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初中科学说课稿

初中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08-11 09:40: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科学说课稿

  初中科学说课稿(一)

初中科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

  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

  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初中科学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初中科学说课稿(三)

  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来自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1课时。 教材第3章是以生命周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植物的一生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知识,主要体现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传的原理。

  所以本节课内容是第3章的一个重点。前面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是学习植物生殖的多样性基础,而且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课文中就留下伏笔:"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胚珠就发育成种子".于是在这节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说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在知识目标中重点强调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基本情况,技能目标重在通过讨论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养成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操

  说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从"春天来了,许多植物会开出鲜艳的花,大自然会出现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将学生们引入春天。紧接着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热烈地讨论起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学生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如:含苞待放,蜜蜂采蜜等。这时我适当加以引导、点拔提示花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继尔通过动画展示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这个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图比较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学、自主分析得出,发展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第二步:提出问题,难度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入是要把教学引向学生的主动学习、或是探究的开始,提问也不再是要求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提出了一些难度适当并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如:(1)你认为哪种传粉方式比较普遍?(2)你认为异花传粉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等。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使他们在想象、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多媒体帮了大忙,通过录像剪辑让这些对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的知识生动展现。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在讲好虫媒花和风媒花后,我们班有同学这样问:"老师,梅花是虫媒花吗?" 同学们听了,七嘴八舌讨论开来,"是啊!腊梅花很鲜艳,也很香应该也会吸引昆虫吧!"我回答:"是"学生接着问:"梅花开在冬天,这时天气寒冷没有昆虫,它怎么传粉呢?"其他学生紧张地看着我,还好我早早地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要不然对同学们可无法交待。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这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孩子们反璞归真,他们渴求知识,他们积极思考,他们举起小手想要知道有关世界的所有"为什么?"

  第三步: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积极表达

  在这一步同样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微观世界的变化,提出问题:传粉后花会发生什么生理变化?通过读图和动画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胚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受精的过程。由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知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对于设置开放性题难度较大,只能通过观察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最后小结"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此话一出。有个男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问道:"竹子也会开花,竹子的花是它的生殖器官吗?"这一问倒让我一愣,因为在上课前我真没想到学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给了同学们。学生们一下子热烈的讨论起来,有同学说:"老师,竹子开了花就死掉了,肯定不是它的生殖器官。"另有一名学生也说:"我们吃的竹笋是从地下长上来的,花肯定不是它的生殖器官。"(请不要去嘲笑孩子们稚嫩的语言吧!)聪明的学生忙从自己手头资料上查起来,有同学在"教与学"上找到了答案,便念给大家听。当学生们得到满意的答案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精彩是复制不来的,但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引导,让这样的精彩能时时绽现。如果说在第一步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是理所当然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时此刻的我已退居二线了,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千万别忘了——学生,这个拥有着智慧和灵气的庞大群体。

  接下来我提出了许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和表达的问题,如讨论并交流:(1)果实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各部分是从花的什么部分发育而来的?(2)为什么桃子中只有一粒种子而西瓜有很多种子?(3)根据你的经验想想看萼片掉还是不掉?(4)请你说说人们利用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情况等。"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程度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第四步:课外延伸,知识升华、激发兴趣。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史,并意识到由于世界人口大量增加,粮食紧缺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介绍"水稻之父"袁隆平,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课后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应该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先来谈一下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在问题的设计方面。

  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提出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仔细斟酌,(www.fwsir.com)同学们基本上能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强烈探究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梅花是虫媒花吗?""竹子的花是它的生殖器官吗?"整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围绕着重点和难点展开,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氛围轻松,媒体运用恰当。

  小组讨论和探究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索,轻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主角,是课堂里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的应用使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动态形式展示,更加生动和真切,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堂科学课都需要多媒体课件,但是这一节内容我认为就适合于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丰富多彩的植物界,或者展示我们平时无法见到的自然事物,加深学生的认识。

  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大量的材料虽然让学生感到有趣生动,同时可能也会让有些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只注意了画面而分散了对于获取知识的注意。但是我还是希望能通过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观念和教学方法或方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划亮一根火柴,闪亮了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点燃一个火把,就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甚至百倍的热量。

【初中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3-16

大班科学风说课稿08-23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稿08-23

初中说课稿模板05-24

初中地理说课稿11-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1-16

大班科学种子的传播说课稿11-18

幼儿科学说课稿08-14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08-15

小学科学课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