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查报告>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3-02-24 14:12:10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2006年度中青班课题调研组(2006年3月)
      丝纺服装业作为南充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增收、居民就业、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在南充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关于建设“工业强省”工作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和南充市“十一五”规划“围绕中国绸都建设,把南充构建成为西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范文先生网文章-http://www.wmxz.cn 找文章-到范文先生网]丝纺服装集散交易中心”的目标,课题调研组深入南充市辖丝纺服装企业,分析了丝纺服装企业的产业基础、问题、机遇以及发展举措,提出了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基础与缺陷
   (一)南充的丝纺服装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1.文化底蕴。南充,丝绸之城,“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这脍灸人口的诗名,是对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服装之城”----南充的形象写照。史书记载,大唐开元盛世,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丝绸产量和质量享誉全国,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享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名,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称,南充嘉陵更是独占“千年绸都第一坊”的美誉。从20世纪90年代起,南充曾举办过  届丝绸节,有力地促进了南充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2.历史地位。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具有5000多年的蚕业历史,是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蚕茧、丝绸生产规模最大、丝绸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也是西部桑蚕种、茧丝绸、科研教学最集中的地区。早在西周时间,南充蚕丝产品已成为九贡之一;西汉年间,南充丝绸成为必不可少的朝廷贡品;唐宋,果州之绫,被日本皇室珍为国宝,南充“顺庆大绸”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公元1915年,南充丝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盖群芳而获金奖。南充丝绸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丝、绸出口分别占全省丝、绸出口份额的50%和80%,被外商誉为“万能丝”、“万能绸”。
   “南充就是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有学者这样说道。专家们考证,当时的南充丝绸产量很大,作为时尚奢侈而价格又偏贵的丝绸产品,也不可能由老百姓自己消耗,除了供给统治者的供品,其余的应该是由成都或重庆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运往印度等地。在四川的史学界,有部分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南充就是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关于这个说法是否准确,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判断,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应该说南充是最主要的丝绸产地之一,已经是确信无疑的。
   在历史上,南充应该说是中国丝绸长胜不衰的旺族,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名品出现,在隋唐鼎盛时期,最有名的应该是果州红绫,由于当社会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在当时的南充,大大小小的织绫作坊就很多,据说这种绫当时还被销往日本,成为当时日本皇室的最爱。绫,是南充通贯古今的名品,直到现在,还可以市场上买到。
   3.社会价值。南充丝纺服装业基础雄厚。南充现辖5县三区一市,拥有726万人口,其中有100万蚕农,具有年产桑蚕丝4000吨、年产丝织品5000万米、年产丝绸服装及丝绸制品50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南充在80年代就成为全国4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鼎盛时期,整个南充地区从事种桑、养蚕、丝纺服装加工、营销以及管理、科研等方面的人数超过200万人,全行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90价),上交税利超过8000万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占当时全市外贸出口的六成左右。历经十多年的沉浮兴衰和艰辛发展,南充已初步形成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加工和产品研发、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市丝纺服装总量和炼印染能力仍处于全省和西南第一,棉纱、坯布及服饰制品居全省第二,基本形成了面料生产基地、印染后整理加工基地、省列服装和出口创汇基地,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丝纺服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   户,其中丝绸企业  户,纺织企业  户,服装企业  户,缫丝能力  万绪,纺纱   万锭,丝织机  余台,平缝机   台,针织横机   余台,炼印染能力   万米。2005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利税总额     万元,出口创汇    万美元。
   南充丝纺服装业品种齐全,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南充丝绸,原料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在全国、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南充所生产的丝绸品种达13个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财税收入的1/5以及出口创汇的4/5,出口交货值占全省丝绸出口总量的30%以上。目前,全行业缫丝整体装备水平处于90年代中后期水平,丝绸印染在西南处于领先水平。其中,“D4梅花牌”白厂丝为国家免检产品,六合、美亚绸为省名牌产品,阆中信达的电力纺、新立新丝绸的素绉缎、六合集团的双宫绸等产品质量、水平列全国前茅。六合集团、丝绸公司生产的丝绸睡衣及丝棉制品分别获全国旅游产品金奖;“美亚”牌丝绸服装曾列为四川名牌产品,曾获得中国妇女儿童博览会金奖、94巴哈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丝绸博览会银奖;六合集团生产的无底缝内裤和丝绸进出品公司生产的爱肤尔贡缎高档蚕丝被、蜀绘精品和服、蜀绘真丝镜擦获得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金奖。南充市茧丝绸公司、南充市丝绸进出口公司新开发生产的“爱肤尔”高级桑蚕丝被、被誉为“中国丝绸一绝”和“蜀中三绝”的蜀绘丝绸(纯手绘丝绸)和丝棉服装系列产品,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质量为国内外一流水平。在2005年4月2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 “中国绸都”,这对南充正在打造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提升传统丝绸服装产业赢得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二)存在的突出缺陷
   作为南充工业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在解决就业与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南充纺织服装行业在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已有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南充丝绸服装行业也许多不足。表现在:
   1.科技含量较低。南充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南充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染整、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装备仍处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生产效率低,科技成分不高,缺乏竞争力。
   2.产业链条较弱。丝纺产业链条较长,原料生产、收购、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统一协调机制乏力,原料生产大多停留在单家独户状态,收购主体分散,秩序混乱,致使原料总量不足、流失严重,与现实加工能力不相适应。同时,丝纺龙头企业带动聚集效应差,大纺织理念尚未确立;企业生产经营各自为阵,同在一个较狭窄的市场内恶性竞争,致使企业效益不高;产业集中度低,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网络化的联合协作,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3.创新能力较差。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大宗原料型、半成品型生产的初始阶段,产品单一,新产品开发推广力度不够,常规品种多,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企业就难以生存。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为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加之技术装备落后,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都难以与国内同行竞争。
   4.品牌优势较弱。近几年来,南充开发生产了一批服装品牌,但从总体上看,南充服装工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南充自己特有的名牌产品,品牌优势仍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5.遗留问题较多。丝纺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企业建厂历史悠久,人员包袱重,改制成本大,遗留问题较多,企业不堪重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企业发展后劲乏力,难以轻装运行,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6.流动资金短缺。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特别是改制重组企业基本不予信贷投入,新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也因商业银行的不介入等原因目前尚未正式运行,丝绸服装企业融资相当乏力,流动资金缺口达5亿元以上,仅靠少量的自有资金、预收货款和来料加工维持基本生产,大大萎缩了产品利润和企业发展空间,企业发展困难。
   7.发展基础较弱。丝纺服装产业链条较长,原料生产、收购、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蚕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规模,特别是蚕茧产量逐年下降,已从长期以来位居全省前茅下滑到第四位,原料的生产供应与现实加工能力极不匹配,同时原料质量日趋下滑,直接影响加工总量和终端产品的质量提升。
   8.行业矛盾较为突出。大多数丝纺服装企业虽然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民营化经营,但很多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摆脱旧体制和机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规划项目不优,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扩张欲望不强,且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南充由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的转变,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明确提出:把改造提升传统丝纺产业作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产业,按照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推进蚕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夯实蚕桑基础;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为支撑,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加快丝纺行业的改革发展。同时,市委、市政府敲定了丝纺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围绕“中国绸都”建设,把南充构建成为西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丝纺服装集散交易中心。“十一五”末,南充将建成优质丰产桑园60万亩,发种45万张,产茧1.8万吨。丝纺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外贸出口8000万美元。
   回溯历史,盘点现状,勾划未来,做强南充丝纺服装业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冷静面对压力与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谱写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新篇章。
   (一)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1.区位优势。南充与成、渝构成“三角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圈”中重要地带。作为全省近期规划的三个大城市之一,目前,南充百万人口大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确定,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优化,南充必将成为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物资集散中心。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丝纺服装业的加速发展对增加就业、拉动消费、聚集人流、物流,作用十分巨大。
   2.产业基础优势。建国以前,南充就有了今天的六合公司(同德丝厂)、安德公司(吉庆丝厂)和泰丰丝绸公司(泰丰丝厂);建国以来,南充又先后建成了阆绸、南棉、南绢、南锦、印染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丝纺企业,“八五”、“九五”期间,丝纺行业又投资近3亿元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丝纺工业基础。丝绸纺织企业在一城一市如此集中、如此众多且规模之大是非常少见的。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挖潜改造,南充的丝绸服装及服饰制品业正重现活跃与繁荣,产品远销国内国外,产业基础优势日益凸显。
   3.资源优势。南充地处嘉陵江流域中部,地貌浅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宜桑宜棉宜麻。2005年,全市仍有40个蚕桑示范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个专重户栽桑养蚕,全市发种34万张、产茧1050万公斤、农民茧款收入1.3亿元。按照全市目前的缫丝能力,还差1500万公斤蚕茧,即使蚕桑生产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目前在南部、西充有7个棉花基地乡镇,细绒棉质量接近山东、新疆棉,棉农每种一亩棉比种粮收入高300元左右,而且用棉企业每吨节约400元左右运输成本。
   4.科技优势。南充有专门从事蚕茧研究和蚕品种开发的省属蚕桑研究所,有80年建校历史的省蚕丝学校,美亚集团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年开发新品种40多支,六合集团的新品种研发能力全省一流。蛹蛋白纤维/真丝纤维的混纺交织、真丝/天然竹纤维复合织物获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支持,利用有梭织机开发重磅45个姆的双面素绉缎技术为全行业首例,用剑杆织机开发特宽真丝提花装饰绸属重大创新技术,锦丝军工绸、自主开发具有防火、防油、防水等功能的纺织品科技含量居同类前列。
   5.劳动力优势。丝绸服装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高,作为相对低廉的消费必需品,价格决定其竞争力。据统计,在世界54个纺织品主要生产国中,中国人均工资列第48位,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南充,剩余劳动力更多,工资水平更低,小时工资平均0.4美元左右,南充发展丝绸服装工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二)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面临四大机遇
   1.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根据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从2005年1月1日起,世贸组织成员国纺织品与服装的配额将取消,这对南充长期受到双边协议约束的丝绸服装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稳定,关税的降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逐步弱化和取消,南充丝绸服装工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家“东桑西移”战略带来的机遇。东部沿海地区的丝纺服装企业由于受到能源紧张、水资源紧缺、价格上扬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冲击和影响,迫切需要在西部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国家根据丝纺服装工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在茧丝绸“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东丝西进”的重大战略,南充是“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战略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这为南充丝绸服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
   3.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支持带来的机遇。从1997年开始,国家对丝绸老工业基地改造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南充丝绸服装企业的改制得到了国家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家将把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必将更加激发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价格复苏带来的机遇。2004年以来,我国丝绸行业在经过艰难的企业改组改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生机和活力的迹象已经显现。各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茧丝绸行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在20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近几年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茧丝价格已摆脱大幅波动的阴影,步入平稳健康运行的轨道。出口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单价已合理回归,但仍显偏低。去年以来,国内茧丝市场生丝产品的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在16.5万元/吨左右的相对合理水平,上下波幅不大,有利于丝绸全行业的平稳和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在茧丝绸行业茧丝价格经历了连续多年痛心的下跌以及去年下半年的非理性暴涨后,重又回到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比较合理的价格水平。资料显示,2004年蚕丝织物,包括桑蚕丝织物、柞蚕丝织物、绢纺丝织物和蚕丝混纺及交织物等绸缎(练白绸、印染绸)类商品,共计出口22462万米,同比增长26.88%,出口金额5.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05%,平均出口单价同比上升了12.72%。绸缎出口在去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态势,而且呈现出量增价增的良好局面。
   (三)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1.市场的挑战。丝纺服装业的市场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际市场的压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的垄断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南美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目前巴西发展起来的高品位丝在欧洲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有独特风格的印度绸、泰绸,以及越南的低价生丝也具备了与南充丝绸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丝绸第二大生产国和第一大消费国,2000年印度对美国出口绸缎首次超过我国,2001年已是我国对美出口绸缎的2.56倍。其他如东南亚国家、部分非洲和原独联体国家致力于蚕丝业的发展,致使全球丝绸原料供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抢占市场,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二是入世后的压力。我国入世后,南充丝绸服装企业将面对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品牌、信息、营销等方面都占有优势的外国丝纺服装企业的激烈竞争。同时,加入WTO后,配额限制的取消并不意味着诸如美国这样的纺织品主要进口国会放开国内的纺织服装市场,取消限制配额仍有许多符合WTO规定的非关税壁垒存在,以有效地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纺织服装业。特别是现在,我国生丝出口是以印度市场为主,出口量占据总出口量一半以上,并遭致印方反倾销调查。所以,加入WTO在大幅度增加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出口量上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中国丝绸行业品牌打造和科技水平提高上带来了巨大压力。
   2、品牌的挑战。品牌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产品的生产出口多以半成品为主,丝绸产业的最终利润成了发达国家的“专利”。就目前来看,我国真丝印染绸出口仅占真丝绸缎的18%左右,梭织丝绸服装出口约1亿件,与最高年份出口的3.5亿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占有份额偏低,造成“原料出口—国外加工—回销国内”的非良性循环,在国外一直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这一格局已严重阻碍了南充乃至全国丝绸行业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3.持续发展的挑战。从目前国际、国内丝纺服装业的发展来看,我国丝纺服装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缫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而我国仅为15.4%;我国印染后整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0%左右,约有一半的印染设备超期服役。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平衡和不成熟,我国地区间的技术装备差距很大。除了设备的因素外,丝绸行业的整个效率、能耗、环保等方面也较落后,污水处理、排放大多不符合环保要求,清洁生产推进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没有真正形成循环经济。
   三、对策与举措
   机遇与压力同在。要发展壮大南充丝纺服装业,必须正确处理南充丝纺服装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南充建设“中国绸都”为契机,利用南充作为四川三大“服装出口加工基地”的优势,突出“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的主题,把丝纺服装产业作为南充抓产业求突破的重点突破口来抓,在“原料基地、产品品牌”上做文章,整合丝纺服装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上求突破,做大做强产业规模,积极开发生产行业高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注重“建原料基地与做优势品牌”相结合,突出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主攻方向。
   1、狠抓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蚕桑基地建设。南充曾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上世纪90年代初,发种、蚕茧、丝绸产量分别占四川省的三分之一。随着丝绸工业的衰落,蚕贱伤农,蚕桑基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到去年,良桑数量、养蚕户数、养蚕总量和产蚕量分别比1995年下降28.9%、50.2%、69.3%和44.4%。发展丝绸服装工业,就必须以振兴蚕桑生产基地入手,加快蚕业结构调整,推进蚕业产业化进程,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路子,推行“先锋蚕业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逐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公司+协会+农户”的新型产业链。抓好南部、阆中、嘉陵、西充、仪陇、蓬安等六个省市级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特别要抓好60个年产茧25万公斤以上的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专重户的培育。通过5至10年时间的努力,把南充建成西部最大的优质茧丝原料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市发种80万张,产茧2000万公斤(40万担)。重点基地县(市、区)把蚕桑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势产业和立县农业产业来抓,实现养蚕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通过3至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发种70万张、产茧2000万公斤,基本满足南充缫丝企业原料的供应。加大桑蚕种植技术开发力度,努力研发和推广优良蚕品种及优良桑树;积极探索蚕种生产经营的新形式、新办法,创造有利于促进蚕种跨区域流通竞争的条件;全面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和方格簇,提高鲜茧质量。
   2、以高品质品牌求发展壮大,增强南充丝绸服装工业创新能力。省委学忠书记在全省“工业强省”工作会上的主题报告指出:“要把打造名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品牌意识,创知名品牌,走品牌经济之路”。一是要着力打造本地企业自有产品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紧紧抓住六合丝绸服装、美亚牌真丝睡衣、爱肤尔丝棉被、依格尔床上用品等一批企业有影响的主导产品,使用高档丝绸标志,争创中国丝绸服装品牌。结合朱德诞辰120周年和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有利机遇,规划“丝绸仿古一条街”,打造“千年绸都第一坊”,弘扬“中国绸都”的传统丝绸文化,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南充特色的丝绸旅游产品,力争用五年时间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南充造”丝绸服装品牌。通过打造品牌和拓宽销售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积聚”上做文章。同时要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甘当“配角”,通过实施贴牌、借牌、引牌,加强对外合作交流,逐步引进全国性、世界性品牌企业嫁接改造我市丝纺服装企业,为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要是以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增强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产品档次。用科技含量高、性能稳定的新型自动缫丝机取代立缫,大量采用先进的触蒸、真空助剂、V型煮茧机等制丝生产新工艺和连续化、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加快六合、美亚、依格尔无梭织机技改步伐,使无梭织机达到300台,面料产量达到1200万米以上针对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绿色环保织物和服装面料舒适性的需求,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特细生丝、异型丝,并利用大豆、竹、麻纤维、复合丝等差别化纤维与真丝、毛、棉、麻混纺,交织成风格各异、具有防缩、抗皱、色牢度强等特点的新型丝绸产品。支持美亚绸缎、六合服装、夏佳尔印染绸、依格尔服饰及旅游制品、D4白厂丝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尽快实施IS014000环境标识认证和高档丝绸标志认证。同时,要大力提升丝绸产品质量,力争白厂丝品质达到AAAA级以上,提高出口欧洲地区和日本的桑蚕丝比例,努力使内在指标符合生产出口绸缎的需要;努力提高丝织品质量,争取成品绸一等品率达到99%,丝织品出口合格率达到78%以上,使我们的绸缎产品能满足生产高档时装的需求。
   (二)打好“中国绸都”和“四川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两张“牌”,促进丝纺服装产业的资源整合。
   结合南充丝纺服装产业的布局,充分运用政府资源配置手段,引导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采取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丝纺服装产业集群。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开发新型多功能环保纤维、高档服饰制品、先进的后整理加工等高档终端产品,增强行业发展内动力。支持丝纺服装重点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吸纳产业的基础资源,实行技术、市场和信息共享、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1、按照“市区联动,共建共有”的原则,统筹行业发展规划。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动蚕茧资源顺畅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茧丝绸市场,改革鲜茧收购管理体制,放宽收购渠道,允许具有条件的缫丝生产企业、丝绸企业等经营单位收购鲜茧,建立在政府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蚕茧价格的机制,发展市场在配置茧丝资源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加强蚕茧质量和价格监督,维护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推行和完善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础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蚕茧产销产业链,从而推动蚕桑生产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提高丝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扩大生产企业的出口经营权,增加出口创汇的额度,通过深化改革,促进丝绸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大金融对贸工农一体化改革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各专业银行对有信誉的丝绸加工生产、出口的企业在资金贷款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切实保障蚕茧收购期间资金按时到位。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丝绸生产企业解决短期流运资金贷款,并提供信誉保障。
   2、积极实施大集团战略,扶持一批排头兵,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力。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丝纺服装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依托大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发展,着力打造丝纺服装4大产业集群,即:以六合集团为龙头,打造都京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以贤成嘉纺、美华尼龙为龙头,打造龙门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以美亚集团、依格尔为龙头,打造嘉陵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以阆中新立新、信达为龙头,打造阆中丝绸产业集群。利用南部绿神公司(省丝绸公司收购原南部丝绸厂和南部县蚕茧公司的重组企业)、新立新公司(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收购原泰丰丝绸厂的重组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品牌优势和地处南部、阆中、西充、仪陇、蓬安等周边蚕茧基地县的地域优势,做强做大缫丝龙头,把生丝总量做大,质量提高;利用在国内同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六合集团、美亚股份公司的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高档服饰面料和服饰制品的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做大服饰面料总量,提高质量,创出品牌;利用锦泰绢纺公司装备、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优质绢丝和新型混纺原料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利用云禾印染公司作为西南最大的综合印染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后整理加工龙头企业;利用依格尔公司的品牌、管理先进的营销方式和出口渠道优势,做强做大床上用品等家装系列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开发丝绸服饰和装饰用品,特别抓住朱德诞辰120周年的机遇,开发具有南充特色的丝绸旅游制品。
   3、加大行业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从政策资金上鼓励、调控、引导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和市场运作模式,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要求,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以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为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实现加工、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互补,横向联合,纵向互动,解决丝纺服装生产企业小型、分散的问题,实现龙头重点企业的快速扩张,重组2—3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有序良性发展,形成强大的规模优势。
   4.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丝纺服装企业装备水平。引导丝纺服装企业调结构,从低质、低档产品向高、中、低档产品合理发展。在争取国、省项目上,以大型丝纺服装企业为龙头,精心包装,优选项目,打捆上报,增强项目的可比性、实效性,通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如支持六合、美亚高档无梭织机生产线、云禾印染高档园网印花生产线、新立新公司15组自动缫、南部绿神桑皮纤维生产等重大技改项目实施。
   5.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丝纺服装业出口创汇能力。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坚持以引资和引智为抓手,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破解资金技术瓶颈,提升企业实力,增加企业出口创汇额度。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级管理人才,改变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外派劳务到国外同行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二是加强与名企名校交流合作。建立定点培训基地,支持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积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信息技术在丝纺服装业的应用。三是注重内资外资一齐引。要坚持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借资、借力发展。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存量资产招商、以商招商、二次招商和节、会招商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吸纳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破解企业在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三)突破“名企、名家、名城”三大关键,激活南充丝纺服装工业发展潜力
   1、打造“名企”。以技术创新和招改结合为手段,以开发新品和创立品牌为载体,着力打造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重塑南充丝纺服装业的企业形象。要在资金、税费、环境等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扶持六合、美亚、依格尔、云禾、信达、爱肤尔等一批功能设施较齐、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丝绸服装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力争使全市丝纺服装龙头企业服装年产量达到800万件(套),绸缎年产量达到3000万米,蚕丝被年产量超5万床。其中,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2.5亿元以上的骨干丝绸加工和贸易企业4户,上缴税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户,出口创汇超1500万美元的企业3户。
   2、打造“名家”。企业家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大凡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大凡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振兴南充丝绸服装工业,需要像王国春、洪及鄙那种追求执着、锐意进取的企业家。培养这样的企业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扶持,特别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驻市大专院校人才培养、培训的基础优势,重点选拔、重点培养、重点引进丝纺服装业急需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产品研发、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不问“出身”,大胆引进,平等竞争;充分信任,撑腰壮胆,支持和激励企业家敢于创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引导企业家境界高尚,诚信守法,成为品格优秀、形象良好的企业代言人。要加快实施丝绸行业“123”人才强企战略:重点培养和造就1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200名企业科技、策划、营销、管理、服装设计及信息技术人才,3000名高中级技术工人和操作能手。
   3、打造“名城”。依托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契机,以大气魄、大手笔重铸南充“丝绸之城”的辉煌,培育南充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让软环境真正优起来,硬环境真正硬起来,形成丝纺行业快速发展的战略“高地”和资金、技术、人才竞相涌流的重要“洼地”。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专业交易市场,打造既有国内外知名度又有南充特色的丝绸服装产品集散中心,为建设西部丝绸服装名城搭建广阔平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丝绸文化,让果洲丝绸冲出四川,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对南充丝纺服装业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

市旅游调查与思考08-12

土地纠纷调查与思考08-05

关于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08-12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8-12

对县乡同步换届的调查与思考08-12

对乡镇妇联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8-12

某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08-12

“引税”现象的调查与思考08-05

县镇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08-15