质量的理念。

  我国临终关怀的本土化开展目前依然停留在理论和具体形式上,而中医学并没有积极参与到照护实践中。鉴于西医学“形态决定功能”的理论、思维特点指导下的治疗和照护操作,现实中对于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药物毒副作用和器械创伤大的弊端,甚至依然存在过度治疗的影子。然而中医学的理论、辨证、用药和治疗特色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西医学在临终关怀实践照护中的不足。中医学的整体观思想体现在对临终患者身体和心理痛苦的解除上,不是像西医局限于某个或某两个不适的局部解除,而是从全局、整体出发改善或解除症状。以“疼痛”为例:中药、针灸等对于躯体疼痛的祛除可以增加患者痛阈、缩短疼痛时间、延长疼痛周期和直接止痛,从而改善和保障临终患者晚期的生命质量。

  当下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程度远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限于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外,中医学的不被重视和未积极参与其中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对中医的偏见或认识停留在较浅层面,导致拒绝中医治疗或不分病种,不论病情一概进行积极治疗,往往耽误了治疗时机,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中医院历来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西医院放弃治疗的病患往往会到中医院就诊,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如果较早的用中医干预,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参与临终关怀实践对临终者及家属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作用,并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相信对于临终者这一特殊人群可以发挥积极独特的作用。

  3、中医学与临终关怀的契合点

  3.1中医学整体观念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医学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与临终关怀提倡的“全人全程全家全方位”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是一样的,两者都倡导对病人的关怀,应从躯体、心理、精神、生活状况和经济能力多方面统筹,即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照护。不只满足缓解患者症状,还要注意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强调除了对临终者自始至终的尊重和认真的护理操作外,在临终者生命最后阶段针对性的做好该时期的主要工作,如:审慎地将病情告诉患者;给病人留以诀别的时间;做好遗体安置和陪伴最后的旅程等。医务人员还要关注和做好家属的服务工作给予他们安慰、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其积极的适应新生活。

  3.2中医学诊断、辨证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古代中医学家用望、闻、问、切四诊总结了一整套临终的征兆,如病人出现目暗睛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撒手遗尿等现象的时候,均为“失神”,必将死亡。又有“假神”,则指精神由颓靡转良佳,言语转清亮,食欲好转,面色由晦暗而红赤,是谓“回光返照”,这时可诊为濒死,应及时告知家属准备后事,以示关怀。另有“经纡听息”法,就是用棉丝置于鼻前观察呼吸停止与否以判断生死。

  另一方面,中医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讲究“辨证论治”,又结合辨病的思维,临床治病既不拘一格,又皆在医理,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医可以发挥自身学科的专长,良好的应对临终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多端的特点。

  3.3中医学治疗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中医治疗注重“养”。“养”是特别讲究辨证的,所需要的物质的质和量需要平衡供给,这样机体才能产生相等的作用,作用相等才能达到整体功能的平衡和协调,即“阴平阳秘”。结合临终关怀的`实践,临终者大多是癌症或慢性病患者,重视调养对于缓解和祛除临终者身体疼痛,控制症状,保证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形、神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治疗时,通过调形可以治神,通过调神亦可以治形。这与临终关怀倡导的照护过程中不仅要缓解和控制躯体的不适和痛苦,还要给予临终者心理方面的支持,以达到相互促进,保障临终生命的质量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三分治,七分养”“形神合一”等思想可以用于指导临终服务的照护实践,为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发挥积极作用。

  3.4中医学医德要求与临终关怀是相应的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对行医之人提出较高的要求,强调在行医时要不分清贫贵贱,亲近疏远,一视同仁,皆如亲人一般。用在临终关怀上,则体现在医务人员对临终者要如同一般病人一样,要尊重和关爱病人。清代医家赵晴初指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使能博而约。”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则更提出“不轻忽临危病人”“不厌恶秽病人”。所有这些,皆被视作“医家公德”。中医学在伦理道德和技术方面提倡的思想,对现在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护人员树立正确事业观,摆脱以往医疗救治观念,转变自身价值和成就感的评判标准特别具有学习和指导价值。

  3.5中医学对临终者的照护作用

  3.5.1中医汤剂、针灸、推拿等对躯体疼痛的缓解和怯除。

  中医学认为疼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在临床治疗中,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疼痛进行评估,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患者的身心状况。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治,针对不同临终者及同一临终者在生命最后的不同阶段的情况,采取中药内治(静脉滴注、给药止痛和灌肠等〉和外治(薄贴法、涂擦法、肌肉注射法、摩擦法、发泡法、穴部注射法、敷脐法和药包热敷经络离子导入法等〉、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此外,中医治疗对于临终者身体机能的改善、症状的控制、病情的稳定和情绪的调节具有良好作用。李景梅等用癌痛散治疗癌性疼痛,并根据证型辨证加减,结果表明癌痛散具有较好的抗癌止痛作用,并有无成瘾性、耐药性强及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同时对扶正固本,改善机体状态均具有一定效果。王云采取帮患者按摩肢体或背部,或局部用薄荷、樟脑酊、冰片等涂擦刺激疼痛周围皮肤、肌肉,来达到止痛目的。也可以采用热敷促进血液运行,使肌肉松弛;或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延缓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减轻疼痛。

  3.5.2中医情志疗法对心理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情志疗法是指医师或其他护理人员运用中医的情志学说理论和方法治疗患者心理及身体疾病,以促使其身心状况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治疗方法。到了疾病和生命的后期,临终者自身情志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大于疾病本身的,一般慢性疾病或已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也比较相信中医,此时运用中医情志疗法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可以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另外,陪伴临终过程的家属在情感、心理、经济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积极运用中医情志疗法为家属预防情志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董爱荣研究发现采用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如语言开导疗法、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能明显减轻胸痹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此外,具有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对于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好地干预作用,可以帮助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

  3.5.3中医结合传统文化对精神层面痛苦的缓解和解除。

  中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里,中医学被民众广为接受和认同,至今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给予临终患者符合时代的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导引,从而缓解和祛除临终者精神方面的痛苦。

  4、临终关怀开展的意义与展望

  临终关怀的开展,是解决社会老龄化、家庭结构模式变化等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保障了临终者生命终期的生命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过度治疗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临终关怀的发展对完善和补充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体系,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医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医学,除了丰富有效的治疗技术和经验,更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特征。中医学参与到临终关怀的实践照护中,可以通过医疗层面、心理层面、人文层面、社会层面的照护,帮助临终者平稳渡过生命最后旅程。应该抓住当下国家和地方支持发展中医的形势,推动中医积极参与本土化临终关怀的实践,尤其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这不仅对于临终关怀事业未来发展及实施成效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每个人的生命观念和死亡观念产生影响。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4

  临终关怀作为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是为得了不愈之症的患者提供积极的综合照顾,以提高其生命质量,能够无痛苦、舒適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同时处理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1-2]。发展临终关怀符合"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变化和民众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日趋增强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标志。然而,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晚,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工作内容界定不清,服务水平欠佳,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未形成。国外临终关怀服务长期实践及研究证实,明确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工作内容,建立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是改善肿瘤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3]。

  本研究以广西某三甲医院为例,旨在探索现阶段护士在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所扮演的角色,找出适合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选取广西某三甲医院12名肿瘤科护士为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纳入标准:从事肿瘤护理工作2年以上,护师及以上职称,本科以上学历,能熟练运用肿瘤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护理临终肿瘤患者的注册护士,见表1。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及无结构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对12名观察对象进行至少为期2w的实地观察,观察其每天8h工作内容,并充分利用观察笔记、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记录其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所承担角色及工作内容信息。研究者每天及时整理和记录观察所得,同时记录下自己对所观察内容的思考,所有资料在24h内存档。

  1.2.2资料分析方法以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者以6个实践行为为观察基本单位,包括计划者、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咨询者、研究者,由于每一实践行为包含的动作、目标对象及意义不同,研究者将对各基本单位解决问题的性质和目的进行提炼和归类,概括护士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工作内容。

  1.2.3质量控制本研究为保证资料可信度,观察对象选择基于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象。观察前获得科室领导和被观察者知情同意。于此同时,观察者也适当参与病房护理工作,这有利于与被观察者建立友好关系,必要时研究者向被观察者求证其行为意义。此外,研究者要克服自身主观性,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法系统学习实地观察中如何记录观察笔记,对观察资料每日进行分析、总结,对同一对象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对象的行为反复比对。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作为计划者和照顾者角色与工作内容得到相对充分体现,教育者、协调者、咨询者、研究者角色和工作内容部分体现和涉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尽管观察对象在临床经验、问题处理能力等方面水平不一,但均能在临床一线为临终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服务多针对临终患者的生理和临床问题,缺乏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灵性等方面的照顾,也缺乏针对临终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照护。研究者经过分析与归纳,提炼出6个角色及相应工作内容。

  2.1计划者角色当前我国缺乏明确的临终关怀服务对象纳入标准,临床上,我国临终关怀准入准则通常以患者预后为基础,主要针对癌症患者,按疾病正常发展过程,预计生存期小于36个月,同时对临床根治治疗无法获益[4]。规范临终关怀准入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开展前,护士应运用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采集病史,判断预后,制定护理计划。

  2.2照顾者角色在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是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健康的直接照顾者。这种功能是通过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来实现。因此,护士在人们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时,需要为其提供各种护理照顾,如供应营养、维持呼吸、安抚情绪等,直到他们不需要协助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除了要给临终患者提供身、心、社、灵全方位照顾,还要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身心照护措施,如患者过世后的居丧服务、情感支持等。

  2.3教育者角色护理教育者角色除培养护理接班人外,还肩负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英美两国的经验表明临终关怀服务精髓在于引导患者和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但该工作在现实中较难开展,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民众对死亡忌讳颇深;另一方面护士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影响死亡教育效果。有研究表明,临床护士中未接受过死亡教育者占75.68%,不了解死亡心理5个阶段过程者占55.41%[5]。护士作为死亡教育主力军,应主动提高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2.4协调者角色临终关怀服务是一项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工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在这个协作性团队中,护士充当协调者角色,协调与之有关的人员及机构的关系,以保证患者各项诊疗、护理工作有序开展。

  2.5咨询者角色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护士常作为患者家属咨询求助对象。面对咨询,护士应运用治疗性沟通技巧与其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澄清其关于疾病与护理等问题的疑惑。

  2.6研究者角色我国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极不成熟,研究者角色在临终关怀护理服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护士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工作中,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注重科研结果的传播和实践运用。

  3、讨论

  3.1护士角色构建应以计划者和照顾者为核心结合现阶段我国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发展水平,护士角色构建中计划者和照顾者所占比重应最大。国外的长期实践和研究结果也表明了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原则。在这一方面,护士承担了采集病史、預后评估、疼痛管理、症状控制、心理护理等职责,但在实施照护的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心理护理、灵性护理等很多方面涉及得不够深入,身、心、社、灵四个方面的照护不均衡,同时缺乏针对临终患者家属身心健康的照护。这既有现有医疗体制、岗位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限制,也有护士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佳等方面的影响。未来的实践,应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的素质建设,以期为肿瘤患者及家属提供更优质的临终关怀服务。

  3.2研究者角色应进一步强化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随着各医院相继加大对护理科研的投入力度,护士的研究者角色在目前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发展较晚,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科研培训,循证意识薄弱,导致护理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不足。此外,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和不规律的倒班生活让护理人员不堪重负,时间和精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降低护士进行科研立项积极性。因此,未来工作重点还在于加强护理人员科研意识培养,重视并鼓励护理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科学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确保其具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从而进一步强化护士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研究者角色。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5

  临终关怀护理(hospicecare)不是一种治愈护理,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去世前的几周时间或者几个月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1]。本次主要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期生存质量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进行探讨,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现在通过采用文字和回顾的形式进行探讨,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接受临终护理的晚期癌症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45~84岁,平均年龄57.56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6.34岁;疾病类型:肺癌8例、胃癌2例、结肠癌4例、食管癌6例、肝癌3例、胰腺癌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57.45岁;疾病类型:肺癌5例、胃癌5例、结肠癌6例、食管癌4例、肝癌8例、胰腺癌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痰液堵塞、意识模糊、胡言乱语、失眠、便秘、双下肢水肿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实验组:给予临终关怀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2.1为实验组患者安排单人病房,配备空调、电视等家电,允许患者从家里自带床垫、被套、平时喜欢的物品、照片等,在任何时候只要患者愿意,家属、朋友均可以进行探视、陪伴。安排患者喜欢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护士应当从患者进院开始对患者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面谈,了解患者对现状的想法、期望、需求,充分按照患者的期望制定个性化临终关怀护理计划。

  1.2.2症状控制,疼痛是临终病人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有的病人死前会出现谵妄等神志变化,因此临终关怀需要依照护理的原则,对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症状拟定最佳方案。如疼痛控制、呼吸困难护理、控制肠胃道症状和营养支持等。

  1.2.3心理社会支持,大部分临终患者除了身体上的痛苦,需要面临的是个现实问题是死亡,因此使得患者心理上备受折磨。因此,依据临终关怀的护理原则,对患者不同心理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忧伤期、绝望期、接受期)作出有针对性的护理。

  1.2.4对家属的支持,由于许多患者家属无法接受患者将不久于人世的`事实,患者家属也会出现许多负面的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到患者。护士对患者家属表示同情、充分理解、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建议和需求,为其提供发泄内心痛苦的机会,帮助患者家属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来,与其监理互相信任、依赖的合作关系。护士尽量依据患者家属的心愿,严肃、认真做好尸体料理工作,保持患者安详的姿势,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对患者家属的安慰。

  1.3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各项心理指标进行评分,即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利用软件将数据汇总并作出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方式进行计数资料,并将t值带入计量资料,当P值小于等于0.05时,统计的方法才具有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情况见表2。

  3、讨论

  晚期患者是一个特殊且庞大的群体,治疗晚期癌症费用昂贵,且无法治愈。

  由于晚期癌症往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且伴随着痛的折磨,因此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给患者和患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2]。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是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顾,帮助患者减少肉体上的痛苦、使患者得到生活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安慰、病症得到控制。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它对晚期肿瘤患者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来看,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减少病人临终前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并且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于鼓励,帮助其平复心情,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能够坦然地接受需要面临的现实,且能够开心渡过彼此在一起最后的时光[3]。综上所述,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有利于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得坦然地接受需要面临的现实,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6

  医学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医学人文是体现医学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医学哲学范畴。当前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服务的工作都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医学人文素质,如何切实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成效就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一)弥补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不足,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多元化,医学观念从“一元”生物模式转变为“多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不仅指身体方面的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进而,医药卫生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也逐渐成为医学教育的主题,这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生及临床医生人文素质有待提升已日益引起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重视,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使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是近期医学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一是,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教学比重方面,全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总课时数的7.54%左右,而美国和英国分别为20%和10%;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且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课程比例较大;二是,医学生对人文课程不够重视,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的事情;三是,主要以传统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在医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没有重视和发挥临床见习和实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前期理论学习与后期实践教学之间衔接不够。

  (二)改善医患关系,维护双方权益的需要

  医患关系本应是一对和谐的围绕健康的利益共同体。但当前,我国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医患关系紧张”等矛盾日趋凸显。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持“有疑虑的信任”态度,甚至出现不理性行为,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职业重压下,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和“防范性医疗”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医患之间无形的鸿沟。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传统偏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和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传授,往往忽视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其在毕业后的行医过程中只关心“病”,不关心“人”,缺乏对患者精神、心理以及情感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安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需要,医学人文教育观念有待转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二、构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临终关怀是对健康和社会深入思考的产物,临终病人照顾以病人和家属为导向,依照特定的环境去有效满足个人和集体的需要。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临终病人是其重要服务对象,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医学人文关怀理念贯穿在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探索并构建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新模式。

  (一)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临终关怀我们认识到生命中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因素会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服务内容指向被社会认可的个人需求,涵盖各层次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单纯医务人员很难在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又照顾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社会需求。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服务活动的社会工作的加入,无疑可以增加医疗团队的力量,动员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解决家庭、社会问题等。

  社会工作工作理念一是人道主义,即始终把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每个人生而平等,人人均有尊严。二是现代社会福利观念,即保障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让临终病人安详面对死亡是社会义务容辞的责任。三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即强调服务对象的知情同意和自主性原则,尊重患者的个人价值和自主性,均有利于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具有先天优势,既能够较好地完成医务社会工作,又可以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加大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的实践部分,让医学生以志愿者、见习生等方式切实参与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中去,通过与临终病人、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广泛接触,直接感知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的全面需求,在医务人员与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团队中,换位思考、想人所想,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感受到信任,体会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自觉认同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二)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掌握医患沟通的技能

  社会工作对临终关怀的介入主要针对临终关怀病人及家属心理照顾的缺失,目的在于增强其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恢復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学者对从事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者进行调查,概括出11个核心技能:倡导、评定、照顾传送、(制定)照顾计划、沟通、确认、决策、教育和研究、信息分享、跨学科团队合作和自我反思实务的能力。

  在现有课堂内以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医学人文教育基础上,延伸至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医院实习、见习过程等,使医学人文教育不止停留在教育前期而是贯穿全程。在传统的医学生志愿活动中,缺少临床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环节,在通常的临床技能实践中,又往往仅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参与临终关怀社会实践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可以采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更人性的服务,不仅关注对躯体疾病的治疗,也可以在社会工作团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病人临终前的愿望和要求,帮助病人从复杂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使病人获得心理与躯体的舒适,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

  (三)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一种志愿风险的精神,也是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的亲身体会。医学生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中,经过与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团队共同工作,通过临床专业知识、医学人文理论和临床、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可以补充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更重要地是可以使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体会到个人价值,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和奉献等实实在在的行为;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即在实践中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以己之长服务社会。总之,医学生参与可以提高并发挥自己助人自助的能力,有助于更快地适应、融入社会,同时这也是医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保障体系

  (一)激发医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学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看做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将素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新时代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系统,还是一个人文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改变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单向传输的传统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和亲身体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医学人文氛围,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二)打造专业的、贯穿全程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如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师资团队。在我国医学院校中,专职人文教师大多缺乏医学专业背景,面临复杂的医学问题缺少感同身受的认识,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多数医学专业教师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医学教育,存在着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等问题,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医学人文专任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完善医学相关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结合实践。另一方面,对医院等医疗单位或宁养院等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践单位的带教教师等,应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使之在临床实践或志愿服务中有意识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效果评價体系

  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方式,按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完善评估内容和方法,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和判别能力等。使诸如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等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有“法”可依,便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合理评估和积极反馈,以激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7

  临终关怀作为近代医学中新兴起的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要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其服务理念是以照料为核心,维护患者的尊严,提高患者的临终生存质量及共同面对死亡。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逐步加速,临终关怀越来越被社会重视。本中心研究在患者临终前采用中医药适宜的技术进行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在荔湾区华林街社区住院病区住院,且在二级或三级医院确诊在当前医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治愈无望,估计在6个月内将要死亡,并且伴有疼痛、焦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对象分别纳入疼痛组、焦虑组,每组入选对象100例,电脑随机挑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入选标准:

  (1)所有研究对象的预计生存时间在2个月以上者;

  (2)能用语言表达其经验感受者;

  (3)病情许可,同意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干预,配合医务人员的诊治;

  (4)经说明研究目的后,患者及家属愿意配合调查,且患者无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

  (1)明显气促及衰竭,估计生存期少于2个月的患者;

  (2)意识模糊、精神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调查的患者;

  (3)患者拒绝或家属要求隐瞒病情者;

  (4)调查对象在2个月内死亡或失访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住院常规诊治方法:入院后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正确的引导患者,告知患者如何调整心态面对死亡,帮助患者树立面对死亡的信心,消除患者内心由于死亡引起的恐惧、害怕等心理,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迎接死亡。

  干预组接受住院常规诊治+中医药适宜技术干预,干预组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念,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行干预方法:运用针灸、芳香疗法、药物敷贴等疗法帮患者放松,缓解疲劳及不适。运用按摩、导引、芳香疗法及中医情志、心理疗法等,改善患者临终阶段的生活状态,同时帮助患者的家属尽快走出心理阴影等。

  (1)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是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患者及及家属的死亡教育,使其红粉认识到生命科学中的生老病死的基本规律,让老年人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和接受死亡”正确的引导他人理解死亡的必然性,使得老年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死亡也让患者家属能以平静、理智的接受亲人死去的现实。

  (2)临床中老年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老年人只要生命在延续,就应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做好基础护理,让老年患者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度过最后美好的时光。同时,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室内安静、清洁、灯光柔和,避免强光刺激,秉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度相对恒定,将温度控制在22℃~24℃,更加有利于各种护理治疗操作。护理过程中应该能改善老年营养状况,注意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尽可能给予患者豐富的营养、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容易消化的食物,预防口腔感染。护士应该做好患者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预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3)营养支持护理。中老年临床关怀患者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营养摄入障碍,导致摄入的营养难以满足患者需要。护理过程中应该提高患者的食欲,增加营养的摄入,在充分尊重患者饮食习惯和嗜好的基础上均衡营养,维持机体代谢。

  (4)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终老人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学者对400例临终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十分复杂,不免产生否认、愤怒、沮丧等心理。同时,患者的心理护理还受到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背景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要缓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护士必须接受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了解社区中老年人中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学习把握临床患者的心理分期,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实施相应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使得临终中老年人处于舒适、安宁的状态,充分理解老人和表达对老人的关爱,给予中老年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

  1.3评价方法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月,根据《疼痛分级量表》来评价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共分为四级,即

  1、无痛;

  2、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3、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4、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价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焦虑程度,所有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分:无症状;1分:轻;2分:中等;3分:重;4分:极重。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量表)来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采用5分制。以自制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研究对象对本次治疗的满意程度进行评价,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1-不满意率。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本次住院治疗的平均费用,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统计检验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焦虑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从两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较之治疗后,疼痛、焦虑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较之对照组,在治疗后对患者疼痛、焦虑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比较

  干预组整个住院过程中,人均花费的'费用为4386元,对照组为6528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比较

  干预组50例患者,非常满意者15例,满意者28例,认为一般者5例,不满意者2例,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50例患者,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20例,认为一般者5例,不满意者15例,满意率为70.00%;干预组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美国医师KublerRoss曾提出人临终时心理的五个阶段:即否认、愤怒、交易、忧郁、接受。但各个阶段则不一定依次出现,大部分临终患者的常表现为下列特征。

  (1)回避:家属、患者和医务人员均了解真实情况,但为不伤心,假装不知,互相隐瞒,尽力隐藏各自内心的痛苦;

  (2)否认:大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活不久时,开始无法接受事实,但随着时间流逝,患者对死亡开始部分接受,部分否定;

  (3)焦虑、敏感、愤怒:此刻患者喜欢联想,对机体每一细小变化都会引起深刻的恐惧,痛阂降低,失眠不安;

  (4)恐惧:有末日感,特别是在同类患者先故时,惶惶不安,悲观绝望,这种心理主要出自对疼痛、孤独、生活无价值、与亲人诀别的惧怕;

  (5)协议:当患者接受即将死亡的事实,就会与医护人员讨价还价,尽可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6)忧郁:经历前几个阶段,仍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

  (7)双重性格:性情喜怒不定,害怕孤独,又常对探望的人发脾气;

  (8)忧虑:事情未做完,担忧诸事,总不能放心;

  (9)接纳:此时此刻,走向死亡的临终者“超脱现实”的想象占主导地位。

  中医治疗重视整体性,这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演化而来的。中医学强调既要注意针药的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有机结合,也要注意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综合使用;中醫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注重因人制宜,灵活施治,强调根据患者的遗传票赋、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贵贱贫富、个性差异、精神因素等,实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本此研究表明临终关怀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帮助患者节省治疗支出、改善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方法灵活多样、无需大型医疗设备,非常适宜在社区开展。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肿瘤的发生几率也在逐年升高,现今恶性肿瘤致人死亡已经成为一项主要死亡原因。临终关怀属于一种特殊的护理措施,是为了能够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需求上得到最大的满足,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1]。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诊治的80例晚期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诊治的80例晚期肿瘤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22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在55~77岁,平均为(64.8±3.6)岁;疾病类型:4例为胰腺癌,6例为肝癌,10例为胃癌,8例为食管癌,6例为结肠癌,4例为肺癌,2例为直肠癌;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26例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龄在53~80岁,平均为(65.3±3.4)岁;疾病类型:12例为胃癌,8例为肺癌,6例为食管癌,6例为直肠癌,4例为鼻咽癌,4例为结肠癌。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具体为:

  ①制定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失眠治疗、压疮治疗、改善胃肠道症状、营养支持、改善患者呼吸困难以及积极控制疼痛等干预措施[2]。

  ②社会以及心理支持:晚期癌症患者不仅需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同时还需要面对随时来临的'死亡,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帮助患者度过否认期、愤怒期以及接受期等不同时期,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及社会支持。

  ③对家属的支持:因患者家属需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晚期肿瘤患者的亲人以及家属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所携带的悲观及绝望情绪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同情和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悲痛心理,帮助其适当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对患者提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给予满足,劝解和安慰患者,叮嘱患者良好控制自己的悲痛情绪,以免增加自身的心理痛苦[3]。患者去世之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生前遗愿或者家属的意见处理尸体,这样不但是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能缓解家属的悲痛心理。

  ④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的选择和人格,让患者能够安然的离开世界,在患者离世前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使其以正确的死亡观离开世界。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包括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等,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得分越高。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有6例实施抢救操作,抢救成功率为100%,未见死亡病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实施抢救操作,抢救成功率为66.67%,6例死亡,死亡率为25%;两组患者实施抢救率及死亡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晚期肿瘤患者接受临终关怀护理措施不但能够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而且能够让患者感到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不带遗憾和痛苦的离开世界[4]。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临终关怀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时间不长,开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对这一服务模式的实施,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而应注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通过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措施,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晚期肿瘤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5]。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应加强临床关怀的基础设施建设。单纯依赖临终关怀医院或者中心对临终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措施无法满足患者巨大的要求,应发展和建立家庭式临终护理能够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关心和支持,进而将其在心理及生理上得到满足[6]。为了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遗憾,应鼓励家属及社会给予关心。让患者安然的离开世界,对患者实施死亡教育,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即便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也可以缓解患者家属的消极情绪,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有6例实施抢救操作,未见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实施抢救操作,6例死亡;两组患者实施抢救率及死亡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要注意,在实施临终关怀时,要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对认真面对患者家属,不可持有敷衍和搪塞的心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生死教育,临终关怀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可将其作为一种医学手段,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缓解患者的心理痛苦。

  综上所述,晚期肿瘤患者接受临床关怀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同时降低患者抢救次数及死亡几率,值得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篇9

  1、临终关怀的起源

  临终关怀的英文翻译是“hospice core”,“hospice”原指基督教为朝圣者准备的休息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济贫院”、“招待所”等意思,20世纪才形成了现代临终关怀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指的是一系列照护方法,它通过运用早期确认、准确评估和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患来干预并缓解患者的痛苦,以此提高罹患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967年桑德斯建立了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标志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之后在美國、加拿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起来。

  2、临终关怀的价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不仅仅通过医疗技术手段和临床护理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痛苦,它还通过心理护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途径关怀和照顾患者。对于临终病人,任何医疗技术和药物已经无法治愈缓解疾病,走向死亡已经不可避免,虽然现代医疗技术可以完美地解决病人身体上的痛苦折磨,最关键的心灵上的痛苦却没有药物可以缓解或抑制,临终关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看护,使病人的身、心都解除痛苦。它不仅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致力于帮助提高病人家属的生活质量,使家属得到慰藉。临终关怀体现了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统一,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升华,是对人基本权利的尊重,展示了当今人类情感的真诚,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临终病人的心态发展一般为5个连续期;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悲伤、情绪波动起伏大是临终病人普遍的心理状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病人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除了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苦痛,心理上的痛苦比前者给病人带来更巨大的不适和痛苦。另一方面,临终病人的家属和朋友同时也在在心理上饱受折磨,面对亲人、朋友的离世,巨大的悲痛往往使亲朋好友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容易出现问题,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和阴影。

  尽管临终关怀无法从根本上延长临终者的生命,改变即将死亡的本质,但是临终关怀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医护人员、志愿者、护工等对临终者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3、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及现状

  1988年10月天津医学院在美藉华人黄天中博士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在其带动下,临终关怀机构在上海等地相继创办。

  通过翻译外国临终关怀的相关外文文献、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到举办相应的讲座培训,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事业相比,我国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临终关怀服务越来越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4、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4.1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极度避讳谈论死亡。儒家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受这些观念和生命神圣论的影响,许多中国人对自身生命充满了崇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赡养、孝敬老人,为老人送终,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面对处在临终状态的老人时,即使已知各种救治和抢救已经无法挽救老人的生命,为了孝道,儿女们依然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竭力抢救。

  4.2资金支持不足

  医院不能依靠临终关怀服务来盈利,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和慈善团体充足的资金支持,医院较难去大力支持发展该项目。

  4.3护工和志愿者缺乏

  护工和志愿者在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相比之下,我国的护工大都迫于经济压力才从事该职业,缺乏对临终关怀事业的热心和爱心,并且志愿者团队仅在业余时间从事志愿活动,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4.4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培训,医护人员没有掌握系统的完善的临终关怀知识,从而降低了临终关怀服务的总体质量。

  5、结论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帮助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伦理学问题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新出现的社会公共问题。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国民综合素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是临终关怀事业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和潜力,因此有效的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对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至关重要。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04-18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论文07-17

有关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通用13篇)07-16

关于德育量化的思考论文03-25

课堂的延伸 生活的提炼——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点思考04-21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论文06-07

《备好一节课几点思考》学习心得02-04

有关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04-06

我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